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五十年代鞍钢引进了钢板轧机,落后了,七十年代初武钢又引进一次(七十年代末宝钢又又引进一次)。
坦克
飞机
大炮
在战时能大量生产
这是保命的怎么可能规模太大了?
这个战略一点都没错
第二阶段援华项目没有开展。被苏联消化吸收了还有一部分给了印度
至少我不会搞不清基本的历史事实,说中苏关系因为赫上台急转直下
我说的是他上台后,不是因为他上台。
.
赫鲁晓夫顶着苏联党内的巨大压力,并经过他多方努力,在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的时候,给中国准备了厚礼,由他促成的对华援助包括:扩大原协定规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并新建15个工业企业;向中国提供5.2亿卢布军事贷款;将中苏合营的新疆石油公司、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属公司、大连造船公司和民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完全转让给中国;苏军提前从旅顺海军基地撤退并无偿将基地归还给中国。
斯大林援华时提供的武器技术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过的老型号,赫鲁晓夫上台后提供的则是现役的各种常规武器的生产技术,57年还提供了导弹技术,58年开始提供了部分核弹技术。
你这里和以前说所有都不能否定“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主要就是在一五期间,也就是53-57年”。
讨论问题前请先拿出点逻辑精神来。
军事装备不应该全算,提供了成品怎么能算技术和工业转移。
军事上人力合作也不应该算工业技术。
美国的确在德国之后,但是从网上资料来看,恐怕还是美国提供的设备多。
德国提供苏联革命资金和技术关系不大吧。
但是咱们说的是工业技术,苏联给的也是可以的,也算中国的高端了。
除了核技术的确算赫鲁晓夫孤注一掷给的,当然了,效果确实不行,没有收买到中国。
苏联工业化到底是不是靠美国工业设备转移?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2470850
与中国相比,苏联工业化的道路为什么顺利得多? - 托卡马克之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0499205/answer/1773950689
可以进行正常贸易,购买相关设备,还是很开心的。
建国后扩大规模,延续援助是上升了档次。
扩大原协定规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
我说的是他上台后,不是因为他上台。
你的原话是“因为赫鲁晓夫上台关系急转直下”,下面是出处:
请问乾道河友。
1,这个轧钢没去吃还是吃不透?
2,这么轧钢引进跟8,90年代一样低水平重复引进还是相对有先进性的战略引进?是填补需求还是造成产品重复过剩?
难道你也学着归谬法?
五十年代鞍钢引进了钢板轧机,落后了
不会你要求太高了吧。我想都不想,当时建立一个哪怕落后的体系都是非常棒的,我个人觉得是超过了这个水平的。其中有一两项十几项都是可以忽略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确实工业技术还是不错的,当然,是和民国比较。
可以确认,毛时代所有引进都是为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
直到运十时期。
只可惜后来就沉迷于引进引进引进了。
当然,华为他们还是不错了,只是看起来还是不够有效。希望华为继续坚持啊。
只有航天才是真消化吸收啊,赫赫赫赫。
七十年代武钢引进1700轧机之后也没有安排国产化攻关。
美国跟苏联,那叫做生意。就向中国现在卖这个那个给印度一样,怎么好意思叫工业体系输出。
而美国对日本的输出,带一些体系输出的成分,但是第一日本本身水平已经很高,第二也不是很成体系。例如,日本交流电就有两个标准,并没有全部采用美国体系。
而中国则是在苏联指导下,从无到有地建立了基本苏氏的工业体系。
虽然说瞪一眼就怀孕,首先得有东西可瞪。
就说上海万吨水压机,参考了156项目里齐齐哈尔一重从捷克进口的6000吨水压机。而一重设计之初主要是造火炮的,造火炮两三千吨足够,近些年三哥搞155火炮国产化就是进口了三千吨水压机。一重建设时苏联不愿意给大的水压机,好不容易才争取到。
当时查到的国外万吨水压机的资料显示,所用的立柱需要在另一台万吨水压机上锻压出来,这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后来参考一重的6000吨水压机,发现立柱是拼接焊起来的,后来就考虑用这办法分段锻压,再焊起来造立柱。结果锻压件的焊接又被难住了,后来冶金部的东德顾问说,德国的水压机采用过铸造件焊接的办法,而铸造件焊接工艺广泛用于造坦克炮塔,于是又从哈尔滨造坦克的674厂引进了铸造件焊接技术。
再比如合成氨,技术来源分别有,30年代南京厂的美国技术,日本的大连厂的德国技术,50年代引进的苏联技术,60年代引进的英国荷兰技术,70年代四三方案的美国技术。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全国一盘棋,单靠上海搞不定的。再比如运十,没有造轰六的西飞帮忙,单靠上海自己能造出运十来?但西飞的投资肯定不算在运十里面啊?这么算投资效率能不高吗?其实156里那些兵工项目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直接把另外九个馒头统统忽视了。
苏联援华是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技术转移。。。没有之一。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把一个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国。从没法从头制造几乎任何工业品,到门类基本齐全的工业国。在七十年代中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四十年代甚至部分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可以说是奇迹。
至于上海的部分成功也是全国配套的结果,没有全国一盘棋,上海啥也干不成。七十年代上海单位经常派技术人员去东北学习协作,这个太常见了。
1950年还是亚音速战斗机,到50年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一堆两倍音速战斗机了。不加紧搞战斗机,难道60年代还靠亚音速的歼五保家卫国?
也是因为50年代技术发展快,赶紧引进也能拿到先进技术,比如亚音速的歼五还是离心式压气机,超音速的歼六就是单轴轴流式压气机,两倍音速的歼七变成了两轴轴流式压气机,然后这个基本结构一直沿用到今天。如果没有及时引进歼六歼七,就凭歼五那个基础恐怕要自己摸索好多年,不一定就能省时间。。。
比如印度重炮长期搞不定,直到近些年印度自己买了三千吨压机才勉强实现火炮国产化。而中国一建国就先玩火炮。。。
印度航空工业也是,只会组装,米格21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前些年为了维持米格21机队印度甚至要走私歼七零部件,飞机发动机行业更是基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