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华国锋难得一见的猛图 -- iimao

共:💬238 🌺982 🌵5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孔庆东在生生死死90年中也是这么讲的。

可惜这个罪名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没有体现,使得老百姓把文革等同于四人帮,把文革等同于浩劫。

家园 你以为你不再是少年了是吗?

呵呵,什么是科学?你给解释一下我听听。

家园 科学发展观的解释权归胡主席和中宣部所有
家园 答非所问

我问你,什么是科学?不是问科学发展观!

难道你认为科学的解释权也归胡主席和中宣部所有?呵呵

家园 科学就是由科学发展观定义的啊 没科学哪来的科学发展观
家园 呵呵

科学就是由科学发展观定义的啊 没科学哪来的科学发展观 [ adrift ] 于:2011-06-15 17:08:00

典型逻辑混乱,中学没毕业。所以我一看,就知道你的思维能力只是一个小孩子的水平。

你要知道,在河里讨论问题的人,大都在国内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各行各业长期打拼过的,从理论到实践,有长期的实际工作经验。你现在的层次不够,知道吗?

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讨论历史?因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就是不断重复的历史。要看懂现实,就要学会看清历史。对历史无知的人,对现实同样会无知。这就是历史的价值。

要讨论前三十年的历史,拜托先看看河里的:

【八一大楼】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篇奠基的帖子。河里的规矩是,讨论问题,先要踩过前人的帖子。

家园 不要胡说了

什么是资本?什么是货币?货币可以随便印的吗?

嗬嗬

家园 有个问题,在49年之前,西藏是中国的吗?

中央政府在此之前对西藏有过有效控制吗?

建国前三十年,你换别人,能够做的比现在好吗?

我觉得太祖不仅没带我们走弯路,而是走了一条腾飞的路。

换一个人重新来一遍,也不可能比太祖做得更好,要不然怎么有人说太祖是穿越者呢?

家园 花你这句

你说的兴修水利的同时上游毁林开荒?我印象中,真正毁林是在包产到户,山林也包到户之后。之后一直在吃那个年代的老本。

我印象之中也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周边的山林还是郁郁葱葱的,改开以来,随着护林员的减少(好像也用不到护林员了,都分到个人了),很多山上的树越砍越少,虽然有所谓的采伐证限制,但是真正有能力砍树的,那个什么证不证的又有多大的约束力呢?

家园 你应该读过《刷盘子还是读书》吧?

资本是指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货物,主要是设备、建材等。

货币当然不能随便印刷,但70年代后期中国存在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

对于文革后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初步探索

  作者:老田

  在1970年代,国民经济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从统计数据上看,很难说就到了什么崩溃边缘。1970年代的农业状况是好的,除了1972年因为大旱粮食轻微下降之外,一路高歌猛进,粮食产量节节攀升,1978年的旱年也因为多数水利设施开始发挥作用,反而是一个丰收年。主要问题出在工业上。有的人认为新中国的经济一样具有一个10年左右的周期在起作用,1976年前后正好处在周期的低谷。这样的结论笔者感到没有太多的说服力,毕竟当时是处在计划经济时代。

  根据笔者的考察,1970年代中期,执行了20年的大跃进高积累政策,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应该进行国家政策转换,与中国已经迅速成长的轻重工业生产能力相对应,需要在投资政策上加快工业的装备过程并相应扩大消费者的购买力。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这个转型没有及时进行,结果经济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当时我们国家的所谓经济学家和党内财经专家,信奉一些极为可笑而且毫无根据的信条,妨碍了这个转型的实现。这个转型后来是在***手上无意之中完成的,是典型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 工业装备过程受到人为的压制

  中国自1950年代晚期开始,转入“大跃进高积累”政策,这个政策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地压低当前消费以增加积累;二是与这个政策相联系的重工业优先政策。

