西西河

主题:【文摘】中國軟體業規模超印度韓國 -- 葡萄

共:💬30 🌺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信产部预测未来5年中国软件产业突破万亿元

del

家园 印度的工程学院这么多?

卡邦共有工程学院125所,在数量上居印度首位,是美国工程学院数量的一半。

------------------------

那整个印度是多少?印度年轻人比中国多(0-15岁,大概多30%),再加上这么多工程学院,还得了!这些学校都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质量怎么样。

中国大学再不改革,又要误国误民了。

家园 印度大学教育规模比不上中国

不知道印度有多少所大学,不过美国最近的研究报告称(http://www.csmonitor.com/2005/1220/p01s01-ussc.html),工程学位中国年毕业60万,印度35万,其实从建国直到90年代初中国大学在校生人数还比不上印度,但现在中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全世界第一,成了印度的赶超目标。印度教育还有个问题是精英化,基础教育普及严重不足,劳动人口文盲率44%,还有22%是小学学位,中学教育及以上的只有1/3(http://msnbc.msn.com/id/13277242/)。

家园 这里说的大学与学院和中国不太一样,不同资料之间数字有差异我选数字大的

del

家园 多说一个观点

del

家园 说白了就是造东西

农业社会就是粮食.谁产粮食多,谁就能多养人,谁的力量就大.

工业社会就是造东西的能力.服务业,软件在有硬件可依附时才能起作用.

"后工业化"第几次浪潮之类,另一种说法是"空心化".

家园 一个问题

在下面的帖子里,我发现菲律宾,阿根廷等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比中国高很多.人们常讲,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接受更多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众多的人口从负担变成资源.现在从菲律宾等例子来看,似乎又并非如此,为什么呢?

家园 长期不做项目,人才也废了

国家没有强烈意志推动技术与工程项目,

企业又没有自己能进化到研发阶段。

有这些人才也是白搭。

这个不必低阶劳动力转移,外资自己会跑过来,技术和研发,外资安家立业

之本,不会给你的,所以科技还得靠自己。

另外,这些国家的大学生估计文科的多,他们的工业基础那么差,想必科技

的学生不多,水平也不高。

家园 最优秀的人才都跑去美国,欧盟了

世界各地都有南美人!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光是中国人

家园 都是文科生了。

而且很多是三年制的, 如果教学要求不高的话, 和

高中毕业没区别。

其实印度也有这问题, 三年制大学, 文科居多。IT人才

基本是靠培训, 其他工科人才缺的很多。 比如土木工程师,

机械电气工程师。 中国现在出口那么牛,吸引那么多FDI

很大一个因素是在中国有世界上量最大, 最好, 最便宜的工程师。

中国当初一边倒也有好处的, 就是高等教育重视工科,

出来一个是一个。现在印度修高速要到马来西亚找公司来修, 就是因为

土木工程师稀缺

通宝推:none空空,
家园 现实意义上的教育并不等于学校教育
家园 抗议对文科生翅果果的歧视!!

开个玩笑。呵呵。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个偏颇的观点,要和大工业时代联合起来看。新的增长点是服务业,比如香港要做金融中心,显然要依赖文科生多些。

不过文科生理科生都无所谓,前苏联那么多顶尖工程师一样完蛋。所谓科教兴国,教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远非充分条件。同时如四一大大说的,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否有一个好的经济环境,教育系统是否适应这个经济环境,才是决定因素。

我可以拍着胸脯跟毛主席保证,就算马尼拉大学一夜之间变成CALTECH加MIT,那国家也还是一团糟。学生们了不起跟北大清华一样都奔美国去了。

家园 【文摘】<路透专栏>印度和中国,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吗?

<路透专栏>印度和中国,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吗?

