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轻舟已过万重山:我国核能利用即将世界第一 -- 校长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柴静和丁仲礼院士,关于碳排放指标的针锋相对的谈话。那是在2009哥本哈根会议后不久,很多人的直观感受是,当时我们国家还在环保议题上锱铢必较。
如今十五年过去,跟各种“开倒车”,连绿党都不绿了的欧洲不同,我们国家的【碳达峰】步伐,走得坚定而持久。这种姿态的变化,在世界道德高地上的攻防易手,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硬能力对比的变化。在碳达峰的过程中,和峰谷变化明显,需要付出大量资源进行调峰的风能、太阳能不同,核能几乎没有缺陷。
今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核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五个核电项目。至此,目前我国已经运行的核电机组56台,装机容量5808万千瓦;已批准并在建46台,装机容量5505万千瓦,合计1.1亿千瓦,世界第一。
我国核能发展,是国家领导人对世界宣告我们环保目标的底气。这里有几个特点:
其一就是技术的自主性。我们第一代核能技术,脱胎于军用核技术,依赖苏联的引进(秦山核电站和核潜艇有明显前后传承)。第二代核能技术,则主要来源于法国的技术引进(如给香港配套的大亚湾电站),间有美国技术。而第三代,则是我国自主的华龙一号。最近几年核电的稳定发展(连续三年每年审批五个项目,约10个堆),就是因为华龙一号的技术,特别是安全技术得到了稳定的验证。
其二,就是和其他行业的紧密结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大石化的结合。大规模石化项目是耗能大户。之前直接间接依赖于煤电,是碳大户。而这次审批的江苏徐圩一期工程,是直接将核能产生的蒸汽,应用于化工生产。与我国核能利用世界第一同时到来的,是我国石油炼化产能乙烯产能的世界第一。
此次核准的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股票代码:601985)投资控股的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项目是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创新采用“核反应堆-汽轮发电机组-供热系统”协同运行模式,以工业供热为主、兼顾电力供应的核动力厂,建成后将为连云港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大规模供应高品质低碳工业蒸汽,对加快能源、化工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从这一个局部的麻雀解剖,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已经进入深水区,相当程度上获得了“工业化自由”:即完善的产业链形成了多行业相互促进的正循环效应。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在建数量和装机容量均保持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多个技术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全球首座投入商业运行的第四代核电站——中国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自去年12月投产以来,发电量已经超过6.5亿度,这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在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第四代核能系统一共有六种堆型,包括气冷快堆、铅冷快堆、钠冷快堆、熔盐堆、超临界水堆和高温气冷堆。
初创公司 Deep Fission 提出了一种解决核电经济和安全问题的新方法,至少可以说是新颖的。这个想法是建造一个不到 30 英寸(76 厘米)宽的反应堆,然后将其插入一英里(1.6 公里)深的钻井中。核能可以通过分解物质本身产生无限的能量,长期以来一直为人类带来乌托邦式的希望。然而,经济和安全方面的考虑以及政治上的反对阻碍了核电的发展,尤其是正在开发这种技术的国家。
安全和经济因素是相关的,因为建造核电站的高昂成本与核技术本身关系不大。即使算上所有加工成本,核燃料每公斤(2.2 磅)的成本也仅为 1663 美元左右。由于核燃料具有惊人的能量密度,这相当于每千瓦时 0.46 美分,而且随着技术效率的提高,燃料成本还在不断下降。
真正的开支来自于在发生灾难性事故时为控制核反应堆和保护外部世界所需的大量土木工程。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不锈钢厚度可达 8 英尺(2.4 米),钢筋混凝土安全壳结构的厚度可达 6 英尺(2 米)。再加上地基、辅助设备、增压器、冷却系统,在所有许可证费用加在一起之前,成本就已经开始增加了。
深层裂变公司想要做的事情看似愚蠢,但却有着某种优雅的提议。其想法是在传统压水反应堆(PWR)的基础上建造一个小型反应堆,可以安装在钻井作业的钻孔中。与压水反应堆一样,深层裂变反应堆也将在 160 个大气压和 315 °C(600 °F)温度下运行。
巧妙之处在于大大简化了设计,通过将反应堆下放到一英里深的钻井中,省去了所有超昂贵的土木工程。将连接一对管道。一根向下送水,另一根从反应堆的蒸汽发生器带回蒸汽。
最终形成的小型反应堆使用与压水堆反应堆相同类型的燃料和许多相同的组件,但除了远程操作的控制棒外,几乎没有任何活动部件。由于水柱有一英里高,它将通过自身的重量给反应堆增压,就像把反应堆放在海底一英里处一样,因此不需要增压器,冷却系统也完全是被动的。
