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我爱西河 箱底红货】老爸与长征运载火箭(1) -- 山而王
英语肯定是不能少的,不仅是跟国际接轨的问题,谁让绝大部分学术的和技术的东西都是英语版的先出来呢,搞研究肯定少不了看英文的论文,想发国际刊物也要交英文的,没法子不用英语,在国内的时候一个很牛的博士师兄的研究做的很好,结果就是英文版本写的让人看不懂而论文发不出去。至于新的一些技术和软件的东西,大多数的翻译版真是没法看,我本科的时候也帮人家翻译过,现在回头看看简直是胡扯。
传统文化这东西我觉得还得看兴趣,跟英语的关系似乎不大。远的不说,咱河里众多在海外的河友对中华文化还是很看重的,说的上精通的也不算少。要是为了所谓文化复兴而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学,恐怕会适得其反。
特地搞这么一批人就不用了。不光大学,中学也要上。。。
现在大陆年轻的人的英语也确实越来越好了,上次听NPR一个中国特别节目在大街上采访大陆年轻人,quite impressive。
看来还是要靠科技创新。
现在的冰箱,洗衣机整机,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中空的一个大铁皮盒子。运输起来体积很大,重量不足。
怎么办呢?想想IKEA家具的设计和做法。能不能把冰箱和洗衣机重新设计成组装式?
拆开就是一摞平板,可以密集包装运输,把运输成本降下来。到目的地自行组装成整机,用螺丝拧好,插上电就用。
洗衣机的圆柱形滚筒,也好办。改用新材料设计成可折叠网架加软体圆筒,同样可以在运输时叠起来节省空间。
您这用螺丝拧上的冰箱,它漏呵
要想顺德那批乡镇企业家把美国工人摆平,真的是很难。据说我们公司93年左右在FL的分部闹过大罢工,气得当时的老板下决心把彻底Union抹掉。果然,现在我们公司硕果仅存的几个蓝领都是自由人,不敢和工会有关系。都是给逼的。
电视是个好主意,而且LCD,Plasma还薄。我一直等着LCD,Plasma降价呢。那次看到店里有卖50" SVA(上广电)的LCD,给我高兴够呛。其实BB,CC卖国货也不算胡来,可以说是试水吧。可惜美国老百姓们反映比较慢,对这类价格稍高的物品不像买DVD机那么狂热。
Ipod
一年的工卡.....
不太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软件更不行。弄一半人都跑光了。有的劳务公司收人家护照,这个我不赞成。这不是变相人质嘛?没有积极性,哪儿来的生产力?凡事要大家乐意才行,不能搞这种强迫。
我的经验多了去了! 只是没有时间多花 我正好发现一个诀窍可以一气儿献 N 花
没有品牌,没有规模,没有良好的售后服务,那是在打游击(难听一点是当“胡子”),你到农村光是“挑挑水,扫扫地”,那农村可没那么容易变成根据地。大家抱着“捞一把”的思想,会把“made in china”都搞臭了。
虽然五大洲四大洋都有中国商人,可是鱼龙混杂,好比“华北平原”,来了一只又一只“抗日队伍”,有的是“八路”,有的是“救国军”,还有“大刀会”“红枪会”,可能也有“蝗邪军”冒充“抗日武装”哦,大家都有人有枪,大家都要“农民”交公粮。成绩是有的,也是有目共睹的,牌子还是没有闯出来,还是要反思一下,改变一下策略。只有到“农民”只认“八路”了,估计才能说在农村是站住脚了。可能学学“十大政策”会有帮助。
售后服务,零配件服务,维修也是挣钱的渠道,老盯着卖产品,卖完不管不是长久之计。估计国内企业还不愿意在“农村”投入这方面业务。20年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有些企业现在有点“冒进”,想5~10年内就吃掉人家的高端市场,有点“洋跃进”的味道。比如冰箱的低端市场,不是老美拼不过国内市场,那是老美的产业转移,也可以说,他们认为这块利益不大了,价格再压下去,就没有利润了,主动放弃。可是高端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你要和他抢,你得把自己养得和他一样壮,还得跟他拼命。还没实力以前,还是低调一点好,需要更扎实一点,不要被“世界工厂”热坏了头脑,日本人还是有很多地方(质量)值得我们学习啊。韩国人,我们也可以学不少东西,比如他的三星和现代。
韩国现代车在美国的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参照。10年包大修,6年包一般维修。厂子在美国,都是美国工人,利润不会很高,刚开始可能还有点赔钱,现在把美国车的低端市场吃了不少(它主要是和美国本土车抢低档轿车市场,在中高档还是日本车的天下)。
还是一点个人想法,欢迎批评。
这边的衣厂,最低工资也是有的.机电厂的工资就高一些,而且福利很多.如果我们开机电厂,用最低工资,成本说不定会低一些.
那里牛人多,我看大家的跟贴很多,会把你的火箭压没了。
我觉得中国的“意识形态”不是一个大问题。北美高科技公司,只要不涉及国防项目,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就不会在意。中国竞争不过印度除了语言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中国没有真正的软件工业。中国的软件“工业”,规模太小,基本还是“小作坊”的作业方式,而不是大工业的协作方式。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勤劳,但中国人做软件非常的不规范,也不喜欢写文档。搞软件外包,实际和“来料加工”类似,必须按照北美的标准和设计做coding和documentation。这其实是典型的“蓝领”工作,而中国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基本都属于“精英”人才,自视很高。让他们完全按照别人的设计和标准去写代码,是拿千里马拉大车,效果绝对好不了。
据我所知,中国在国际上销售比较成功的软件,大部分都是中国自己设计开发的。所以中国现有的软件“精英”,还是应该致力于自主设计创新型的软件开发。而软件外包,应该另辟蹊径。
搞软件外包,关键要有两种人才:一种是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的软件设计和组织管理人才,一种是踏实肯干的作业人员。管理人员最好使用在国外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海归,作业人员则最好不是大学毕业生,而是中专、技校、甚至职业培训班即可。这些作业人员不要求懂得计算机工作原理,只需要懂得计算机语言,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工作认真细致即可。软件外包,做为一种工业,这些作业人员和工厂的工人其实没什么两样,太聪明的人往往干不好。
没有大量的“蓝领工人”,就不可能压低成本,也就不可能高薪聘请海归做软件设计和管理。海外销售的“中国制造”,绝大多数都是外国品牌。这就说明,它们都是中国的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生产的,显然都有外语程度很高的管理人员,和大量文化程度不高的产业工人。中国要想占领“软件外包”这块阵地,就得模仿这种企业模式。
前两年听说海尔在美国、SC 州建厂,赢利吗?
2. 也听说印度人在中国、上海作软件外包,他们在作中国还是美国软件?
我面试过中专毕业的只会一种语言的印度人,他告诉我,他们在印度,贷款交一大笔钱去培训学校,只学1-2门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基本计算机课程根本都不学,就去上岗了。当然工作的收入,可以让他在印度感觉象白领。
印度的海龟,以及从事IT开发经验比较多的本土人才(有大学毕业,研究生教育背景,英语流利,一定的工作经验等),是充当“项目经理”这一块,负责项目管理和客户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