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版棱镜和围猎美日台的背后,是习普在主导的百年未有 -- 心的方向

共:💬149 🌺470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东的战事关中国P事

习近平最近,干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把本应该发生在中国周边的战事,硬生生地挪到了中东。也就是说,阿拉伯社会成为了中国的战争代理人,拿着中国提供的战略和装备,来对战西方武装的以色列。而西方的武器来源,又和中国制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你要不要好好看看你写的什么,为什么战争就一定要在中国周边发生?习又何德何能,能把战事挪到中东?中东自己打自己,打出狗脑子,关中国P事。全文洋洋洒洒却逻辑混乱,有点像AI体,但是又不像。不知道到你的逻辑从何而来。

家园 【原创】眼界

驴象之争,争什么?。一个讲资源,一个讲机会。一个说分配,一个说创造。就是老钱和新钱之争。一个点在中东,一个点在亚太。中东必须关注。

家园 我前面说了,江浙在新中国遭到了压制,其实也可以说控制

即资金暂时沉寂下来,比如浙江小企业也还行,但是大企业国有暂时没有起来。

上海由于四人的改善起来了,并且欣欣向荣。

同时国家通过一定政策使得江浙人才走向全中国。

这是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江浙资本流向反馈全国的可能。

但是,粉碎了,人员回城回到了江浙,这不是问题。

问题是改开后,中断了东北地区的链条,所谓引进了产品、走私,利用东北的资源和原材料和半成品,但是不能及时回款东北,形成了江浙链条自由循环,引进国外(原江浙)资本地下回来,更改当地土地政策,进行原始积累。

这是江浙改开崛起的原因。

你引进产品,资金都没事,正常竞争也行,但是那时代,呵呵呵,打碎了别人的链条,你还占便宜,然后还骂厨子,这就不地道了。

我承认江浙基础也不错,可是你毕竟不是重工业基地。是轻工业为主的。

国家强行压制东北为粮食基地,至今不让充分开展中俄中朝贸易,不合理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F大师很精明,经常成为靶标是组织战术需要舍身堵抢眼吗?

F大师很精明,经常成为靶标是组织战术需要舍身堵抢眼吗?

诈骗组织实际头目隐藏在幕后又怎样,能善终的有几?尤其前台爪牙覆灭后

家园 包总当年南下是当主子不是当奴才的

包总当年南下是当主子不是当奴才的

奴才发迹是依附主子的结果,虽然依附的对象可能有包总,但说主子成了自己傀儡就是意淫了

包总任上打老虎无数,倒霉最重的就是东南资本公开依附的蛤系

还——

“北方蛮夷出身的习主席在河北不得志,南下投诚东南财团,只要他肯维护江浙的利益,就被财团接受推上大位”

“如同科西嘉出身的拿破仑当法国皇帝。”

包总是陕西人,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百越蛮荒之地吹鼓手敢笑话人家家乡历史底蕴?

“江浙文明和其他发达的文明一样,只看精神皈依,不搞血统论、种族主义。所以能够带领中国发展。”

至少吴越以后,习惯被打服主动报效跟着喝口汤怎么成了带领中国?最多是紧随带领中国的统治者,这么恭顺的表色龙地带,哪个强势人物上位都喜欢的

不过目前呢东南资本对包总还是不服气,至少某些方面后者需要努力向爱新觉罗氏学习

家园 所以说你偏了

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原先中原是经济中心,后来逐渐变成江浙,这是有历史原因自然形成的,但从来不是东北。

而东北能崛起的原因就是一方面关内战乱东北相对安稳,另一方面是日本人的投资,才造成的东北暂时领先,也就是由于这一因素,解放后对东北的投资也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江浙就落后于东北,想想当年的运十为什么会落户于上海而不是东北,就会知道在上层的眼里,江浙并不输于东北。

至于全面发展对俄贸易,一来也要俄罗斯愿不愿意,二来俄罗斯除了原材料,还能提供什么?能让东北有个华强北那样的贸易中心吗?

