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作为军迷,讨论一下这些年来咱国家在装备发展上是不是也走过很多 -- yg1993
实际上也钓不到鱼
的雷达和电子设备过于垃圾。后来的 J11系列不光是复制了原版的su27,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大量的优化,特别是在雷达和电子设备这块。所以最强的s27系列战斗机出在中国,而不是俄罗斯。沈飞在这个过程中,是培养了一批人才的。
武器研制,磕磕碰碰才是正常。中国这些年的武器研制,实际上可以算是非常顺利的了。最近20年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发展一样,也是一个超高速发展期。
歼8最早的定位确实是高空高速截击机,但因为歼9,(老)歼11,歼13/14等型号的下马,歼8不得不承担其他的任务。歼8II就是为了这个才出生的,它的低空机动性其实和歼7差不多,某些指标还略微胜出。原本还有一款和歼10竞争的歼8III但下马(歼8G据说应用了部分歼8III上的技术)。后来歼8II发展成多用途战斗机。除了挂载火箭弹和铁炸弹外,较新型号甚至可以挂在鹰击-91进行对海对地攻击任务,或者挂载精确制导炸弹进行对地攻击。
歼8的“出生即落后”,除了本身的问题外,主要反映了国内航空业的落后。从歼8诞生起,不是等雷达,就是等导弹,要么就是等发动机(甚至连航炮都换过)。但就算这样歼8还是创造了国内多个第一,可以说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国最早的中距弹是PL-4,本来就是为了配套歼8研制的,但直到80年代才定型,后来还下马了。
PL-4下马的重要原因是和引进自意大利“阿斯派德”有重叠,这款导弹90年代被装在了歼8上。96年台海危机的时候歼8是国内唯一能发射中距弹的平台。(另外引进的Su-27应该也能发射R-27)
后来在“阿斯派德”的基础上研发了PL-11,也是在歼8II上完成试射和定型的。后来的实际装备也和歼10不分先后甚至略早。
后来的PL-12也被装备在歼8II上。
跟您抬个杠😁
咱不和您麾下二百歼7狗斗,我两四代机偷袭您二百歼7的机场就行了。哪怕您分几个机场,我几个回合下去您几个机场恐怕都要废。起飞,找不到。落地,机场没了。
😁
就拿F22说,用滑翔反跑道弹,每架挂两枚,两架4枚,防区外弹药,大概每个波次压制一个机场,大约4个波次,16枚制导弹药,能在一天左右的时间内,压制4个有50架驻场机群的机场。也就是二百歼七。
到歼10A才有。而引进的Su-27是可以打中距弹的。
所以说歼10打败Su-27也只是在某些情况下做到的。
J10 在80年代毫无进展,就是因为发动机根本搞不定。
刀92年苏联解体后,才和俄罗斯谈,引进 AL31FN, 然后J10 重新设计,到可以都是2000年的事情了。 有这费劲, 直接在su27 上改航电 各方面都比花如此多的代价在J10 和飞豹上强。
另外,请注意,飞豹的量产也是90年代末期的事情,因为飞豹定型后,突然发现 斯贝发动机忘记国产化了,跑到英国买了所有的库存发动机和配件还是太少。 然后重新跑斯贝国产化。能国产化都是90年代末期的事情, 核心涡轮盘国产化好像要在2000年以后。
这两个废物,真不如在90年代直接和俄罗斯谈 SU27 配国产航电+许可生产。
要知道两个战斗机型号,配套的生产、后勤体系的价格是天价。
而且,J10 的截击性能不如 su27, 飞豹的载荷航程不如 su27 . 鸡肋中的鸡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4284194
https://www.sohu.com/a/758450302_121455372
随便发一张, 你在 航母 +歼 35 搜最近有一个月的报道,半官方的都有,现在网上还有
原因很简单,就是技术水平不够。 这个从官方报道里面都可以看出来。
有很多“等价替代”的报道,传出来的消息是,把铝合金换成炭纤维结果还更重了。
