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大唐西域)(原创连载)序章 -- 恶魔之读书者

共:💬57 🌺14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西域唐军,良将如云也

高仙芝,封常青,段秀实,唐之经营西域,与汉之北进翰海,尚有不同,唐之西进,带有相当强的侵略性和进取精神,与汉之积极防御有思路的重大区别。思想上可说是对秦代的直接继承。西域良将后多殉难于安史之乱,且多死得不值,不禁让人想起关宁诸将,只是明代的精神状态无法和唐代相比,关宁诸将的命运,只有比高仙芝更令人感慨了。

家园 封常青之死的确说明所谓用蕃将致乱说的不足

说到底还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路。

其实以唐宗室的鲜卑血统,借此思路,就算用汉人又何尝不是只能信任一半?唐比之今天的中国,其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只有更加强烈,事实上唐的将领中非汉族出身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唐的少数民族将领在疆场上实在颇有令大唐扬眉吐气的精采战役,比如阿史那必寒,在西域的战役中把游牧民族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为郭孝恪(郭本身应该说已经是汉将中难得的干才)复仇等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斗,至今是令人叹息的经典绝唱。

继承隋代用人的习惯,唐在用人方面似乎一直没有多少民族的框框,并非始自安禄山。

家园 击节赞叹好个嗣业将军

中国这种自从宋代以后的对尚武精神的阉割,竟然能够将灭国无数的蒙古帝国一并传染,说明了对内部稳定的追求是一件多么有诱惑力的事情。

安史之乱后期唐军的作战中,内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相同的事例,也散见于此前此后的历次战役,然而,没有约束的武将,又每每造成内乱的根源。真是“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考虑到今天的股市也是如此情状,其对社会的威胁可以参照古代怕武将乱政了。

家园 唐西域军团是中国历史上奇特而悲壮的一页

再没有一支军团能够在被和祖国割断几十年的时间里,依然忠贞不改坚守国土的事例了。而杨袭古被杀后西域唐军的主要将领实际上已经是少数民族,裴冷冷,尉迟氏等都不是汉人,就更令人敬佩了。

尉迟胜出场了,西域的雄狮开始醒来,好戏快开场了。

家园 杨袭古记得最后死于颉干迦斯之手

事情颇为蹊跷,盖回军援杨失利,颉干迦斯恐为杨耻笑而抢先将其杀死,也可算是军政史上一大奇闻。当时西域情况可谓极为复杂,然陇西失陷无疑给西域唐军造成最为痛苦的障碍。不过,即便如此吐蕃依然不能得到安西北庭,说明当地的抵抗确实激烈,特别是南路的于阗始终不能攻克,如同元军苦战襄阳不能灭宋一样哽住了吐蕃的喉咙。

家园 回鹘也在后来的内争中崩溃

记得最后一代可汗按照记载携妻子等数十人远遁,消失在风雪中再无音讯。唐,吐蕃,回鹘三大帝国的崩溃,让东亚和中亚交界的西域地区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和真空,也为阿拉伯势力的东侵提供了空间。河中地区和疏勒地区伊斯兰教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家园 有唐一代,名将之璀璨夺目实在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如萨兄所言,唐代名将之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景。

