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无题 -- 松风

共:💬18 🌺2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无题

昨天晚上看了个电视访谈节目。一对兄弟做客,讲述了他们的经历。

18年前,也就是1987年6月1日,有一户人家,因为盖了个猪圈,对面的邻居很不高兴,于是邻居一家6口(父母及4个孩子,大的28,小的17)气势汹汹地拿着大锤等工具,把这家夫妻俩活活打死。当时这家里的小儿子,年仅7岁,就在父母身边看着这伙人行凶,眼看着母亲死去,看着血从父母的头上冒出,却只能哇哇大哭。这家的大儿子,也才10来岁,当时正好不在家。杀人者之后逃之夭夭,只留下52岁和48岁的凶手夫妇。公安局也只是抓了这夫妇俩,说是因为抓不到那几个,证据不足,把这俩人关了3年就放了。

这两个失去父母孩子,从此由爷爷奶奶抚养。

做哥哥的,一直相信法律的力量,他发誓,要好好学习,永远考第一名——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考第一名,才能考上大学,学习法律,将来把这些杀人者绳之以法,所以他拼命读书。做弟弟的,却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说,读书有什么用?他从9岁起,就开始每天锻炼身体,练拳、练棍,练灵活性,练一招制胜的本领,因为他营养不良,个头很小,他就要多练一些巧工夫。

哥俩都喜欢看武侠,哥哥最喜欢的是令狐冲,说他知道怎么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弟弟喜欢杨过,说他行侠仗义;哥哥最喜欢的歌词是《便衣警察》里的“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弟弟最喜欢的是《水浒传-好汉歌》里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下九州”……

那对被放出来的凶手夫妇,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在被害人家的对面,盖起了一所房子。弟弟气愤难忍:当初我父母盖个猪圈你们都不愿意,现在你们居然盖起了房子。于是,他抄起枪(打鸟的),提着刀,直奔邻居家,(当初他年仅11岁)。他说,我先用枪打,打不死,再用刀捅,然后我就逃,并寻找其他行凶者的下落,把他们都杀死。可惜邻居夫妇正好不在家。他连去了两回,两回都扑了空,气得他提着枪在院子里乱转,被哥哥看到,询问之后,哥哥就要打弟弟,不许他这么做。哥哥说:我想父母一定希望我们平平安安的,不要出事;弟弟说:父母死的时候,哥哥不在身边,他根本就没有我的那种感受,他不理解我,父母一定是希望我能报仇。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18年,眼看着爷爷已经年近80(奶奶已经去世),罪犯依然逍遥法外,兄弟俩给自己定了目标:一定要在两年内把这些家伙抓捕归案。

这些年来,哥哥托付了在外打工的乡亲,帮他打听凶手的下落,一有消息,他就跑去核实,往往是空跑一趟。一直到去年,又有消息传来,哥哥又偷偷收拾行囊,南下广州,到了那里,一认,还真是,赶紧联系当地公安局,联系家乡公安局,这次,终于抓住了一个,从而带出了两个。最后,这几个人(包括他们的父母)都判了刑,也就是3年到十几年,最重的一个是死缓,没一个死刑立刻执行的。(说到这一段,哥哥说不敢让弟弟知道,怕他胡来。弟弟说,如果是他,他就提着刀,直奔过去,先杀死对方再说。)还剩一个,住在云南少数民族边寨,还娶了妻,生了子。无奈那里山高路远,知道人住在哪里,就是抓不住,弟弟已经去了两次,都扑空了。凶手至今还逍遥法外。

如今,哥哥已经大学毕业,也结了婚,有了孩子。他妻子也出现了,哽咽着说不希望哥俩追下去,怕被追者狗急跳墙,给家庭带来影响。弟弟说:能有什么影响?父母的仇是一定要报的。凶手一天抓不到,我就一天不谈恋爱,不结婚(弟弟已经26了)。哥哥说要相信政府——现场的广大观众也跳出来言不由衷地说相信政府,让人感觉特有讽刺意味。

