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啥没有三顾茅庐 -- 普鲁托

共:💬279 🌺3219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赤壁大火,阻挠的不仅是大一统

更是社会的进步。曹操是士族的对头,他奉迎汉献帝就是为了压制士族,唯才是举打开了寒门上升的通道,屯田制度的推广更是让百姓普遍摆脱了对士族的人身依附。实实在在的利用战乱的条件,改变重塑了生产关系。

士族垄断权力,主要手段是对知识的垄断,战乱导致汉朝两都沦为废墟,原来的诸多经典都仅剩些残章断句,士族的权力根基遭到重创。汉代又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造纸和拓印术已经普及,原来只能记载在石碑、竹简、绢帛上的,由士族大家秘藏的文字,可以通过纸张、拓印广泛流传了。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拓印。

知识传播层面的下沉,使得士族失去权力成为了必然,曹司空倘若能够迅速的完成天下一统,再腾出精力时间好完成文治工作,如动用国家的力量编辑典籍,普及教育,进一步推出科举制,起码能让历史进步提前三百年。

赤壁倘若曹操大胜,那些江东反对曹司空的士族门阀,比如顾、陆、朱、张,那可都是反对朝廷,都要灭九族的,土地收归国有,再发给百姓屯田,岂不更便当?

瞧瞧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一口气骂了人家祖孙三代。而诸葛亮的出师表,话就说的没有那么难听了,为何呀?出了曹丕这个不孝子,革命意志衰退,被陈群一忽悠,和士族门阀妥协了,拿九品中正制换了顶皇帝的帽子,士族门阀得以死灰复燃,他们一边骂着汉贼,一边让温县司马氏取代了曹氏,最后在西晋迎来了最后的辉煌。

通宝推:铁手,
家园 袁绍手下的谋士是不少呀

田丰沮授郭图审配,许攸陈琳

和曹操手下的谋士比起来也不算少了

可惜谋士再多,出的主意再多,袁绍好谋无断,就都白瞎了........

没跟对领导是不行呀,所以三国演义里动不动: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家园 诸葛亮并不是单纯的“谋士”

郭嘉的官职是“军师祭酒”,是谋士。

而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将军”,“军事中郎将”,不仅要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要带兵打仗。

“执行力”比“计策”更重要。再好的主意,执行不了也没用。

诸葛亮把司马懿堵在家门里不敢出门,司马懿闹出一个“千里请战,畏亮如虎”的笑话来,司马懿畏惧的主要也是诸葛亮的执行力,而不是诸葛亮的计策。

而“失街亭”这个事就是马谡空有理论水平,但是缺乏执行力。

还有“子午谷奇谋”,这个事诸葛亮拒绝了,就是因为根本执行不了。

“西安事变”爆发,王耀武想依照“子午谷奇谋”,去营救蒋介石。后来唐纵在日记里写道,事后他和王耀武聊这个事:

下午王佐才【耀武】来谈,希望进陆军大学读书。

彼谓:民国二十五年西安事变时,彼师驻汉中,为解西安之围,师魏延之故智,率部出子午谷,及入谷中无宿无食,方知诸葛亮到底高明。年来益感觉学问不足,不能任大事。

稍微试了一下就知道“子午谷奇谋”行不通……

通宝推:燕人,
家园 天道也不总是运转顺畅

士家大族和勋贵集体在历史发展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障碍前进的力量。

你说的这些,其实在历史上有成功的,但绝大部分都是失败告终,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主要是老百姓不够开化,也就是觉悟不够高。原因是一般人更看中低级的欲望满足,自然就愿意相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忽悠的东西。认为他们有超过常人不可逾越的智慧,现实中依然根深蒂固,比如一说到官,老百姓总是相信:如果他不行,咋能做到管理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那可都是能人啊。其实也不是他们能,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从92年搞了公务员制度以后,那些原本不怎么样的人,不都是靠着这个垄断的制度干到了现在的省部级干部?至少当年很多人没有看到他们在那个年代有什么过人之处吧?只是说他们在那个平台上玩,玩的够久,懂得了那些个玩法。为什么我们把政府叫做机关?历史上机关的含义是什么?不就是自己设计一套别人不熟悉的各种陷阱和杀人的工具吗?一旦熟悉了那一套机关的破解,基本上能运用自如了,只要大的套路不改,一时的小改,只要不傻一下子就知道咋应对了。一尊为什么这些年受到了不少的反弹,就是因为他不按原来的那一套做事,让一些人适应了这套系统操作的人忽然没有了捞摸,失去了安全感。

