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三:4. 盖棺定论 -- AleaJactaEst

共:💬64 🌺14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10.造反有理(update)

朱棣为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准备了很久,士兵武器粮食都十分充足,但他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这项活动中,理由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实际上,理由虽不是必须的,却也是必要的。

  

  对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贫农,造反的对象是经过法律认可的皇帝。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自己都是理亏的。所以找一个理由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骗不了别人,至少可以骗骗自己。

  

  于是朱棣和道衍开始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规定中寻找自己的依据,这有点类似今天法庭上开庭的律师翻阅法律条文,寻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法律规则的漏洞,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朱元璋并非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可能会造孙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用来制约藩王,但为了防止所谓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但这个规定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诏。而在朱棣和道衍看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厚黑学的本领,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居然还将这一套歪论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摆出一幅义愤填膺的模样,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对方一个耳光,然后激动地询问肇事者的去向,并表示一定要为对方主持公道。

  

  “靖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充分说明朱棣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权谋规则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腓特烈二世原创

既然一切都准备好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但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即使是造反这种事情也是需要搞一个仪式的,领导要先发言,主要概述一下这次造反的目的和伟大意义,并介绍一下具体执行方法以及抚恤金安家费之类的问题。然后由其他人等补充发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之后散会,开打。

  

  朱棣的这次造反也不例外,早在杀掉张、谢二人之前的一个月,他已经纠集一些部下搞过一次誓师仪式,当然,是秘密进行的。但在那次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意外,使得朱棣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他召集一群参与造反的人宣讲造反的计划,并鼓舞士气。但就在他讲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众人顿时面如土色。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当时的人可不会从房屋质量、天气情况上找原因,本来商量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突然来这么一下子,莫不是老天爷反对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讲得正高兴的时候,老天爷来砸场子,事发突然,他也愣住了。关键时刻,还是道衍发挥了作用,他大声说道:“真龙飞天,一定会有风雨相随, 现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预兆!”

  

  于是一通封建迷信宣传过后,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铁证。看来上天倒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行事,所谓替天行道之言,实在不可深信。

  

  小兵们好糊弄,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没见过老天爷,也没见过皇帝,上级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可是朱棣不同,他十分清楚所谓的皇帝天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什么天意归属、天星下凡都是自己编造,用来糊弄别人、安慰自己的。真要到了紧要关头,只能靠自己。

  

  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把自己和当朝皇帝作比较,无论从军事、政治哪一方面来看,自己都要远远胜过那个小毛孩子。而且他对自己的军队有绝对的信心,京城的那些部队养尊处优,久不经战阵,自然比不上自己手下的这些虎狼之士。

  

  但毕竟那个在京城的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自己只是一个藩王,要想登上那个宝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凶险难测啊。

  

  朱棣的预感并没有错,他即将走上的是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贵为皇子的他必须要经历金戈铁马、九死一生的战场拼杀,去夺取自己的天下。而他遇到的敌人决不仅仅是黄子澄那样的无能之辈,还有很多十分厉害的对手在等待着他,他也将在不久之后吃到这些人的苦头。

  

  不用再考虑了,前路纵然艰险,总胜过坐地等死!

  

  起兵!朱允炆,把你的宝座让给我!

宋忠的应对

  

  宋忠是一个名字不太吉利,军事才能也很一般的人,本来在建文帝的布局中他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事情急转直下,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北平附近的南军全部涌向了他所在的怀来,情况一片混乱,关键时刻,宋忠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他在短时间内收容和安排了许多士兵,并将他们重新编队。但是士兵们的慌乱是他无法平息的。在很多时候,平息慌乱的最好方法是愤怒,为了尽快恢复士兵们的战斗力,宋忠决定撒一个谎,他平生可能撒过许多次谎,但事实证明这个谎话是比较蹩脚的。

  

  宋忠派人传播谣言,说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属们都被燕王杀掉了,士兵们果然群情激奋,准备拚死一战,宋忠这才安下心准备与燕王作战。