然后被迫引进 su30,su35 学习新一代结构。
J15 更是原版照抄。
到J16 才算是能小改结构和气动。
早知如此,不如和俄罗斯合作,在90年代问俄罗斯买机体和气动数据。自己搞航电。
实际上在整个90年代,能用的中距弹只有SU27 和自带的 R27 系列。
实际上,中国的大部分军事技术突破都发生在90年代引进俄罗斯技术和人才后。2000年之后才陆续定型的。
早知如此,何必在90年代维持一堆鸡肋项目,J7,J8,J10,飞豹, 都可以砍掉。
J20偷袭很可能被提前发现,这样战损就来了。另外岸基雷达功率大,加上米波雷达的预警,有一定的可能提前发现,即使不能阻止对一个机场的打击,但F22打击一个机场后想全身而退不那么容易。
那中距弹也就基本等于没有。不要把后来的J11系列的战斗力和初始版本的su27相提并论,里面差的太大了。事实上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空军认识到随着技术的发展,雷达比气动更重要。
在90年代,能否从俄罗斯买到气动数据,我十分不看好。能不能买到更多的机体,其实也要打个不小的问号。
J10和JH7-A是非常符合当时中国空军和海军需求的飞机。而且他们的价格,在国际上并不能算是天价。
最关键的是,通过研制J10和JH7-A ,培养了两支非常有战斗力的团队,为后续机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大国,需要不止一支有战斗力的战斗机研发设计队伍,切不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问题是对方有了,你怎么破?大批登陆部队初到贵地,是没有工事掩护的,必须要有”低空保护伞“。
俄乌战争说明,现在进攻的一方太苦逼;防守方不但能以逸待劳,手段还更多。尤其是这类留空时间7--15分钟,俯冲速度达200公里/小时的微型自杀无人机,受攻击方的野战雷达探测不到,肉眼看到已经来不及。
对于这种”低空清道夫“多轴大疆,你当然可以由地面部队携带,需要时放飞,但现代战争的一个特点,就是和平时期无法准确计算需求量,海玛斯突然爆红,美军事先也想不到。因此地面部队携带的”清道夫“,很可能一实战才发现不够用,或者升空后容易战损需要不断补充。所以今天开发的新武器平台,最好是便于空运,便于空中投放(在空中打开使用,或空投落地后启用);而对应的,投放平台就很重要了,要快速廉价、不怕损耗。投放跟运输是两个概念,战场投放是高危环境。
我曾经说过,”地对空武器会主宰天空“,这第一个场景,就是台湾岛。美军到台湾培训阿帕奇驾驶员的教官就说过,他在阿富汗敢飞阿帕奇作战,在台湾不敢,因为地对空导弹太密,一出道就是人生巅峰,你懂的。第二个场景更宏大些,本质上飞到月球和火星的飞船,就是一个超大地空导弹的战斗部,地空导弹只要足够好足够大,先天就能压制住任何飞行器。因为飞机要把所有部件压缩到一个轻、小的尺寸带上天,地对空平台就土豪了,怎么好用怎么来,不顾尺寸和开销。将来一定有专打隐形飞机的新型地空导弹系统。
所以,未来对于一般价值物资的战场应急投放,其平台一定是”喷气、中小尺寸、无人驾驶“(L-15的尺寸,已经嫌太大了),这种简陋不隐身的平台,大摇大摆在战场上空掠过,先进地空导弹舍不得去打它,老款地空导弹又不一定打得上。这,就是”淘宝机“的初心,至于顺便涵养飞行员以及对蒋作战,是附带效益。
无人机相当于一个大号的风筝,只不过线变成了无线电通讯。所以直接一点的:不想让你来的地方直接搞电子战,大功率信号屏蔽。无人机直接就是断线风筝,掉下来了。无线电信号弱的很, 过去电磁干扰都是针对对手雷达的。你这种手动摇控装置的信号那根本是不够看的。
未来真正有用的无人机,是自带人工智能功能的,不需要摇控,自动判断,自动攻击,自动返航。
俄乌战争不是现代化战争,是一个特殊的撕了皇帝新衣的战争。 关于新式武器往往有吹牛。但是俄罗斯证实了它基本是靠吹,一点实在都没有。 倒是美国看上去像是个实在人。海马斯说打多准就打多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