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一)北元 -- 坐看风起云涌时

共:💬73 🌺1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花。最好在主题下面加新的帖子。
家园 【原创】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四)-土木堡

四、土木堡

(本文为西西河首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要人物

明英宗:名朱祁镇,明朝的第六位皇帝

也先:北元“瓦剌”太师,脱欢之子,属卫拉特绰罗斯部

明朝初年,明太祖创立兵籍制度,朱元璋称之为“以军隶卫,以屯养军”,实质上就是未战之时分出一部分士兵种地,一部分士兵守城,实行轮换制度,战时统一安排出兵打仗。

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耗尽国力也无法最终解决蒙古问题,明王朝无奈只好从进攻转为防守,明朝在长城内侧,从辽东到甘肃,沿途设立九镇,作为支撑点,长城外侧设立屯兵堡,互为策应。这九镇的兵力总数约占明朝军队的三分之二,如果蒙古来袭,以堡为依托,逐次抵抗,争取时间,调集优势兵力,消灭来犯之敌。

这个策略,在初期是卓见成效的,由于那时戍边的都是职业军人,经过战争的洗礼,战力是相当强的。但是慢慢地它的一个致命弱点暴露出来了,就是兵籍制度。一旦入了兵籍,成为兵户,除非当上二品大员,否则子子孙孙为兵户,也就是说即使你是文曲星下凡,入了兵籍,第一永远不能离开边疆,第二这一辈子就只有两件事情可做,种地和打仗。并且兵籍制度还规定如果这家人都死光了,要从这家的亲戚中挑选一家补入兵籍,来戍边。这样没有前途而且还会连累亲属的职业,渐渐地变成了社会的贱民,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军队作战士气可想而知。其二,如果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希望,按照一般规律,他的最爱就应当是钱了,于是明朝的军官变成了地主,士兵变成了佃农,而分配去守城的士兵,到了明朝中后期,甚至已经出塞为蒙古人放牧了,而让蒙古人顶自己的名字守城,明朝士兵挣些外块,蒙古人自己守城,当然走私更方便。这样的边关,未战已经城门大开了。

可惜这种制度的缺陷始终没有引起明王朝的警觉,直到明末袁崇焕募兵而来的关宁铁骑,才真正算的上明朝对抗蒙古和女真的一支军队,可惜大明朝此时已经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更何况崇祯皇帝还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这个扯远啦,返过头来,看也先太师出兵伐明。

1449年7月初,也先太师兵分四路,辽东和甘肃2路为策应,自己和属下阿剌知院为主力,分别进攻九镇中的大同和宣府(河北宣化)。明朝对蒙古人的军事行动毫无警觉,蒙古大军到达辽东广宁镇时,其守将居然还在忙着给士兵发军饷。

蒙古人的意图很明确,包围塞外诸屯兵堡,吸引明军出城,利用蒙古骑兵的野战优势,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然后占领大同和宣府,进而进军北京。大同和甘肃守军果然出兵迎战,可惜此时已经离明成祖最后一次北伐过去25年,明军的新生代即使在优势兵力下,对蒙古骑兵也无能为力,被杀的人仰马翻,龟缩进各自的主城,不敢再迈出半步。宣府和辽东广宁守军更彻底,根本就不出城,安心守城,坐视周围诸堡被蒙古大军攻破。就在蒙古大军磨刀霍霍准备攻城之时,明朝两个业余军事爱好者的出现,将也先太师的人生再次推向辉煌。

这两个军事爱好者,一个是明英宗,另外一个是从他当太子就跟着他的太监王振,这个人以前做过学官,颇通文墨,明英宗尊称其为“先生”,蒙古大军进攻的消息传到北京,可以想见两个军事爱好者的心情有多么激动,一个雄心勃勃要完成祖先未尽的事业,一个投其所好为主子勾勒出胜利后的美好景象,以优势兵力,出击也先主力,夹击也先于坚城之下,也先将不战自灭,而蒙古诸部落自然崩溃,两人仔细看过地图,认为这个方案无懈可击,意见一致,于是乎力排众意,决定御驾亲征,王振被封为总指挥。7月16日,明英宗的50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北京上路。从发布命令到大军出发,只用了2天。