路透社

2006年6月23日 星期五 (16:09)

撰稿 顾蔚

路透香港电---印度是一个拜神的国家,但印度人家里放的佛像,十有八九是中国生产的。印度大量产品依赖中国进口,印度政府迫切希望能够效仿中国,靠发展制造业来拉动经济,促进社会底层人士的就业。

作为世界科技外包中心,印度的软件出口行业价值是中国的12.5倍之多。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并不满足于只赚取廉价的手工钱,试图能够进军软件外包和科技服务行业。

--------------------------------------------------------------------------------

--------------------------------------------------------------------------------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各个国家最好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然後再交换。中国和印度两国目前优势互补,各自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闯出了一片天地。但他们却不愿被局限在一个领域,希望能够成为全能的生产者。中国和印度认为,你能做的我也能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和印度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分工,和教育水平,历史背景,甚至法律规章都有关系.5年後,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分工可能会变得模糊,但经济转型说易行难,大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必须遵从国民生产,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很难人为扭转。

**教育决定分工**

两国的分工不同,根源在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水平高于中国,甚至有「一流学生上印度理工学院,二流学生去斯坦福」之说。这些英语流利的科技精英,成为印度在国际软件外包市场上致胜的法宝。

中国的工程师数量虽然不逊于印度,但普遍的英语水平和项目管理素质不如印度同行,而工资水平则要高15%左右。中国应该将自己定位于印度的一个补充,与其和印度在英语国家市场直接竞争,不如花更多精力在日本,韩国,香港等市场。

印度普及教育水平不如中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加工业上先天不足。中国9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培养出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大军,而大字不识的底层人士可能连一些基本的工作都无法胜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只有9%的人不识字,而印度会写自己的名字的人仅占60%。

**法律和公路瓶颈**

万事达卡亚太区经济顾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访问教授王月魂指出,印度要成为制造业巨头,必须先改变它的劳动法。印度1947年制定的劳动法的54条规定:任何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印度工厂,如果要裁员就必须先得到印度政府的同意。

机器代替人是制造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没有一个工厂可以保证,不会因此而削减人手。王教授指出,有的印度企业通过行贿来获得裁员批准,但对于遵纪守法的外国企业来说,这一条规定成为他们进入印度市场的致命障碍。

基础设施也是印度发展制造业的一个瓶颈。除了电讯以外,印度基础设施成本平均是中国的1.5到2倍,公路的不通畅更使得运输时间成本大为增加。印度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也局限了其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

**携手发展**

中国在发展服务业上的的聪明之处,是直接从印度取经。一年前,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找来印度最大的4个软件公司竞标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在中国时间最长的TCS<TCS>公司在竞争中胜出,7月份将与微软<MSFT>以及三家高新技术园区设立合资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内雇佣5,000名中国雇员。不过,中国传统的轻服务,重实物的观念和盗版盛行等,都是其发展服务业的障碍。

印度在化工,制药和汽车配件等工业上具有优势,但这些企业要发展,最好的土壤不在印度,而在中国。对他们来说,与其等待印度基础设施好起来,还不如携带他们的管理和技术,转投中国生产。

如果中国发展服务业,印度发展制造业的愿望能够兑现,将进一步增加这两个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对发达国家的威胁,两国也有可能从现在互补的关系走向更多的竞争。不过,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你能做的我不一定能做到。(完)

家园 仅凭教育决定分工几个字就可以知道作者除了浅显的对基本事

实的归纳能力以外毫无自己的建树

先说分工 可能 5年内变得模糊,又说 很难 人为扭转,最后总结 不一定,这不是废话是什么

家园 那些国际分工的说法,都是扯淡。

除了一些因为自然原因,无法做的更好的产业,别的根本就不能扯啥国际分工。比如说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土壤,阳光,气候特别,所以葡萄生产特别好,然后加上高超的酿酒工艺,这个是全世界都没法比的,其他地方短时间达不到类似的工艺,更没有波尔多的葡萄,所以只能用其他产品去换法国的葡萄酒,这个大概可以算自然禀赋造成的国际分工。类似的还有有的国家适合种棉花,有的国家适合产小麦,或者水稻,这个可以相互分工一下。

而对于工业品来说,国际分工只能说是个陷阱,各个国家之间的人,智慧和才能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差距,凭什么有人就应该始终做低端产品,去换别人的高端产品,用自己出口的原材料,去换别人生产的奢侈品?任何一个追求上进的国家民族,肯定是要努力在往产业链的上层爬的,要去赚取超额利润的。

至于在国际竞争中谁能胜出,那就看谁能最大发挥自己的优势了,德国的机械化工,日本的消费电子产品,美国的信息技术,都是执一时之牛耳,但这不是分工的结果,而是竞争优势的结果。并非说日本人没去搞信息技术,美国人没去搞机械化工,谁愿意让别人整天榨取超额利润?

关键词(Tags): #国际分工#竞争优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