我的叙述平淡得很,不过当时看节目的时候,被这个弟弟所感动,流了很多的眼泪。现场的观众也是,时时地为弟弟鼓掌,用无言的举动支持着弟弟。

家园 前一阵子还有四兄弟花了好多年抓住杀父仇人的故事,也是好汉所为!
家园 义士也
家园 兄弟俩还可以多想想办法

其实兄弟二人的复仇之路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

哥哥可以努力去做官,去挣钱,想方设法得到权力和金钱,然后利用金钱权利去复仇。凶手既然还活着,就有机会不断地去复仇。

弟弟也不必拘泥,民间的力量也很大,结社,组团,经营得利都是办法,做成一方势力,还是有机会。

兄弟俩人,一文一武,黑白相济。既然对手凶恶,复仇也就不必局限于手段了。

家园 花一个

不过,文章就给转社会现象来了.

家园 你说的电影《Four Brothers》吗?可惜我没看。
家园 鲜花

兄弟俩应该算是有勇有谋

应该好好策划策划

干掉仇人而逃脱法律制裁

我觉得在农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设计的巧妙一些

考虑的周全一些

家园 兄弟这招高

看来这兄弟二人还是都单纯了~~

家园 先送花,再问个问题

楼主这是在哪个台的那个节目看的啊?

兄弟二人都让我敬佩~~

家园 北京台有个栏目叫做《真情互动》

文燕主持的,每周都又,很感人。

家园 再罗嗦一句

这个主持人分寸拿捏得特别好,比中央台的朱军我个人认为强很多倍。采访对象一般也都是普通老百姓,但特能引起普通观众共鸣。

家园 【文摘】朱军现象——央视独特的风景

朱军现象——央视独特的风景(zt)

以前我以为只有我和少数人不喜欢朱军,眼睁睁看着他几年前荣登“最受欢迎主持人”宝座,当时心里对自己的眼光充满了质疑。

朱军真的是个那么优秀的主持人吗?我不想用“煽情、缺少文化内涵、语言贫乏、照本宣科”来评价他,虽然我觉得这些词准确,但抽象,咱们说些具体的。

1、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同样是采访成龙,人家陈鲁豫(《鲁豫有约》)采访完了,我几个小时里都在回味节目内容,当晚浮想联翩,觉得从成龙的半生事业进展、交往的朋友和女人、以及他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形成的影响都对我这样与他生活经历全然不同的年轻人启发无限。这和陈鲁豫的采访技巧是分不开的,起码她提的每个问题和成龙的讲述都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常让我拍案叫好,暗赞陈鲁豫的问题提得有总结、有质疑、有启发、有认同,引着成龙越说越深入,连敏感的“小龙女”事件也问到了,但丝毫不让人觉得那是在窥探隐私,那是人生经历,是挖人隐私还是客观访问完全看采访者的心态和技巧。陈鲁豫问这样的问题只让我觉得是客观采访,而朱军成天在艺术人生问嘉宾那些爹死娘嫁人这些本不算多敏感的问题,却让人觉得是在翻人家里的隐私,这就是差距!总之最后陈鲁豫方方面面都采访到了,而且特别自然。不管成龙的电影如何,对这个人,我起码有了深度的认识,也产生了敬意和兴趣。

很巧,朱军采访成龙那场我也看到了。朱军采访完了,我只觉得真糟蹋成龙这个采访对象,成龙是很会讲故事的人,接受采访的经验也非常丰富,可朱军在采访过程中和人家就是一点交流都没有,没有一句问话是与人家的回答接上的,完全是照本宣科,真亏成龙人生经历丰富,不管朱军问得多么没技巧,他都能搭上话,而且讲出一段经历。但每讲完一段经历,观众还沉浸在那个故事里,朱军就像个不识趣讨人嫌的插嘴顽童一样,照着事先准备,问出一个和刚才的采访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成龙总会沉吟一下,赶快调整思路,继续配合。一场采访节目完了,我和成龙没有丝毫交流,心里没有任何感想,一个精彩人生几十年的传奇影星,都被他采访成这样,就难怪那些老艺术家被他采访得与街坊大爷大妈毫无二致。