7月11日,也先击溃明军大同守军一部,15日,击败大同出城迎战的明军主力,此时得知明朝大军已经从北京出发,立刻意识到战机已现,命令进攻宣化的阿剌知院后撤,伺机切断明军后路,同时自己的军队从大同北移,造成撤退的假象,诱敌深入。明英宗那里此时也出现了问题,两个业余选手似乎对50万大军每天吃多少粮食没有概念,后勤保障出现问题,8月1日逼近大同的时候,沿途已经饿死了很多士兵。但是在敌军已经撤退的“利好”消息刺激下,王振依然督军奋勇杀奔大同。力主撤军的大臣,被王振命令跪在野外草丛堆里,冒雨思过。

就在王振跃跃欲试,作成千古美名的春秋大梦的时候,头破血流的大同监军太监郭敬来到了大营,郭敬7月15日作为大同总督军与也先一战,几乎全军覆没,自己猫到一个草垛中,才逃得性命。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蒙古骑兵,估计和天兵天将也差不了多少。王振终于也明白了也先的战略意图,显然他被吓坏了,在继续前进,以大同为依托与也先寻机而战,还是撤退的选择中,王振选择了后者,50万明军,付出了饿毙数千人的代价,刚到大同附近,便不经一战,决定逃回北京。

逃跑路线设定,自大同经由紫荆关(今河北涞源东北)回京,途中要经过王振的老家蔚州(今河北蔚县),明史中记载,王振此举是为了光宗耀祖,带着皇帝给家乡的百姓看。但无论如何,这个路线还算不坏,看看地图就知道,北京,宣化,大同,三点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宣化是这个三角形的顶点,走蔚州回京,基本上是走的这个三角形的底边,是最短的距离。可是大军行进至蔚州附近的时候,充满感性思维的王振,下达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改道宣化府,理由是家乡的麦田熟了,不能破坏庄稼。于是明朝大军从这个三角形的底边往上,向顶点宣化而去。这样做的直接后果一是给蒙古大军追赶明军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二是整个大军的侧翼暴露给蒙古铁骑。

显然也先也没有想到明朝50万大军,不经一战就往回跑,立刻命令蒙古大军追击,正在也先懊恼异常的时候,明朝大军忽然停止前进,转向宣化,也先当然弄不太懂这是什么原因,反正从军事角度上讲,形势对自己有利,奋马加鞭,终于在宣化附近,咬住了明军的尾巴。10日,明军退到宣化的时候,担任阻击任务的两只明军,皆全军覆没,损失约占10万人左右。14日明军越过宣化退至土木堡,土木堡是怀来到宣化的一个驿站,离怀来城只有20里地,王振的大军走到这里忽然不动了,王振宣称自己的家私1000辆大车还没到,要等等。等王振看到自己的大车隆隆而来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大车后面蒙古骑兵扬起的烟尘。

有些书籍上记载也先太师率2万蒙古铁骑铁骑,大破明军50万于土木堡,这个本人认为是有些出入的,包围土木堡的蒙古部队,应当还有阿剌知院的部队,从后面的北京保卫战看,也先亲自率领了10万兵马进攻北京,应该就是两只部队调整过后的人数,所以包围土木堡的蒙古军队起码6到7万人左右应当是有的,而明军由于以前的损失,退守土木堡的部队应当在35万左右。

土木堡位于群山峻岭之间,易守而难攻,14日夜,蒙古大军合围,王振忽然发现,这个地方守起来是比较容易,但就是没水喝,水井打了2丈深,连个水星都没见,堡南的水源却忘了派支部队去抢占,被蒙古军抢了个先手。明军的覆灭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了。

也先的部队人数少,惯于野战,这种攻坚战,一下想吃掉这么一支庞大的明军,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经过一夜的激战,15日也先派出使者劝降明英宗,英宗也毫不含混,立刻应允,写好降表,恭送蒙古使者出营。这个时刻激情王振又出现了,下达了他人生最后一个命令,“此刻蒙古大军一定高兴异常,疏于防范,立刻拔营向南,就河扎营。”

估计当也先太师看到原来壁垒森严的明军阵营,忽然乱哄哄向南开拔的时候,一定笑逐颜开,命令蒙古大军四面进击。根据《天顺日录》记载,渴了2天的明军“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这个队伍已经根本不是一支军队了。

