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之17:伴君伴虎 -- AleaJactaEst

共:💬45 🌺9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之18:备位储贰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从这一部分里我们能够了解朱标是怎样的一个人,朱标身为太子,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尊容,但他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他。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气并没有吓倒朱标,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儿子居然敢反驳,而且话说得十分难听。

  

  朱标以同样冷淡的口气说道:“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这句话分量实在太重,隐含的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够怪大臣呢?

  

  朱元璋被惊呆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儿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当年打天下的气势随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掷去,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朱元璋的这一板砖还是让他吓得不轻,回去就生了重病。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内刚的性格。朱元璋一生看人都很有一套,他选择的这个继承人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朱标的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卓越的见识,那一句“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实在很有见地,如果后来的崇祯皇帝能够懂得这一点,他的天下可能也不会丢得这么快,更不会发出“大臣皆可杀”的感叹了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标都是理想的继承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血雨而处变不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

  

  朱元璋对朱标也很重视,他在洪武十年(1377)已经将很多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明、勤、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可以说当时的朱元璋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马皇后,另一个就是太子。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惩罚朱元璋,朱标比朱元璋更早去世,这个噩耗彻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顾大臣的劝阻,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小的朱允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之深。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实至名归的继承人。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色满室(具体描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棣,不喜欢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我么不得不慎重的进行分辨。

  

  我们说过,此文不但要叙述那段历史,还会告诉大家一些分析历史的方法,如之前讲过,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什么倾向,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身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利,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父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黄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写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父子一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跟着老朱混可实在不容易啊,能活下来就算是牛叉人了
家园 俺来也!辛苦了!
家园 加油!加油!花
家园 这个相当难说

其实朱元璋已经在明朝体制上把武将的权力给剥夺光了。没有皇帝的许可,武将并不能名正言顺的调动一兵一卒。

但是光有体制的保证是不够的。历朝对于军权虽然处置各不相同,可是又有哪一朝,从体制上来说没有皇帝的许可武将可以调动军队呢?就是在“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最厉害的战国时期,军队也是要有虎符才可以调动的。

可是军队并不是单单有了体制就决定听谁的指挥。武将不在其位,并不代表其对军队没有影响力。在很多时候,不在其位的,反而是影响力最大的。

老朱不放心,也是没有办法。

家园 想起了《汉武大帝》中的周亚夫
家园 朱棣本无反意,是建文自己蠢,把他逼反的

实际上用条汉武帝用过的推恩令就可以搞定了。

家园 朱棣还是想要反的

《明史》上对朱棣的反迹记载的相当多。只不过建文不逼,反的没那么快而已。

说起来,朱棣的靖难和汉朝的“七国之乱”相仿,只不过建文没有周亚夫罢了。

“成王败寇”这条定律在这两件事上表露无遗。如果朱棣失败了,建文自然可比汉景帝。其实汉景帝当初的举动比建文差了不知道多少。稍稍遇到挫折,就把给自己出主意的晁错杀了。如果他失败,这件事在历史上就会被当成他是一代昏君的铁证。

家园 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历史永远是成王败寇……

假设朱棣一直老老实实,忠心耿耿,然而建文就是要杀他,那么杀掉以后,朱棣自然会有很多“常年企图谋反”的证据浮出水面。

家园 方孝孺等等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后来明朝好像是对他评价不错, 不过不认为起到什么好作用, 虽然创了一个灭十族的纪录

家园 【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之19:保世宏规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藏在朱元璋的心中。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的普及了法律。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会满足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花样,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诰》的书,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它比《大明律》还重要呢?

  

  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诰》而不是《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根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正确的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欢看侦破故事一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抽肠、剐皮等特殊行为艺术,足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入《大诰》,并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一种创举。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他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一条命。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交通费,然后拉出去咔嚓掉他的脑袋。

  

  其实从法理上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该是加重情节。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朱元璋能够想出来的最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毕竟做出了尝试。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写出来,估计要十几万字,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种。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在这些制度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体规定如下:

  

  皇帝死称崩、公侯贵戚死称薨、大臣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才能称死。

  

  这个规定给人们制造了很多麻烦。比如当时官员的丧礼,摆出灵堂,众人祭拜。当时有很多人都搞“撞门丧”。所谓“撞门丧”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无论好坏都去拜一拜,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进到灵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认识这人,就要先记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记准名字),你怎么就死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如果你这样说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是来砸场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员,怎么能用庶民的说法呢?

