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听来的故事—地质队的生活(1) -- 赵侗

共:💬31 🌺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地质队员讲的故事(3)戈壁滩上的古墓

在戈壁滩上常年行走, 除了地质队员们,还有考古队员们. 我想如果有时候他们能在路上碰上的话一定会挺有意思的.

“嘿, 你们最近挖到什么矿了吗?”

“没有,你们最近找到什么古墓了吗?”

有一次,庄叔叔他们的地质队真碰上刚发掘出古墓的考古队了. 地质队赶到的时候,古墓刚刚挖开. 出土的尸体是一男,一女. 看样子是一对夫妇,并且是一对白人夫妇.新疆看来古代就是个民族大熔炉. 这对夫妇身材很高大,男的有一米八多,女的也有一米七多. 古代,中国男子的平均身高也就是160左右. 据分析,那对夫妇是属于当时的中上等家庭,身上的服饰明显是异邦的,但也有中原的丝绸.

庄叔叔当时亲眼所见,那对白人夫妇的尸体从坟穴里挖出来的时候, 他们的皮肤颜色和活人的相差无几,还很有弹性.但是, 接触空气以后就迅速氧化, 等他们告别考古队, 离开的时候, 尸体的颜色就已经和博物馆里陈列的古尸的颜色差不多了.

记得那里看到过周总理讲过这么一句话.地下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要全挖了,要给子孙们留一些. 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与其现在挖掘出来保护不好,还不如将来有条件的时候再出土.

但是这样一来,也有一个问题.考古队不挖掘, 盗墓贼倒会抢了先的. 自然杂志有一期里有篇文章介绍中国的盗墓贼. 这个偏行里有很多人,并且好是个专业活, 看了让人怪害怕的.

这也是个两难的问题啊

关键词(Tags): #地质队#古墓
家园 【原创】地质队员讲的故事(4)-过草地的故事

小时候,谁都听过红军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故事.爬过雪山比较容易能够引起共鸣. 过草地听起来相对简单一些. 但也不见得.小时候,有个同学写造句写走过草地写错了,写成爬过草地,被老师打了个叉.后来才知道,有时候,草地还真是爬过去的.

这是听妈妈的一个朋友彭阿姨说的. 常年在野外工作的地质队员后来都是一身病.到处找矿是个苦活, 也是个危险的活. 很多矿都有放射性元素. 在野外的水看得很干净, 但是某些矿物质含量太大的话,喝下去,也是有害的.我妈妈说过,他们好像用碱把某些物质先过沉淀掉, 然后再喝. 在山里有时还有瘴气.并且常年在野外, 新鲜的蔬菜, 肉类都吃不到. 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几十年有病也就不奇怪了.

彭阿姨也是一身病. 过草地的时候,落下了妇科病. 她过的是若尔盖草原,红军战士有一万多名长眠于此. 其实这草原是大沼泽.人走上去,大片的草地会忽悠地往下降,沼泽中的水会涌上来,能齐腰高. 走得急了,就会摔倒.如果踩空了还有生命危险。有时候,爬还来的稳妥一些. 生理期来的时候,也得这么过.这这样落下了妇科病。这样的路况,还要把地质设备安全带过去.难度可想而知了.

在有人区的地方,地质队员吃饭有时候在当地老乡那里.那个地区好像是藏,汉混居的地方.有一次,一个老乡看着彭阿姨挺难过的,拉着她的手说,”你没有家呀。。。。。!”.

当地的老乡不太清楚地质队在干什么,她认为彭阿姨一定是个孤儿,无依无靠. 所以才会在外面像野人一样地跑来跑去.

-----向老地质队员们致敬

关键词(Tags): #地质队#过草地
家园 花!
家园 【击节送花】曾经沧海难为水 奈何大漠不尽沙
家园 如果叫"沙海里的小红帆"

好像是个三集的连续剧。参加拍摄的勘探队有我父母工作单位的。

那种沙漠专用车我家住的院子里有很多,轮子很高很宽,宽度几乎也有两米,前面看过去那轮子几乎是个方的,车辙很深,可以沿着那辙印像梯子一样爬到车轮上面去。有印象的人可能还记得片子里还有大量的奔驰卡车。开始搞塔里木盆地勘探之后有不少和外国合作的勘探队装备都不错,我表哥所在的沼泽队用的一水瑞典AB赫格龙车,有一次在家看见我的兵器知识封底的广告,跟我说他们队有一辆此车过沼泽的时候出事故人跑掉车沉进去了。

那片子里有好多认识的人。有一段开车送人进沙漠的司机是我们院子弟学校音乐老师的老公,后来肝癌去世了。里面还有个小孩儿就住我家楼下,他爸是石油物探报的记者。

家园 击节送花 长见识了
家园 古代中国男子身高一米六,这个结论下得恐怕过于轻易

其实人口平均身高和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如果社会安定超过一定时期,人口平均身高就会显著升高;反之近代中国百年战乱,百姓流离颠沛,整体上国人的身高反而不如封建社会,呈下滑趋势。

看看古墓里挖掘出来的那些兵器,长矛,长弓,反正我是不相信那是为平均只有一米六身高的军队准备的...