  许多人往往对重工业优先没有适当的概念,下面以纺织工业发展为例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因为中国在解放前绝大多数人口,都依赖妇女抱一辆纺车在家里解决穿衣问题,这个劳动与机器相比效率是非常低的,往往一个母亲累死累活还没有办法让家人穿的稍微像样一点。为了尽可能快地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当然是要多建设一些纺织厂。要在一个时间段之内快速建起尽可能多的纺织厂,那么有限的资源当然是要先用于建设纺织机械厂了,在纺织机械厂之先是要建设机床厂,在这一切之前是钢铁工业。这其实就是为什么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说穿了一点也不复杂,为了快速解决问题,确实需要寻求一个最优的资源分配顺序,重工业优先就是这样一个顺序。到1970年代中期,湖北已经有武汉、黄石和宜昌三家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机械厂投产了,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就可以装备十几家纺织厂,中国经过接近20年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装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完成之后,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就可以初步解决了,取消布票就只需要几年时间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是在1983年取消的。其实如果不是政策和认识上的失误,耽误了纺织厂的装备过程,成效还应该快一些。

  今天那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们当时都帮腔说:最好是把积累率降低到25%左右。1950年代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是这个积累率水平,到了1970年代中国重工业的建设过程,已经大体上完成了钢铁工业建设――机床工业建设――机械装备工业建设这样三个准备阶段,将要进入最后的装备过程了,这些人跑出来说,基本建设要压缩,最后的纺织厂建设过程要放慢速度,结果已经形成的庞大机械工业生产能力,大部分转入闲置状态,工人无所事事直到工厂纪律都难以维持的地步。国民经济出现一个人为的低增长阶段,有人据此论证说中国进入一个经济周期的谷底时期。

  二、 生产的扩大受制于购买力的低增长

  由于长期执行高积累大跃进政策,结果在20多年的时间内生产的扩大是非常明显的,不仅在重工业方面,就是轻纺工业在1970年代的增长也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到了1970年代之后,工业品增长已经由前期的重工业的增长为主,转入轻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迅速增长为主。但是由于大跃进时代的低工资政策没有及时调整,民众的购买力增长仍然十分缓慢,在周恩来在世的时候,还曾经严厉批评过工资方面对计划的突破。

  由于长期的高积累政策下的低工资政策没有及时改变,工资总量长期赶不上工业消费品的增长,结果出现了一方面是大量民生产品压库,一方面是工人手里缺乏基本的购买力。这是当时经济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而且在当时的经济学高人和高官中间,普遍存在这样一个信条:货币发行量职能相当于产品价值总量的1/6或者1/8,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就是这样的蠢材教条,人为地制造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通货紧缩周期

  三、 是谁主持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并导致农副产品供应下降

  今天人们都说是四人帮一伙鼓吹“穷过渡”,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但是1975年派工作组下农村去主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事情,却不是四人帮干的。在这个时候,四人帮正在忙着在报纸上批判经验主义,针对的事实是***以造反派干部没有经验为名,在整顿过程中把他们一股脑儿都下放到了农村和边远地区。

  据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各项措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按照柳随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明教程》的资料,这个反复辟工作组确实是***派出去的。由于四人帮几个人中间,并没有很好的行政管理经验,他们几个也从来没有主持过中央工作,即使在文革期间,国家的经济管理和中央的日常行政工作,主要是周恩来主持,有一段时间是***主持。1975年9月15日,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说农业搞得不好要拉国家建设的后腿。9月27日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说农业要整顿,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会后各地区抽调了上百万干部到农村帮助整顿,割资本主义尾巴就是这个下乡的钦差大臣们干的,这些工作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被今天的右派们美化得跟如来佛差不多的当权派。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政策后来广为人知:例如在社员家里房前屋后搞什么前三后四,超过界线的树木竹子归集体;养鸡养猪要降低数量指标,多余的部分必须宰杀等等。

  在笔者的调查中间,在1975年这一次大规模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事件中间,后来被称为四人帮帮派体系的黑爪牙、黑爪毛的那些人,基本上都下放在农村蹲点,许多人极端反感当权派在割尾巴的事情上把矛头对准群众,与工作组处在相当对立的位置上,甚至发展到贴大字报驱赶工作组的程度。不管怎么样,毕竟下放的人没有上级干部能量大,最后是这个运动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本来城市的市场供应就不怎么好,现在更是一落千丈。

  四、 错误认识下的调整过程

  我们党内的所谓财经高手们,都在那个时候出来说,要维持合理的积累和消费关系,理想的情况是把积累率降低到25%左右。这个时候大跃进政策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装备工业邮件开始大规模生产,正是要大规模进行工厂建设和工业装备的时期,按照这个降低积累率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搞“逆工业化”。同时在工资与货币政策上,都没有进行调整,甚至到今天这些人仍然不肯反思自己,这是专家误国的典型案例。