明朝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激情王振死于乱军之中,明朝大臣50余人遇难,明英宗连同剩下活着的大臣一同落入也先太师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也先在取得土木堡大捷后,兵锋直指北京,重新统一中国的日子似乎指日可待了,但是此时他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大明兵部侍郎于谦已经结兵布阵,在北京城静静地等待他的到来。

待续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一)北元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二) 永乐北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三)新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四)-土木堡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五)流星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六)乱世

链接出处


本帖一共被 10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其实也先没料到能够捉到明朝皇帝

到手之后又不知道如何处理。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让于谦有了充分时间做准备。

家园 纲举目张,条理清楚。

不可多见的好文。

北元的历史向来不是很清楚,这次总算有了个轮廓。

谢谢。

家园 军户制度现在看真是荒唐得可以

当年朱元璋吹嘘“吾养百万兵,不费天下百姓一粒米”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呢?

令人费解。

家园 “太师”和丞相的位置差不多

可为什么这两个字一映入眼帘,就想起“奸臣”这个同义词呢?

霍霍。

家园 这个谁想得到子孙如此不争气呢

废了丞相,怎能料到子孙竟然根本不理政,有的居然还不识字。

立了铁牌禁太监参政,谁知转眼就被毁弃。

派了叔叔保卫皇孙,结果来了个靖难。

再如南朝的那些个皇帝,或者评价自己的先祖说田舍翁有这些已经足够了,或者给自己的老爸添上一个酒糟鼻,或者做一个祖宗像,拔刀相向。

这样的子孙,恐怕再好的设计都不管用。

家园 这些个帝王都学的啥,居然相信一个太监
家园 近水楼台嘛

所以为政者不能被小人包围.

家园 制度是死的, 而人是活的

一定制度的建立都有它相应的时代背景,换句话说就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具备了, 那么制度就得相应进行调整, 否则这个制度就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甚至走向反面.

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比如科举,本来是一项非常有进步意义的制度,相比贵族统治的世袭罔替, 科举制度给平民重要的机会进入上层,不仅可以缓解阶级矛盾,而且有助于统治阶级吸收平民中的新鲜血液, 按照现在的话讲就是统治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唐朝的辉煌可不是偶然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举制度就日益走向反面.

家园 【原创】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五)流星

五、流星

(本文为西西河首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明英宗:名朱祁镇,明朝的第六位皇帝

明景帝: 名朱祁钰,明英宗的弟弟

也先:北元“瓦剌”太师,脱欢之子,属卫拉特绰罗斯部

于谦: 明兵部侍郎,后升任兵部尚书

如果也先太师,没有因为抓到明英宗,而裹足不前的话,北京也许早就被也先捏到手中了,如果没有于谦,即使晚几天进攻北京,也不会引起太大的麻烦。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也先太师以少胜多,在土木堡大破50万明军,威镇华夏,土木堡距离北京至多150公里,如果此时也先一鼓作气,绝对有可能拿下北京,即使兵力不足以攻城,也应派一支偏师造成大兵压境的声势,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但是也先却停止不前了,反其道而行之,将主力撤回长城一线。这样做我认为理由有两个,一是搬运战利品(50万明朝大军的家当,可以搬好久了),二集结并调整兵力。而这样做的前提是明朝已经无力再战,显然也先太师太一相情愿了。在政治上则利用明英宗讹诈明朝,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显然这还是一相情愿的事情。至10月1日发兵进攻北京的时候,离“土不堡大捷”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已经为升为兵部尚书的于谦提供的充分的时间调兵遣将。

种种迹象表明蒙古此次出征中原,目的是教训明朝,战略目的是重创明朝的有生力量,对夺取中原,只有构想,而没有确切的计划,在胜利来的如此之大,如此之快的情况下,也先太师的头脑显然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另外一方面,“土木堡之变”的巨大胜利,让也先对明朝产生了轻视之心,认为明军精锐毁于一旦,对那个听都没听过的于谦,根本没有放到心上,所谓骄兵必败,也先这颗闪过全蒙古的流星,在发出耀眼的光芒之后,即将开始黯淡下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类似谚语的诗,是于谦17岁时候写的,如果不配合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悲剧人生,恐怕这首诗也不会流传这么久。这两句诗可以说,高度概括了于谦自己的一生。