家园 如果达不到爱穷人的境界,起码要尊重穷人!

中国人能做到的不多!中国富人或划不到穷人那个圈子里的人素质亟待提高。

家园 是这个名字

多谢啦

论坛就是这点好,总有机会找到相同的回忆。

家园 谢楼上两位的花

哪些沙漠特种车辆,后来国内自己也可以造的

http://www.xushui.gov.cn/xiaoqiye/bei.htm 图片不多 不过也大体差不多应该是下面左边那个照片里的车,这个应该是小型的,大的轮子有一人多高,不过爬坡能力能到多少就不清楚了。

家园 赵兄好文章

最后的评点尤其锦上添花,令人动容。

萨娘也曾经想过去搞地质,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去成。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去了地质队,几年以前相遇戏言:地质队的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是刨锛队的祖宗!

当时社会秩序较乱,有一伙悍匪用锤子在过街地道里面打劫,中者非死即变植物,百姓闻之色变,称为“刨锛队”,南方也有叫“敲头队”的。

地质队员随身都带一小铁锤,如同会计之带算盘,百年传统了,既然刨锛队也是怀揣铁锤,而且是新生事物,地质队称自己为“刨锛队”的祖宗也实在不过分,但是估计“刨锛队”猖獗的阶段,被警察和联防错抓的地质队员不会是少数。

家园 怎么把这个好帖子漏了

很敬佩搞地质的,想想自己也差点报考地质学院,被老妈子否决了。不过就算真报了,以我这瘦小的体型恐怕也录取不上滴,嘻嘻

家园 【原创 听来的故事—地质队员和少数民族(5)

地质队勘探的地区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地区。地质队员们和少数民族打交道自然少不了,自然也流传下来了一些故事。

我妈妈大部分时间呆在四川,我听来的故事也就是关于四川地区的。

现讲个我妈妈在当地听来的传说. 说是解放前,不少人在少数民族生活的山区目击过一些小矮人. 有好事之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恐怖的秘密.有个少数民族的头人特别仇恨汉人.他派人到山下抓了不少汉人的小孩,然后把他们养在缸里(这头人有可能是吕雉的后人).这样孩子长不大,成年后就都是小矮人.他们也没脸回去,只能象野人一样的在山上生存. 说这个故事是传说是因为不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 这很有可能是流传在汉人当中的用来吓唬孩子的,就象麻叔谋吃小孩一样. 这个故事反映了汉人和少数民族同胞当时的关系是很紧张的. 汉族向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的过程当中, 逐渐拥有了相对坦平的土地,很多少数民族同胞被迫向更高的山地迁移, 这样一来有矛盾也是难免了.

我妈妈接触过的少数民族同胞都是很善良的.

我妈妈的地质队在经过藏族同胞居住地时, 在藏族老乡家吃饭.藏族人用平时舍不得吃的最好的糌粑来招待这些地质队员,虽然他们不一定明白这些地质队员在那里干什么. 糌粑大概是青稞炒面和上酥油茶,用手不断搅匀,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粑”就是一团一团的意思. 糌粑名字听上去很有些情调,并且是绿色食品.但是对没吃过的人,是很难下咽. 并且,当地的藏族有着一个特别的风俗,招待远方的客人要把口水吐到客人的碗里.当地的藏胞认为口水是身体里非常珍贵的东西, 拿出来分享, 这代表这兄弟般的友情.作为客人要觉得受宠若惊,很快地吃了.你要是不吃,那是大不敬. 我当时问我妈妈,这怎么办?.我妈妈说怎么办,吃呗。大家全都得吃,谁不吃,谁犯错误.

----再次向地质队员们致敬

我妈妈说和少数民族同胞打交道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风俗,文化.这个挺难做到的,因为要想尊重首先要了解. 误解会带来大麻烦.

我妈妈的上几届有个女生被彝族人给抢走当老婆了. 起因是这样的,那个地质队到达某个彝族地区的时候,赶上火把节.那个年轻的女地质队员也觉得新鲜,就去和当地人一起跳舞. 但是火把节在当地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给年轻男女提供婚配的机会.如果一个小伙子请姑娘跳舞,就是求婚的意思,你要是答应跳就是同意他的求婚. 那个年轻的女地质队员就这样被当地一个人给扛走了,当地可能还有抢婚的习俗.当时人声嘈杂,谁也没发现.事后发现人没了,都不知道给扛哪里去了,地质队在当地找了很久,都没有下落.后来,没办法只能开拔了.那个年轻的女地质队员很多年后才找到别的地质队,那时候已经当了好几年别人的老婆了.

这个故事主要是双方的误解.少数民族同胞在我妈妈印象里是很善良的.到尽是有些汉族的宵小之徒欺骗他们.

现在, 随着交流越来越普及, 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再出现了.

关键词(Tags): #地质队#少数民族
家园 好,花之
家园 想看到更多来自地质队的故事

赵兄继续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