  

  可是当燕王的军队真的发动进攻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打头阵的敌方士兵们并没有冲上来拼杀,而是不断大喊大叫,喊叫内容类似今天在机场火车站出站口接人时说的那些话,一时间父子兄弟表哥堂弟的喊声此起彼伏。

  

  原来朱棣得知了宋忠的这个谎言,他特意安排这些士兵的亲属打头阵,用来瓦解宋忠的军心。这一招十分有效,宋忠手下的士兵顿感上当,于是纷纷逃走。宋忠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亲自上阵,但大势已经不可挽回了。战斗结果,宋忠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

  

  朱棣曾经想劝降宋忠,被他严词拒绝了,最后被朱棣杀害。宋忠虽才具不高,却有决战之勇气,宁死不屈,对得起他名字中的那个忠字。

  

  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建文帝大惊失色,他终于明白一直害怕发生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现在只能用刀剑来说话了。

  

  唯一的人选

  

  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当建文帝朱允炆环顾四周时,惊奇的发现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乡,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为朱元璋所信任,并在战后被封为长兴侯,一等功臣。很明显朱元璋当年杀掉无数功臣却独独留下他,正是为了今日之变。

  

  朱允炆的考虑是对的,当时唯一的人选只能是耿炳文,但他也犯了一个错误,他似乎并没有仔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的爷爷偏偏要留下耿炳文呢?

洪武年间,名将如云,耿炳文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将领,但并不十分突出,在那个名将一抓一大把的年代,比他强的将领数不胜数,比他低调的也不在少数。朱元璋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却把他留下来。此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其实秘密就藏在他的封号中,耿炳文之所以被封为长兴侯,是因为当年他驻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城池固若金汤,一直未被攻破,极大地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

  

  每个将领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耿炳文的长处就是防守。 联系起来看,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精明,擅长进攻的蓝玉、王弼都被他杀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却被留了下来,即使将来耿炳文真有异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而如果有外敌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可是朱允炆交给他的任务却是进攻,而进攻的对象是从小混迹于名将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他的军事天赋丝毫不逊色于洪武朝的一流名将,碰巧的是他的长处正是进攻。

  

  耿炳文接受了使命,一场矛与盾的交锋即将开始。

  

  朱允炆十分清楚,他的叔叔朱棣这次是来玩命的,马虎不得,于是他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耿炳文,希望他将叛军一举荡平。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他还亲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这次送行活动中,朱允炆干出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在将军队交给耿炳文的同时,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但我认为这件事是最愚蠢的。

  

  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拼命,砍伤目标后就停手,然后送对方去医院,等他出院后接着打。朱允炆虽然从朱元璋那些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关键的一条规则他并没有领会,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条。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想必接到朱允炆命令的耿炳文也是一头雾水,打仗还不能伤害对方主帅,是什么道理?但他还是顶着雾水出发了。迎接他的将是凶险未卜的命运。

  

  八月,耿炳文率领大军到达了真定,他派遣徐凯驻守河间,潘忠驻守莫州,杨松为先锋进驻雄县,待主力会集后再发动进攻。可以看出,耿炳文确实经验老到,他深知深入敌境作战,应稳扎稳打,他摆出的这个三角形阵势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扎实的几何学功底。

  

  万事俱备,只等朱棣了。

张玉的狂言

  

  朱棣比他的侄子更了解耿炳文,他明白这位老将并不简单,决不能轻敌。于是在战前他派了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张玉去侦察敌情。然而张玉侦察敌情后却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复。

  

  年轻的张玉似乎没有把老前辈放在眼里,他告诉朱棣,敌军的纪律涣散,潘忠和杨松都是无谋之辈,耿炳文不过是个老家伙,打败他们打开南下之路,易如反掌。

  

  在我们的经验中战前口出狂言,往往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可是有些时候,口出狂言者是有着充足的资本的。

  

