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抗战时期的鸦片问题 我的见闻和思考 -- 马前卒

共:💬133 🌺248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辟谣有用吗?

对于那些明知事实还造谣(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老中青不限)的,他们坚信xx重复一千遍就是oo;

还有一些选择玩性过滤信息的,那是屁股问题,辟谣无法改变屁股的不动如山。

至于另外一些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呃,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对他们大喝一声“我的儿”,丫们说不定就屁颠屁颠的上来认爹/妈了

家园 这个, 河里搜几个帖子吧

北风扬雪:黄河故人这回说的可是错了

苍野:呃…陕甘宁边区真的有种

北风扬雪:关于边区阿片苍野的说法已经很靠谱了

同主题阅读:1943年-45年陕甘宁边区鸦片输出情况

家园 绝对是造谣

种植鸦片是很不容易的:

1,它需要大量的水;

2,熬鸦片需要非常好的优质水

家园 送花

送花,不知马先生是否就是sb论坛的那位马督工?

送花
家园 是俺 马前卒
家园 我具体辨析边区特产贸易的文章一直在写

都沉在河里的争议待整理了。我将网上能下载到的论文、资料汇编基本都研究过了。在边区特产问题上马前卒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因为边区特产贸易的经过是“40年下半年(个人估计是10月后,因为此时开始国民政府已经停发八路军军费)贺帅将变卖大青山“物资”所得的三四十万块银元,转交三分之二给陕甘宁边区。“皖南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彻底停发60万法币/月的八路军军饷,并实行封锁。边区经济陷入窘迫,军队最早于1941年开始试种种植特产,但因为缺乏经验收成不佳,于42年转为放开管制,让老百姓种植并代销晋西北根据地的“特产”,但又由于外界反响强烈,于43年停止私人特产种植,改为统销晋西北“特产”,在41年前边区禁种特产的情形即使在全国也算是走在前列的,不存在所谓“难道宁可饿死几十万人也要立刻禁毒吗?这根本不是什么道德问题,如果说是道德问题,没有道德的也是指责共产党在只控制少数农村的情况下不禁毒的人。”这种说法。值得研究的是,即便是在特产贸易占总财收40%的42-45年,边区也完全知晓特产的危害性,控制边区治内老百姓的吸、贩、种问题,而将特产通过国民党军队、商人甚至帮会等渠道销售到国统区。以我个人的看法对边区老百姓,算是“仁政”但对国统区老百姓却是“以邻为壑”了。

如果特产贸易仅限抗战困难期间也算有个理由,但一直销售到48年则让人无语。

《延安日记》的确有野狐禅的味道,但其中的一些记述也算是无风不起浪。我会对其逐段分析。鸦片加工总厂设在“茶陵”的确错了,但如果说是在“茶坊”则有可能了,因为茶坊是边区军工厂所在地,而且位于关中,是距离外贸出口不远的地方。政府的新鄜商店就在那里卖些特产。

马前卒要想要拿得出手的文件我这里有一沓呢。

家园 这要看时间了

1918—35年中国卖鸦片的人很多,鸦片产量已达到了世界的7倍(这说法怎么这么别扭,不过当时的文件就是这么写的,就这么着吧),鸦片充斥全国,已然烂了,而且鸦片利益的大钱已经被军阀(从种植开始税收20多项)贩运大亨(嘿,贵州的赖永初也跟着伍效高下水耍了耍)拿走了,最底层的小烟馆自然只能赚几个辛苦钱。

1935年后国府要求禁烟,风头又是一变了。

如果能控制种植和运输42年后特产效益依然可观。

家园 刚看到黑岛人还有这句话

“早就被养起来的老头笔下死无对证的"特货"”——早看到你骂谢觉哉这话我就不和你打赌了,我都替那个“早就被养起来的老头”愤怒。能这么指责谢老的人,说你什么好?!谢老关于特货的日记每句话都能引发一段故事,是研究边区历史的好资料。

蛛丝马迹是删不干净的,写这件事的又岂止一个谢觉哉。快去找证据去吧,我等着呢,看你又有多大本事,不要像在私人信件里一样总让我看笑话,我笑的都快岔气了呢。

说起来你的立场又要倒退了呢“到底有什么其它证据可以证明中共当年曾有过以种、贩鸦片为财政支柱之一的政策?”五年时间你能有些长进,也算不容易了。

家园 “烧”是乱说的

“烧鸦片”是无知的家伙想当然的。鸦片的制造过程中没有烧的要求,煮煮就成,当然煮也是很有技巧的,广东人做这个不错。

烟土的熬制主要工序为:

