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比较长津湖和莱芜战役,看指挥得失(1. 蒋介石的指挥) -- 网海
有对比才有差距。@真离 网友的一张图,让我想起了长津湖。同样的华野同样的战术,不同的对手,结果却完全不同,勾起了我比较这两场战役的想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做对比不是为了伤害谁,证明谁伟大或者说明谁不行。作为一个军事门外汉,不参杂政治想法,主要仅就莱芜军事指挥做比较。
1. 长津湖和莱芜战役的相似点
1)地形上相似。
莱芜和长津湖都是两山夹一沟,敌人在沟里,华野在周围山上。
2)华野的战术相似。
华野在周围山上,企图分割包围歼灭敌军。
3)敌我态势相似。
都不是主战场,都是分战场,敌我无法得到其他部队的支援。莱芜敌人主力在临沂,长津湖敌人主力在西线。敌人都有些冒进。
4)敌我兵力比类似
莱芜是15万(1,4,6,7,8,9,10纵)对6万,长津湖是15万对4万(陆一师+美7师)。
5)战场要点
国民党在口镇设有补给点,兵力向南前伸到莱芜,新泰。
长津湖在下碣隅里设补给点,兵力向北前伸到柳潭里和新兴里。
2. 阿尔蒙德和蒋介石的指挥比较。
随着资料解密,陈诚的指挥实际是秉承蒋介石的判断,蒋多次给李仙洲投了手令,所以实际是蒋指挥的莱芜战役。陈诚替蒋背了黑锅。当然陈诚心里也是赞同蒋的主张,他历史上有污点莱芜战役类似4次反围剿中的草台岗突然袭击第11师的翻版,陈诚起家部队11师被全歼。
莱芜的地形是个上下开口的口袋,周围是高山,中间是5公里宽的平地,有条河,河一侧是公路。靠东面的山下还有一条公路。北面袋子口是口镇,也叫口子镇,听听这个地名就知道多么重要。南面的口子是新泰。莱芜这个地形是个天然打伏击的地方。
李仙洲进入莱芜这个口袋有3条线路,对国民党最有力的路线是从西面泰安,泰山之畔直插口袋中部,地形是居高临下,就是越向莱芜地形越低,是真正的泰山压顶。只要把握住泰安,从上往下攻,好比势如破竹,共军的任何阻击都能击破。这条路本就是历史上各次进攻莱芜的正着。以后5军的邱清泉和11师的胡链都进入过莱芜,走的都是泰安。
另一条路是从博山就是淄博,到南麻和临朐这条路,也是后来11师重创华野地方。
可是蒋介石都没选这些,选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古马陵道。就是战国时候齐国孙膑射死庞涓,全歼魏国主力的地方,从博山经合镇直接下莱芜。
这条路可能距离最短,可是没有公路,和张灵甫覆灭前一样李仙洲需要先开出公路来。这条路周围都是共军根据地,交通运输时时刻刻受到威胁。李仙洲有73军和48军就有6万人,如果加算12军有8万人,吃粮食每天需要30-40吨的补给,就靠这条公路,完全是孤军深入,但是蒋介石就选了这条路。所以说蒋介石就是活该。可惜了辛苦跟着他的这6万大军。
长津湖上阿尔蒙德是一个劲儿催促,陆一师前进。
3. 对待 补给的解决方案
共军的地方部队不断的袭击这条补给线,李仙洲为了维护自己的补给线就费劲了心思,时时刻刻提心掉胆。就这样李仙洲的73军手里只有3天的粮食,46军只有5天的粮食。根本就是进退两难。后来王耀武把12军调回明水,维护这条补给线,同时在口镇囤积了大军半个月的粮食和弹药,把新36师派到口镇防守,新36师是王耀武的嫡系部队,归12军指挥。李仙洲根本就没想这么多。
陆一师的史密斯师长在下碣隅里准备了大量的补给,还修建了机场。
(等显示之后,有时间接着写)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李仙洲说,我们这样打,摆了一条一字长蛇阵,首尾不能相顾。加之补给线实在太长,每天要送两百吨军用品到前线,只够一天之需,光这一条每天就要用一百多辆载重汽车。匪军一攻,补给线卡断,一字长蛇阵也就完了。