改革开放后打断的链条可不光东北的,是全国的,当年江译民在上海时就曾经向中央报告说没钱了过不下去了,但别人都想办法活下来了,为什么东北那么难?有没有东北自己的原因?

想想钢铁业重镇河北,改开前他的钢铁业在全国占多少?现在又占多少?

东北的发展其实很象香港,在某个特殊时期由于特殊的原因发展出来,但在特殊时期过去就必然回归平常,东北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靠外来投资支撑起来的,而从来没有过靠自身发展让经济起来的,这才是关键。

家园 走私更牛逼的是晋商吧

否则到清朝晋商的地位会那么高?

家园 晋商也是差劲,这是没问题的,但是江南是大明软弱的罪魁祸首 -- 有补充

回了你一篇感想。

晋商和张四维等山西派勾结的确不是好东西,但是你知道在大明朝廷,东林党是主流主力。

江南走私海外贸易主体就是东林党和江南南京政府的结合体。

这些资金或者促进资本主义,或者促进大明国力(主要是军力)增长自然是好的,当然,你知道,没有作用上,全消耗在江南了。

辽饷江南提供不多,当然也是大部分被大臣贪污了。这个官僚集团,大部分人是东林党以及相关群体,什么楚党复社一类的。

唉。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我感觉这个例子很明显,就是813上海租界观看闸北四行仓库血战 -- 补充帖

这里面确实有租界属于外国管理的因素。此时是1937年8月13日。

但是,在租界里面绝大部分人民是中国人,是已然现代化了的江浙地区人民,但是他们只在那里看着。闸北属于国民党管理地区。

的确有蒋介石政府孱弱的因素。但是其实不过是晚明中国的复制品而已。

后来日军占领了公共租界,英美在亚洲败了,就完犊子了,哪怕是法国投降了,维希政府是日本的友盟国家,但是法租界的我国人民也是稀里哗啦,就是杜月笙也无法和不敢呆在租界了。

家园 上飞是新建的,也从哈飞调人了,当然自己也有导弹基础,但是

江浙不行。

但是上海通过移民(外调援助地方),已经脱离了江南圈子,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是坚定的全国干部,有着优秀的大局观。

全面发展对俄、苏联贸易是对方一直积极进行的,不乐意的是我国。

这就是西化派的结果(当年瞧不起苏联产品,宁肯进口西方落后生产线),达不到深圳的成果,这点我也不否认可能性,但是东北基础好一直按照正常重工业贸易下去,也会成为高端的几个地区之一。

当年朝鲜产品还不如咱们呢,不也是很滋润,几乎进入准发达国家。

打破链条当然不止东北,可是东北实力强,受到伤害大啊。你家乡哪里,你看看你们当地的铁路线路,对比一下我们吉林的。

你是不知道我们东北多牛吧,的确增长率不行,但是一直在增长的,基于原来的基础,所以东北人还是比较滋润的。

东北没那么难,难的就是当年刚刚下岗时期,那时候确实艰难。我也是奇怪,那么多下岗亲友小SWELL为何情感无动于衷。

东北地大物博,不缺水,不缺资源,不缺粮食,香港比个毛。你说 而根本不对。

现在东北没那么困难,你理解错了,我说的是某些地区踩我们东北的问题,不是抱怨困难。

当年则是因为突然下岗,突然市场化,打断了链条,其他地区没那么好,自然感触不深。

东北不是靠苏联外资,呵呵,1960年中苏决裂后就是靠自己发展,还支援全国的。

东北从建国初-改开支援全国数据及分析对比(1) - 闪灵幻羽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692612

东北参加三线建设时,支援了哪些省份?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1157438

全国支援东北(汇总) - 闪灵幻羽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0770221

全国支援东北和东北支援全国,其先后顺序、支援力度分别是怎样的?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711685