  一、煮烟。必须使用铜锅,将烟土放入锅内加适当之水,以大火煮沸,使其充分溶解,达到烟水混为一体,成较浓稠的汁液。

  二、过笼。以竹编小眼罩篱式的器皿——竹笼,上铺经火烧过,去掉毛刺的表心纸(又名南纸)放于瓷盆上面,将沸透的烟液倒入笼内,由其自然渗漏,其渣滓、杂质被阻于笼内,纯净烟液滴入瓷盆内。

  三、收膏。将纯净烟液倒入铜锅内,置文火上徐徐收膏,待其蒸发掉水份,浓缩成糊状(半固体)即可(中间如需搅拌,必须使用竹抹子,全部过程忌用铁器,以免变质,染上异味)。

  四、贮存。纯净烟膏炼成后,视烟膏数量多寡,分别采用瓷器、银器、角合等器贮存之,使其凝结如粥备用。

  以上是烟膏熬制的基本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些“能工巧匠”别出心裁,熬制出自己的名牌烟膏。如在江苏的某些地方,熬制烟膏更为精致些,其方法是先经熬炼,即所谓“三熬九炼”,然后加水稀释,用多层火纸过滤,除去杂物、泥沙,再经过蒸发浓缩成熟,这就是熟土。

  湖北恩施,熬制烟膏有一个著名的技师叫万天宝。他煮的烟膏叫漂烟。其作法是:三煮、三滤、三澄、三漂,用白炭烟细细熬煮成膏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土中窑藏才能吸食。他用这种方法煮烟,一锅用水二三斤、烟土若干两,却要用三天时间煮成,每天工资为3银元,仅煮烟就要花9元。因此其漂烟仅富裕人家才能“一饱口福”。

  湖北宜昌有个烟馆老板陈德元,自己掌握了熬烟的技术。他知道熬烟要有技术,熬老了 有焦味,熬嫩了挑不上扦子。因此,熬烟都是他自己做。他用一个带木柄的铜锅,把烟土和从烟枪里挖出的烟灰放在里面,加点老水,放在炉子上用小火烹,直到浓缩成膏子,烟就熬好了。他的烟熬得好,当时尽人皆知。从其操作过程看,陈德元的熬制方法很简单、粗疏;其烟膏远近闻名,大概是因为加入了烟灰、老水,使之含鸦片毒量加大,烟劲更足,使吸食者更觉过瘾吧。

  广西梧州的土膏店熬制烟膏,规模相当大。他们的方法是:每次将生烟100两加水煎煮,用疏布筛去杂质,反复四次,共煮10个小时才成熟膏。他们在熬制烟膏过程中发现,云南烟土可得回八成烟膏(即10两烟土可熬成8两烟膏),贵州货仅得回六七成。

  广州的三有公司,对熬煮十分重视。该公司有一批制作烟膏的能手,操作技术熟练。制作烟膏的工序很严格,熬煮时必须采用钢锅来煮。也十分讲究放多少烟土,配多少水,煮成多少熟膏,都有定量。熬煮用的燃料也用最好的木炭(称为京炭)。开煮时,公司派人监督,以防止偷工减料。操作人员有高低之别,最高级别的是由香港烟商派来的。烟膏煮成了,首先要送给股东们或吸烟的巨头品尝,认为合格了,才起锅分发包装。

家园 对阁下要说的话都已经说的足够清楚了

不容易啊,把我几年前的发言都一个个找过来,挑选里面有没有可利用的漏洞,说实在的,挺荣幸的。

诚恳的建议阁下:一,要把自己观点说明白,不要啰啰嗦嗦写了无数,到底想证明什么说明什么,却只敢再三再四的影射、含混、模梭两可的间接表达。二,把东西发完了,把出处列明了,之后再宣布自己已经获胜比较好,没有人会有兴趣与和一个扣藏着自己观点、论证和证据的人一直进行讨论下去的。

家园 我等着你的回复呢

这帖子是昨天被别人顶到首页我才进来回复一下的,我才没兴趣搜寻你的言论呢。当然你也可以说昨天顶贴的人是我的马甲,你不就喜欢臆断一下嘛。

速速找到售价超过2500元一两的“特产”才是正经,要不然就会被人笑话“歪题大王”“以偏概全”“引人发笑”“无视”“摘录”“自己跳坑”啦。总不能一直被我笑话吧!

