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新质生产力的定义、特征与内涵 -- hnlglzy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质生产力不可不谓爆火。作为习近平最重要的一个论述,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路线问题的核心争论点,最有可能牵动三中全会的议题,引发了无数的争论与研究。目前,官方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为: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即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是以前没有的新的生产力种类和结构,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
这个论述不能说不正确,但究之似过于模糊,诸如何为“质优”、何为“创新”,何为“优化组合”等等,可考究之处颇多。又有河友提及新质生产力的社会属性为中央所避谈,我看原因一方面仍有改开政治正确需要,担心谈及社会属性引发社会思潮激辩,进而导致意识形态混乱失控(现在没谈社会属性三中全会都还开不了,可见路线与思想斗争之激烈),一方面也有不知所云,理论创新难的考虑。我估计习近平大约想要非毛非邓,跳脱出旧有理论,实现路线的和平过渡而不至于引发动乱(不搞文革也不搞颜革),但又理论匮乏,终不免落入和稀泥之考量。这从所谓百年决议也可见一斑。总之该理论仍需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那么,从这个立场出发,我是如何阐释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的呢?
先来看看新质生产力的自然属性。以史为鉴,我们先回顾一下历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主要技术突破,进而发展出蒸汽船、火车、大型机器等科技产品,大大加速了全球殖民进程和世界市场形成,近现代大工业模式逐渐建立,由此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后续共产主义运动等社会变革。这一阶段的技术革命,即蒸汽机的发明,是对人的手臂、双腿功能的巨大替代和延伸。这一阶段的主要能源为煤炭。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技术为主要技术突破,进而发展出汽车、电灯、电话、电报等科技产品,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向帝国主义转变,全球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对市场和资源的渴求导致由殖民地引发的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最终不可调和,进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旧有的世界秩序崩溃,美国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苏联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凝聚力,最终发展为了美苏两极格局。这一阶段的技术,是对人的双腿双手的巨大延伸,和对耳朵、眼睛功能的巨大替代,相较于上一阶段的工业革命,照相机、录像、飞机等技术的发明显然让这些技术对人的功能的替代性产生了数量级的差异,形象地说是飞跃。这一阶段的能源逐渐转向石油和煤炭共用,并将这些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这个二次能源。
在二战后期,原子技术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核战争的恐怖结局,对核战的畏惧使得美苏对抗以冷战的形式进行,并最终以苏联的崩溃为结束。然而直到今天,世界格局仍然保留了部分冷战的模样和遗产,而中美对抗则变成了冷战的变形版本。原子技术的发展和冷战中科技竞赛的需求让人们不断向微观世界探索,由此导致半导体技术的发明,进而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技术:计算机。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人类获取信息和运算的能力,相较于前面的工业革命,新技术对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功能的延伸近乎做到了实时化,世界市场慢慢实现了信息同步化,从而降低了世界市场的混乱度。而对于以前没有的新的人体功能的替代和延伸,则是计算机对人的大脑的部分机械运算和简单逻辑演绎能力的替代。工业生产转向自动化。这样的飞跃可谓是爆炸性的,是技术爆炸,并促进了科研工业化。例如生物技术由此爆炸式发展,最终在2019年末再次掀起了一场足以改变世界格局(至少也是大大加速)的大事件。这一阶段仍没有突破电力的束缚,有了核能作为补充,但仍主要采取石油,美元霸权由此而建立。