家园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大唐西域)(原创连载)第八章

第八章

难道就此结束了么?不,还没有,老英雄虽然倒下了,新的英雄却又站了起来!虽然唐朝在安西,北庭已经没有可能再有作为,但是对于汉人占大多数的河西走廊唐朝依然拥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河西走廊这块有个叫沙洲(敦煌)的地方,在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以后,河西走廊的的各个要塞和城市都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为吐蕃人一一击破以后,沙洲就成了唐军在河西走廊的最后一个据点。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沙洲开始受到吐蕃人的围攻,沙洲守军知道没有任何的援军,也知道能守住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他们依然选择了坚守。唐军为了守城,守将阎朝贴出告示:“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征集粮草。就这样沙洲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足足坚持了十一年,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才因为弹尽粮绝不得不出降。即便是这样,在投降之前阎朝仍与吐蕃主将绮心儿相约,不要让沙洲城民众流离失所。由于得到了吐蕃人的许诺,从而使得沙洲的汉族民众,尤其是一些大族如李氏,索氏,张氏等得以继续留在沙洲城中,这些大族都在后来的张义潮沙洲起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沙洲的顽强防守导致失陷之后,沙洲城中的民众受到了吐蕃人的残酷报复和压迫。沙洲城破后,“丁状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赢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不仅仅是沙洲城,整个河西陇右的人民均在吐蕃非人的暴政之下挣扎在死亡线上,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08年),太常少卿韦伦奉命出使吐蕃,返回时路过河陇地区,亲眼见到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初,吐蕃既得河、湟之地,土宇日广,守兵劳弊,以国家始因用胡为边将而致祸,故得河陇之士约五十万人,以为非族类也,无贤愚,莫敢任者,悉以为婢仆,故其人苦之。及见伦归国,皆毛裘蓬首,窥觑墙隙,或搥心陨泣,或东向拜舞,及密通章疏,言蕃之虚实,望王师之至若岁焉。”吐蕃将占领区内的人民视若贱民,予以残酷的压榨和剥削,所以当地人民无时不刻的盼望中央政府能够救人民于水火。吐蕃人规定,在河西诸城生活的汉人,走在大街上必须弯腰低头,不得直视吐蕃人,民族压迫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民族压迫自然会激起强烈的民族反抗,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吐蕃当时的军事实力虽然也能称得上帝国,可是毕竟文化底蕴和政治制度等等与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差甚远,“马上可定国,岂能马上治国?”所以吐蕃虽然也控制了西域不少年,但是对西域的影响却远远不如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沙洲人民在深重的民族压迫之下自然与吐蕃离心离德,在开成年间(公元836年),有一支唐朝的使团出使西域,途径甘、凉、瓜、沙诸州,当地民众都夹道相迎,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这时候河西以及西域沦陷已有数代,但当地民众仍然视自己是中国子民,念念不忘唐朝,这正是张义潮后来沙洲起义的民众基础。

这样残酷的统治之下,人民必然会起来反抗。吐蕃刚刚占领沙洲不久,驿户汜国忠等就举行了一次起义。起义者夺取了战马铠甲,迫使吐蕃贵族纵火烧屋,“伏剑自栽,投入火中,化为灰烬。”起义者在三夜之间就越过了从酒泉到敦煌之间的重重关卡要塞,使得“东道烽烟,烟尘莫知”,“蕃官慢防,不虞祸至,人力散乱,难于力争。”与此同时,沙洲玉关驿户张清也同时发动起义,与之相呼应。他们的起义虽然没能推翻吐蕃人在河西陇右的统治,但是已经为河西陇右的人民做出了一个榜样,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家园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大唐西域)(原创连载)第九章

第九章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上文提到过的西域英豪张义潮终于横空出世。张义潮,一作张议潮,《唐书》和《通鉴》均称之为张义潮,但从今天出土的敦煌文物上来看,又作张议潮,一个比较大的可能行是张义潮后来入朝此后改了名字,所以出现了这两种不同的称法,本文中取张义潮一说。张义潮的出生年月,根据《通鉴》和《张淮深碑》的记载:张义潮卒与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时74岁。这样,根据当时年龄的普遍计算法,张义潮应该出生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前后。张义潮出生于今沙洲敦煌县神沙乡。这一点,已经通过敦煌的考古发现而得到了验证。

张义潮的父亲叫张谦逸,祖籍南阳,但具体出生地已经无从考证。张谦逸曾经在唐朝做官做到工部尚书。由此可见,张家在当时的沙洲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大族。张义潮之上至少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张义潮的哥哥名叫张义潭,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淮深的父亲,张义潭在后来的沙洲起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义潮有一个姐姐叫做张媚媚,后来出家为尼,法名了空,今天的敦煌莫高窟156号窟供养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张义潮的这位姐姐。以后有机会去敦煌一游的朋友可以顺便去看一看。

张义潮出生之时,沙洲正是遭受吐蕃围攻最艰难的岁月,等他懂事的时候,沙洲已经陷于吐蕃多年。在他成长的岁月里,他并没有享受到当年在唐朝统治下的好日子,却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这自然引起了张义潮深深地愤怒,还有对唐朝的深深怀念,他有感于吐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深深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被宦官边令诚陷害的著名将领封常清十分崇敬,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从17 岁的张义潮手抄的一首《无名歌》可以看出张义潮对当时河西地区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对吐蕃统治者的深深厌恶:“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君不见城外空墙框,将军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衂惶处,段段芋花如柳絮。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吐蕃人善于作战却不善于管理,在吐蕃人统治河西走廊的数十年时间里,各座城市在盛唐时候修建的各项城市设施,水利设施都逐渐被废弛,出现了大倒退的局面。此时的河西走廊可以说是一片凋敝,经济萧条,百姓被残酷的压榨。不仅仅是这样,吐蕃本土的国力也在不断地衰退,前面已经介绍过,由李泌一手构筑的对吐蕃的世界包围网给与了吐蕃极大的打击,回鹘汗国和阿拉伯帝国均在西域不同的方向深深的打击了吐蕃帝国,唐朝也乘势与南诏国联手在四川方面极大的杀伤了吐蕃的有生力量。在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吐蕃国内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 ,吐蕃赞普郎达磨遇刺身亡。达磨无子,佞臣立其妃的3 岁的侄儿乞离胡为赞普,许多人不服,甚至离叛,从而导致了吐蕃国内的大规模内乱。吐蕃本部称作“邦金洛”的奴隶平民也乘机起义。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为张义潮的沙洲起义就拥有了一个极好的外部条件。

