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日本政治人物的家族世系——麻生太郎家族 -- 俺老孫

共:💬21 🌺7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日本政治人物的家族世系——麻生太郎家族

现任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麻生太郎也做过一任短命的首相,当时媒体就报道过他是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外孙,也是最被垢病的“政治权力家族化”。

但是,吉田茂应该还不是这个政治家族的起点,就像麻生太郎的父亲是吉田茂的女婿一样,吉田茂也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政客牧野伸显的女婿。牧野伸显没当过首相,但做过外交大臣、宫内大臣等多个大臣职务,还做为代表参加过巴黎和会。陈道明演的那个电影《顾维钧》里有牧野出场(当然是丑化了的)。而牧野还不是这个政治家族的源头,源头应该是牧野伸显的父亲——牧野伸显是次子,出继给牧野家——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的第一名臣的大久保利通。如果不是力主镇压拥戴西乡隆盛发动叛乱的西南武士集团而被暗杀,大久保利通的成就可能更高。

从大久保利通算起,到麻生太郎,这个政治家庭已经延续五代了。

家园 牧野绅顕伯爵,虽然有点小傲慢,但是可算亲华的日本官僚了 -- 有补充

可以断定,张学良偷日本皇宫里的田中奏折,就是他的帮忙。

他对于吉田茂没啥影响,虽然他是大久保利通的亲儿子,政治有一些相近之处,但是他和西园寺公望亲华派关系更近一些。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欣赏喜欢的一类官僚。

他们这些元老望族派对于军部是没啥震慑力的,尤其是226之后,陆军军部疯狂杀戮,倒是吓坏了这些元老派。

日本军人,无论统制派还是皇道派都不是好东西。

当年蒋介石张学良寄希望于日本和平势力,多少也和这个群体有关系。孙中山和蒋介石亲近的犬养毅多少来说,还是相对于仇华势力,亲华一点的。

主要是以现代政治规则,利用日本的军力国力强大占中国便宜为主,军部则是侵略占领为主要。

安倍家族靠的主要还是战犯岸信介和佐藤荣作的家族。

属于新崛起的家族,安倍晋太郎还很有意思,据说是和平主义者,即反对战后冒尖的军国主义的政客。

可惜,安倍晋三没学他爹啊。

安倍晋太郎父亲安倍宽是二战前的日本国会议员,著名的反战议员。

安倍宽的家族在长门的油谷町拥有大片的山林和田地,在村里开办私塾,颇具声望。他迎娶陆军大将大岛义昌的孙女,但双方在东京结婚后,各自的家长互相间(因为战争)闹起了矛盾,原本和美的一对夫妻竟因此分手。

太平洋战争期间,安倍宽先生避开日本宪兵队的检查、甩掉取缔反天皇政府言行的秘密警察的跟踪,奔走于大街小巷,向日本民众宣传反战思想,宣传惟有走和平之路、永远放弃战争才能救日本。当时他们做的是地下工作和秘密工作,随时有被捕杀头的危险,而日夜在外奔走的三木武夫和安倍宽,吃的就是三木武夫的妻子睦子女士亲手捏的饭团——甚至经常是饿着肚子去宣传、演讲。

岸信介:“无论是三木(武夫),还是赤城(宗德),都是他的弟子。”“他是能够领导年轻的众议院议员一起(进行反战)行动的,是一个具有领袖素质的男人。” [2]

赤城宗德在《我的履历书》中也提到了安倍宽,“虽然有病在身,但是脾气很烈,所以又被叫做‘今之高杉(晋作)’。他主张对人要常怀感谢之心,认为做人不能没有为别人着想的心。”

赤城还说自己和安倍宽最为亲近,“就像亲兄弟一样”。

三木武夫的妻子睦子在回顾往事时说:安倍宽“仪表非凡,所言所行更是堂堂正正。一直在拼命地强调,眼下这场战争(指侵华战争)是日本人不应该进行的战争,日本必须要和平。”