  

  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进到灵堂,先去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郎中。

  

  这时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五品官,该用“卒”

  

  那就拜吧

  

  别忙,还要再问一句:您家老爷可有世系爵位?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袭伯爵位。

  

  还是仔细点好啊,差点就用错了。这时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大功告成,真累啊

其实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但并没有认真执行过,而在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制度规定,是会有大麻烦的,除了称呼外,当时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按职业划分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

  

  其中民户包括儒户、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分委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等。

  

  这些户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主要是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军户,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户。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军户,你的儿子也一定要是军户,那万一没有儿子呢,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一个来充数,如果你连亲戚都没有,那也不能算完,总之你一定要找一个人来干军户,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户中的厨役户,但你说你不懂厨艺,那也不要紧,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数对得上就没问题,反正你做的饭我也不吃,谁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划分实在是不科学的,不但民户军户这些大户之间不能转,同一户内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万一打仗时要召集弓兵户,偏偏这些人从小没有练过拉弓,那也没办法了,每人给一把弓就上吧。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不能保证的,又如召集医户,如果召来的都是一些不懂医术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这是老百姓,官员们也不轻松,他们衣服穿着和颜色搭配、用料、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违反,是要杀头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数,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递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衣服是祭祀典礼要穿的,平时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规定也极为复杂,从一品到九品,从文官到武官,衣服颜色不同、花纹不同、花径不同、衣服上的补片也不同。

  

  回家之后也不轻松,不能穿睡衣之类的衣服走来走去,要穿常服,这常服也不能随便穿,不同品级也有规定,如腰带,一品用玉、二品用花犀,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系错了腰带,穿了黄色内衣,只要被人发现,就是严重错误,可能要杀头的。

  

  这些制度看上去眼花缭乱,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如果我们仔细的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制度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目的。

除了这些制度外,朱元璋还为他的臣民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他贵为天子,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样去做,相当于今天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一一列举唯恐不能穷尽,如人口统计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进行核查,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

  

  估计要是再详细点,他还会规定清扫街道时怎样使用扫帚,出门时该先迈哪只脚。这样看来,在朱元璋手下干活倒也不累,相信只要不是白痴,能看懂朱元璋配发的说明书,都是能够干好工作的。

  

  

  此外他还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这玩意可千万要收好,如果丢了,守关卡的士兵会直接把你当成逃犯,抓走充军,目的地是去不成了,家也不用回去了,很可能过那么几年,这位丢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农民只能种地,商人只能经商,官员按照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无论谁都不能越界。

  

  军户、民户、匠户的划分决定了在那个时代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难题,不用费尽心思设计什么简历,洗干净脸,打好领带去参加面试。因为除了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决定的,你爹干嘛,你也干嘛。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他们就像无数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同组成强大的明帝国。这些制度之严密、周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典范。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不但打下了江山,还耗尽心力制定了如此完美的规章制度。他的目的也很明确:

  

  明帝国的所有问题我朱元璋都给你们解决了,制度也有了,方法也有了。后世子孙照着做就是了,我辛苦点没有关系,你们就等着享福吧。

  

  可惜模型始终只是模型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着完美的东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体系都有漏洞。朱元璋的这个体制也不例外。

  

  事实证明,他的体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意外。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权力,然而明朝的内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朱元璋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然而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荡,丝毫不受束缚

  

  朱元璋颁布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条令,并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沙等贵重衣物,然而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正是从明朝开始,而那些本应该是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却穿金戴银,甚至登堂入室,为官经商。

  

  朱元璋严令太监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阉宦却个个都是重量级的(这与他废除相权有关)

  

  朱元璋给他的所有子孙都准备了爵位和俸禄,然而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这些朱元璋认为可以用千年万年的制度,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已经烟消云散。甚至他的继承者们也不再认真遵守这些规定,他们口中说着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实际上却是各有各的搞法。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脑袋不开窍的叫嚣着要恢复祖制,换来的却是众人嘲笑的眼神,甚至连当时的皇帝也不以为然。

  

  实际上,朱元璋为了保障自己的这套制度模式能够贯彻实施下去,对那些敢于改动和违反者,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如他曾铭文规定太监干政者,杀;敢议立丞相者,杀等等。可是这些措辞严厉的规定从来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太监还是照常干政,内阁还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此路不通就绕道走,谁也没把太祖成法当回事。

  

  更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规定的事情往往都向着反方向发展,用俗话说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在朱元璋的面前似乎有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朱元璋想往东,这个对手偏要向西。朱元璋想吃饭,这个对手却给他喝水。

  

  这个对手并不是虚无的,我们之前提到过他的名字——历史规则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看到朱元璋晚年,总不明白