现在来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关于这一轮的工业革命,目前的争论也颇多,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两个主流较为认可的技术突破。这两项技术替代的人体功能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对人的大脑的复杂演绎推理和主观判断与决策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替代。可能有的人会感到奇怪,神经功能的替代是什么,其实锂电池驱动的电动机就相当于人的“神经”。众所周知,神经是将大脑的信息快速传递给各个部位的重要器官,而新能源汽车(其实不只是汽车,以汽车作代表)相比于传统汽车,其对于操控的响应速度绝对产生了数量级的差异,由此才具有自动驾驶的应用可能。这其实就是降低了控制系统的混乱度。而自动驾驶技术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应用场景。另外,以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能技术的突破,对于地球上原本无法应用的巨大能量来源有了获取能力,就相当于人的消化器官功能的一次重大飞跃,原本消化不了的能源,现在可以被“消化”转化为能量,由此才能弥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能量需求缺口。现在美国就陷入了电力不够的窘境。所以如果只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发展新能源技术,那么是不可能长远的。无论是从需求端还是能源端都存在严重问题。因此西方一边看似忽悠中国“集体退出新能源”,“产能过剩”,一边还在暗自发力。今天就有个消息,LG集团锂电池装机量超过比亚迪成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而欧盟一边指责中国补贴,一边法国对本国产光伏大搞补贴,可见西方也不是傻子。
这一阶段的能源,在我看来出现了新的变化,就是算力。将化石燃料转化为电力是一级能源转化为二级能源,而将电力转化为算力,在我看来,是将二级能源转化为三级能源。很多人一直无法将能源与信息这两个历次工业革命的重点产生联系。事实上,大量的能源消耗往往都是用于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均包括交通、电子服务等)之上。如果联系起来,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让信息处理效率/能源浪费率处于增大的状态(分子变大,分母变小)。而这个比值达到某一临界点,就是区分一二三级能源的标志。例如用化石能源燃烧驱动蒸汽机来驱动火车来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这个比值肯定远小于将化石能源用于发电,再用电驱动电子与电动产品接收与处理信息的比值,而又小于将电力转化为算力的比值,因为后者大大提高了分子。可能你直接用电通过计算机要经过收集,整理,设计方案,处理信息等流程,时间成本较大,会直接拖累处理信息的效率。而后者通过驱动人工智能,能瞬间完成前面的步骤直接给出处理结果,大大节约了时间。
现在的新质生产力的民间定义出现了两个声量较大的方案,一个是对能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的生产力,一个是能够帮助降低生产端与市场端的混乱度,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熵的生产力,那么综合以上,我给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整套理论阐释。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仿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双重表述,两者可择优):
(1)与旧有生产力相比,对人的某一功能的延伸与发展出现了数量级差异的巨大飞跃,或出现了对以前未有过的新的人体功能的替代性的生产力。(以人为角度的论述)
(2)与旧有生产力相比,对旧有(成熟)技术的延伸与发展出现了数量级差异的巨大飞跃,或出现了以前生产力从未有过的某种新功能(能满足人类新需求)的生产力。
之所以有(1)的定义,其实是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修正。现在的官方论述过于模糊不清,我感觉就是受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影响,把人和科技割裂了开来。实际上,人本身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的新技术发展都是由于人本身的功能无法满足人的需求进而由人开发出来的,把科学技术视为人体功能的延伸,进而满足人的需求的叫做新质生产力,我感觉更为恰当,也更能囊括真正的技术突破。因为有一些技术与科学研究看上去很新(可能实际上也很新),但是对于人的需求实现和功能替代与延伸并无意义,我们材料学界戏称为“炒菜”(诸如石墨烯钙钛矿颠来倒去,实在不行加点纳米换表征),通常都是学者水论文用的。这些技术与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迷惑性,看起来是“新质生产力”,实际上真的投入了资金,往往都是打水漂,政府和企业在投资时一定要注意区分,方法就是判断是否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定义。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1)以某几样技术为主要突破性进展,其余产业或受该类技术赋能改造进而发展,或为其发展提供辅助与基础。
