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请指正】小岗村与三农问题 -- 多余6569

共:💬40 🌺109 🌵2新 💬40 🌺4 待认可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这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获得地方支持太多,而且龙岗也是

国家支持也是很多,没有阻拦当地的一些政策。

所以你的吹牛皮根本不存在。

他们和小岗村也没有意思相似的地方。

家园 第一点,脱离理想,那么什么叫不理想,你说个道道来,总不会

是,建国初期就市场经济吧,要说也行,你给出个你的路线图和执行图?

这是改开主流舆论说法,其实有依据吗?没有依据。

第二点,不尊重客观规律,啥规律呢?你倒是可以说说啊。

第三点,建国初期的干部其实除了有点封建化和经验不足之外,也不算官僚主义了。

都算初心比较好了。

你又说不可避免,又说客观规律,到底是个啥,你说得也详细一点啊。

建国毛时代27年看,加上华国锋两年一共勉强三十年,不抓重工业抓啥?你说的客观规律到底是个啥?

个人认为,人民生活水平的落后,客观条件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主观因素是次要的,即使做到尽善尽美仍然不可能改变如下事实,即整个国家必须艰苦奋斗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前30的艰难困苦也许可以缩短但是绝无可能省略。

要我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从五亿人开始,人均寿命提高35岁,人口增长一倍,不建设重工业,建设啥?三十年就建设够了?

如果不够差多少,如果够,多多少?

要我说,重工业根本不够,还差一些,还得再辛苦一些。

一个东亚病夫的5.4亿人口文盲5亿的国家,不打好重工业基础你要靠谁,你要靠啥?

改开后也是靠的这个积累,但是毛时代的基础,你们似乎是不认可?

改开前后,集体制度的确有所不同,体现为关注投资的地方少了很多。所谓小岗村的自由,比如五保户等等等就不管了。

但是很多企业建设上差距也不大,显然是一个农村组成的集体企业关注内容更多,当然汇集本村农民也更多。

只是有的村是通过自身努力,有的村则是通过国家投资几十亿,比如小岗村。

通过自身努力建设企业的,自己企业也有了,本村村民也受惠了。

但是,并不是说只有改开时代可以获得财富,因为华西村大寨村在改开前就已经是富裕村了。

你用乡镇企业吹牛改开,恐怕不成立。

好我等你的总结,你设计的前三十年的建设路线图。

家园 为什么“改开”就百般有理前27年就啥都是错呢?
运十
家园 多余河友这样不好吧

当然,如果坚持认为“人民生活水平比解放前已有极大提高”就应该知足,那就没话好说了。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这是一个客观状况。知足不知足?起码钢铁产量超英赶美还没完成,我想没人会说知足吧?谁说知足了?

@懒厨 兄我问过他一个问题:前27年经济建设有没有成果。他挺坦率的,没有回答我。也请问一下,多余河友不知你怎么看。

家园 好像是你吹牛皮

龙港除了政策放开,没有获得国家的支持。

这些村和小岗村的共同性是都打破了公社的枷锁,获得了发展的自由。不同点是它们发展成功了。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中国传统不是有钱有官就是好

    还得有功德。

    有些牌坊状的东西,立了起来,也不过是一堆砖石木瓦罢了。

家园 推荐去看看忙总的《农村改革的几个瞬间》系列

90年代的三农问题就是解散农民公社导致的。

85年不得不成立的乡镇政府的行政成本可比人民公社要高太多太多了。90年代人头费都要五六百。种地一年才几个钱?

至于工农业相互成就,留到现在没分地的集体经济哪个不是工农业相互成就了?杨易辰这个“乱邦”嘴里的“顶门杠”在回忆录里面痛心疾首地说顶包产顶得不够,要是多保留下来一些“兴十四村”不分地就好了。

看看被评为联合国农村发展典范的兴十四村,再看看年年要饭的小岗村,哪个才是农村更好的发展路线呢?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根基。人民公社体制的消亡正是从生产队的瓦解开始的。

包产到户导致生产队的基础:农民生产瓦解,也导致原有生产队内部有很多干​部和组织瓦解,人民公社的其它制度就失去了联系和控制生产者的能力。

人民公社瓦解完全是一种政治操作,例如从是供销合作体制瓦解过程就可以看出来。

生产队是人民公社制度功能体系的“脚”,没有脚的组织连站立都成问题。如果说人民公社体制是副多米诺骨牌,生产队就是这第一张牌。而且,人民公社仅有最基层组织或者说“脚​”是不够的,还要有头,也就是对农产品市场的控制,没有了供销社,人民公社的头就被砍掉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农民增收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在农业范围内解决,更不可能依靠农业增产来实现(其实往往会出现谷贱伤农,丰收伤农的事情)。而且农业是一种无法彻底市场化的产​业,