三宅正一出生在岐阜县惠那郡静波村的乡贤家里。他的父亲弁次郎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自由党的一员,常年担任着村长一职。岐阜县是日本佃农斗争的先进地区,也是一贫如洗的农村地区。三宅在名校岐阜中学读书,但是当地能够进入中学不过只有包括他在内的几个人。三宅作为富裕的地主家的儿子,常常在回家时遇到因为家贫无法读书的佃农子弟,他们会向三宅热心地打听中学生活的样子。所以,他在回忆时说:

「其中比我头脑还要好的人也有之。感觉到了只有自己是一点不自由也没有而可以学习,(这)让我孩童的心怎么也过意不去这样的心情,以及比我还有向学心的孩子却因为贫困无法进学这件事的矛盾」。

考上早稻田大学以后的三宅,其实很醉心于托尔斯泰的著作。同时,致力于创建新农村的武者小路实笃、解放了自家佃农的有岛武郎的实践,也影响了三宅。跟三宅一起在早大创建了社会主义组织「建设者同盟」的同学们,毕业后便向星火一样飞向日本全国,到处点燃日本工农运动的火焰。

三宅则到了新潟县。在那里,他指导了全国知名的「木崎村争议」。当时在日本全国境内,小农破产现象严重,地主与富农利用市场机制盘剥佃农,农村阶级斗争十分炽烈。

当时,他就一方面为了与地主阵营对抗,一方面启蒙在极端贫困中不懂得如何与地主抗争的农民,设立了「无产农民学校」。早在1932年众议院选举中,他就为农村子弟提出了国家奖学金制度的构想。那时,他在选举口号中高唱「给农村医疗、给农村教育」。而一进入国会,他就着手于补助教师以养成足够的教师维持学校的计划。

在国会经历了法西斯化的狂风暴雨的三宅,在实现自己的政策的路上,不仅结识了不少他党的议员,包括农村议员联盟的助川启四郎、赤城宗德、吉植庄亮、黑泽酉藏等人,还结识了革新官僚,包括农林省、厚生省、递信省的官僚。

「护国同志会」事实上只是一个院内交涉团体,而不是团体,因此没有纲领、没有政策也没有规章。里面有着三宅正一、川俣清音、杉山元治郎、前川正一等原社大党成员,也有着船田中、赤城宗德等后来保守政坛的中坚。里面有国家主义者,有民族主义者,有自由主义者,也有原社会主义者;有军人、官僚,也有翼赞壮年团、农协、町长与村长等人物,极其鱼龙混杂。但是,「护国同志会」之所以成立,正是为了对抗以「一国一党」为目标的东条英机与大麻唯男等人的动向——东条在1944年卸任首相前,已经惹起了国内很多人的不满。而且,当时又是战败在即,「护国同志会」不得不带上其政治的性质。

中谷武室也曾经指出,「护国同志会以彻底抗战为条件,与大日本政治会合流」,也就是说,「护国同志会」并不是一个主张「早日停战」的组织。对于这一点,老油条岸信介倒是割席了,他就说:

「虽然一方面是护国同志会的诸君(主张)战斗到最后,我是这样的意见:由于塞班岛的战败,日本的战力已经暴跌,几乎日夜不停地被B29轰炸,重要的工厂都被破坏了,虽然乡村里还有海军工厂,因为是每天都被这样(轰炸),不管如何战争还是不得不早日结束」。

但是,后来人们却查证出,1945年时岸信介并非鼓吹「早日休战论」,看来岸信介这人确实是带恶人。根据东中野多门的分析,「护国同志会」是尝试成为政治结社的(党化),事实上也打出了确立「必胜不败的体制」与断然实行「战争政治的全面刷新」的政策大纲,甚至还提出过军需生产「一元化」的方针。东中野是这样说的:

「岸信介与护国同志会,认为战争继续是可能的,他们所想的是以确立『合理的、有效率的』生产体制、决战体制为政治目标,对于早期停战,不如说有着反对的侧面……岸信介与护国同志会虽然进行反东条运动,并不以早期停战为目标」。