要相信毛时代的自主,自从1960年之后想借助苏联已经无法成立。所以,可以认为从1960-1980年东北的发展是完全自主的,而且成绩巨大,多次援助外省。

通宝推:胡辣汤,
见前补充 5018770
家园 所以说你偏了啊

东北经济当年为什么好?上贴己经给你说明了:因为日本人的输血打下来的基础,而因为基础好新中国又追加了投资,导致了东北继续发展,但这一切不是靠东北自己的努力干出来的。就象香港能发达一样,靠的是作为全中国唯一进出口通道发展起来,但在这唯一被取消后,其地位下降是必然的——这就是东北和香港处境相同之处。

"东北地大物博,不缺水,不缺资源,不缺粮食,香港比个毛。你说 而根本不对。"这话建议你少说,东北有这么好的条件还发展不起来,只能证明东北人无能。

"可以认为从1960-1980年东北的发展是完全自主的,而且成绩巨大,多次援助外省。"而改开后东北工业的迅速死亡,恰恰证明了东北的工业发展完全靠的是输血,一是停止输血,就只能死亡,不存在什么"发展是完全自主的"。

如果东北有自我造血功能,那中央停止输血后东北完全可以自己干出来,没能干出来也就说明问题了。

至于边贸问题,那就更不用说了,江浙沪,广东能走私,你东北不会走私吗?难道是解放军在中俄边境十步一岗阻止了东北走私?还是没有什么值的走私的所以就不走私了?

期实朝鲜的处境很象东北,当年作为经互会体系中一员,日子很好过,在经互会一完蛋,日子就不好过了。东北也是在老体系中过的不错,但一换体系就证明了自身能力还有差。

如果你不把上海算进江浙圈的话只能证明江浙更牛逼,因为大城市是对周围城市经济有虹吸效应的,江浙能在上海的吸血下还能发展起来,就证明了自己。

能理解你对东北经济没落的痛心,但东北经济的没落并不是因为江浙经济的崛起,江浙经济在明清时就己经是中国经济中心了,所以你把东北经的没落归于江浙是找错了对象,你更应该怪邓,朱。

家园 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东林党说穿了就是利益分配的事,只顾小家不顾国家。

家园 只要平等竞争

中原人或者是东北人还真不一定就竞争不了江浙人。搞不正当竞争,搞不平等竞争。当年我们内地企业是55%的利润上缴,而沿海呢?15%,同样的在一个国家内,同样的产品,这样做,怎么竞争?即使这样,后来慢慢的,他们也不占啥优势,后来干脆放开了走私,也就是整个90年代,看看沿海走私到了什么程度,福建干脆诞生了赖昌星。80年代南方是靠政策倾斜,90年代南方靠着走私贩私,2001年加入WTO承接了外国的投资和技术转让,这三步曲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要承认是事实,千万不能像当叶选平胡说是老天爷给的。

通宝推:迷途笨狼,
家园 这话说的在理,东北其实就是一个过去的大号的香港

它在经济上的崛起是由于日本,苏联相对中国的强大,争夺,投资引起的。一旦日本,俄罗斯相对中国不强大了,东北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它气候严寒生产成本过高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也就会像世界上其他亚寒带地区一样走上衰落的道路。

家园 我觉得你对东北看法是错误的,逻辑不妥。

刘亚楼 ,我做如下部署,以一纵… # 辽沈战役 # 101 https://v.douyin.com/iBqywa9g/

看看这个视频啊,这里面有个关键的判断就是打不打锦州。

军委指示打不打锦州,罗荣桓也是强调毛主席指示,林彪该不该遵守的问题,因为大家,包括毛主席都知道塔山将会比较艰难,我估计毛主席的判断是牺牲大但是会守住塔山,应该东北野战军指挥部也会布置好塔山防线。