于谦,浙江杭州人,入仕以来虽有波折,还算顺利,“土木堡之变”时,他已经51岁高龄,官拜兵部侍郎,假设没有这场风波他将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明英宗出征的时候,兵部尚书邝埜随驾亲征,他受命辅佐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率兵10万把守京畿。

土木堡离北京如此之近,明军大败的消息用不了一两天就会传到北京。消息传来皇太后就忙着收罗各种宝物,打算送往也先的大营赎人,对于国事不会帮上什么忙。朱祁钰是个没什么主意的人,千斤重担就自然而然地压到了当时军队的最高首领于谦身上。

这个时候摆在于谦面前的主要有四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守是跑,大臣徐珵主张南迁,被于谦喝退,言:言南迁者,可斩也。第二个问题守军问题,10万部队显然不够,于谦立刻向全国各地发文调兵,远至南京沿海的备倭军,近至原来做后勤工作的两京运量军,都被征集,各地勤王大军源源不断向北京进发,至也先兵临北京城下,北京的守军已经猛增到22万,并且各地的援军还在不断涌来。第三讨论怎么惩办造成“土木之变”的元凶太监王振,就在大臣们向朱祁钰哭谏严惩王振的时候,王振的亲信太监马顺,不识时务的呵斥了大臣们一声,大臣王竑听罢立刻抓住马顺,上去就是一口,咬在脸上,然后与马顺就撕扯在一起,大臣们群情激奋一拥而上把马顺群殴致死。接着大臣们又把另外两个王振的爪牙抓出来,一并殴死在大殿之上。于谦紧紧拉住要逃跑朱祁钰,要求先赦群臣无罪,再将王振一家满门抄斩,朱祁钰大概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场面,看到眼前的3具尸体,除了点头也不会再有什么言语了。王振一家被满门抄斩。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难办的问题,另立新君,这个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试想如果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在敌方手中,这仗如何打?明英宗的长子,这个时候才2岁,担当不起这个大任,候选人就只剩下英宗的弟弟,当时的监国朱祁钰了。本来作臣子的去干预皇家的家事,是大忌,但于谦于个人荣辱而不顾,与皇太后商量,最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明英宗的长子为太子。9月5日,朱祁钰登大宝,为明景帝,这个问题也解决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备战了。

也先抓到明英宗后,自以为奇货可居,开始和明朝漫天要价,当然军事调动也在同时进行,但是显然和于谦的速度相比慢了半拍,明英宗在瓦剌大军里过的也不坏,好吃好喝招待着,瓦剌美女陪伴着,也先太师也没别的要求,就是让明英宗没事情的时候给北京写写信,要钱要物,也先太师还不失时机的为自己的妹妹提亲,要求嫁给明英宗,估计也想弄个大明朝的太师当当。忽然有一天自己手里大明朝皇帝变成了大明朝太上皇,也先知道原先的无价之宝,现在不值钱了。不过也先明白新君即位,事发仓促,根基一定不稳,于是他打出为明英宗“正位”的旗号,出兵中原,试图将明英宗重新“变废为宝”,成为进取中原的敲门砖。

10月1日,蒙古大军集结调整完毕,分3路向北京进发,辽东一路2万人,作为偏师进攻古北口,目标为北京东北方向的密云,一路5万人起自宣化方向进攻居庸关,策应主力。主力10万人由也先亲自率领,护送明英宗回北京“正位”,从大同方向进军北京。在投诚太监“喜宁”的帮助下,一部蒙古军队从山间小路绕过紫荆关(今河北涞源东北),前后夹击,攻破北京西边的门户紫荆关,明朝守将全部战死,也先的大军于10月11日,兵临北京,列阵西直门外。 让也先感觉奇怪的是,明军没有龟缩进北京城,而是背靠坚城将主力列阵于九门之外。

于谦列兵于九门之外,将北京城九门闭死,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顺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此举无非是效仿韩信背水一战,在明军惨败之后,士气低迷,训练不济的情况下,也是无奈之举。