  后来***从政治需要出发,给农民的粮食涨价,给工人发奖金,并美其名曰对过去低工资的补偿。这个操作在实际认识上仍然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按人发钱”政策,是依靠压缩投资减少对企业的投资拨款为代价的,中心思想是减少投资去增加消费。然而问题在于产品供应能力已经是大幅度增加了,机械设备生产能力和轻工业产品生产过程已经完成了,这个时候需要适当的工资政策或者货币财政政策,来帮助实现产品,以解决严重的物质循环与货币循环相脱节问题。而***的调整仍然囿于僵化的财政平衡理念,根本拒绝认识实际的供应能力增长幅度,已经超出了“大跃进”低工资政策下的工资额度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在1980年代初期结束调整时期之后,人们感到了消费能力的迅速增长,这不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案例,没有超出“先生产然后才能消费”物质循环规则,“按人发钱”有效果的基础是:生产增长过程已经先行完成。

  当时根据政治原因需要收买人心,胡耀邦甚至把发奖金当作政治任务布置下去,错误在于不需要动用支持企业的财政额度去执行这样的政策,结果物质循环与货币循环的脱节问题在轻工业产品方面得到了解决,这个过程解决了轻工业品的长期压库问题,也使得工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也回流到了工人农民的手里。代价是重工业产品方面问题更加严重,机械工业的闲置问题因此非常突出,直到1980年代后期投资狂潮的兴起,才部分地解决了重工业领域的物质循环脱节问题。再后来就是政策和舆论主导的“接轨跃进”过程,中国自己通过高积累政策发展起来的装备工业失去国内市场份额,到1990年代重工业基本上就进入了依靠卖地过日子等待破产的境地。

呵呵
家园 多谢教诲 不过怎么又从科学转到历史了

而且我确知自己已经能够分辨什么叫胡扯的历史什么叫真实的历史。至于“奠基”和“大牛”,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中我都已经领教过很多了,就在此敬谢不敏了,我对再经历几次洗脑教育不感兴趣。

至于什么是科学,还请致电胡主席办公室和中宣部详询。

家园 老田这个人,

信息数据的收集还是可以的,但是给出的各种判断大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就是要真正懂经济,首先要看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教材,然后在市场中真正实践过。如果一个左派没看过资本论,或者看不懂资本论,就没有资格谈经济,也不可能正确地指出右派经济思想的缺陷。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的发言,就是胡说。懂经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很多左派就是在胡说。现在网络上,左派的名声就是被这种胡说给败坏了的。

陈云是懂经济的,比邓先富强得多,他的综合平衡的宏观经济思想是很有价值的,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果改开的经济政策由陈云主导,就不会有85年后的危机。江泽民是陈云推举上台的。胡耀邦、赵紫阳是邓先富推举的。江泽民原先是光明食品厂的厂长,后来长期做电子工业部的部长。所以他是懂经济的。中国改开后的经济,是在江泽民手上,由衰败到繁荣,一举扭转过来的。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工具,货币的发行必须和经济总量匹配。只有当经济总量增长的时候,货币才可以增发。如果货币发行超过了经济总量,多出来的部分就是通胀。这个道理你明白吗?

至于资本等等的概念内容,你应该先去认真读读《资本论》。经济入门的时候,千万不要光看那些半路出家的文章,很多都是在胡说八道。

家园 嗬嗬嗬

看你嘴一张,就是“请致电胡主席办公室和中宣部详询”。我想问,你在哪里?你有独立人格吗?我是在和谁说话?在和中宣部的录音机、传声筒说话吗?

你似乎很紧张被洗脑,但从来不紧张被中宣部洗脑?嗬嗬

按照你的逻辑,牛顿当年研究力学的时候,还要穿越回来,向中宣部请教,是不是啊?

家园 你能具体谈谈他这篇文章错在哪里吗?

陈云懂经济是相对邓小平而言,但不代表后人不会超过他。而且计划经济的要点第一是突出重点,第二才是综合平衡,陈云对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没有清晰的认识,抓不住重点,这是他的弱点。

货币发行量和经济总量都是动态的,只要多出的货币发行量能带动经济总量相应的增加,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我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有多高明,韩德强的《竞争经济学》比马克思强得多。

《竞争经济学》精义:

http://www.talkcc.com/alist/33732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