现在说回三宅。三宅后来在自传、回想、传记中,只是提到了「反东条」、「被军部盯上」、「想要找出收拾战争的道路」、「反对一党独裁的政治」几点,对于「护国同志会」主张彻底抗战、将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这件事,是提都不提。三宅恨不恨东条?他就是在东条内阁下,吃了「翼赞选举」的苦,不恨是不可能的。同时,东条个人专断的政治,也不招人喜欢。但是,保阪正康评价说,三宅对东条的感情是:

「与左派社会党有关系的教条主义者进行官方化的东条批判(却是帝国主义者啦、法西斯的头子啦这类的表现方式)那种事,有着质的完全不同。倒不如说,这样教条的东条批判所欠缺的『人类的憎恶心』就由三宅来代表发言了」

与一般左人只是对东条各种盖帽子不同,保阪欣赏三宅,认为他是「反东条派历史的存在」。不管如何,我们可以知道的,就是三宅直到日本战败的前一刻,还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政治活动。

随着两颗原子弹降下日本大地,玉音放送从收音机缓缓流出,日本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日本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三宅的人生却还没有这么快翻篇。

1945年9月4日,召开了「有志议员会」,一看人员,原来聚齐了杉山元治郎、三宅正一、前川正一、川俣清音、水谷长三郎、西尾末广、平野力三、松本治一郎、河上丈太郎、田万清臣、菊地养之辅、河野密,这不就是战前无产政党「大联欢」吗?会上达成了这样的协议:

「决定在主义之处,在国体护持的点上,以既不同于左翼,亦非自由主义的协同主义的社会主义为理念,以此以建设新日本为目标,为此要团结议员以及院外势力齐心协力地迈进」

看来,战争虽然结束了,日本左翼却还没能走出「战时体制」的限制。他们不如说,已经忘记了战前为工农为斗争的那股锐气,却沾满了天皇制国体与阶级协调的气味。

不过,走出这段(调和)岁月,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从1945年9月16日到1945年9月22日,三宅一直在自己的选区开演说会。同时,三宅也不忘组建新党。根据新潟县知事给内务大臣的报告,随着组建「日本社会党」的动向越来越明显,左翼分子也越来越活化,其中三宅正一是最激进的。不过,事实上在演说会,三宅多次表明要与日共割席,比如:

「我们有要一直与康米主义之间,保持分明一线的距离下去的想法。也就是康米党虽然否认天皇制,我们则断然拥护国体,其他方面也想要算上麦克阿瑟元帅的希望」。

9月24日的演讲里,又强调:

「日本规定了天皇不可侵犯权,一切都不是天皇的责任,而是政府的责任,由此就可以说是皇室万代了」;

「包围了陛下的重臣们随便地开启了战争,又随便地输掉了战争」。

对天皇与军部的批判是一字不提,也丝毫见不到三宅自己的批判。反而,三宅特别强调要警惕日共成为「国权政党」。

在1971年的「我的履历书」中,他虽然提到了护国同志会,却只是说「护国同志会,是反对翼赞政治会这样的一国一党制的、我们血气方刚的议员十几人组建的东西」、「反对『战时紧急筹措法案』这样类似于希特勒授权法的法律,被军部盯上了」。在作为其传记的『三宅正一的生涯』中说:

「作为社会运动家,也作为政治家,战前的三宅渡过的难关,是太平洋战争的暗影。那完全不只是对于三宅。(对于)挣扎着活过战争的所有人,特别是(对于)作为指导者在第一线的人们来说,是相当于噩梦的一段时间。在日本这个虽然在海外与派出所中有着高叫反对战争的人,却没有在大众中公然高喊反对战争而丢掉性命的人的地方,故意要发现战争协力者,大概是空虚的行为」。

在这本传记中,则提到「护国同志会」是「反政府的、反翼赞会的」,「反对一党独裁的政治,一边守护下意上达的议会的机能,一边想要找到收拾战争的道路,议员每个人都不是被拘束在集团的框框内,而是以独自的立场行动」。至于三宅,则是「对战时历任政府的战争指导方针,始终站在了批判者的立场上」。(自吹自擂)