农产品的流通也必须进行适当的管制。

所以特定历史阶段的局中人,是不可能有清醒的超前认识的。

人民公社功能的被乡镇政府替代

人民公社完蛋后,必须有一个新的组织体系来代替其基层政权功能,乡镇政府就应运而生了。

乡镇政府以形式上的党政架构,履行实质上的政经合一的功能。

因为人民公社解体后,基层组织必须承担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并没有消失。

因为导致成立人民公社体制的小农经济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小农在面对自然界、政府、市场时,必须组织起​来,这个基本的需求并没有因为人民公社的制度解体而降低,所以乡镇一级政府仍然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承担原人民公社功能的主要部分,结果使得基层政府在制度上实行政社分开​后,在功能上仍然是政经合一的。

这样事实上乡镇政府不过是人民公社换个马甲又回来了。

但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经济发展的功能是通过人民公社体制来完成的,能够集中资源和有足够权力,所以基本上是有序的。但是乡镇政府在执行相同任务时,尤其涉及到农田基本建设:如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农业技术进步:如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新型作物和技术的推广;乃至于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促进劳动力转移以实现农民增收等任务时,并没有相应资源和手段,必然增加农民负担,激化矛盾,导致现在难以为继。

计划色彩本应该是农业经济的内在特点,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多的计划调控。问题是,我们的农业调控从计划体制极快地变成了不承认计划的体制,带来了严重的不​稳定和波动。

事实上人民公社制度使文革时期的中国农村保持了相对稳定;保持了粮食产量略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供​了虽然是低水平的但却是相对稳定的诸如农村合作医疗、儿童基本免费上学、农村“五保户”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 所以今天有的人一概抹杀人民公社有忘恩负义的味道。

因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改革开放之初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原因不仅仅是广大农民劳动投入的增加,

更主要的是由于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倾斜、国内化肥生产的增加和大量进口、粮食进口政策对于城乡​粮食供应的改善和支持高成本蔬菜生产模式的巨额财政转移等因素促成的。

其实对农发组当年为了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提供的理论基础:人民公社劳动效率低,阻碍了农村生产潜力的发挥的结论,国内一直就有不同意见,例如张江华通过分析1973--1978年广西百色地区一个生产队的会计资料,为人民公社集体劳动效率低提供了一个反证,认为至少在中国某些地区集体时期的工分制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劳动激励制度。

现在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当年瓦解人民公社,实际上还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治操作,

并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经济学判断。这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操作留下的后遗症将需要我们​后代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来买单,并承担相应的粮食安全风险。这个代价是否合适呢?由历史来回答吧。时间就是一个照妖镜,不管曾经包装多么好的,终将原形毕露。

通宝推:审度,自由呼吸F0,
家园 80年代主要村内解放劳动力,90年代才出外打工

这是我所经历的历史。

公社时期,劳动力们每天要出工。承包的时候,普通人家只有2-5亩地,所以一家人只有一个男劳力主要在田里干活,但也不是每天,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可以干副业。家里其他人只有农忙(插秧和收割)的时候才下田干活,其他时候都从事副业。

男人的副业主要是渔业(凤尾鱼,虾,鳗鱼,鳗鱼苗),建筑业相关的工匠(石匠,泥瓦匠,木匠)和帮工,运输业(踩三轮车,开拖拉机和大篷车)以及其他工匠(每村数量有限,裁缝,篾匠,锯木匠等)。我们那边的大多数楼房是80年代建的,所以建筑相关的工匠需求很高。

女人的副业是去城里卖鱼卖菜,织毛衣,绣花,做皮鞋等。

另外80年代一些小工厂已经开始发展,我们那里主要是标准件,阀门,定时器和锡纸,规模很小,一般不超过十个工人,找的工人都还是本地人居多。

家园 气人宗的道理是普世的

气人宗的道理是普世的。你要相信这一点。

两个都受过很好学术训练的人学术吵架,一个突然开始破口大骂了,那肯定是他知道自己维持风度就赢不了。

另外,那个问题我不太相信你。

家园 三大起义的例举确实很有力

南昌起义的军事战斗是失败,秋收起义也没有按计划攻下长沙而是转入井冈山打游击,但它们都代表了正确的方向。

特别是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告诉大家,我们可以这么干、能这么干。我共把8·1作为军队庆典日是有道理的。55年评衔的时候人家一问,南昌起义的时候你在哪里、南昌起义的时候你在什么位置?道理一摆,自己该评啥衔自己都有数了。

同样,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是失败的,但并不能因此证明当年的方向是错的。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方向是正确的,那为啥经济发展又失败了?因为经济发展的成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有了方向,还得有力量、还得减少摩擦系数、或许还得加杠杆……经典物理学里物体的运动就是这么讲的😄

家园 毛遇到的局面比稻要困难百倍

结果连毛最后都是七分功三分过,那稻又是几分功几分过?

人不能双标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