我个人估计毛主席估计到了廖耀湘的犹豫,沈阳的不敢出兵,长春也不敢出兵逃跑,估计也逃不了。

不管怎么说一个四纵,哪怕是五万人,在塔山抵抗东进葫芦岛兵团也是一个冒险,这个冒险是存在的。、

以前我判定毛主席是认为我军有这个实力的,同时认为锦州会在几天内拿下。

现在我还是坚持如此,同时,历史证明毛主席的判断是对了的。

日本打下的基础并不那么高,同时,经历了苏联的大轰炸,然后是国民党的破坏,主要是倒卖,在这个时候,东北民主联合政府在北方打下了新中国的基础。

当然了,此时东北和苏联贸易是顺畅的,这点非常有利,因此这个时候建立了一个初级初级的东北民主联合政府小工业体系。

注意这个时候,沈阳或者辽宁还是不那么强大的,因为,这个时候辽宁是战争主要方向,长春也在被围困。

解放后,全国来了一部分资金,属实,也来了一部分人才也是事实,新中国重点经营东北,也是事实,但是这个系统是自我发展独立发展强烈运行的。

并非你说的依靠外资,正如资料所说,你显然是没看,毛主席在为全国做准备,朝鲜战争打完后,这些人才很多就往南方扩散了。不可能完全依靠国民党人才。

这个时候,东北仍然是自我发展,苏联是进行了投资,但是是引进为中国服务的发展。

不是你说的依靠外资,到了1960年,苏联投资消失,东北经济并没有崩溃,这说明你说的不是事实。

香港只是一个转口贸易基地,没了两端自然不行。改开后的中国已经可以不通过香港进行,自然香港地位不仅下降,而且没了底气。

在1960年之后,中朝贸易也不完全依靠东北,中苏贸易也不通过东北了。

后来的越南抗美战争依靠的是从新疆过来的火车物流,不是东北的。

所以东北贸易几乎是正常新中国毛时代的对外贸易和主要为对内贸易,提供了内贸的重工产品和矿石和木材煤矿等等等原材料。

这个时候东北不仅支援了内地,三线,还正常维持了国内贸易,由于是附加值较高的重工产品,所以东北贸易是占优的,也是东北滋润的时期。

重点是这里面还有很多的计划单列市,这些地区的利润是上缴中央的。尽管如此,东北的经济已然强劲。

80年代计划单列依然进行,但是其他方面出现了断裂,东北又全是国企,所以自然出现了问题和崩溃。

并不是你说的,

这话建议你少说,东北有这么好的条件还发展不起来,只能证明东北人无能。

没啥不好说的。

而改开后东北工业的迅速死亡,恰恰证明了东北的工业发展完全靠的是输血,一是停止输血,就只能死亡,不存在什么"发展是完全自主的"。

这是错误的,不知道你那里来的资料,东北不是迅速死亡,只是国家断裂了产销链,才慢慢导致的死亡,初级原材料低价供给内地,还不允许东北获得销售应该得到的资金,因为有了西方产品。

所以你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东北有造血功能,但是国家不让生产销售,自然就死亡了。

是你不了解东北,我不知道你从哪里看到的这个信息。

东北是有过走私,但是产品不适合,苏联需要轻工产品,东北都是重工,同时,苏联解体后,苏联也重工崩溃了。

东北的确有因为边贸获益的,但是人离开了东北体系,为什么,因为东北是重工体系,一般人玩不了,况且当时也崩溃了。

所以才导致走私没有形成体系,而且东北也抓得紧,江浙和广东管得就呵呵呵,很松。

东北苏联时期确实走私很少,俄罗斯时期,全国参加了,东北没有占据自身得优势。

而且也时间很短,因为温州假货败坏了名誉,还有国家也不赞成,民间反俄情绪也增加了,因为亲美了。

朝鲜是对苏联外贸依存度太大了,七成,苏联一解体,朝鲜不能买材料,不能进行加工,自然就断裂了。

东北是不能内销产品,江浙对外贸易了。

东北也是在老体系中过的不错,但一换体系就证明了自身能力还有差。

你这个老体系意思是我们东北依靠外援的吗?