1973年,三宅曾经写了一本『激动期的日本社会运动史』。里面,他提到麻生久说过:

「反对战争就这样进行下去的话,我们大概都要被杀。虽然被杀的事情,已经是有觉悟了,但是,不是要只是采取笨拙的战术无所事事地被杀掉,而是想要以可以被理解的做法,做出尽可能多的事情而死去」。

对此,三宅评价说:

「因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无产阶级的集结正是贯穿麻生生涯始终的政治目标,为此对于麻生来说,柔软的现实主义才正是必要的」。

这番话是评价麻生呢,还是评价三宅自己呢?相信只有三宅自己知道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佐藤和岸家的家谱图 -- 补充帖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佐藤、岸家来回走,确实不好弄懂。

通宝推:桥上,俺老孫,
家园 🙂日本政治人物的家族世系——安倍晋三家族

前几年被枪毙(枪击毙命简称枪毙😄)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家族比麻生太郎的家族更强大,不说安倍当首相长达九年,远比麻生时间长。安倍晋三的父亲没当过首相,但也当过大臣,和麻生太郎的父亲一样是类似“婿养子”的身份,娶的是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的女儿。所以安倍晋三和麻生太郎一样是前首相的外孙。

岸信介是在战后当的日本首相,但他在战争期间就已经是大臣了,还逃过了战犯审判,运气等于气运啊!然后他的亲弟弟佐藤荣作也当过日本首相。按网上的信息说他的父亲是入继佐藤家,改了姓佐藤的。因为生的儿子多,就把岸信介又改回去延续岸的姓氏。所以佐藤荣作和岸信介是亲兄弟。

所以他们这个家族在政坛虽然比麻生太郎家时间短,但多出了一个首相。

家园 是啊,来回做婿养子,双方家庭都可以

世袭武士家族。也算日本的一个创新。

可算是阶级跃升的一个思路。当年咱们中国不太看得上这种操作,但是应该在封建时代还是可取的。

以能力为主出头,基本还是做到了封建时代的公平了吧。

见前补充 4987960
家园 日本政治人物的家族世系——鸠山由纪夫家族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家族也是个延续了四代的政治家族,按网上的说法:

鸠山由纪夫的父亲鸠山威一郎虽然没当过首相,但当过议员和外交大臣。

再往上一辈鸠山威一郎的父亲鸠山一郎是昭和时代的政治家,战后连任三届首相。

再往上一代鸠山一郎的父亲鸠山和夫是明治年间的政治家,当过众议院议长。

这个家族的政治资本比麻生太郎和安倍晋三家族也不遑多让。

惟一不同的是鸠山由纪夫是民主党,麻生和安倍都是自民党。

家园 这个鸠山真不是红灯记里的鸠山,不知道什么原因,非得骂鸠山

在东北,似乎也没有啥和鸠山有关的日本坏人。不知道为啥选了这个名字,也许是为了唱词吗?虽然一个名字而已,不必上纲上线,但是确实会感到别扭。

当年鸠山由纪夫水中日友好的时候,是真比较友好,在美国控制下对我国最大的善意了。对比这个名字就感到别扭,哈哈哈。

似乎当年不知道啥时候,鸠山家还请求别说红灯记鸠山,哈哈哈。确实比较遗憾吧,因为,毕竟红灯记太深入人心了。

然而鸠山家族真的是一直比较亲华,在那个时代,算是相当特殊的了,周总理在后来甚至解放后也相当满意,另一个是西园寺公一,西园寺公望的孩子。

鸠山家族有着“日本的肯尼迪家族之称”。

随着自民党在2009年8月30日的选举中获胜,这个在日本政坛驰骋百年不倒的家族,再次迎来他们的辉煌。

鸠山由纪夫1947年2月11日生于东京,曾祖父鸠山和夫在日本明治时代曾任众议院议长,祖父鸠山一郎曾任日本首相,并连任三届,也是日本自民党的创始人。

父亲是前外相鸠山威一郎,弟弟鸠山邦夫曾任麻生内阁中的总务大臣。

鸠山家族的财富也不可小觑。鸠山由纪夫的外公,是世界最大的轮胎及橡胶产品生产商普利司通公司创始人石桥正二郎。

鸠山一郎

(1883年-1959年)