也先到达北京城之后,用投降太监“喜宁”之计(这个太监后来跟也先跑回蒙古,最终被于谦诱杀),让明英宗给于谦写信,让他出城接驾,试图骗开北京城门,即使骗不开城门也可引起明庭内部主战和议和两派之争,自己好渔翁得利。于谦识破也先计谋,派两个无关痛痒的大臣出城拜见英宗,自己坐镇德胜门,安心备战。11日夜到13日于谦只派小部队骚扰敌军,掩藏主力,使瓦剌军产生轻敌之心。13日也先进攻德胜门,于谦将敌兵诱入城外老百姓撤退后的空房区,先由埋伏的神机营,用火炮火铳轰击,随后伏兵四起,也先的弟弟孛罗,中炮阵亡,这大概可以称为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战争特点的巷战吧。

蒙古大军见德胜门受挫,转攻西直门。一度攻到城墙边上,不想周围的明军越战越勇,前仆后继,并且其他九门的援兵也不断来援,造成3面受敌的态势,也先不得已命令蒙古大军后撤,第一天的战斗以明军获胜而告终。

14日北京外围的战斗也不是很顺利,蒙古军进攻“彰义门”(今广安门)虽然击毙明朝副总兵武兴,但在士气旺盛的明军面前还是败退下来。让也先更加懊恼的是,居庸关一路7天毫无建树,反被守军突袭几次,损失巨大,辽东一路本就为偏师,也指望不上,还让也先苦恼的是,明朝各地的勤王大军,正在日夜兼程奔向北京,原先固守不动的宣化守军也分兵勤王,自己的部队有被切断退路的危险。10月15日,也先无奈,下令班师。于谦看到形式对自己有利,命令追击。也先且战且退,于11月初退回塞外。北京保卫战以明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其后1年间,也先多次派兵骚扰明朝边境,明军在于谦的率领下,多次击退蒙古军队,使也先无计可出。同时明朝的经济封锁对蒙古的损害日增,在蒙古各部的要求下,也先决定跟明朝议和。明朝也精疲力尽,接受也先议和要求,两家正式罢兵。也先为了表示诚意,主动把明英宗送还给明朝,反正也炸不出什么油水,送回去,说不定还是个定时炸弹,如果引起明朝内乱的化,到时自己再来个浑水摸鱼。

正当也先太师盼望着,明朝内部再起争端的时候,不想蒙古内部却先乱了起来。问题还出在汗位的继承问题上,也先的父亲脱欢太师在世的时候,把也先的姐姐许配给了脱脱布花大汗,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脱脱布花的长子,但是脱脱布花坚决不立这个孩子为王储,从而引发了与也先太师的冲突,最终兵戎相见,1452年脱脱布花战败,逃跑到他另外一个老丈人的地盘,由于他对待这个老人的女儿不好,被这个老头杀害。也先太师也乐观其成,接着他以立新汗王为诱饵,诱杀了时任副汗的,脱脱布花的那个兄弟。1453年,也先太师认为时机成熟,去其太师尊号,自称天圣可汗。经过也先家族3代人的努力,出现了得到全蒙古认可的第一个非黄金家族的汗王。

1454年,也就是也先称汗的第二年,正准备一展宏图的也先,受到瓦剌的2号人物,他的头号助手,亲密战友阿剌知院的3万人马袭击(就是“土木之变”中,攻击宣化府那路蒙古军的主帅),被杀身亡。起因是阿剌知院要求也先封其为太师,对于这个职务,也先肯定是比较敏感的,不会轻许他人,他以这个职位已经封给他的次子为由拒绝了阿剌知院的请求。其后根据史料记载,也先害死了阿剌知院的两个儿子,这个有点不合逻辑,如果要杀,阿剌知院应当首当其冲,大概也先称汗后有点乐糊涂了,同时他以开会为由诱杀了,有蒙古第一勇士之称的锡古苏台(属于“鞑靼”部,起因是他曾参加“鞑靼”太师阿鲁台也先爷爷马哈木的战争),在尚武精神浓重的蒙古,这样不光彩的杀掉一个勇士,影响肯定是恶劣的,“鞑靼”各部对他的仇恨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在瓦剌内部这样的作为也为众人所不耻。

也先成功后的刚愎自用,惹来天怒人怨,最终为他引来杀身之祸,他的一生就象流星般滑过蒙古草原的夜空,虽然很快消失,但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已经记入了史册。他死后,蒙古草原再次四分五裂,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