一换体系是那么简单的吗?你几岁了,真不懂换体系的复杂性么?你以为江浙也是快速崛起的么?义乌历史没写出来的,你没看出问题么?

我好像没有不把上海算江南圈子吧,当然,上海确实是个例,是1959年大跃进唯一不吹牛逼的华东地区。好吧,柯庆施说的华东跃进基本就靠上海。

我一直没有搞明白,你说1960--1980年江浙厉害的依据在哪里?

大城市对周边有虹吸效应是在改开后,走市场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只有特殊的北京才有这个效应,也比市场经济差多了。

同时,上海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个特例,对全国有一定的辐射作用,所谓四人帮的罪过就是把上海建设成了一个类似东北的小型规模地区。

但是由于全国太大了,所以辐射能力必然不如东北,只能说是江南地区的小东北,只是资金由于新中国,被压抑住了。

只是提供人才设备等等等,不填包括资金。

江浙在上海的吸血下,你有依据没有?

在西西河我对邓小平朱镕基不满,我从未隐瞒。反对走市场经济也是一直公开的,在多个话题讨论中,我的态度都是鲜明的,从来没有隐瞒。

我作为东北人对东北这样当然更不满意,我也没说太多,但是我个人对江浙人贬斥东北踩东北,当然不满,我想这是正常的逻辑和情绪。

当然了,我是希望东北在市场经济下可以走更好的道路,这是显然的,比如别打断我们的产供销链条,贸易到内地的原材料正常合理算价格。

等等等,我也不求感谢,但是请不要污蔑。

--------------------------------

罗荣桓说要义无反顾,听毛主席的话的意思,相信毛主席的意思,林彪还要犹豫,这说明判断水平是不同的。

点看全图

在这种紧要关头,罗荣桓选择相信毛主席的判断。

我认为你的判断和资料不够有说服力。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即国家计划单列市,简称“计划单列市”。第一次和第二次计划单列时期,各国家计划单列市的管理受中央和所在省的双重领导,但以省领导为主。

现有的国家计划单列市,是在第三次计划单列时期后经过一系列调整所形成的,是在行政建制不变的情况下,省辖市在国家计划中列入户头并赋予这些城市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国家计划单列市的财政与中央挂钩,但不一定就与所在省财政完全脱钩。实际执行中,存在计划单列市仍需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和比例向所在省区上缴一定的财政收入的情况,即“单列不脱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共设有12个中央直辖市,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西安、重庆、广州、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这些直辖市除北京、天津外,皆由各大行政区代管。1950年10月,增设旅大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11月,南京降格为江苏省省辖市。1953年7月,长春与哈尔滨升格为中央直辖市。至此,全国一共有14个中央直辖市。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据此,6个大区行政机构撤销,北京、上海、天津仍为中央直辖市,其余11个直辖市均并入邻近省降格为省辖市。其后,鉴于原各大行政区政治、经济中心的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大城市在经济、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国家对其在改为省辖市后“政治、经济待遇不变”,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时间为1954年到1958年。

1958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改进计划管理体制的规定》,实行“专业部门和地区相结合”,以地区为主的计划管理体制。所讲的“地区”实际是指省级行政区,因此取消了各计划单列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的户头,改为各项计划均由所在省统筹安排的省辖市计划体制,从1959年开始实行。

第一次计划单列时期,全国经济、计划管理格局是以中央为主,各计划单列市的计划管理接受中央和所在省的双重领导。

作为省辖大市,各计划单列市的计划仍然直接纳入全国综合平衡,实行中央、省、市、县(区)四级计划,但以中央和市的计划为主。

计划管理按中央主管部,省厅、局—中央直属单位、省属单位和国家计委—省计委—市计委—县(区)计委两个系统进行。

各计划单列市主要工业企业仍然隶属于中央各部,市管一部分中、小企业,所在省基本上不具体管理工业。这一期间,商业、物资的大区一级供应站仍然设在市。市作为省级计划单位参加全国计划会议和全国性的各种业务会议。