王耀武为了缩短补给线,派12军打通了口镇到明水的公路公路出动了一个汽车团(7个运输连)从济南给李仙洲送物资,道路艰难,汽车不断损坏。
1947年2月2日,王耀武电令军长韩浚除77师驻邹平、长山、张店等待接防外,率其余各部由淄博防区移驻博山。
2月4日,193师萧重光部开始由张博支路向博山输送,到博山后,立即出动担任修筑由博山至吐丝口公路的任务。
2月7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率领所部指挥所和七十三军军部及15师由博山出发,向莱芜以南30余华里的颜庄前进。
博山距颜庄约120华里,2月9日方进驻颜庄。
“李仙洲进入莱芜这个口袋有3条线路,对国民党最有力的路线是从西面泰安,泰山之畔直插口袋中部,地形是居高临下,就是越向莱芜地形越低,是真正的泰山压顶。只要把握住泰安,从上往下攻,好比势如破竹,共军的任何阻击都能击破。这条路本就是历史上各次进攻莱芜的正着。以后5军的邱清泉和11师的胡链都进入过莱芜,走的都是泰安。
另一条路是从博山就是淄博,到南麻和临朐这条路,也是后来11师重创华野地方。
可是蒋介石都没选这些,选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古马陵道。就是战国时候齐国孙膑射死庞涓,全歼魏国主力的地方,从博山经合镇直接下莱芜。
这条路可能距离最短,可是没有公路
”
三条线是国军将领自己说的,纯粹是自以为是的胡扯,另外中线是走穆陵关(沂山附近)
事实证明莱芜战役北线国军选择的进攻路线很刁钻,哪怕大批民兵搞破坏
莱芜失败是炮党高层瞎指挥+共谍韩练成捣乱
谁告诉你没有公路的?汽车能走“没有公路”?容易被破坏罢了
最早鬼子修的老济青路我小时候(80年代)还很窄,路基肯定不到10米,章丘莱芜公路肯定更差
泰安——莱芜是仰攻,看看牟汶河流向就知道,只不过坡度比较小
莱芜章丘边界,应该还有博山莱芜界,向南向北都是俯冲
“古马陵道。就是战国时候齐国孙膑射死庞涓,全歼魏国主力的地方,从博山经合镇直接下莱芜”
你是不是故意来胡扯???
“4)敌我兵力比类似
莱芜是15万(1,4,6,7,8,9,10纵)对6万,长津湖是15万对4万(陆一师+美7师)。”
莱芜可以说是共军老窝,几十万老百姓大量民兵作用巨大,否则李仙洲部可以从容撤退或防守
莱芜那么多人,坚壁清野到处埋地雷,国军抢不到足够粮食才不得不依赖汽车运输的
“李仙洲的73军手里只有3天的粮食,46军只有5天的粮食。根本就是进退两难。”
被缴获的一千多匹马也能吃几天,还有在周围村庄深挖也会有收获
“把新36师派到口镇防守,新36师是王耀武的嫡系部队,归12军指挥。”
新36师是杂牌里的杂牌,根本不是王耀武嫡系。北线国军进展最快深入最远的一支,直接到蒙阴又迅速撤回吐丝口,短短时间内完成防御准备
106团在济阳几个月前受到渤海歼灭性打击,和土顽加起来伤亡被俘几百(公开数字470伤亡+600被俘,明显有水份),团长逃回去被枪毙了
莱芜战役在青石桥,电话线被窃听前提下六纵攻击和伏击也不顺利
建议做足功课再信口开河,否则处处露馅
不要动不动就显得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我都不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不过是读了些资料而已,资料不同自然结论不同。
比如古马陵道,国民党战史这么说。
"共军主力军运动作战,地面情报信息也不易侦知,一时不知道匪军所在,乃至判断其企图与行动时,我南进兵团已分别被包围于古马陵道中。"
下面是网上的资料。
王耀武很不放心。
他派人去请教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庞镜塘,庞镜塘看到国防部制定的会战计划很不以为然。
庞镜塘是山东菏泽人,对山东的军事地理、战争历史很有研究,所以王耀武才向他请教。