此时的河西走廊就是一个巨型的火药桶,只要有一点点的火星就能引起毁灭性的爆炸。唐朝这个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看到吐蕃国内灾荒连年,河陇各处吐蕃守将人心思变,兵防极度空虚,当然不会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决心收复河湟地区。于是在会昌四年(公元844年) 三月,“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于盐州大败尚恐热所率吐蕃军。次年12 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并一举收复了原州(宁夏固原)、石门等六关和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 。唐王朝的一连串军事胜利给了张义潮起义以强大的军事靠山,更使得河西人民不再感觉自己是孤立无援的,祖国就在他们的身后,这给了他们强大精神支柱,用句俗话来说就是给张义潮这些准备起义的河西人民壮了胆。

《张淮深碑》中记载到:张义潮在沙洲“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 张义潮首先明确了起义的决心。当然反抗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吐蕃帝国只凭一腔热血自然是不行的,如果想要成功的话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积蓄强大的实力。张义潮的骨干力量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敦煌的名门望族。如索氏、张氏、李氏等,都是沙州一带举足轻重的家族,这些家族在沙洲陷落之后得以留存下来,并暗中积蓄力量。唐朝民风尚武,讲究文武合一,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平时骑马射猎,习武刺击都是非常普遍,这习武之风在世家大族中更是被看重,这些家族人丁众多,实力雄厚,他们在张义潮起义和收复河西的过程中,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佛门的僧徒。虽然说佛家讲究远离红尘不问世事,但是不代表佛家要求人们不要爱国。少林寺的十二棍僧救唐王就开风气之先,也是后世僧人的榜样。河西的高僧洪辩虽然以高深的佛法被看重,被吐蕃授予了“知释门都法律兼摄行教授”的职位,但他“远怀故国,愿被皇风”,所以尽力帮助张义潮收复沙州。另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佛教进入吐蕃之前,吐蕃本身就有自己的本土宗教——本教。佛教传入之后,本教和佛教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斗争,最后演变成达玛进行的灭法运动,几乎将佛教在吐蕃彻底铲除,佛教自此在西藏地区一蹶不振长达百年。最后达玛之所以被佛僧刺杀也是因为他的灭法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僧人自然不愿意为吐蕃的统治者效力。本人前一篇的《大漠孤烟直》已经介绍过由于唐朝对西域的开发,西域的佛教极盛,高僧大德层出不穷,而沙洲(敦煌)乃当时的中西交通要冲,佛教自然也是极为兴盛,教徒数量庞大,广大的僧徒在百姓中有很大的号召力,在这些爱国僧人的宣传感召之下,对吐蕃的反抗精神深入人心;第三,豪杰义士。如后来张义潮的得力部下副使安景,部落使阎英达等等,都是当地著名的豪杰。

在经过了周密的准备之后,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义潮率众在沙洲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他率部队披甲执锐,与吐蕃军在城内展开混战,城中的唐人纷纷响应,人人与吐蕃军拼命,吐蕃军在城中军力本来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自然抵挡不住,于是从城中逃走。吐蕃军从城中败退之后自然不能甘心,于是从周边调集了兵力又将沙洲团团围住。虽然敌众我寡,但张义潮不愧是一个胸中有韬略的英雄,他“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于是“破吐蕃之围”。张义潮此时率城中兵马杀出重围与吐蕃军决一死战,短兵相接之际,“白刃交锋,横尸遍野,残烬星散,雾卷南奔”。起义军终于在沙洲艰难地站稳了脚跟。

这沙洲一发动,立刻成燎原之势,甚至造成了吐蕃内部的大变乱。藏文史书记载,这次“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一作论恐热) 亦发动叛乱,并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为宰相。当然以叛乱夺权的他没能力让所有的人心服,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尚恐热在掌握了吐蕃帝国内部的大权之后,对河西走廊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行动,他“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尚恐热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暴虐行径,让河西人民更是对吐蕃统治者无比愤慨,这使得张义潮在以后的收复整个河西走廊的时候获得了人民的鼎力支持。