(2)使信息处理效率/能源浪费率的比值增大。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这一点其实是最有趣的,我之前感觉这一点很难讲出些什么来,实在是太过于模糊。不过综合了前面的各类论述,尤其是降低熵的这一论述,我还是试着给出了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涵。这一内涵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倒逼降低维护上层建筑的空耗成本(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无用的额外成本),降低社会治理的空耗成本,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一成本可以无限趋近于0。例如现有的上层建筑之一,司法系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可能可以实现完全无人化,进而完全消灭法官(审判员,调解员,书记员等)这一徒耗国家公帑的食利阶层,实现司法系统的空耗成本为零。这个话题有点大,我打算后面单开一条帖子讲讲。那么为什么一定会倒逼呢?有一个词叫性能过剩,就是说某一科技的进步导致某些功能超出了人的需求,进而变得无用,从而使某一科技发展陷入停滞,没人愿意花钱花时间继续研究下去了。因此为了满足科技进步,必须源源不断地为其发掘需求,而改造上层建筑显然是一个最好的需求来源(例如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这当然也会触碰既得利益者,进而引发斗争。另外插一嘴,对于最近最高法搞出来的什么婚姻家庭编,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是对新质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是祸国殃民的恶法,将让共产党遭受灭顶之灾,变成一个三无政权(没有一个基本盘,没有一点合法性,没有一丝先进处。虽然可能有人认为现在也差不多,但是程度上绝对有质的差别),此处不赘述,同样打算额外细说。
另外,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对资本与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产生如何变化?对社会关系产生如何变化?我个人认为,由于人工智能仿照人的神经网络,仍存在幻觉,因此其结果仍需要人来验证,这确保了高等级劳动者无可替代的地位,并由此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权力,进而让资本主导型的生产关系转向知识(文化)主导型的生产关系,高等级劳动者很可能与资本家的地位颠倒。因为快节奏的技术迭代下,拥有技术优势就是拥有一切先机,失去技术优势很可能意味着破产倒闭,因此资本家必须求着这些高级劳动者。这些高级劳动者事实上成为了文化资本家。小米与吉利之间的挖人大战已经初现端倪了。对于这些人,你很难用上层建筑约束他们,因为为了得到他们的文化资本,金钱资本家会想尽一切办法主动帮他们规避上层建筑的风险,钻漏洞,甚至帮他们主动承担相应后果。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基本矛盾转向了快速进步的新质生产力同普遍落后的人民科学文化素养的矛盾了。对于低端劳动者,我目前也同意确有被奴役甚至淘汰的风险。所以还是多读书多学习吧。
注:以上为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河友批评指正,深表感谢!
核心在于激励资本家当雷锋,激励资本家爱国,放弃资本的国际和投机属性,用的威胁方式是美国整个西方在之前的疯狂操作,冻结和没收了俄罗斯朝鲜伊朗和部分中国资本家的财产。
但是,中国资本家的习惯性思维和投机属性能不能克服这个困难,屈服于中央的指挥,是个关键问题。
至少,从懒厨等河友的思维方面,我们看不到中国资本家的这种雷锋属性,当然了,也许懒厨河友根本就不了解他的资本家老板的思路(资产阶级妥协性)。
这是一次温情脉脉的对资本家的赎买,如果这次资本家再拒绝,那就是鱼死网破了。
官僚资本就会露出獠牙。
那些官样文章总是小心翼翼,让人不得要领。
楼主继续……
以前中国最缺的是投资,只要有钱投资就很容易赚钱,现在不一样了,即使有钱投资也很难找到能赚钱的机会,能让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就是新质生产力。
回顾一下大家都经历过的信息革命,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那么波澜壮阔,90年代就是发个email,00年代开始网购网游社交媒体,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还是得坐家里靠电脑,在移动端普及是这十年的事情。
新能源这波,从00年代末算起,也有15年了。翻翻老帖子,不需要高瞻远瞩,10年前大家就普遍看出电动车要带来一场革命,但做到现在渗透率仍然不到一半。最开始做电动车的四家企业,比亚迪和特斯拉都成巨头了,日产的电动车半死不活,三菱干脆2018年就放弃了。
虽然说起来没有想象中短时间的巨大变革,手机一项就造就了5000亿美元产业,电动车已经破了万亿美元。
所谓的新质生产力,不要指望着短时间有什么革命性的进展,只要在10-20年的时间尺度内把目前大家都能看得到的技术(比如自动驾驶)做好做稳就行,踏踏实实做出来就是个巨大的产业。
顺便说几句,今天第一季度汽车销量出来了,增长10%,今年汽车销量也许可以达到3200万。中美汽车年销售额都在5万亿人民币左右(美国汽车单价高得多),美国汽车贷款余额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中国一直在8000亿左右,都没过1万亿,说明中国老百姓买车基本靠现金,相当有钱,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巨大空间。
感觉目前的情况像20年前,非典刚结束,以美元计的GDP排名上,中国先超了意大利随后又被意大利反超(因此大家觉得想超过老二日本2030年都太乐观)。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国经济,大牛谢国忠已经开始高喊房价是泡泡了(老谢两大光辉事迹:第一预测了97危机封神,第二坚持喊房价太高并身体力行于09年把自己在上海的大别野卖了)。
现在回头一看04年显然是新一波经济发展的开端,汇率明显偏低大大低估了GDP。麦当劳big mac,2004年美中价格之比是2.4倍,10年内慢慢变成1.6倍,说明04年汇率低估了至少33%,10年间通过升值和通胀给弥补了。如果按这个计算2004年中国GDP已经跟排名第三的德国差不多,怎么会在和意大利争位置?