国家下达计划采取“先一后二”办法,即把所在省作为一个计划单位列出后,再把市的计划从所在省单列出来,直接下达到市。但市在计划管理职权上享有省辖市的权限,具体表现为:编制本地区国民经济综合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制定本地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措施计划;检查本地区计划执行情况;保证中央直属企业的生产需要并协助其完成国家计划;指导本地区的计划工作;等等。

第一次计划单列,各计划单列市的计划得以纳入全国综合平衡,在所在省的计划中单独列出,市作为省级计划单位参加全国计划会议和全国性的各种业务会议,体现了各计划单列市在经济、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同时,加强了中央政府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使各计划单列市能够继续发挥老工业基地作用,以便集中资源支持以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为核心的“一五”计划实施。

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计划单列

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大跃进”中“一放就乱”的问题,中央开始重新加强集中统一,釆取了上收企业、各级计划“一本账”、上收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扩大统配物资品种等措施,计划管理不再“以地区为主”,再度实行“以中央为主”。

为加强对城市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解决当时城市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1962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1963年10月,又召开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

根据这两次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恢复一批省辖大城市的计划单列。

天津市因在1958年并入河北省由直辖市降格为省会所在的省辖市,开初也纳入计划单列序列,后因1967年1月恢复直辖巿地位而退出计划单列。从1964年到1968年实际施行的第二次城市计划单列,共有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哈尔滨6个省辖大城市。这次单列仅仅实行了3年多时间,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后被取消。

第二次计划单列时期,各计划单列市的计划管理接受中央和所在省的双重领导,但以省领导为主,实行中央、省、市、县(区)四级计划。

计划仍然按中央主管部,省厅、局—中央直属单位、省属单位和国家计委—省计委—市计委—县(区)计委两个系统编制和下达。

但是,国家只是对各计划单列市的工业生产、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资金、主要商品分配、主要物资调拨、外贸进出口、财政收支、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大专毕业生分配等8种计划实行单列,经济社会各种事业发展许多方面的计划仍由所在省统筹安排。

同时给予了两项针对性很强的配套政策:一是市属国企的折旧费不再上缴财政,全部留给企业,另对每个计划单列市核定一笔“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专项资金”,由市具体安排用于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來源是新建中央部属企业上交中央财政未使用的折旧费。二是国家计委对18个非工业部门基本建设投资给计划单列市核定年度计划投资总额,所需资金纳入财政支出计划,具体项目由市自主安排。

与第一次城市计划单列相比,第二次城市计划单列虽然仍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但对省辖大城市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实际意义更大,积极作用较为明显。

第二次城市计划单列还不是全面、彻底的计划单列,各计划单列巿在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领域有多项计划没有直接纳入国家计划,仍由所在省按省辖市地位来安排。

即使是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安排的8项主要计划,指标确定和资源分配沿用“先一后二”的做法。

城市经济、社会管理的自主权仍然明显不足,扩大企业自主权、培育市场主体更未提上议程。

点看全图

1955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开始在安达县大同一带进行石油资源钻探。

1959年9月26日,在大同北面高台子附近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遂以“大庆”命名油田。