此外,由于被包裹在远低于地下水位的坚硬岩石中,因此不需要任何密封系统。如果情况真的很糟糕,干脆就把竖井填平并盖上盖子。
据该公司称,如果反应堆需要检查或维修,大约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用电缆将其拖到地面。反应堆的设计还具有自我限制功能,因此,如果反应堆过热,核反应会自动减弱
。
这一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深层裂变公司已经开始了向能源部申请开发该系统的预申请和申请审查程序,并为试点工厂寻找最佳的地质位置。
如果成功,它将赋予"地热发电"全新的含义。
我喜欢这种脑洞。
你来得晚,我去年就说过丁的位置所限,格局太小。你这个例子只是习主席庞大的蓝图里冰山一角。
特别是【原创】《穹顶之下》后,柴静再出重磅作品《陌生人》中,我指出柴静,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习主席的海外姚文元。多关注柴静,还有一个更新的王志安。她们会取代当年曾庆红搞得一塌糊涂的那套地下室的海外大外宣。习主席的布局,走的是高端、高知路线。
中国企业支配供应链的情况扩大到了可再生能源领域。日本经济新闻社对2023年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市场份额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国企业垄断光伏面板和风力发电机的前列等,在21个品类扩大了市场份额。美欧对中国产品的产能过剩加强警惕,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加以应对。中美的经济对立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日益明显。
中国在这一年,顶着各种制裁,取得极其显著的发展。加上主贴的核能,可以说已经是清洁能源的霸主。那个瑞典少女,演了一大圈“how dare you”,结果为中国做了嫁衣。我建议组织把丁真奖励给她做老公。
小日本爱做这种细致的调查统计工作。
日本经济新闻社以世界经济活动中重要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等71个品类为对象实施了“主要商品和服务市场份额调查”,调查了排名前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3成的品类达到13个。
中国在这个调查上,71个品类中,21个占有份额在增加,且有17个已经占据世界第一的地位,已经超过了日本(10个),仅次于美国(26个)。这里有全文图表。
我注册的ID 为【美国高义】。
在王申是个老实人,我的思想是有点龌龊的说了,是一时兴起,占【中国王申】网友的便宜。也不算恶意,就是搞笑。虽然他宰相肚子能撑船,不怪罪我,但是事后还是有点不安的。当时觉得若自己改了,反而不能衬托人家的伟大,就没动。
现在这位网友似乎是实现人生理想,亲身走线去美国了(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梦想终成真),改名为 @疾走他乡爱故乡 。没了【王申】,【高义】还有啥必要存在呢?我就不抻着了,所以改了ID为【校长】,算正式脱离了当初的低级趣味。
网友看得懂上面的话,自然理解。看不懂的就算了,我也不打算诲淫诲盗。不过颇有人误会我这个ID【美国高义】是给美国吹NB,这我要讲清楚。
1 如上所述,起ID的时候没这个意思。
2 但是我不是怂人,观点要表达明白:我打心眼认可美国NB。
中国自建立以来,进步神速,在很多地方取得世界前列甚至首位。比如这个主贴提到的。但是,中国还是远远没法跟美国比。以美国为参照物,中国甚至还远没达到过去苏联、日本达到的高度。苏、日都曾是和美国争雄的二地主。中国还是迈向地主路上的长工,富农都没混上。而且我不认为在2050年前,中国有希望如当年苏联那样,对美国形成真实的压力。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国际声誉等,若2050中国的综合实力能达到日本当年相对美国的水平,那自建国到2050的领导人,我认为可以统统打满分。美国NB是铁打的事实,完全不需要我来吹。我把这个话放在这里,就是讲清楚,我改ID可不是认怂的意思。
这点破事,感觉开个新主题帖未必通过,也不值当。虽然不算合适,但回其他人贴更不合适,就放在这里吧。
一揽子金融政策组合拳涵盖降息降准、房地产、资本市场等多个领域,部分货币政策超乎市场预期;各方依然期待财政政策加码
临近国庆,9 月 26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引发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市场投资者据此调入期待模式。
过去几年,月度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经济为主题的会议每年三到四次,4 月、7 月和 12 月相对确定,10 月的会议一般是根据三季度经济数据部署年末工作,但近年来有所变化。这次会议提前以经济为主题,首次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与两个月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相比,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要求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的同时,更强调了「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要求「加力推出增量政策」。
此前两天,一系列金融政策组合拳已然出手。
9 月 24 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罕见地在股市开盘之前的 9 点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监总局」)和证监会「一把手」悉数出席,其阵容和时点尤为吸睛。
