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周易离卦》不可不读。 -- 张新泉

共:💬4 🌺1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周易离卦》不可不读。

【原创】从离离原上草说起:

《周易离卦》不可不读

1,曾经如同孔乙己卖弄聪明式地考较过一些人两个问题。

″离离原上草,这诗会背吗?"

绝大多数人都给了肯定回答,顺囗就背诵出来。个别人还能背诵全诗,而非止是小学语文课本里节选出来的那四句。

但另一个问题,"离离,是什么意思?"。大多数人就很难对答如流,且大多猜测、推断"错误"。

这是一道典型的背过知识点小学生会回答,而中学生、大学生们大多已经忘记了课本里小字注解,因而反倒会觉得有一点小难度的考题。

小学生语文课本里小字注解,写的是"离离: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古文中汉字叠加,如"依依、菲菲、萋萋、历历、……",翻作现代白话文,常常就是"形容……的样子"。

当然,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注解似乎不够全面准确完整。

离离,在这里不仅仅是一般性地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它的意涵更加丰富。

可以用什么来更准确全面完整地具现诗句"离离原上草"景象呢?最好的代言作品,莫过于梵高一些明黄色基调的秋景画作。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意境尽在其中。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秋天的黄土原上,夕阳下金黄色的野草茂密,微风吹过,草浪象一簇簇跳动的火焰,仿佛正燃烧着旺盛的自然生命力。

"离离"这样解释,接下来"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两句,才自然而然。而不至于会给人写原野风物好好地,怎么就跳跃到写野火烧的突兀感。

"离离"本来就是写金黄色茂密野草如同一簇簇火焰。从离离,到野火烧,自然而然。

"离"者,火也。

离者,丽也。明亮,光彩照人。

小学语文课本的注解,对"离"字没有作过多讲述。实际上这首诗不太适合放在小学课本中,更适合放到高中、大学课本中。

虽然白居易的诗,好学易懂,妇孺皆宜上口诵读,但它包含的内容其实也可以扩展到传统文化深层。

这首诗是白居易给大名士顾况的投卷之作,也是白居易成名之作。

顾况那时是宰相韩滉幕府中负责文字事务的高级幕僚属员,"首相办公室主任、助理、大秘"之类的官僚。

通行说法是,他先调侃了白居易姓名,"长安居,大不易"。读了这首诗后,很赞赏,改口说有这样的才华,居长安亦易。

真实缘由也可能是原诗未尾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让顾况意识到自己又得被人当枪使一回。

白居易出身官宦子弟,外祖父做过县处司局级官僚,父亲也是司局级中级官僚(死后才享有副部级封赠?)。他还是有一定机率参加到李唐皇家王室显贵们为招揽人才、培植班底而搞的诗会等等活动中,因年少且才华出众而被某位"王孙"高看一眼。

如果这位"王孙"不是寻常注解中的贵族代称,而是十王宅中的皇太孙呢?

白居易后来是受到过唐宪宗超擢提拔的,曾被唐宪宗视为夹袋中自己人、亲信。因为白居易直言,唐宪宗还特别生气,"把你当亲信,你却整天没事找事,专找不痛快"。

白居易投递行卷给顾况时,唐宪宗就是十王宅中的王孙、皇太孙。

所以,顾况看到这诗,如果了解到是这种"王孙"青睐这小伙子(甚至可能还特意交待指点他向自己递送行卷),就知道自己得认真吹捧一下了。这甚至已经是政治任务,而不只是文学品评了。

2,《离》卦,不止是火。

《离》卦,在六十四卦中所处的位置,是《周易》上半部的最后一卦。这个位置,本身就预示发展演变将要告一段落了。

全球范围而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现代化赶超、复兴崛起基本完成。

也都有即将告一段落的意思。

美帝内部、一超独霸全球旧秩序,都各种分崩离析,当然是离。

中美主客易位、力量对比与格局形势易位,中美脱钩,也是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旧的规则秩序模式道路,还是离。