目前汇率明显也是严重低估,目前big mac美中两国价格比仍是1.6倍,竟然和十年前一样,而两国产业竞争力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很明显要么升值要么通胀才能给弥补回来,最终会导致两国big mac价格趋于一致。所谓的过剩产能问题,本质就是人民币低估,但是这事却不能明说,如果升值到两国big mac价格差不多,GDP老大早就丢了。。。
而且比big mac价格中国其实是吃亏的,因为big mac是牛肉,并不是中国人主要食用的肉类,价格偏高。另外印度的big mac是鸡肉堡,跟别的地方的big mac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因此big mac指数实际对印度无效。
在我看来,你说的第一、二次革命(蒸汽、燃机和电),都是对肌肉力量的延伸;而第三次革命,是对脑力的延伸(计算机)。第三次和第一二次是并行关系,不是相续的。
所谓第四次就更有点含混。一方面是能源(和一、二次革命相续);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和三次革命相续)。这两者有一定联系,但是本质上差别很大。不宜混淆在一起。
即使在大型计算耗能极大的今天,用于广义计算的全世界能源(电脑、手机),和用于运动等肌肉扩展的能源(外面日常看到的交通工具,工厂里日常看不到的的动力机械等)比,也是极微小的。
所以我觉得把两者分开看更合理。
A:肌肉扩展向的蒸汽,燃机,化石电力,->新的方式得到的电力
B:计算机及其网络,->基于统计的人工智能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B是依附于A的。蒸汽机出现那种对社会产生石破天惊的改变的大技术进步,并没有再发生。
从人类社会角度,第一次大革命是广义农业出现,用种植放牧定居方式替代采集渔猎的流动方式;第二次大革命是工业生产出现,利用非食物能源大大拓展人类的生活。
现在的这些所谓第X次革命,还是在工业革命内部的改良,无非是广义蒸汽机及其修修补补。B可能发展出一个新的类似工业革命的大进步,但是仅仅是可能性而已。目前对人类的理解太粗浅,达不到【革命】的需要。
供给侧改革的结果差强人意,但是对于发起者而言,改革的代价已经付出去了,无论如何都要实现一些正收益。
所以改一个名字,把大家闻风丧胆的供给侧改革,改成了新质生产力。至少这五个字,放在任何时代任何意识形态下,都是绝对正确的。
之前好像有河友说学界无人出来为新质生产力背书呐喊,想来学界也清楚,新质无非旧酒。
该新的,早已如火如荼,日新月异。接下来最期待的,还是核聚变方式的能源突破。
首先大家要意识到一个问题:“生产力”这个词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新质生产力”这个词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过多考虑了其“科技进步”的特征,而忽略了其本质的经济属性。
经济和科技不一样。科技可以永无止境地探索,但经济最终极的本质,就是“循环”。如果循环能不断进行下去,那在经济层面上就是好的;如果循环进行不下去了,那就是不好的。
比如贫富差距,虽然表面上看是“社会良心”问题,但最最根本还是“循环”问题——贫富差距会导致穷人消费能力下降,继而导致市场萎缩,货物过剩。
做个小结:“生产力”是一个经济概念,关注“生产力”的时候,要以经济问题为本,而非科技。
-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两百多年,就可以找到一条比较简单、清晰的规律:
所有的工业革命,都是对人类既有的生产活动,提升效率。
科技方面就是这么简洁且令人激动。
然而经济上的问题,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家不妨想一想:效率真的可以无限提升吗?