1960年5月26日,安达县撤销,设置安达市(地级),安达市人民委员会驻安达镇隶属松花江专区。

这就是大庆市历史的起始。

1960年10月,松辽石油会战指挥机关移驻萨尔图。

1964年6月23日,撤销安达市,恢复安达县,设立安达特区,对外仍称安达市。

1979年12月14日,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由黑龙江省直辖。

也就是说,今天的大庆市直到1980年以前都不归属黑龙江管辖。

1980年2月26日,经黑龙江省委批准,组成中共大庆市委员会和大庆市人民政府,同时建立中共大庆石油管理局委员会和大庆石油管理局。

在当时城市功能还不完善,领导体制转换的必要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实际情况下,

大庆市和大庆石油管理局仍暂时沿用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政企合一领导体制,

一直延续到1983年。

1983年9月30日,大庆市委提出了实行政企分开和市直机构改革的方案,经石油工业部和黑龙江省委批准,1984年1月1日大庆正式实行了政企分开。

大庆市人民政府和大庆石油管理局、中共大庆市委员会和中共大庆石油管理局委员会分设机构。

大庆市政府负责市政工作,属黑龙江省政府领导,

大庆石油管理局负责石油生产建设,属原石油工业部领导,

石油化工总厂在1983年9月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

改革方案中确定,企业还要兼顾发挥某些市政建设的作用,市委、市政府也要发挥对石油和石油化工企业的领导、帮助、服务、协调的作用。

但是让你想不到的是,从1983年进行政企分开的20年中,大庆市却始终不能建立起市一级的独立财政体制,事权财权都混沌不清。

虽然在1980年以后大庆市行政管辖关系变更为归属黑龙江省管辖,

但是大庆市跟中国的一般的地级城市还是有区别的,

那就是,大庆市实际坐落在大庆石油管局的驻地里,

当时的大庆市政府的存在感实际是作为服务于大庆石油而显现的。

也就是大庆市的市政发展都基本所以依靠大庆石油管局来发展建设的。

也就是说自1964年开始大庆市的前身安达特区开始到彻底完成央企政企分开的2018年之前,

大庆市的市政发展建设都是依靠大庆石油管局,

而所谓的大庆市政府更像一个黑龙江省政府外派到大庆石油的联络机构或者叫代表机构。

为啥会这样?

因为大庆设市之后,由于大庆石油管理局是副省部级单位,大庆市只是地级市,在很长时期内,前者只不过把后者视为自己一个主管后勤工作的职能部门。

在一些大庆市企业中,甚至设有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直接行使政府的治安管理职能。

大庆市多数企业中都设有家属委员会机构(简称家委会),在单位居住区中行使类似于居委会的职能,与居委会同样列入街道办事处的隶属序列,

不同之处在于,居委会干部从街道领取补贴,家委会干部则通常是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干部。

所以呢,

中国其它城市是企业办社会,

而大庆是企业办城市,

也就是大庆石油对大庆市政发展负责。

作为企业的大庆石油不仅仅要上缴利税,还有建设大庆市。

本来应当由城市政府承担的职能——比如职工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卫生防疫、教育、公共交通等等——都是由大庆石油管理局巨细靡遗内部解决。

用大庆市委书记、市长王志斌(2002年在任)的话说,大庆市基本是石油和石化产业“一柱擎天”。

一柱擎天的结果是,大庆市本级财政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石油、石化企业。

除去正常税收,每年还有来自大企业(主要是石油企业)的4亿元左右的“拨款”,

是大庆石油做为企业给大庆市财政的拨款支持。

随着中石油政企分离改制,这笔钱是朝不保夕了。

截止2002年在大庆,城市的水、电、公共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事业,大部分还由大企业承办。

但是在石油、石化企业政企改制分立后,按照国务院要求,这些都要逐步移交地方。

截止2002年仅石油管理局和大庆炼化两大企业办社会事业,年平均补贴就达24.17亿元,而大庆市2001年的财政总收入只有35.7亿元。

移交到大庆市里,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财政渠道,大庆市财政难以支撑,必然造成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就是大庆市的现实情况,

而这是在2002年,

没有大庆油田大庆市就是死路一条,

政企分开怎么可能快速完成呢?

只能循序渐进,

现在的大庆市能完全自立也不没有多长时间。

你说大庆是全国的还是黑龙江的,在东北只有一个大庆吗?