鸠山一郎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是鸠山家族中最为耀眼的政治家,他曾连续担任日本第52任、53任、54任首相。

他的中国渊源是与张学良有“秘密交易”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攻占沈阳。

攻入张学良官邸的日军,发现大量张学良资助大量日本政客的证据,其中很大一笔资金是付给当时在野的政友会成员。

根据日方披露,张学良与政友会曾有密约——由张学良资助政友会(床次竹二郎)竞选日本首相,而政友会则承诺“掌权后,逐步放缓并最终结束日本对东北的侵略进程”。

而时任政友会总务部长的鸠山一郎正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其实,主要操作还是床次竹二郎来进行的。蒋介石也支持这个做法,还要在犬养毅方面做工作。

犬养毅(日语:いぬかい つよし,1855年6月4日—1932年5月15日),号木堂,日本第29任首相。

也就是在政友会、犬养毅、西园寺公望(弱)、牧野绅顕(支持我国强)、加藤友三郎等等几个方面(这里面有真心的,有假意的)做工作,意图缓和中日关系,由于蒋介石获得政权时间太短,能力也不行,张学良能力也是不足。所以这个对日工作是失败了,造成了918我方应对失败。

应该说张学良寄予希望不是那么强(要抗战),蒋介石才是核心(寄予希望更强,要妥协),张学良又不得不听命于蒋介石(尤其外交),掀起国战的责任,张学良又承担不了,战争打不过、收不住,自己损失还大,张学良的软弱操作的判断是对的。也就是那样的结果了。

鸠山和夫调停与北洋水兵的冲突

在鸠山家族中,出任日本政府高官的第一人,是1896年任众议院议长的鸠山和夫。鸠山和夫是日本第一批文部省公派赴美留学生,1877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鸠山和夫被视为熟悉外国的“专家”,出任外务省调查局局长和翻译局长,专门处理涉及“洋人”的事务。

1886年8月,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艘战舰组成的舰队访问日本长崎。8月13日、15日两天,中国水兵上岸后与日本警民发生冲突。在这次事件中,双方都有多人死伤。而被日本政府指派处理这一事件的,正是鸠山和夫。当时,中国方面的外交军事压力很大,北洋水师总教官郎威礼甚至建议舰队司令官丁汝昌炮击长崎。8月18日,鸠山等人乘横滨丸轮船匆忙赶到长崎与中方交涉。这一事件最终以日本政府赔偿损失告终,史称“崎案”。事件了结后,清政府曾颁发给鸠山和夫一枚二等龙宝勋章。

在这次交涉中,鸠山和夫成了鸠山家族中第一位与中国打交道的人物。

1896年,40岁的鸠山和夫出任众议院议长,之后还出任东京专门学校(1902年改名为早稻田大学)的校长。任职期间,他采取相对开明的教育方针,积极吸纳中国留学生。1905年,早稻田大学成立“清国留学生部”,第一年即招收中国留学生762名,规模之大在日本各大学中居于首位。

鸠山一郎与张学良有个秘密交易

鸠山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是至 今家族内最有成就的政治家——曾于1954年12月10日至1955年12月20日期间,三度组阁并出任首相的鸠山一郎。他1954年组建了日本民主党,成为日本战后的政治强人之一。

鸠山一郎的岳父寺田荣,是日本政治团体玄洋社(侵华急先锋“黑龙会”的后台)的巨头,负责财政大权。当年鸠山家族与玄洋社的联姻,曾被称为“鸠山家统合黑白两道”。1907年,鸠山一郎与薰子结婚时,玄洋社正与中国革命党人往来密切。