  张玉就有这个资本,他是经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说出这番话的,而朱棣也认同他的这一看法,他亲自带兵抵达娄桑,准备发动他的第一波进攻。

  

  朱棣的进攻对象正是杨松驻守的雄县,他还为自己的这次进攻选择了一个绝妙的时机——中秋之夜。

  

  中秋夺城夜

  

  朱棣选择中秋之夜开始进攻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士兵也是人,即使打仗时也要过过节假日,想想家里的爹娘和老婆孩子。可是对于雄县的那些士兵而言,他们的思念将到此为止。

  

  朱棣的士兵们没有过中秋节,他们趁着黑夜悄悄爬上了城头,此时城内的士兵们个个喝得大醉,没有任何防备,突然见到这些不速之客,不由得大惊,当然他们也绝对不会把这些人错认为嫦娥或是吴刚的。于是主帅杨松一面派人向潘忠求援,一面组织士兵奋起反抗,杨松知道,己军势如犄角,如若潘忠能及时来援,必能击退敌军。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寡不敌众,杨松本人及其所部全部战死,他没有能够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刻。

  

  援军在哪里呢?

  

  援军的命运

  

  潘忠确实接到了杨松的求援,他立刻意识到战斗已经开始,境况紧急。如果杨松的雄县失守,自己也要完蛋,于是他亲自带骑兵奔袭雄县。

  

  加快速度!杨松你一定要坚持住,援军马上就到!

  

  他的速度确实不慢,很快就到达了一座名为月漾桥的石桥,此时的潘忠自然没有心思去管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但如他原先来过这里,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桥底多了很多水草。

  

  就在潘忠和他的部队奔过桥后,突然炮声四起,桥底的水草不见了,无数士兵冒了出来,占据了大桥,截断潘军后路,而路边和前方也出现大量燕军,向潘忠发动猛烈进攻。潘忠进退不能,被关起门来猛打,不一刻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想来他被捉的时候应该还没有缓过劲来。

  

  朱棣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看破了耿炳文的阵势,明白其分军厉害之处就在于互相支持,互为照应,只要雄县出事,潘忠必定来救并内外夹攻。但耿炳文没有想到朱棣动作如此之快,用闪电战打了一个时间差,解决杨松后居然还在援兵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之极。

朱棣旗开得胜,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决战和考验还在后面,不久之后他将面对耿炳文本人和他的三十万大军。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 好 意 思,这篇我贴过了。我现 在转到了10,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41535

以 后的,请老 兄另 外开一贴,来转 载,如 何?有花大 家收嘛!

家园 第一次坐沙发
家园 朱允炆也是读书读得太多了?

这等你死我活的时候居然还想这个?

家园 读到这个地步,似乎有点偏袒朱棣的感觉

没有详细研究过明史,不过靖难之役真是逼出来的吗?不逼就不会反吗?不知道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下

家园 我觉得不逼可能真的不会反

朱棣当然有造反做皇帝的想法。可是燕藩和朝廷的实力对比过于悬殊,除非朝廷发生内乱,否则造反很难。我揣测朱棣在此前所作的谋反准备,都是在等待时机。可是建文上台后,政治清明,人心所向,并无内乱。对于朱棣来说时机完全的不成熟,谋反只是一个构思。如果建文不逼的太紧,朱棣很可能就这么一直等下去,直到老死为止。

但是朝廷并不信任朱棣。诸王之中像朱棣这样暗中作好谋反准备,待机而动的,可不止燕藩这一家,只是燕藩实力最强而已。朝廷没有放过那些藩王,自然也不会放过朱棣。而朱棣还幻想着因为自己并未举兵、朝廷可能放自己一马。

