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一)(完) -- 晨枫
被蚊子咬了一晚上,没睡好,不知道自己乱说些什么了,del了。
和俺观点完全一致,出来叫声好
为什么先富起来的人就应该支援穷人?
我指的是税收,劫富济贫不过是玩笑话。
??昨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三单元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作报告。
??陈至立在作报告时表示,将尽快使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2010年力争达到5%。她指出,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只有科技人才要素全面介入,才能形成一种低消耗、高产出的增长模式,完成我国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双重转变。”
??她说,从科技和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看,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增大教育投入比例。(记者郭建光)
原因是,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挪作他用,当事人根本没有任何犯罪感,而且事后没有任何的处理。
我把您的文章给我一个做教师的亲戚看,他今年56岁作了30年的农村教师,17年的农村中学校长,他的意见,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的质量恶化唯一的原因是------腐败!
所以,提高政府预算中国家投入的比例,到了地方这笔钱被用来盖了楼修了马路,学校还是没有冬天卖煤取暖的钱。
希望工程就是好例子,一面是没钱的孩子失学,一面是孩子巴望的善款被人拿去买了股票(这里面的猫腻傻子都明白)。
从上倒下的集体腐败刹不住,中国的一切包括教育只会越来越坏。
当然这两年有所好转。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现代教育凭证思想的先驱。在他的论著中,涉及到教育凭证思想的文献主要有三篇。
第一篇是他1955年发表的论文《经济学和公共利益》,后来以《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为名收录到他的名著《资本主义与自由》中。
第二篇是他1979年出版的名著《自由选择:个人声明》中的一章《学校的问题在哪里》。
第三篇是他1995年2月19日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论文《公立学校:使其私有化》。
在这各自相隔大约15年的三篇重要文献中,弗里德曼阐释并发展了他的教育凭证思想。
重新界定了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弗里德曼认为美国公立教育种种弊端的根源在于政府对教育的过度干预,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重新界定政府在教育中作用。
他认为,教育显著的正外部性是政府介入教育的主要理由。在经济学的概念体系中,一种行为给其他人带来好处却无法获得补偿就称为正外部性。就教育而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给他本人和家庭带来经济、非经济利益的同时,还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文明和有秩序的社会,这对于所有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是有好处的。可是,学生和家长却无法向受益者收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弗里德曼把这称为教育的邻近效应。
在教育具有邻近效应的情况下,如果仍然只有受教育者和家庭负担教育成本,结果必然是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所以,政府应该介入进来,用强制性权力迫使所有从教育邻近效应中获益的人为之付费。我们可以说,政府对于教育必不可少的作用仅仅在于:通过强制性税收实现对教育的部分融资。兴办和管理学校已经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职责范围,教育凭证制度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发放凭证将政府资助教育和直接兴办学校两种职能分开,有利于重新界定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
赋予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
教育凭证改变了公用教育经费的拨付方式,政府不再直接拨款给学校,而是把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生均教育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到家庭,赋予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力,用教育凭证充抵部分学费,学校再到政府有关部门将教育凭证兑换成现金。
在弗里德曼看来,现在美国垄断的公立教育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政府干预下的“生产者主权”。儿童被看作是属于国家的,将要被培养成国家的公民,因此,儿童的教育应该由政府及其雇佣的专业教育者负责。人们假定专业人员知道学生和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所以不给学生和家长表达自己教育偏好的机会。中小学按学区划分,实行就近入学政策,儿童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进入政府指定的学校。而公立学校无论质量如何,都会有绝对的生源和经费保证。这必然导致公立学校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越来越低。
弗里德曼认为教育凭证可以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育凭证计划允许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反对就近入学等政策对选择的人为限制。其次,在教育凭证制度中,是学生和家长控制着教育资源,一旦他们选择离开某所学校,他们会带走相应的教育经费。因此,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选择息息相关,学校自然有动力关心他们的需求,尽力满足他们的意愿。这样,教育服务的决策权就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
引进自由竞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