家园 张议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大英雄

奇怪的是他的事迹却少有人知,或许因为他成功光复了瓜沙十一州而没有死于是役?看来又是一个崇拜牺牲英雄传统造成的遗憾了。

家园 以前有一个电影是反映张议潮的

好象是周里京演的一个和尚去那里传圣旨.里面有几个空手夺白刃的镜头比较好看

家园 《大漠紫禁令》

大漠紫禁令

国家与地区:中国大陆

年代:1986

片种:彩色故事片

导演: 方翔

编剧: 楚石 西亢 李准

摄影: 杨林 鲍肖然

演员:

阿不都热合曼·艾力(拉库姆)

曹灿(白敏中)

马恩然(昆仑奴)

杜澎(大法师)

李岩(张仪潮)

邵小明(黑马王彪)

方文化(尚恐热)

杨丽萍(伊妲丽)

惠松旺(长老)

姜湘沈(尚思罗)

刘法鲁(唐宣宗)

朱宛宜(尚色兰)

李荣昌(周墀)

周里京(文慧)

赵晓明(耿超)

濮存昕(李七郎)

阎烽(巫师)

内容简介:

长安马球场,戒备森严,唐宣宗李忱正和众妃们观看马球。突然,一飞骑冲入球场,骑手跌落马下,双手高举着鹰牌羽书。来者是西凉信使。吐蕃国达摩赞普逝世,引发内乱,张仪潮率数万民众起义沙州,望朝廷发兵增援,恢复大唐故地。宰相白敏中认为,出征不如派一名干练使臣持朝廷金印诏书西去沙州安抚张仪潮,可避免一场战争杀戮,使西域诸州保持安宁。宣宗采纳了白敏中的意见,决定派慈恩寺和尚文慧出使沙州。文慧带随从李七郎、耿超离长安西去,被正在长安打探消息的吐蕃宰相之女尚色兰探知,派密使急报吐蕃。文慧一行三人来到清水驿站留宿。夜间,金印、诏书被两个黑衣人盗走。李七郎、耿超发现后策马急追,树林中,盗印人已死,金印不知去向。文慧一行来到甘州城,适逢数万唐人举行祭祖大典。文慧在祭仪式上申明大义,希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善互敬,共享太平。尚色兰听了文慧的一番话若有所思。祭祖大典后,文慧被黑马王彪骗至魔窟。此时,文慧才知道金印已落到王彪之手。李七郎被尚色兰诱骗活捉,李向尚说明原委,尚决定救出文慧。匪窟鏖战,王彪一命归天,文慧被救出,七郎受伤身亡。尚色兰和文慧等人继续西行。沙漠中,尚色兰乘小憩之际盗窃金印、诏书,被耿超发现。文慧再次向尚色兰说明道理,尚色兰还回金印、诏书,准备返回吐蕃说明大唐宗旨。不料吐蕃大将尚恐热为了争夺王位,将尚色兰的父亲宰相尚思罗监押,尚色兰为救其父也落入尚恐热手中。文慧一行终于到达沙州,他向张仪潮宣读了大唐诏书,并授其节度使金印。当他得知尚思罗父女要遭尚巩热毒手时,不顾劝阻,只身前往吐蕃部落。文慧的到来引起吐蕃百姓的轰动。在祭祀仪式上他讲经说法,申明大义。被愚弄的人们醒悟过来。尚恐热慑于众怒,释放了尚思罗父女,和张仪潮进行和平谈判。

家园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大唐西域)(原创连载)第十章

第十章

张义潮在沙洲起义之前,就“誓心归国”,所以在起义军成功占领沙洲之后,就决定派遣使者团向长安传达沙洲恢复的讯息,以明心志,也有联系祖国,对吐蕃两面夹击的意图。但是沙洲和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的河西诸城又都还是吐蕃人的控制之下,所以为了确保讯息能够到达长安,张义潮派出了十队使者,带着十份完全相同的文书,经由各个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向长安进发。送信队伍的组成各有不同,但是僧侣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里面就包括了敦煌高僧悟真,这是因为之前说过河西走廊的僧侣大多心向大唐,而且吐蕃人自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佛教广泛传播,由高僧送信便于隐蔽。