2、朱军自我感觉无比良好,时刻不忘展现自我,却不知道,一个主持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他应该是站在采访对象身后的,他对采访对象的深刻挖掘,就是对自己的最好展现。但朱军的展现非常拙劣。举例(远不止这几个):

例1)、某嘉宾(好象是王刚)说:“都说上你们这个节目得哭,我说我这人眼窝深,没那么容易哭,没想到还是哭了……”(大意如此,其实那次朱军也没干什么,就是又提人家里边死了或是远别的亲人了,好象是提王刚的女儿。)结果朱军当场得意的说:“这就是朱军的魅力!”我吐!这他倒反应挺快的。他一定觉得自己是情感高手,想让人哭就能让人哭、想让人笑就让人笑吧?那我这就可以告诉他,采访是冷静的,如同说相声,好的相声演员观众在底下笑得前仰后合,他在台上若无其事娓娓道来,差的相声演员,观众没笑,他却笑得直不起腰来口齿不清,结果观众更不知所云了。成功的采访,是引导人冷静的回顾和评述自己的过往,即使不冷静,情绪也不能失控,这样才能保证采访的深度,也才是有益的精神财富。谁长了那么大没有过生离死别?他倒好,年纪大的就问人去世的老伴儿,年纪轻的就问人远居或死了的父母老师,关键时刻把这些人现场召唤出来或放段录象,中年人是父母和孩子那头儿不圆满他问哪头儿,这就是他自诩的魅力!为什么这么多人骂你煽情,就是陪你哭完发现一无所得,他一定又会得意的说:“这就是朱军的魅力,有本事你也让他们哭呀。”呵呵,简直以丑为美,不知好歹。美国第一采访高手芭芭拉一生采访无数,几时让人哭过?陈鲁豫、超级访问都是干这个的,几时让嘉宾情绪失控过?一开始可能老百姓没怎么见过名人掉眼泪挺稀罕的,现在,我们对这套说不!

例2)、这段是没播上电视的,但被删节是有道理的。就是采访赵雅芝的那期。赵雅芝一贯以端庄著称,在采访中自然会有让她讲述对礼仪、风度看法的段落。赵雅芝举了些关于细节反映教养的例子,并没有具体说人,结果朱军接过话来,说:“我就很注意细节,比如刚才你上台来,你不坐我就不坐。”赵雅芝很礼貌的说:“这就是一种教养嘛。”(大意如此)这段花絮是当时参加录制的芝迷毫无功利色彩的把当时录制的全部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发在网上,我才得以知道。朱军当时并不知道这段会被删,大家不觉得他的表现太见缝插针了吗?人的风度是要别人去夸的,你的细节教养是要别人去讲述的,如果你是有意而且怀抱得意的心态去做这些本就该做的事,并迫不及待宣之于口的话,这比没教养还恶劣!

例3)、发现朱军爱吹黑管了吗?因为他本来就是吹黑管的。众所周知,演员通常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朱军绝对符合这个特点。他在节目深度上,充满力不从心之感,所以只能煽眼泪表现节目深度,看,多么打动人心啊……最明显的一次,忘了是采访谁了(是刘欢么?),节目最后,不知什么原因,他掏出了他的黑管,没人让他掏,他还怕观众没看见,掏完了还嘀咕:“我把我这宝贝收起来……”结果底下负责喝彩的同志收到话把儿,大喊一声“来一个!”朱军如愿以偿,现演一曲,别说,毕竟是本行,还不错,可怎么我听了他好几回表演,好象都这一两首似的?是不是日子久了,就记得这几段了,拿来唬我们这些外行呀?这倒不错,专业技能抛荒了,主持人这块儿也没拣起来。

3、如果朱军真像我说的这样,他怎么会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一线著名节目主持人呢?如果这在凤凰卫视,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但在央视,完全可能!