弗里德曼明确提出私有化是改变美国教育现状的唯一出路,是美国现在急需的根本教育变革。他认为只有自由竞争的私人企业引入进来,充满活力的新的教育体系才有可能建立。弗里德曼对自由竞争企业充满了信心,认为真正自由的教育市场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对教育事业的改进乃至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象美国的电话、邮政行业已经出现的情形一样,一旦打破垄断恢复市场竞争,充满想象力的自由企业将竭尽全力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的产品和服务会不断被生产出来。而教育凭证计划是实现这一革命性变革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使教育的私有部分和公有部分得以在公平的条件下竞争,为高质量的私立教育创造充分的需求和利润空间以吸引企业家投资于教育产业。
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美国公立教育体制以维护公平的名义限制学生和家长的选择、追求教育体系的整齐划一。弗里德曼指出了这种公平的虚伪性。首先,公立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公立教育的状况差别很大。其次,只有富裕的家庭才有可能进行教育选择。因为在公立教育体制下,进行教育选择的成本高昂。在公立学校内部,因为就近入学政策的限制,如果要选择满意的学校就必须举家搬迁到学校所在的学区;选择私立学校的人则等于为子女上学交两次钱,一次以纳税的形式资助公立学校,一次是缴纳私立学校的学费。只有高收入阶层才有进行教育选择的机会。对于贫穷家庭,这两种形式的选择他们都很难支付得起。他们唯一的办法是力图通过政治手段影响主管公立学校的行政部门。然而,这样做常常是徒劳的,或者是困难很大的,而且他们根本无力做这件事。
弗里德曼相信教育凭证计划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凭证计划对选择私立学校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降低了个人教育选择的成本。弗里德曼指出从这一制度中受益最多的会是穷人,他们将有机会为子女选择更高质量的教育。
弗里德曼的教育凭证计划是一种开放的、无限制的凭证计划。富人和穷人一样都可以得到凭证,它允许家长在公私立学校之间进行选择,也允许家长在教育凭证金额上自行添补以缴纳学费。这一点引起了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无力添补学费的家庭将不得不去上那些凭证之外不再收学费的学校,而比较富裕的家庭可以自由地在学费高昂的学校中进行选择。原来靠私人资金进行的选择在凭证制度下将会变成一种由政府资助的、令人反感的特权。弗里德曼认为:凭证计划几乎丝毫不会改善为富人提供的教育的质量,却可以适当地改善为中产阶级提供的教育的质量,同时极大地改善为穷人提供的教育的质量。穷人得到的好处,将大于某些富人或中产阶级的家庭由于能够避免为孩子缴纳双重学费而得到的好处。
总之,教育凭证计划是弗里德曼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提出的教育改革方略,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成为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焦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出现的选择教育运动和80年代后期的择校运动都受到了它的直接影响,美国90年代开始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磁石学校、特许学校等各种办学方案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启发。对教育凭证思想的评价和分析始终是美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凭证思想不断有新的突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育凭证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仍然很大,只在密尔渥基等几个州进行了局部实验,没有大面积推广。可以说,教育凭证计划目前还只是星星之火,能否燎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因为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减少了中间环节中经费流失的现象,二则学生有了择校的自由,而各学校凭教育券向财政部门兑换成资金,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经费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不知现在推广没有。
缺点肯定有一些人口设施自然条件较差学校就难以获得财政资金。
教育券的对象主要不是义务教育,而是职高生。
成功的意义非常有限,一个是规模小,一个是无法推广。而且教育券这个东西的主要目的,即引入对公校的竞争,眼下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实现。
收入转移也是双刃剑。一方面确实可以缓和一部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对合法致富者的一种强力剥夺。如果在使用税收手段的时候单纯强调劫富济贫,我觉得不但没有道德上的正确性,最终也只会导致没富可劫。
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应该分开看。高等教育应该有强大的职业教育作为补充。现在最弱的是职业教育这一块。但是大家看总是看高等教育。我觉得很奇怪,MBA那么贵,没人说贵的,一窝蜂的去。那么看着的是学位后面的回报。大学的回报当然也很高,为什么这个成本就不愿意承担了?大学不是人人读得起的,大学毕业的受益也不是人人平均分配的。从机制角度来说,要保障优秀的学生不论贫富都能享受高等教育,不那么优秀又没有财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应该为他们提供职业教育出路。如果全国人民都打算坐办公室挣钱,那全国人民都会饿死,公平本身作为追求目标是没有意义的。
倒回三百年去看,是不是穷人就肯定不念书了?教育的商品性质是从来都存在的,不可能因为时代发展就抹杀,只有一个如何整合的问题--比如教育券。
1、国家投入是否不足:从数据看,教育占国家预算的比例跟哪个国家比都不难看。问题是教育占GDP的比例太低。GDP和预算之间的差距是不是投入那么简单?
2、把腐败问题引入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全社会都腐败,你怎么可能要求教育部门自清?腐败是沉没成本,可以气愤,但是不能指望。唯一能指望的只有没有腐败掉那部分的合理配置。
3、慈善机构善款不在金融市场中牟利才是不正常的行为,是对捐款人负责的表现。那么大规模的善款放在银行里贬值才是真正的腐败。希望工程的问题在于P也不懂就直接下深水区,还以为真有低风险高赢利这种事情,说无知加没有责任心是可以接受的。要说傻子都明白……只能说傻子不懂通货膨胀。
至于没钱的孩子继续失学。这样说:好像说你饿的要死的时候有人愿意给你10块钱,但是找到你确认你确实饿给你汇款你去邮局取钱去包子店买包子是一个复杂过程。
4、学生失学问题不能忽略主观因素。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想读书读不起书,确实有那么一批孩子家长不想读书。为什么呢?没用!你要一个农村孩子学政治地理有什么用?能够学点将来可以挣钱的技术才是合理回报,起码也要在做民工的时候更有竞争力些。教育一刀切从投入角度说浪费资源,从学生角度说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