可是这次送信的历程却是一次极其悲壮和英勇的行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九死一生,十队信使向沙洲的各个方向进发,越过莽莽大漠,向长安进发,这十支队伍中的九支,或遭到吐蕃人的尾随追击而献身,或在大漠迷失方向而永远留在了大漠之中,最后,只有悟真这一支队伍向东北方向进发的队伍,绕过了莽莽的大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于大中四年(公元749年)抵达了长安,这时候,离张义潮沙洲起义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悟真这次送信的冒险历程简直与《西游记》里面唐僧的西天取经不逞多让。后来悟真到达长安后,被唐朝封为“京城临坛大德”,以表彰他的功绩。除了悟真之外,我们应该还要记住那些没能成功的无名英雄,大唐精神就是这无数的无名英雄创造的。

从地图上看,从沙洲(今天的敦煌)到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直线距离大约为1400公里,这段路程中,80%以上的路途是沙漠地带,包括了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和库布齐大沙漠。可想而知,中间路途的艰难困苦。从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到长安的直线距离约为800公里。当这支来自沙洲,历经数千里的磨难,满身尘土的信使队伍到达长安的时候,整个长安轰动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纷纷涌到街道上来迎接这支队伍。自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大唐完全失去河西之后,河西走廊就成了大唐帝国心中的一个隐痛。从古自今,河西陇右从来就是中央政府打击或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可以说是西北的门户,没有了这片地区,关内等于说是门户大开,长安就会直接受到敌人骑兵的威胁。而且这片地区民风悍猛,而且还是中国最重要的养马基地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如今听说沙洲人民心怀故国,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将沙洲光复,这可真是极大的喜讯,让人欢欣鼓舞。大唐政府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了这支信使队伍的到来,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本来张义潮得计划是想通知中央政府同他里外夹攻,共同击破吐蕃,光复河西陇右全境,可是他派出的十队送信使中的九队全部覆没在路途上,仅有的一队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经过了两年之久才到达长安,显然原先的计划是行不通了。张义朝也并没有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中央政府上面,而是把沙州作为根据地,整饬军队,发展生产,“缮甲兵,耕且战”,很快沙洲的军力就壮大起来。另外他又以沙州为根据地,乘着吐蕃军还没有从打击中反应过来的时候率精锐进攻河西的其他被吐蕃控制的城市。因为吐蕃内斗不休再加上在河西得倒行逆施,张义潮的收复行动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进行得很顺利。到前往长安的信使回来之前,张义潮已经率部攻取了肃州、甘州、伊州等地。这一时期,张义潮率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这些战斗主要包括: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收复甘州,肃州之战。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收复伊州之战。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对伊州纳职城附近的回鹘和土谷浑进行征讨,以解除后顾之忧。

前往长安的信使带回了来自大唐帝国的赞扬和褒奖,这使得张义潮的起义军更是军心大振。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义潮率军开始对吐蕃展开大规模军事攻势,吐蕃在河西腐朽的统治立刻土崩瓦解,各州的吐蕃军队往往闻风而逃,都退往凉州。到这一年的八月,张义潮军已经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中除凉州之外的所有州县,河西终于又重归大唐的版图之中机密。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张义潮第二次向长安派出规模宏大的信使队伍,携带着河西11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 的图籍入长安告捷。为了对中央政府表示忠诚,张义潮的兄长张义潭毅然作为信使带队前往长安,并且就此留在长安为质。并且在张义潭之子张淮深成年之后,张义潮也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以69岁高龄入京。以张义潮为代表的归义军以实际行动向中央政府表示了他们的忠诚。

家园 好像国内有相当份量的归义军研究材料

可惜网上太少,大概这属于专门历史研究人员的范畴。多数中国人连归义军的名字也没有听过了,除了张议潮出猎的壁画吧,张在历史中的真实壮举,政治意义上面不亚于郑成功的复台湾,军事艺术上不亚于霍去病征浑邪,一个张议潮,一个李圣天,窃以为都是因为某种政治和民族原因埋没了的英雄,读史到此,不胜遗憾之至。

家园 这个片子周里京是主角

张议潮则宛如夹皮沟的李勇奇,令人郁闷。倒是开始的时候耿超到教坊找寻欢作乐的李七郎,两人草草扎束就出发的场面,颇有些五岳倒为轻的大唐男儿气概,也让李七郎这个缺陷英雄有了魂。

其中有个镜头还记得,大漠中无水昆仑奴渴极不支发昏,耿超和文慧商量,说 -- 只好放血了。

我当时一晕,心说怎么欧洲的疗法都来了?

后来才明白是给马放血,取马血为饮。。。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