朝廷早已取消了朱棣对边军的指挥权限,而宋忠以备边为名,将燕蕃三护卫中的全部精锐都带走了,朱棣手里只剩下几百人。若是朱棣有心造反,就应该在这之前造反。可是他没有反。从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包括装疯,只是要想避祸而已。他此时很可能只是想安安稳稳作他的王爷。可是朝廷逼的太紧,已经下令要抓朱棣了,使朱棣无路可走,只好反了。若非张信通风报信,朱棣早已束手就擒。所以后来朱棣总是称张信为“恩张”。由此可见,朱棣造反的时机选得非常糟糕,在这之前的任何时候起兵,都比这时造反要好。这完全是给逼出来的。

朱棣起兵只靠着几百人马,在杀掉了两个当头子的之后,凭借着自己长期以来在北平边军中积累起的威望,一举控制了整个北平。整个过程可谓是险而又险。在随后的靖难战争中,朱棣虽然连站连胜,但也有郑村之险、济南之危、东昌惨败,如果没有建文帝那道诏令“勿伤我叔父”,朱棣早就死了五六遍了。建文帝以前想抓他叔叔,现在却又这么说,并不是书念得多了念成了傻子,很显然他以为凭朝廷的实力必胜,所以又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如果建文知道将来的结果,他肯定不会有此命令。结果朱棣借助建文的诏令多次死里逃生,反而借此来宣扬自己是“王者不死”。

然而,靖难战争进行了四年,朱棣所得之地旋得旋失,始终困于北平四府弹丸之地。若非建文身边的太监出卖军事机密,使朱棣狗急跳墙侥幸成功,那么只要再多几年,朱棣再怎么能打胜仗,再怎么借助建文诏令死里逃生,也肯定要完蛋。

由此可知,朱棣造反真的是逼不得已的下下策,本来是全无胜算,最后的成功完全是一系列的小概率巧合堆出来的。若不是给逼得走投无路,朱棣是不会采取下下策的。《明史》的作者们对朱棣的侥幸成功十分的困惑,他们说建文深得人心,而文皇起自一隅,冒大不韪以争天下,本来毫无胜算,居然成功了,“岂非天哉!”他们只好把这一连串的小概率事件归于渺茫不可知的天命。

论者往往怪罪于朱元璋,说他屠戮功臣,使得建文帝无宿将可用,所以必然失败。但仔细考察靖难战争前后事迹,便可知道朱棣成功,偶然的因素太大。凭朝廷的实力,尽管打败仗,压也压死了朱棣。虽无宿将,朝廷的赢面也比朱棣大的太多,建文稍稍争点气,朱棣的运气稍稍差一点,史上便无明成祖了。话又说回来,以朱棣这么好的运气,即使朱元璋不杀功臣,徐达常遇春在世,也未必制得住他。总之,全靠了好运气。这也是为什么像朱棣这样的在大一统王朝中造反成功的亲王只此一家的原因,因为不是人人都有这么好运气的。当然朱棣本人也很牛,该把握的机会全都把握住了。

家园 建文操之过急是肯定的

刚一上台,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几个书生忽悠地开始削藩。抓地抓贬得贬,除了打草惊蛇对解决实际问题恐怕没什么直接帮助。 朱棣一看想做一个富家翁都不可得,只好铤而走险。

家园 感谢信

haha, 多谢将军,小的感激不尽,只是我还不知道怎么花呢,哪儿能给花啊?

家园 帖子右上工具-送鲜花-关闭

欢迎下河

家园 写的真好。

这段时间不太下河,昨天看到,猛然读完。

在msn上挂个网名“现在还有历史学家这个职业吗”,一网友回应“现在有了历史作家这个职业”。

哈哈。

家园 老兄的那个参谋系列,也该交几篇新的出来了吧?
家园 现在人人看球,

工作耽误一下也正常,理解万岁啊!

家园 我转贴的这个系列,写的当然好。

不过:比起原作者的让人佩服,老兄的几个系列的让人佩服,就更加的让人佩服一些的啦!(桃谷六仙语录)。

家园 哈哈,交不出来了,又要重返人间了。人间无法登陆西西河,嘿嘿
家园 谁说的,我也在人间,还不是天天在河里

昨晚上还共骂日本队来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