明英宗,这个也先安排的定时炸弹,终于在也先死后三年炸响。他亲弟弟明景帝由于母亲出身卑贱,从来也没有想到当皇上,意外得到这个皇位,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首先他不愿意接自己的亲哥哥回来,其次当明英宗回来以后,他将英宗幽禁于南宫,封死宫门,只留一个送饭的窗口,最后他还破坏原来的规定,废除明英宗的儿子的太子身份,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珵、太监曹吉祥等人趁明景帝病重,导演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一个月后,明景帝死,有说害死的,有说病死的,其中真相也不得而知。明英宗剥夺其帝号,改亲王礼下葬,赐谥号为“戾”,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于谦明英宗到是不想太严厉,但是在副都御史徐珵的怂恿下,最终杀掉了于谦。实际上这次政变就是冲着于谦去的,徐珵就是那个在“北京保卫战”前 首先前提出南迁的人,之后仕途受挫,怨恨都发在于谦身上。太监曹吉祥作威作福,被于谦呵斥,怀恨在心。颇让人寻味的是武清侯石亨,“土木之变”的时候他本是大同的一个守将,大同主力被消灭后,他只身逃回,被关进监狱,等待处分,北京保卫战,于谦破例将其释出,让他戴罪立功,他也不负众望,是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封世侯,他对于谦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无以为报,遂向朝廷要求封赏于谦的儿子,不想被于谦斥责一番,自此结仇。于谦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疾恶如仇,总试图弄出一个朗朗乾坤,可是最后竟然还是被一群屑小所害。

明英宗,一生只干了3件错事,一是听信太监王振谗言,招致土木堡惨败,其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于谦,三是复辟以后,将王振的家庙改为“精忠祠”,为王振塑像祭奠,这就是北京的“智化寺”的前身,王振的像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才被毁。其他时间他都称得上一个称职的皇帝,励精图治,任用贤良,清除积弊,虽然他没有为于谦翻案,但帮助他上台和怂恿他杀害于谦的那帮屑小,最终被他不动声色的给收拾掉了,也算有个交待。1464年,他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年38岁。至此“土木之变”中的所有主角都谢幕了。

待续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一)北元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二) 永乐北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三)新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四)-土木堡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五)流星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六)乱世

链接出处


本帖一共被 10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先顶后回

辛苦了

家园 好贴,预备下文啊

等着看

家园 你看,我早就说了软禁不如硬杀,少杀不如多杀,晚杀不如早杀了吧!

于谦同学不懂这个道理,景泰也不懂这个道理,就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和一位还算过得去的皇帝都交待了。

主张南迁的徐珵,当场就应该拖出午门斩首,还能让他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以至于成为夺门之变的谋主?!

大同败将石亨,军覆城陷只身逃还,当时就应该给他明正典刑,或者安一个“疑似瓦剌间谍”的罪名处决,最好也就是给他五十名骑兵让他冲阵蹈死,还能让他破例释出起复重用,以至于成为夺门之变的武装保证?!

太监曹吉祥,不论其善恶贤愚,既是换了主子,这些宫内旧臣、宫女奴才,就当统统更换,择其恶者杀之以威慑新人,其余打发回乡,还能让他继续行走大内,以至于成为夺门之变的引路牵线?!

天资神武明睿重光的大草包英宗,实乃丧师辱国的祸根,当时就应该在蒙古人送还的路上用骑兵攻杀之,然后栽赃到蒙古人的头上,或者直接把那个每天送饭的小窗口拿泥巴糊起来,再描述为病发身亡,保定不会有人在意,还能让他继续留在人间,以至成为夺门之变的政治安排?!

夺门之变实在是荒唐的一幕。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什么叫掉以轻心,什么叫死灰复燃,什么叫得逞其奸,什么叫忠臣受戮,这个故事里全都交待了。

这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严重后果。于谦同学恶恶而不能去之,反受其害,足为后世之鉴。虽然他老人家成就了忠臣美名,得到万代贤明的崇敬,但是求全责备地讲,对江山社稷究竟又有什么好处。对照着看历史,就明白小李同学玄武门之变后,果断处理兄、弟两家的英明之处——他实在是选取了流血最少、杀人最省的方法,所谓天性仁善,英明天纵,实在是一点都不过誉的。赞!

家园 仁兄说的有理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