首先说那些我们公认的优秀节目主持人,有内涵、有文化的节目主持人,他们在央视的下场(关于他们的私生活和八卦我不想多做纠缠,只说主持实力):

1)、杨澜:你得承认她成功吧?当年也是和倪萍并称的央视一枝花呀。为什么人家选择离开?因为央视不能满足人家的进一步发展了,留下来,你可以安度晚年,但也会逐渐被消磨了锐气。看看那些没走的就知道还是走的明智。

2)、许戈辉:你得承认她漂亮吧?有心计、有相貌、有没有文化我不知道,但一眼望过去,有够知性!可在央视泡在《东南西北中》里当了几年花瓶,眼瞅着越来越没气质,人能不走吗?

3)、何炅:一出了央视,一下成了湖南娱乐节目的一号男主持,其实早从他大学时候表演的小品,他的表演才华就很明显了,可在央视,就是个不温不火的“大拇哥”。

4)、尉迟琳嘉:他是央视《挑战主持人》发掘出的传奇,结果现在也进了凤凰卫视。

综上,央视留不住个性魅力张扬的人才,那沉淀下来的是什么呢?我总觉得,很多人,一离开央视,一下就活了。而那些一辈子不敢离开央视的人,是因为他们离开央视就火不了了。央视也偏爱这些人,反正央视就是没人看,也倒闭不了,何不捧捧听话乖巧的角呢?央视名狗的故事,很精辟。

朱军现象,让我想到菜九段所写的《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即使一个主持人的水准,被那么多人,公开否定了,而且在春节晚会上成了笑料,因为那实在是太明显了,简直无法否认他作为一个主持人的低水平,而他仍能活跃在舞台上,还占据了中心,尤其在央视这样的单位,它是唯一的国家电视台,他再怎么不珍惜人才,还是有大量优秀人才削尖脑袋往它的口袋里钻,怎么就能轮到朱军?这体现了这样一个严酷的法则:不论电视精英们的才华受到何等程度的浪费,不管朱军主持得如何没深度,只要在央视这个单位里他不触动敏感的政治,不得罪官僚的上级,以他的影响力,绝不会导致央视这个媒体崩溃。它所必须承受的代价,只是几个老百姓对其节目水准的讽刺挖苦,和央视整体节目水准的下降和缺乏深度与活力。而这一切结果的负面只是由观众承担并感受。央视还是央视,还是中国广告费最高的媒体,还是唯一的国家电视台。引用:“既然施虐者在施虐时没有任何直接损失,又怎能奢望这些暴虐会停止下来呢?”(摘自《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相比“越有文化越反动”的才子才女们,这些精英即使都出了央视,朱军也还是央视一号男主持,除非他像赵老师一样,蒙受硬伤,他不会下岗!不就是把猴年说成羊年么?又不是说错了要人的名字,站错了政治立场,口误而已。

关键词(Tags): #朱军#主持人
家园 看过几期,不过看得不多。

现在很多节目都不错,主持人说话很有水平。

现在一直比较喜欢看33R,呵呵~~

家园 一声叹息,无言

看了之后,总想起小时候受教育时, 万恶的旧社会,某某爷爷如何被逼死,爸爸被地主打死,妈妈被地主。。。 ( 别想歪了,是到地主家做牛做马 。。) ,如何如何,多年以后,某某长大如何在报仇雪恨,并参加山上的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历史何其幽默也。。

家园 这哥俩真是汉子!

我估计杀他们父母的人,这么多年,被这哥俩也吓得够呛,进监狱,也都认了,害怕的腿软啊,再穷凶恶急的人也怕意志坚定的人!其中最后一个甚至逃到了边境!想想也应该算了,该寻找他们自己的生活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