地主雇农民种地,农民还有口饭吃,但地主如果都能用机械和自动化种地,那农民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工业革命归工业革命,真正带来经济巨大繁荣的,基本上有两个方向:
1、全新的行业吸收了多余的劳动力
2、全新的市场吸收了多余的产出
为什么马克思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忙于赚钱,而是要去发明什么共产主义?
很明显,那时上面这两点都不充足,导致了经济问题,让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开始思考经济本身的规律。
那为什么二战后全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还是上述两点:
一个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全新的服务行业。
一个是全球互联互通,第一次打通了整个地球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想,世界很魔幻,马克思在一个生产力和今天比起来微不足道的时代,就在思考生产力过剩带来的问题,是何等的自作多情啊!
-
时间拨回到今天,我们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已经重新开始困扰我们。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生产力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达到了“过剩”的程度。
这里的过剩,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贫富差距”导致的——穷人没法都住大house开好车,但更多的,是经济整体发展的规律导致。
还是套用上面两个点:
1、新的行业——少之又少
2、新的市场——没有第二个地球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生产力”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所谓的“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想迎合上面的(1),毕竟地球我们肯定是只有一个了,谁都变不出第二个,所以只能想办法,看看有没有新的行业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至此,就呼应了我标题里说到的:谜语人手里也没指挥棒,他只是希望有人能把搞出这个新东西而已,大可不必太当回事。
钻进去试图理解主公究竟是什么意思,反而见树不见林,错过了他老人家的真实意图。
-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来看看现在某些热门的“新质生产力”,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解决问题。
之前也说了,历次工业革命,都在极大提升生产效率,楼主的文章对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基本也是这个方向。
现在火热的AI,毫无疑问,也具有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功能——就像机械革工人的命一样,AI则是在大刀阔斧地革服务业的命。
然后问题就来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一个需要让更多人“失业”的状态吗?
答案很明显:不是。
现在我们看到的更明显的问题,是工作的萎缩,是生产力的集中,继而导致的贫富差距,继而导致的需求下降——你不能指望一个失业的人还有稳定而旺盛的消费需求,对不对?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AI等技术,能够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经济问题的可能,甚至还预示着我们即将面临一个糟糕的时代——前人在这种时候可就抄家伙干起来了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开篇就说: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过多考虑了其“科技进步”的特征,而忽略了其本质的经济属性。
这时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应该发展啥?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再想想:“新质生产力”是啥?“新质生产力”解决什么问题?
Q.E.D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没你说的那么简单。
1,这个概念没有被定义。如果注意到,该团队这些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几乎都没有严格定义,就不应该对严格定义抱有期望。该团队要么不会定义新概念,要么通过不定义而垄断该定义的唯一解释权,并随时可以修改。但是,一个没有严格定义的新概念,能发挥多大积极作用呢?
2,这个概念也无必要。因为所有的科学技术进步,都是“新质生产力”,如果相对于“新量生产力”的话。回到三十年前,PC是不是新质生产力?二十年前,互联网是不是新质生产力?十年前,移动互联网是不是呢?
3,不要低估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现有的生产关系会有力地维护自身,抵消掉生产力进步的很大一部分正面作用,加剧无效内耗,结果就是大家更卷更累了。你千万不能乐观地认为,将来AI能够读法律案卷了,审判就可以自动化了,法官律师们就会很悠闲了,不会的。最可能得结果是,各种矛盾愈发尖锐,案件的增长吃掉大部分甚至全部AI带来的效率提高。
4,部分高级劳动者可能会获得更优势的地位,很容易从高薪打工人成为合伙人。但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NBA球星或者足球明星不早就这样了嘛。但是,这改变了整个世界了吗?