当年毛主席也很推崇曹操,尽管他老人家不停地折腾,但依然没有抗拒得了士族、勋贵等传统文化加持下的历史惯性回归,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是广大群众觉悟还不够,他老人家在去世前虽说老百姓的觉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后来依然不能对抗简单原始欲望的冲击,要不然,两猫论咋能登大雅的庙堂之上?这修行的事,本就是对抗自己的原始欲望,没有相当知识和先天悟性,很难克制得了,六亿神州尽舜尧也就是一闪念。

往远了说秦始皇做了那么多,但是对老百姓的原始欲望照顾不够,二世被大家抛弃了,曹操都没有做成,隋杨坚搞成了科举制,到了他儿子就被官二代们集体造反夺了权。唐朝又往回退了一步,结果我花开后百花杀,这些个士族和勋贵们差不多被杀个干净,终于迎来了宋这个文化、经济、科技大发展,而这些都是跟老百姓中聪明人有关的,相反军事上没有平民化,直到后来北宋临灭亡的时间,才启用底层军官,但为时已晚,即使这样,也不为统治阶级所容忍,最终只能是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两宋几百年自残式的弱武,催生了蒙古这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武装集团,至今仍没有人类能超过。蒙古人打了那么长时间,在中原连百年都维持不了,打下那么多地盘后人还没有到家,那边就反了,维持不住,统治不了。明朝吸取教训非我族类的国策,从一开始就止步于关起门来过日子。朱元璋在时都没有把士族和勋贵怎么样,等到他孙子继位后想削蕃打击士族、勋贵已是不可能。因为你打击他们,朱老四就支持他们,然后上上下下都是跟朱老四一心造反的人,因为跟着你铁定是被清除的对象,跟着朱老四还有一线希望。叔侄相争,不管谁胜,都坏了规矩,让官僚层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转到明朝灭亡,皇帝们也没有找到有效对抗官僚集团的手段。清朝是集过去2000多年皇权专制大成者,对官僚集团一直采取培养一批使用一批斩杀一批,不停地变换成皇权使用的花样,让官僚们相对难以适应和利用,但是到了乾隆之后制度上没有颠覆式的改变,很快官僚们就有了适应性,最终是被官僚们各种拿捏,让一步,官僚们就进一步,最后就是更多的官僚站到得到让步的官僚那个阵营。从慈禧对湘淮军让步开始,直到袁世凯逼清庭退位,彻底没有的让为止。

我们的文化很牛,老百姓也是全球第一牛,制度就不用说了,即使是皇权专制,也不是现在西方制度能望其项背的。因为皇帝跟老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两者跟中间层官僚的利益是你死我活的,搞清楚这个,就知道为什么要对中间官僚层大开杀戒才是正确的道路。任何妄图跟官僚结盟、搞利益分享,或者是沆瀣一气地盘剥老百姓,最终都会被官僚像擦脚布一样扔远远的。

通宝推:铁手,
家园 曹操战胜袁绍是必然还是偶然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决定因素?个人以为很难有定论。

官渡之战曹操是险胜,即使在官渡之战后袁绍仍然占据优势,他死后四个不争气的儿子外甥仍然能与曹操周旋。所谓十胜十败论怎么看都只是一种宣传,有用但不足以决定结果。

至于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很明显刘备、孙权也没有,而李催郭汜也不成。对于袁绍来说,他已经对抗过废立皇帝的董卓,真心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历史总让人会有必然的感觉,但那只是事后的总结。曹操这边,官渡之战有许多人向袁绍递降表,征乌丸也有许多人反对,曹操在事后对前者宽容,对后者表示感谢。曹操一生中经历的败仗也很多,他的胜利当然不是抢到一个汉献帝能说明的。

只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用,但不是决定因素。

通宝推:铁手,
家园 也有很大概率连工资都拿不到
家园 我也有同感

看了楼主贴,第一个念头就是曹操可比刘备的头脑强多了,刘备胜在情商的话,曹操可以算是智商情商兼备,这样与诸葛能不能合得来就是个问题,而且记的曹操好妒。 类似周瑜的例子。

人才凑到一块,其实一个前提是有个共主,尤其不是以智压人而需要人品过人的,或者就是一个让人才自动择优爬升的制度设计,两者必居其一。 曹操相对比较更偏向于后者的路线,自己也有识人之明,但肯定没有势单力薄的刘备对人才更渴望更进取,当然加入的风险也肯定比曹操大。

所以人们常说,上天是公平的,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就会打开另一扇门。刘备与曹操各具优劣,一个主打智谋一个主打人品,都是创业市场上的佼佼者而且惺惺相惜,有诸葛肯定如虎添翼,但人矿中人才济济,其实也不差他一个。