庞认为,自古以来,争夺山东者在于控制自济南至青州的核心区域,自济、青一线向南进攻,有三条经典路线。
第一,由临朐向南出穆棱关,遥控沂蒙山区。当年宋武帝刘裕北伐南燕,就是经过这一条路线。盖因沂蒙山区地势复杂,而临朐一带居高临下,又控制着沂蒙山北面的咽喉。这是一条费力较少而遏制效果最佳的路线。沿此路进兵的要旨在于,控口而不深入,只要封住临朐一线,就能形成关门揖盗之势。
第二,由泰山、徂徕山一线向进,进攻济宁、兖州一线。此一路已到鲁西,西面是广阔的平原,便于机动性强的部队深入。历史上北魏袭取南朝之山东、金国南下攻宋,都是过济南向南,先解决鲁西一带,可将鲁中死死封住。如今国军装备居于优势,拥有强大的机械化兵团,走这一条路亦是堂堂正正、没有明显破绽。
第三,由济南南下莱芜,奔新泰,这是一条捷径,可以快速奔袭鲁南,实现南北合围计划。但缺点在于,莱芜、新泰一线是丘陵地区,地势崎岖,犹如山谷,非常利于敌人设伏,重兵不宜从此处过。
王耀武岂不知这三条路线之优劣?他之所以向庞镜塘请教,是想借重他与CC系的关系,从政治层面向陈诚施加压力,迫使其改变急躁进兵、尤其是取道莱芜进兵的计划。
新36师的底子当然是当地的部队,但是王耀武给重新编制了。师长是王耀武委派的曹振铎,武器弹药都重新装备了,人员1万2000人,在口镇里的就有7,8000人,还有2个团在外面(包括你说的青石桥的一个团),听指挥已经算是王耀武的嫡系了。反观12军王耀武指挥不动。
第一战区副长官部(汤恩伯集团)
直辖新36师——鲁军,改隶12军。
另外出发点不同,你这还没打仗,就把自己的大牲口都杀倒了,有些都是美国进口的骡子,驮的美式山炮是不是也要扔了?2月份春节要靠抢粮过日子了能坚持几天?
这张图范围更大些,去莱芜的三条线路都能看到
孟良崮中5军在莱芜,11师在新泰, 他们怎么进入的莱芜?补给线是经过胶济铁路,还是经过泰安?
敌人进攻我军,我军也反击敌军。
有来有回,李仙洲完犊子了。
如何合理、符合逻辑的解读,尤其是站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上解读是最重要的。
大家对一个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对于同一份历史资料不同的解读,已经是河里经常的现象了,重点是要符合逻辑,不是移花接木、断章取义、曲解事实。
很多官方主流看法在河里被挑战,也是经常的事情和现象了,对于这点要基本把握。
尤其不能说别人都是编的
战前态势图看从泰安到莱芜(5军),到新泰(整11师)都有路的,5军后方还有整75、85师就是在掩护补给线
看莱芜和孟良崮战役地图,可以欣赏到粟裕战役指挥的细致周密,不撒汤不漏水,把李仙洲和张灵甫都给办的明明白白的
也许有意。
这个时候邱清泉也不行。
黄伯韬倒是真努力打,但是效果没出来。
你的两个大图确实漂亮,不知道有没有鲁西南和豫东战役大图。
豫东战役前的时间线:
一、4.30-5.7城南庄定策,夏季作战任务是大家配合粟裕部消灭五军
二、5.14朱德莅临濮阳动员视察,陈粟陪同
三、期间粟部各部队,1、4、6、两广、特纵在濮阳,3、8纵5.14攻占许昌后休整,中11纵在豫皖苏
四、5.23下达打五军作战部署:3、8纵向淮阳转移,吸引五军南下,1、4、6、两广、特纵南渡至定陶成武地区,开辟战场,吸引五军回转北上,3、8、中11纵尾随五军北上,两面夹击其于鲁西南
五、5.24陈唐带3、8纵向淮阳前进,五军果然被吸引南下,5.29和5.30日1、4、6、两广、特纵开始南渡黄河
六、5.28半路杀出个刘邓,决心打宛东战役,命令陈唐5.29进至漯河以南阻击胡琏兵团,直至6.3
七、粟指挥部南渡后,3、8纵不来了,国军回援鲁西南的有5、70、75、25、72、83六个整编师加两个整编旅
八、粟6.15上报主席变更部署,攻开封,主力由鲁西南转向豫东