受岳父影响,鸠山一郎很早就对中国有所了解。1926年,鸠山一郎成为日本政友会的干事长,被视为政友会正统派的领军人物。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击北大营,攻占沈阳。攻入张学良官邸的日军,打开了张学良卧室的保险柜,发现里面有张学良资助大量日本政客的证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付给当时在野的政友会成员,仅一次资助政友会实权人物床次竹二郎就达50万元。根据日方披露,张学良与政友会曾有密约——由张学良资助床次竞选日本首相,而政友会则承诺“掌权后,逐步放缓并最终结束日本对东北的侵略进程”。从资料上看,在政友会政治家们接受张学良“政治献金”期间,鸠山一郎正担任该党的总务部长,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张学良原希望通过这个秘密计划,分化瓦解日本政坛,以阻止日军侵华。然而,在双方的联络过程中,张学良对政友会是否真正具有阻止日军侵略东北的能力深表疑虑,因此仅支付了一部分款项。

1954年,鸠山一郎坐上日本首相宝座。尽管由于政治形势的限制,当时实现中日邦交的时机尚不成熟,但鸠山一郎第一次组阁期间,即通过其亲信石桥湛山的努力,达成了中日之间发展民间贸易的协议,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鸠山威一郎 负责《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

鸠山家族的第三代政治人物,是鸠山由纪夫的父亲鸠山威一郎。鸠山威一郎曾在日本政府大藏省(即财政部)连续工作30余年,是当时日本政坛有名的“财神爷”。1970年,他当选参议员,工作重点转入外交方面,曾多次访华,积极支持中日友好并作了大量工作。

1976年,鸠山威一郎担任福田赳夫内阁外相,具体负责与中国就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进行谈判,为这一条约的缔结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官方的工作以外,鸠山威一郎还从民间角度对中日合作与交流作出了贡献。

1954年,鸠山家族建立了国际交流组织——日本友爱青年协会,这个组织被鸠山威一郎用作与中国进行交流合作的平台。1974年,鸠山威一郎接替其母薰夫人就任日本友爱青年协会会长。同年,该协会与中国中日友好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并于1980年,先后派出三期“中日友好亲善使节团”访华,也曾接待中国青年代表团访日。1981年,鸠山威一郎积极促成中日双方开展研修生合作项目,同年,第一批中国研修生赴日进修。对日派遣研修生,曾是中日交流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为中国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也弥补了日本劳动力的不足,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

1982年,鸠山威一郎率队到北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的庆祝活动。1984年,他曾组织部分日本青年参加了中国安排的“三千日本青年访华”活动。

鸠山由纪夫“任首相后不拜靖国神社”

身为日本民主党党魁的鸠山由纪夫,是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提倡“友爱外交”,积极支持反省日本在战争中所犯罪行,曾提议将日本武装力量交给国际机构指挥。其夫人鸠山幸1943年生于上海,也与中国有不解之缘。

在从政期间,鸠山由纪夫多次率团访华。2000年作为民主党代表访华时,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题为《以日中建立共通议程的时代为目标——建立“同心同德”的日中关系》。之后,他还多次反驳“中国威胁论”,强调“中国不是威胁”。2009年6月3日,他任民主党负责人后,在民主党本部会见中国驻日大使崔天凯时表示,自己就任首相后将不参拜靖国神社。

由于在大多数问题上,鸠山与中方的认识较为一致,日本右翼声称:“鸠山由纪夫不是亲中派,而是‘媚中派’”,以此发泄不满。

在日本的政治世家中,在中国拥有如此雄 厚的商业基础,又在政治、民间交流与中国有如此密切关系的,仅鸠山一家。

专家观点

日本问题专家表示,“世袭政治”是日本政坛的一大特点,这与东方人家族观念强烈、先辈对后辈的荫护惯例有关。

“可以说,自打日本有了议会,议会里就有了鸠山家族。”8月12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战后 日本史专家王新生详细叙述了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家族的发迹史。