家园 我看到的资料没说

熬制需要优质水的说法。注意的1、是收割熬制不能沾铁器2、是熬煮的火候要掌握。到没有特别提到水的问题。种植鸦片不容易,种子、施肥、割烟的技巧、收割时的天气都有讲究,完全没经验的人第一次种很容易失败。这也是359旅和炮兵团1941年种植失败的原因。所以42年就让边区老百姓种了。358旅这方面就比较有经验,所以可以自己种。

家园 特产自然统销

但因为利润比较高,部队机关为了完成生产任务经常还要自己走私,这就导致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特产内销啦(影响边区政府形象),和缉私队发生冲突啦,和边区统一价码竞争导致特产跌价啦,再加上特产和黄金走私本身也是计划化外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所以经常受到批评。军队搞走私的比较没顾忌的,因为告到联司也不过是把私货没收了而已,人基本是动不了的。

家园 提出边区特产种植问题的作者很不专业

生产运动是39年就开始了,但是南泥湾的发现是在40年6月。原作者对于部队的粮食生产提出的一些质疑也犯了低级错误。但一些反驳者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比如认为“特产”是食盐、石油之类,而非鸦片。《延安日记》是有野狐禅的东西在里面,但是无风不起浪,里面的很多话其实是有来由的。

你所说的“成千上万的烟农和加工者今年的口粮从哪里来?你这个政权有能力给他们分发口粮、种子并指导系统的种植庄稼吗?这不等于制造灾荒吗?”这种情况在边区是不存在的。倒是可以为热河允许特产种植,征收特产税、推销特产(100万两)做辩护。

你不很清楚边区特产贸易的发展过程(41年前禁种的是挺好的,以至于41年359旅和炮兵团用的种子是35年前的),所以才会说这种话吧。

家园 纯不纯一直是个问题,特产贸易在当年的延安也是引起争议的

一天,南汉宸刚从军需处回来,副厅长霍维德神情严肃地走了进来,拧着眉毛说:"4点钟,边区政府那边打来电话通知你下午4点钟到毛主席那里去汇报经营土特产的问题。”

“怎么,出了什么事了?”南汉宸已猜出原因的大半,但他还是想听听自己副手的看法。

“我们有几位老同志,对于经营土特产都提出了意见。有人还专为此事给毛主席写了两封长信,历数经营土特产的弊端!”霍维德说。

“噢,还写了两封长信!”南汉宸有些紧张起来,他记起边区政府里,近几个月来一直存在的激烈争论,许多人都反对经营土特产这种生意。尽管他一再申述必办理由,但始终未能得到理解。

“此外,还有西北局的一些领导,包括高岗司令员在内都是一个意见!”霍维德说“宁肯饿死,也不能做这个买卖。”

“我们没做,不等于民间没做呀!请问,米脂、绥德的义合、宋家川、蟋蜊峪等几个小镇子,当年人贫地瘠,而这些年来怎么会发展成有几万人的繁华集镇呢?还不是靠从宁夏、绥远来的土特产经过他们那里倒手,才发展起来的吗?闭着眼睛不看现实不行!”。

“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同志,还是毛主席在瓦窑堡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那样:革命的道路要笔直又笔直,革命的力量要纯粹又纯粹!”

……

“是呀,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汉宸,我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三条道:第一条,是想法子弄钱,弄粮,弄到我们所必需的物资;第二条,大家散伙;第三条,饿死。第二条和第三条路都不好,我想我们大家都不愿意走。那么,就只有走第一条道。当然,我们要向人民说清楚,要向全体干部说清楚,使大家都了解,我们不得不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抗日和革命。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必须牺牲一切。因为没有抗战,不打走鬼子,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我们要向群众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说服动员,发动大家一起来讨论……”毛主席深入地剖析事情的成败得失和二者相权取其轻的道理。

于是,南汉宸便依靠经营土特产筹措到钱财,用这些土特产从国民党地区交换过来革命所必不可少的军用和民用物资。土特产的收入要占到边区财政收入的半数以上,个别时候要占到三分之二左右。

有一天,江青见到南汉宸夫人王友兰,拍着肩膀说:“你们先生真行,毛主席夸奖他。说他是这个!”说着竖起个大拇指。

————《毛泽东请救兵——南汉宸》《炎黄春秋》1993年07期

本来凡是写这种声情并茂的二人密语的文章,我都是按可信度最低来处理的,不过这篇文章又不同了,作者是邓加荣,《南汉宸传》的作者,他对南汉宸的了解自然大大超过一般人,所以不是单纯的野狐禅,看全文内容也不是黑南汉宸的。所以有些可信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