综上,我对“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不乐观。它很可能就和其他带“新”的新词一样,新鲜个一阵子吧。
比中国档次高,而是因为相同的车在中国和美国能卖出不同的价格。同理现在在欧洲也是如此。汽车工业对于欧洲来说,比美国更重要。欧洲对风力发电机和某些芯片有和汽车同样的感受,光伏板子已经基本是过去时了。这就是欧洲首先发出面临中国工业海啸挑战的原因。所以,不要以为中国和欧洲会有多好的可能。
说说我的对新质生产力的观点。
1.新质生产力并非没有理论。只是没有找对人。我确实注意到习主席提出该理论后,主流经济学界无人相应并给其做理论背书。看上去确实是理论匮乏。但实际上以科技为主体研究科技与经济关系的学问早就存在了。它叫做演化经济学。
我在几年前就持续在河里推广演化经济学,还写了文章。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253261
新质生产力理论核心是科技创新。所以得先给出科技本身的哲学定义,以及科技的自身结构。其次要研究科技创新在微观经济的中过程,科技创新与市场的关系。然后从宏观出发,从基础科技爆炸开始描述整个科技创新的长周期过程。最后以更大的视野,论述科技=》资本=》产品=》资本=》科技的政治经济学上的大循环。
现在的问题是新质生产力理论与主流经济学背道而驰。演化经济学本身就是属于异端经济学。搞新质生产力理论其实是砸主流经济学家的饭碗。所以主流经济学们即没这个准备,也没这个意愿来给其做经济学上的理论支持。为此必须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降人才方可找到新人来做新理论。
2.新质生产力理论天生马克思含量高,天生为社会主义而生。科技本身有强大的全民共享性。历史上的演化经济学者大部分是左派,其中不少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第四国际前主席曼德尔就是是研究技术革命与经济长周期理论的专家。
简单的说在微观上市场经济存在让科技自优化的机制,但是这是良治的结果。政府要做大量工作才能维持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主流经济学们说的完全自由的无型之手。在宏观上一波长周期大概60-80年,以科技革命开始可以分为五个周期,其中只有爆发期是市场经济干预最少得时候。世人常见的科技企业短期爆发式发展只在一个周期内。其培育发展需要外界特别是政府的有意扶持,在周期末期又需要政府帮忙转型。在政治经济学上,科技大发展需要基础科技环境。基础科技包括大学各式科研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普及,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帮助。原始的科技其实一直是政府在办。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循环资本商品资本循环中并没有科技。资本家不对基础科技负责,但是这确实真实存在的。政府才是完成科技=>资本=>商品=>资本=>科技大循环的主要负责人。政府需要回收资本即企业的剩余价值来投入到新一轮科技研发中,从而完成大循环。这就需要政府是大政府小市场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行。
可以说如果新质生产力理论成形并运用成功,那习主席在社会主义导师历史地位上要与马列毛并肩,甚至在政治经济学上仅次于导师马克思。
3.中国自古就有举国搞科技的传统。新质生产力符合中华传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皇五帝就是举国搞科研的典范。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测定四时,授时于民的历史。中国考古专家们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帝尧时代测定四时的天文台。所以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4.新质生产力理论对于指导当前经济路线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当前的中国经济有两条新旧路线,一条是旧有的房地产路线,另一条是高科技路线。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出现就表明高科技路线才是国家发展的正确道理。给那些彷徨的人指出了明路。房地产路线随时时间的发展已久思路一条。它带给青年人的更多的痛苦。也引发人民反思经济的价值。这就如90年代泡沫破裂的日本一般。经济的发展是不是惠及全体人民,是不是财富的转移。金融房地产制造了一个庞氏骗局,让大量投机倒把者大肆掠夺人民财富。而新质生产力就提出经济的发展根本在于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主题。同时也击破了市场经济与资本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市场经济不能搞投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题的新质生产力不需要投机倒把。长期投机倒把只会带来灾难。