追忆:中央下放黑龙江哈尔滨鹤岗等5大企业,对黑龙江意味着什么

心理国学

2024-04-13 08:42

江西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黑龙江省虽然中央企业数量不领先,但曾有一批重要央企下放管理,如龙煤鸡西矿业、黑龙江航运集团等。这些企业是黑龙江经济的重要支撑,涉及煤炭、航运等领域,并为黑龙江带来税收、就业和科技发展。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熟悉黑龙江经济的朋友都知道,黑龙江省虽然拥有哈尔滨电气集团、北大荒集团、中航哈飞集团、中车齐齐哈尔车辆厂、大庆油田等不少中央企业总部、分子公司,但是相比于陕西、湖北、四川等地,黑龙江省并不是一个中央企业数量领先的省份。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曾经有一大批的中央企业划归到黑龙江省管理,成为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你知道曾经有哪些央企被下放到黑龙江省管理吗?他们的实力有多强?又能为黑龙江带来什么呢?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1,龙煤鸡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龙煤鸡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完达山下,现有8对生产矿井,核定能力1300多万吨/年;在岗职工22000多人。鸡西矿业公司,前身是鸡西矿务局,有着百余年开采史和70多年建企史,1998 年由原煤炭部下放到黑龙江省管。鸡西公司曾支援过贵州六盘水、内蒙古伊敏河等11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中国煤炭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75年企业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1991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

2,黑龙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

黑龙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由原交通部黑龙江航运管理局2000年末下放到黑龙江省,组建的的大型国有集团化企业,现在是隶属于黑龙江省的省属国有企业。黑龙江航运集团有所属企业18户,所属运营企业主要经营黑龙江水系船舶运输、港口装卸、船舶修造及拆解和水工建筑等业务,主要分布于我省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黑河市、香港等地。集团所属港口年货物通过能力占全省56.2%;内河具备建造3000吨级船舶的能力。

3,七台河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七台河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黑龙江省东部,1958年9月成立勃利煤矿筹备处,矿区开始开发建设。1961年1月成立勃利矿务局,1965年5月改称七台河矿务局,七台河矿务局行政隶属于煤炭工业部。1998年3月,煤炭工业部撤销,全国94个国家重点煤炭企业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黑龙江省组建七台河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末划归省国资委管理。2005年2月,划归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辖。

4,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鹤岗分公司

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鹤岗分公司,由鹤岗矿务局改制注而来,是520家国有重点企业之一。公司巅峰时期有员工约10万多人,具备年产商品煤1200万吨。鹤岗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的鹤岗市。矿区煤炭储量30亿吨。鹤岗矿区有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立井新一竖井,有东北第一大井工矿年设计能力为360万吨的兴安竖井等多个行业第一。公司还设有机械加工、运输、选煤、水泥、火工、火电、建材、等十个子公司。

5,双鸭山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双鸭山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47年,前身是煤炭工业部直属的双鸭山矿务局,是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全国520家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之一,全国煤炭百强企业排名第38位。 双鸭山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矿区涉及双鸭山、富锦、集贤等8个市县,含煤面积3300平方公里,煤炭工业储量近20亿吨。现在也是黑龙江省属国企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的核心成员单位。

黑龙江经济的中流砥柱

细数我们介绍的5个已经划归了黑龙江省管理的原中央企业,他们大部分来自于建国初期,原煤炭工业部、交通部直属的几个矿务局、子公司。大部分都诞生在黑龙江省煤炭丰富的城市,例如鹤岗、七台河、双鸭山、哈尔滨等地,这些企业都曾经现在依然是驻地城市的经济支柱力量,例如黑龙江煤业集团等是黑龙江省排名靠前的企业、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可以说是黑龙江省属国企中的一个名片企业。

为黑龙江带来什么?

这些已经成为省属的本地国有企业,他们的营业收入有的数十亿元、有的数百亿元。他们都是黑龙江省GDP、税收、就业岗位创造的主力军。除此之外,他们下设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他们再加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知名的985、211高等院校,共同成为黑龙江这个正在努力振兴的老工业基地,最为需要转型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来源,可以说黑龙江未来经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这些企业。

请问你如何理解这段材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