原定的鲁西南决战,为了确保宛东失去战机,被迫转兵豫东还是很可惜的,那里背靠解放区,弹药伤员的转运都方便快捷,什么担架队跑光,上万伤员云集前线,为了等弹药推迟总攻的事,都不会发生的。
虽然孙子兵法虚实篇上讲过的: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粟裕在豫东战役中极限用兵,因敌我变化而取得胜利,简直是神乎其技了。
豫东战役地图
莱芜战役和长津湖的一个相同之处是,敌方是进攻的辅助方,华野是防守方。前线指挥官都非常担忧和磨蹭。
莱芜战役,蒋介石的最初要求派兵到莱芜,新泰,蒙阴一线配合主力作战。王耀武开始磨蹭起来,控制自己的嫡系主力73军在胶济铁路支线的博山,淄博附近,派出杂牌12军的三个师在博山,口镇,明水,莱芜活动。12军的军长霍守义对要他出莱芜非常抗拒,只把非自己嫡系,划归自己指挥的新36师排在前头。新36师到了最终目的地蒙阴寨转了一圈撤了,根据地内坚壁清野,粮食都埋起来了,什么也没发现,当然也没起到什么配合主力作战。蒋介石不知道的是,要骚扰解放军根据地,必须要熟悉当地情况的还乡团配合,才能迅速的找到粮食和物资,破坏根据地组织抓捕基层干部。新36师是章丘的地头蛇,但不熟悉蒙阴。于此同时,在后方章丘还乡团则大肆反攻倒算,章丘附近根据地一片混乱。
因此如果想骚扰根据地,正规军一个师压制地方武装,掩护还乡团就够了,再多了就是浪费粮食了,但是蒋介石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问题,认为王耀武耍滑头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迅速给王耀武投了手令,点名要王耀武派嫡系主力73军前出。2月2日开始王耀武开始一系列操作,12军,73军,46军都进入了莱芜地带。王耀武的后勤压力徒增,12军再次逡巡不前,王调整部署让46军在前,73军紧随,12军则撤回维护交通线口镇到胶济铁路明水的交通线,2月9日一切部署完成。十二军新三十六师在蒙阴寨。第四十六军在新泰县城,李仙洲总部及第七十三军在颜庄、和庄地区,第十二军的主力在莱芜县城、口镇。必须要说的是这里看着地名挺大,其实因为经济不发达,这些地方没多大,蒙阴寨最小,口镇最大,口镇差不多有4-5个莱芜县城大小。
这一切都被华野看得清清楚楚,因为华野已经破译了王耀武和他的部下通信指挥的电报。但是2月9日-2月16日,李仙洲率领的6万大军在干么呢?1个军2,3万人守几个村子大小的据点,原地修工事。因为蒋介石的命令就是到了目的地之后,原地坚守,等待华野来攻击。这是蒋介石独创的有知识产权的屡屡失败的独门战略战术。
长津湖那里,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也在磨蹭,从古土里到下碣隅里路程仅有18公里,陆战1师用了4天;从下碣隅里到柳潭里仅有22公里路程,竟然用时1周。因为史密斯害怕被分割包围,因此需要在每个据点上储存足够的物资,还在下碣隅里修机场。
同时认为自己的侧翼没有掩护,没办法进攻武坪里。最终,根本指挥不动史密斯的阿尔蒙德找了个台阶下。他从第十军中另外一支部队步兵7师中调来一个加强团,接替陆战1师驻扎在长津湖东面的新兴里,并作为陆战1师的东侧掩护,并死令陆战1师于1950年11月27日向江界发起总攻。这天是感恩节。
忘了说,1947年2月22日是春节大年初一,莱芜大战爆发于大年初二的23日。
通过比较,前线的指挥官靠直觉预查了未知的危险,莱芜的对策是几万人修工事,长津湖是为几万人准备后勤物资和飞机场,同时上级支援了1个团的兵力。
华野则在这两场战役中做相同的事情--赶路,向着战场长途奔袭而来。不同的是,莱芜附近漫山遍野的运送后勤的群众,长津湖只有200多台汽车在近200多公里的路上负责运送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