家园 哈哈哈😂,这是《红灯记》的乌龙

当年演红灯记,那个宪兵队长本来没有名字,后来非得给他安个名字,作者就想到了日本战后的第一个首相鸠山威一朗。

这作者还是朴实,以为日本首相就是坏蛋🦹‍♀️,如果读书多点不是应该取名叫东条,梅津或者冈村么😂

其实鸠山家族一直亲华,来中国看过红灯记后大吃一惊,找周总理“申诉”,但红灯记的影响已经大了。以后抗日剧大家都默认不用鸠山。

==

就因为这戏,我觉得斑鸠都不是好鸟😄😄

关键词(Tags): #==
家园 在中国古代,先秦的时候,赘婿也就比奴隶地位高点。

即便到了汉朝,每当朝庭想要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下征民夫,都是征市井无赖、游侠儿、赘婿、商人等几类人服徭役。

所以,在中国当上门女婿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那俗称“倒插门”,基本上会被定性为“窝囊废”!有本事的人是不屑为之的。

真要有那种只有女儿没儿子的人家想招上门女婿,首选不是有能力,“老实”才是第一位的。

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与日本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婿养子”这种在中国行不通。

家园 鸠山也是自民党起家

鸠山家在二战后也在自民党内,鸠山由纪夫也是先代表自民党当选众议员,90年代初才脱离自民党,最后才加入民主党。其实日本的政党政治在西方世界里一直不正常。西方基本上能实现左右轮换,但是二战后日本先是自民党长期执政,后来的民主党大部分党员也是前自民党员,政治立场同意属于右翼保守主义,形成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保守政党统治日本政坛的现象。这还不如当年右翼的自民党执政,左翼的日本社会党也算真正的反对党的格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日本是不是没有政党政治

而是派阀政治。也就是说,不管教什么,XX党,也好,XX派也好,更多的反映了组织关系,或者人事传承关系。而真正的政党政治,区别是在政治理念,所谓的左派、右派。比如你谈到的德国政党,反移民的人会加入afd,和党主席是不是自己老乡或者岳父关系不大。而日本政治有很浓烈的传承色彩。似乎以前在西西河(或者其他文字为主网站)看到的,日本的议员,很多事传子传婿,若传给秘书的,都要走个干儿子(改姓?)的手续。

家园 肯定是,有吃白(软)饭的嫌疑。

我只是说这种模式有些进步性,毕竟多开了一个上升通道,生殖器的竞争吧,还有一定的妇女解放意味。

当然,爱情就不说了。只是名声基本是完了。

不能说这种歧视是好事。

我记得前些年还有赘婿砍死岳父一家的案例。

网上一堆穿越文要成为赘婿,也是思想解放的意思吧,国内某几位领导也算是赘婿的顶级人物啦。

还有王石这类的。

家园 作者也太朴实了,哈哈哈

不过后来应该是知识分子把关了,也没改了?

很奇怪啊。原本叫啥来着,自有后来人?

家园 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

就以我了解的二战后德国和日本比较。第一,德国家族政治比较少。我听说过的几个比较出名的例子里面,冯德莱恩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州长,她也在那个州起步,可以算政治家族。类似的还有前基民盟主席,议长朔依伯乐和他担任巴符州内政部长的女婿。另外有个Vogel兄弟,哥哥担任过在野的社民党主席,弟弟担任过基民盟籍的两个州长,还有德梅齐埃两个堂兄弟虽然都是基民盟籍,但是堂兄在东德长大,担任了东德最后一任总理,在西德碌碌无为,而堂弟在西德长大,在默克尔时期担任重要部长,我觉得这两组不算家族政治。

第二,德国选举选党不选人的倾向比日本高很多。这首先是由选举制度决定,日本以小选区多数制位置,赢者通吃,比例制份额很低,德国以比例制为主导,选的是政党和政纲。第三,德国的日常生活里,老乡,校友,宗教这些东西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小,所以它们对选举的影响也小。

通宝推:爱情,桥上,
家园 日本门阀

不单是家族性的,还有同乡会性质,这和它的地理有关。中国南方也是这种样子,看明清民国,南方人搞政治总脱离不了一股宗族,同乡会政治的味道。北方就是山西这个多山的地方爱玩这种。

大陆从改开开始,逐渐也走回了历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