5.新质生产力理论,减少了转型的对立面。新质生产力理论给出了未来正确的道理。并把投机倒把的金融掠夺与金融殖民作为反面。这样就可以减少转型期的对立面。那些从事高科技发展的资本家无需担心,旧有的产业资本只要听话按照政府意志投资生产,也不会是打击目标。打击的目标会集中在金融殖民主义者身上。这样可以避免大规模社会冲突,也可以解决当前百姓最大的压迫。新质生产力理论不是高度强调阶级矛盾度的理论。即不文革也不颜革,有利于社会平稳转型。
无论吃喝还是汽车都表明人民币汇率应该在4-5左右,以耶伦的学术水平可以轻松看出来这一点,她却不敢说,只提个别产业过剩,换句话说只能在特定行业搞贸易保护,全面的贸易保护玩不起,否则通胀上天王座易主,哪个都是巨大的锅。。。
低估汇率对产业升级是巨大的利好,本来芯片大飞机这些中国技术落后,就算能国产替代,成本肯定高,汇率低估就把成本问题直接解决了,因此目前无动力升值,外部也没压力。另外解决房企债务带来通缩,因此近期也没通胀的可能。总之,短期内人民币会继续保持低估状态,个别行业大概率打贸易战。
今天美国CPI又高了,不能降息了,哪门子经济好,完全是借债借出来的,如今得还债了,今年估计美国20%的中央财政收入要付利息,2020年疫情期间刚开始大借款时估计2030年利息才能到这水平,结果提前6年就到了。不降息的话,明年弄不好利息支出会超过25%奔着30%去了。
四星期到期的美国短期国债年利率现在已经超过5%,有朋友在看房,手头的钱就买了短期国债当活期存款来用。美国股市收益率平均只有4%,还得担心受怕,那边5%的活期可以安心睡觉,该选哪个很明显。如果没有了降息的预期,股市是挺不住的。
总之目前就是不降息股市债务都很危险,而降息通胀必上天,主要靠心理预期管理尽量往后拖,眼前吊个胡萝卜,让大家觉得降息有希望,先拖过大选再说,下一任总统要背的锅很大,老川早就看明白了。。。
中美现在一个怕通缩一个怕通胀,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还是老办法,中国赚来的美元买美国国债,美国得以收回印出的美元,国债利率就下去了,美国的债务和通胀问题迎刃而解,而中国主动输入通胀,房企债务自然缩减,双赢。可惜啊,美好的时光不再有。以前中美挂钩美国印钱可以顺利收回流动性不引起通胀,结果二者脱钩后还以为印钱没事,刻舟求剑哇。。。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技术在现实中,越来越不值钱。除了最尖端的,各国各企业,实际很容易通过,提供市场,购买设备,要求技术转移,甚至要求建厂占股转移技术。而且,这种情况,持续几十年了,连中国这样,与西方格格不入的,都获得很多技术。。但除了中国,又有谁真正吸收再发展?可能也就韩台,在个别领域有斩获。技术从来不缺,关键是如何借此做大?什么新质生产力,都是老东西,新能源里的光风电车,都是出现30年以上的东西,为何几十年,没啥发展?是中国让它们变成主流,通过自己的市场与大规模生产,不是中国抓住新能源,是中国创造出新能源市场。。
大规模落地这种能力,远远被低估,它的重要性,不比技术本身低。而中国在这块,有独特优势的。。
中国的独特体制。。快速大规模落地。。体量大。。体量代表东边不亮西边亮,各领域都有大量僵尸企业,给它技术都没用,但总有有为公司,吸收利用,而中国是一个统一大市场,会让这样的公司,快速扩展,看看比亚迪全国多少基地,华为全国多少研究院,各地有多少光伏产业链企业?当年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的快速普及,也是这个道理。而中国政府重要在:除保护统一市场,打压旧利益集团,还要督促保障新技术的扩散,而不是有为企业的敝帚自珍。
目前,也就中国有这三位一体形态。
中国消费者,是当今世界最开明,最没历史包袱,也是最愿意尝试新产品的群体。没有宗教包袱,没有意识形态包袱,最现实的实用主义者,几千年都如此。。所以,以后的所谓人工智能,只能也只会在中国大规模应用,因为人工智能再发展下去,牵扯到的伦理人性社会宗教问题,比纯技术问题更大。也就中国,不存在这些问题,不是中国政府压制,是中国老百姓只在乎向前看,不会扯那些犊子。这样的天堂发展空间,今后谁可与中国较量?
???
不好这么说吧?我感觉国内做不到啊。
也就是注重大公司推动技术高科技转化。
那倒也是可以,尽管没啥新意。
就怕做不到,继续引进。
那就等于白吹了。
由于人眼可见的人口预期降低,房地产必然被打击,挤压,也是正确。
但是能否促进技术真正转化为有利于中国自身需求,也是可以继续观察。
一个十亿人的巨大的真正的需求确实值得期待,但是,如何能真正实践为中国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