通宝推:铁手,
家园 诸葛亮的背景,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一,是诸葛家本身是琅邪的望族,其叔诸葛玄是由袁术举荐出任豫章太守。汉代是察举制,能让袁术举荐,没点势力背景是不可能的。

第二,诸葛玄南逃,依附刘表,看似衰落,其实并没有那么衰,而是被看作临时避难而已。诸葛亮的大姐,二姐,都嫁给了荆州的大族。

诸葛亮的大姐嫁与襄阳中庐县蒯氏大族的蒯祺为妻,二姐嫁与沔南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为妻。

我们有必要介绍下这两位人物的背景。蒯祺的两位叔叔蒯越、蒯良,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汉名士蒯通之后, 当初刘表从洛阳派到荆州赴任之初,襄阳一带盗贼出没,社会治安非常混乱, 势单力孤的刘表全靠蒯越兄弟和蔡瑁等人帮助才站稳脚跟。

而诸葛亮的二姐夫庞山民身份就跟特殊, 他有个堂弟叫庞统, 没错, 就是外号“凤雏”的庞统, 诸葛亮的“卧龙”,庞统的“凤雏”,司马徽的“水镜”称号都是庞山民的爸爸庞德公取的。

第三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蔡瑁的大姐夫,刘表的连襟。简单从亲戚关系上说,诸葛亮应该管刘表叫小姨夫,管蔡瑁叫小舅。

第四,诸葛亮真的是“躬耕自食”,是布衣吗?诸葛亮在隆中山中有自己的房子,雇得起书童, 而且时常出游交友。他没有多少时间自己种地,靠种地也根本养不活他自己。两个姐姐大概也不会让他真去种地。诸葛亮对大势很清楚,实际上表明他和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有靠谱的信息来源。布衣是事实,但也不那么靠谱,察举制下,他只需要一纸荐书就不是布衣了。而这份荐书,取决于他自己想不想要。

诸葛亮的才能无可否认,问题是才干是实践中才显示出来的。刘备没有通天眼,后来也没表现出过人的识人能力,没有这些家族背景,想让刘备三顾茅庐,还是有点玄的。

通宝推:铁手,川普,青青的蓝,何求,方恨少,落木千山,onlookor,真离,
家园 如果看三国志,甚至会发现

诸葛瑾和诸葛亮可能 比较早就分开了.....以至于两人的家世介绍都略有不同。另外,诸葛玄怎么死的也是个疑团。日本人编了个游戏:三国志孔明传,对诸葛亮为啥离开故乡琅琊,解释就是曹操攻打陶谦,屠杀沿途的居民(游戏里面,直接把诸葛珪杀了....)

家园 曹操 虽然喜欢帅哥,但是对于大能人还是网开一面的

比如,虽然荀彧是帅哥,但是庞统是 丑男啊.......参看 三国演义的 连环计

家园 曹操和诸葛亮太远,其实有个第三选项哦

诸葛亮自己回答过,吴主(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诸葛亮如果投奔孙权,路子是现成的。但是诸葛亮知道孙权能用他,但是却无法像刘备那样 以他为心腹、股肱。

家园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个“挟”字,就是反贼了。天子是可以“挟”的吗?😂

所以天下只有一个出身低下的“奸雄”曹操才做到了这点。其他的人没有这个胆量和气魄。

“挟天子以令诸侯”,只对那些对汉室还心怀忠义的臣属有用。对那些不屑皇权,又做不到曹操那样直接了当程度的,就是一个冷笑话,“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丽华天下

家园 士家大族挺怕战争的

家业很容易成为交战双方的口粮。

家园 三国前期总趋势是北方、西方干不过南方、东方。

公孙瓒干不过袁绍,

袁绍干不过曹操,

曹操干不过孙刘,汉中干不过刘备。

刘备干不过孙权。

这与中国历史上冷兵时代总趋势基本反着来。

主要原因可能是当时气候长期反常,瘟疫长期分区域流行造成了特殊的力量对比变化。

家园 老兄还是事后诸葛了

兵出子午谷与同时代的邓艾进阴平小道哪个更难?后者也是死地则战,击败诸葛瞻后才吓怕刘阿斗投降,可谓险胜,事后看如果刘阿斗能死守成都,邓艾这支孤军恐怕是要完的。

诸葛亮个人能力很行,但用人不行。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启用的,宁用他也不用张飞守汉中,可见其能力。

所以兵出子午谷可行性很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