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手擀面 -- 燕人
我只要喝纯奶就拉肚子,酸奶没事,查了查说是乳蛋白不耐受。一种说法是我们农业文明发展时间长,某些人对乳蛋白过敏。
我闺女小时候不能喝奶粉,国产的,进口的,牛的,羊的,都试了。喝了就吐,嘴唇周围发红。医生说是过敏。
所以,得知老外对面筋过敏,我心里才有点平衡😂
养猪就得识举。
不过,你家娃吃奶制品,我指面包点心,总没事的吧?
面筋过敏确实超出我的理解。
吃面皮、凉皮不吃面筋,不带劲啊。
林县自古缺水,因此 林县人民自古没有新鲜蔬菜吃。
林县的食道癌症高发的原因是长年吃咸菜,且只(有)吃咸菜。
中国唯二的食道癌高发区 一是福建沿海 二是河南林县。
林县食道癌高发是因为长年吃咸菜,福建沿海食道癌高发是因为长年吃腌制的咸鱼干。
过去,我们这里也有卖福建的腌制咸鱼干,商店里因此奇臭。
近几十年,由于交通便利革命性的变化,福建沿海的鱼可以完全冷冻进入内地 且卖上高价,因此 现在很难听到 ”福建咸鱼干“ 了,想必福建沿海的食道癌发生率也大幅下降。
回归原题,林县人民奋发图强 建设红旗渠后,林县人民自此有水喝了,也有水灌溉农田,林县人民开始吃上了新鲜蔬菜 也自此养成了吃新鲜蔬菜的习惯。有新鲜蔬菜吃 林县人民也就丢弃了长年吃咸菜的习惯 林县人民也自此甩掉了食道癌高发区的帽子。
我发现似乎回帖过快,就会消失内容。幸好回头看了一眼。
一个说法是,细胞每次复制都可能出错,错了就是癌症。而消化道烫伤会造成不断地细胞复制修复,增加概率。幸好我年轻的时候坏习惯不多,那些手上长老茧的同学不知道会不会瑟瑟发抖。
这个理解不能。按说都是一样进化来的,过去他们祖先怎么活下来的,难道只吃肉?
人畜饮水的改善是肯定的,但是靠渠大量获取种植蔬菜用水,我很怀疑。粮食用水少,修渠大大改善产量没问题。蔬菜要不断浇灌非常耗水,漳河就那么点水,流域那么多县,未必够分的。
蔬菜我觉得更可能是和福建咸鱼类似,交通环境改善带来的。
当然了,我都是闭门造车瞎想。如果你是当地人,还是以你为准。
就是缺乏消化乳糖的酶,自己不能消化吸收。然后乳糖被带到大肠里,成了细菌食物。这样大量喝奶会造成某类细菌大量繁殖,轻则放屁重则拉稀。
早饭填点东西,午饭应付一下,晚上才有时间吃很好点。各处条件习俗不一样。
现在就胡扯了,三餐都是应付。只是这个应付,比之前的正经还好就是了。
从意思上来讲,他说的那个讲究跟羊肉泡馍讲究的“头汤”是一致的,倒也不算错。
伊面也可以这么做。
我很喜欢这种吃法,只是平时吃面都是犯懒的打算,有什么剩菜打什么卤😅烩面什么的也就是脑子里想想,实在是懒得做。
不过懒得也有懒得的道理。煮面要求汤宽,才不至于粘连,越是宽的面越容易粘连,而烩面一般都是宽面。烩面要做得好吃,汤里固体内容物当然越多越好,这样就更容易使面条粘连。为了避免粘连,哪怕只是煮两三碗烩面,也得做一大锅汤,不然就只能一小碗一小碗的煮,没有哪家是这么过日子的。那结果就是吃一次烩面,得喝两三天汤😅来这么一两次以后自然就懒得做了。
料也足。
如果排除地沟油,河北的安徽板面也不错。河北本地手擀面还是软。
我怀疑有进口的燕人提到的那种外国高筋面粉做的宽面,就不容易黏连。一般来说,淀粉含量高肯定容易粘。我不知道和面加鸡蛋是不是能起到类似作用,你有兴趣可以试验。
我做的烩面版本就是用方便面,节约的时间,完全能挣回来牺牲的口感。可惜小时候穷日子过得,总是做得咸了(剩菜本来有一定咸度,再加一半调料,还有各种火腿午餐肉之类本身咸的料)。这样咸的,会促进喝汤。
所谓的面汤。因为升糖快,最快速得到碳水的快感。老人爱喝粥也差不多道理。特别是有意减少碳水摄入的人,更会被这种不经意的摄入(面汤、酒精特别是红酒)吸引。
我父亲吃的面汤最有河北乡土风。大白菜切丝下锅煮烂,同锅下面煮熟,下葱花和香菜,点几滴酱油和香油。如果再加一个荷包蛋,那就是大餐了
不用香油用猪油,会变成豪华大餐😄😄😄
第一次吃炒河粉,看到这名字都莫名其妙,什么玩意儿?点来吃一下试试。
面片儿不像面片儿,米粉儿不像米粉儿,给“河”有啥关系?还加了点韭菜等调味,不难吃,也不好吃。
今天你说是广东特色,楼里两个广佬似乎也没提出异议,我就不点名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