为什么周亚夫司马炎的教训他就不知道,还要搞那一套?成祖夺位对明朝虽然不算最理想的结果,没搞成晋朝的乱摊子,也不错了。

家园 顶"分析历史...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什么倾向"
家园 【文摘】◆歷史人物—方孝孺◆作者 ∕李香瑩

作者 ∕李香瑩

--------------------------------------------------------------------------------

『誅九族』是中國封建時代最殘酷的刑罰。然而,在明朝,有一人遭到比誅九族更殘酷的刑罰----滅十族。即在宗親九族之外加上學生,牽連者不計其數。但此人面對這慘絕人寰的酷刑,依然不屈不從,慷慨就義。他就是被譽為『讀書種子』的明初著名學者和思想家的方孝孺。

方孝孺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就很聰明也很用功。少年時代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把古代名臣伊尹、周公作為師法的楷模,以輔佐名君治理天下為自己的抱負。

洪武年間,朱元璋召見方孝孺,面談之後,稱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於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後政刑;而朱元璋則主張以猛治國,運用嚴刑峻法控制官民,兩人在政治主張上有天壤之別。於是太祖只任命他做漢中府學教授。\r

後朱元璋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帝。朝臣紛紛上疏舉薦方孝孺德才兼備,堪委重任,惠帝即召方孝孺進京,委以重任。方孝孺非常感激惠帝的知遇之恩,決心竭盡全力輔佐惠帝治理天下。

惠帝登基第二年,即爆發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公開在北京起兵叛變。方孝孺運籌帷幄,討伐燕王,竭盡心力協助惠帝平反。然而形勢愈來愈不利,燕王攻佔京師,惠帝縱火內宮,自焚而死(或說逃亡海外)。燕王入城,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不降,燕王指方孝孺為奸臣,被捕入獄。\r

燕王登基稱帝,即明成祖。成祖知道方孝孺名重天下,很想用他來收攬人心,屢次派人致意,要放他出去做官,都被嚴詞拒絕。有一天,成祖派人從獄中把方孝孺召來,請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命人拿來紙筆,厚著臉皮說:『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接過筆來,寫上『燕賊篡位』四個大字後,投筆於地,邊哭邊罵:『死即死,詔不可得!』成祖怒不可遏,吼道:『汝不顧九族矣!』方孝孺厲聲說道:『便十族奈我何!』成祖命令武士用刀撬開他的嘴,一直割到耳根。方孝孺仍然怒罵不絕,口中鮮血噴到御座上。成祖下令將他打入死牢,並且派人將他的親屬全部抓來,最後將方孝孺處死於南京聚寶門外。成祖將方孝孺九族共八百七十三人誅盡,還無法洩怒,又將其門生算為一族,都予以處死,死者不計其數。\r

方孝孺敢於對不公義的事發出怒吼,即使面對大權在握的皇帝,依然不卑不亢。明知不屈從只有死路一條,但他仍要用他最終的生命對全國發出正義的怒吼。方孝孺堅持作對的事,無論如何,錯的不會變成對的。成祖的皇帝寶座是『篡位』而來的,是偷來的,是搶來的,這是大逆不道之事,是犧牲無數的生命才換來的。成祖篡位之事,姑且不論其在歷史上的功過如何,事蹟如何,其登上皇帝寶座的手段絕對是錯的。方孝孺不以錯的事為對的,任憑成祖怎麼逼他,他就是不為成祖寫詔書。

國家承平時,他如此堅持;更可貴的是,政權轉移,奸賊當道,堅持者唯有一死時,他仍然堅持。順境時,要當『聖人』很容易,但只有逆境能真實顯出一個人的內在情操。方孝孺在當朝臣時,盡心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當時許多大臣也是如此;然而,當權力移轉時,其他大臣在何處?只有方孝孺用他的生命為公義作見證。\r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這把尺或者是與生俱來的,或者是來自於社會的道德觀,或者是經由教育或宗教而來的。這把尺用來審度是非對錯,斷定何事該為,何事不該為。簡單地說,這把尺就是『良心』。而不論在LKK時代,或者X、Y世代,或是最新潮的e世代,這把尺的標準其實都是相去不遠的。但許多人在恐懼、憤怒,或被慾望蒙蔽時,就完全不顧良心了。君不見,有些律師硬是把黑的說成白的,只因『利』字當頭。君不見,許多滿口仁義道德的大人物,卻常做一些自打嘴巴的事。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方孝孺的堅持尤見珍貴。

我們堅持什麼?面對逆境及外力的逼迫時,我們是否仍能堅持作對的事?

家园 什么目的?折腾大家的脑力神?

使大家再也没有精力造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