新闻发布会一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简要总结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后,直接宣布三项重磅政策变化:第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第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统一房贷的最低首付比例,提高 5 月创设的 3000 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中央银行资金支持比例,并将此前两项金融支持房地产的政策延期两年;第三,创设两项合计 8000 亿元额度的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这是央行 2024 年以来的第四次政策调整,且力度超出市场预期,不仅包括总量政策、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还首次专门创设支持股票市场的新工具。
Xi’s Economic Adrenaline Shot Is Only Buying China a Little Time
Tuesday’s hastily arranged briefing delivered a sweeping policy package. Economists say reversing the slump will require much more
Bloomberg Economics and others now expect the government to hit Xi’s goal of expanding GDP by “around 5%” this year. But most economists also agree that more is needed to avoid entrenched Japan-style deflation. The big missing piece remains a coherent strategy to get China’s 1.4 billion people to ramp up spending.
“A lot of China’s issues are demand- or confidence-driven,” said Nigel Peh, a portfolio manager at Timefolio Asset Management Co. “Overall, I don’t think the measures can move the needle as China’s problems are complex. And there’s no silver bullet.”
[URL=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9/content_6976865.htm]政府网原文
[/URL]
2024-09-27 12:35 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2024年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0.5%
注意图1、图2是累积曲线,如果向下,说明当月是负贡献。
1 中欧汽车贸易。欧盟认为中国政府补贴车企,对中国汽车的惩罚性关税已经基本完成决策。中国还在申诉中,不过WTO的上诉机制自己瘫痪多年了,看起来希望不大。另外双方就细节也在继续谈判。欧方希望每个品牌和车型,甚至在不同国家都分别定限价。而中方希望搞一个大类的限价。另外从组织上,中国有一个企业协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试图一起谈判,但是某些企业自认优势,要个别谈判(如特斯拉、上汽集团、Smart和沃尔沃等)。
2 除了上面的问题,更邪乎的,是欧盟对汽车电池环保要求也日趋苛刻。对电池的各种信息细节要求,可能会让中国企业感到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损失。特别是搞出一个“碳足迹”的概念,指电池在全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总和,覆盖了原材料的生产加工、电池制造、销售、使用乃至回收和废弃等流程,其中电力的碳排占比超过60%,因此电池碳足迹计算的核心是电力碳足迹。而中国因为是国家电网给企业统一供电,所以全国范围的大比例煤电,造成中国电池企业这方面大大吃亏。因此,部分车企(特别是宁德时代)要求自建电网或专线,用绿色能源单独供电。这背后,事实上在撼动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国家电网的垄断地位。这个事情,和中国一样吃亏的是德国,而相应法国的核电、水电占比高算是沾光的。为此欧盟【类似市场部长】的法国人,和【类似总理】的德国人发生激烈矛盾,前者已经被迫辞职,但换上的后继者似乎还是法国人。
3 国家继续放宽私人资本进入核电的门槛。11月2日,浙江温州三澳核电一期联网工程竣工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民资(吉利占2%比例)参与投资的核电项目正式接入国家电网。今年8月份国产会核准了五个核电项目都引入了民间资本,民企参股的比例首次提高到10%,参股企业由两家(还有万向集团2%参与浙江金七门一期核电工程)增加到10家,合计出资45亿作为项目的资本金,预计可以带动民企投资超过240亿。
三件事情放在一起,似乎是中国在不断深入参与世界贸易中,不得不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各种深层制度。所谓的和平演变在经济生产领域已经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