更不用说突如其来如的战争接踵而来了。

离,也不止是分崩离析、战火连天。

离,也通麗,也有日月丽天,如日中天。

二十大,新时代,四个、两个,改宪。是离。

习卷天下,习以为常,近观中国平视世界。也是离。

甚至丽媛、明泽,也是离离。

这些"巧合",既是偶然也有自己的小必然。

周易的卦爻辞牵强附会起来,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3,

九二 黄离,元吉。

十月中旬金色大厅里上演的,就是黄离、元吉。

点看全图

上九 王用出征,用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王用出征

终究还是要打一仗。

有些战争是很难避免无须回避的,甚至是发展演变进程阶段中有必然性的最佳选择。

王用出征,堂堂正正,名正言顺,当仁不让。

用嘉折首

嘉兵不祥。

准备时间再长准备得再充分,毕竟几十年没打仗了。

几十年不打仗,突然要真地实战了,各种意外就都有可能发生。

前防长、前火箭军主官、前外长、前首相出一些这样那样状况,弃如、死如,既意外,也正常。

都在战前发生,甚至是好事。

哀兵嘛。

获匪其丑

台海战争,本质是中美格局百年变局落定。但由于美帝及狗腿子亲自下场机率低,所以,俘虏不到美国人。这场战争对嗜血好战、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美帝而言,甚至还表面上能让它缓了一口气、续了几天命。完成统一后,台湾终究还是同胞而非敌对。

获匪其丑。

无咎

从结果而论,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

无咎(而有誉?而非无咎无誉。解易,不但要看它写了什么,还要想想它没写什么。),虽非元吉,大吉,吉,也是很好的结果了。与凶毫不相干,远得很。

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己而用之。没有凶,就是上上之结果了。

2023.11.1

家园 关于离离原上草究竟是春景还是秋景的问题。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颔联"春风吹又生"之后,颈联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尾联又是"萋萋满别情。"这些诗句字眼,似乎满眼都是青翠春绿花香。

那么,诗句描绘的是古原上的春景吗?

不是。

秋天的黄土原、草原上,近景"离离原上草"满目明黄色调如火如荼,与远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可以并的。

吃货们的美味草原上的韭菜花,那也是秋天盛放。

点看全图

嘉峪关秋景

点看全图

统万城秋景

点看全图

草原秋景

古道、荒城,这些远处的背景,送别的主题,都更适合秋天的氛围。

当然,远芳、晴翠,既可以是当时的远景,也可以是须承"春风吹又生"之后的展望。

"到了那时侯,吧啦吧啦……"。

家园 中学语文教材里两篇古文背后的冷知识 -- 有补充

《捕蛇者说》与《卖油翁》背后的一些中晚唐、宋代政治冷知识

1,《捕蛇者说》

此文是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二王八司马"事件发生后,被贬柳州时的作品。

柳宗元在政治斗争中因为站在"历史正确"的失败阵营里,从简在帝心前途无量的中央干部,被降级下放贬斥为一个地级市靠边站前途无亮的市委常委干部。但即便如此,他也没必要冒生命危险跑到一个捕养剧毒蛇的农户家中去调查研究、访贫问苦送温暖呀?

说到底,还是因为捕蛇者家里这条"贡品"线索,可以上达天听,直达李唐皇室宫廷。

唐顺宗李诵在"二王八司马"事件发生前就已经中风了,捕蛇者家里的这条贡品蛇,极大概率就是治疗李诵中风的一味主要药材。

李唐皇室的中风症状似乎有家族遗传特征。唐高宗李治之后,至少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都有比较明显的疑似症状。当然,最明显的还是李治、李诵这两人。

捕蛇者家族中至少从祖父起就已经专职司责捕养"烙铁头"湘南桂北特产的这种剧毒蛇了,这味药材大约从唐高宗之后就已经列入贡品了。

柳宗元冒着危险去捕蛇者家访问,其实是官场中一个合格封建官僚应有的基本觉悟、素养。臣子对君父的身体安危,当然时刻都要体现出忠孝在心。

当然,他借机发作一通"苛政猛于虎",也是对"历史错误"的胜利者当权派政敌见缝插针必须应有的控诉弹劾。

中学《语文》教材课本选入此文,当然首先是此文比较符合阶级斗争理论教育之需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作为毛主席《读<封建论>》诗中专门提到的人物,他的著作多篇入选课本,在文革后期改革初期的政治氛围下,也更是自然而然。

2,《卖油翁》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卖油翁》,其实它并不太适合初中生。

这篇文章,虽然不象《醉翁亭记》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写作出发点、目的其实政治性要大于文学性(当然,最后效果却是文学性价值更高),但它其实也是代表宋代主流意识形态、根本政治导向的一篇政治文章。

它与赵宋皇家御笔写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顶级士大夫世家代表韩琦所宣扬的"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与这些主流意识形态,与赵宋偃武修文重文抑武以文驭武的政治导向是一致的。

把很难修练、提高的军事技能,贬抑成卖油老翁倒油技能一个档次的奇技淫巧、惟手熟尔。甚至连卖油老翁都只是睨之、微颔,当成耍杂技、游戏去观赏。作者所要表达的政治倾向、立场,不言自明。

文中被卖油翁打脸、善射天下无双的陈尧咨,其实是科举状元。一家子四进士兄弟三状元,是千年科举史上都很罕见的超级大学霸家族。

这篇文章能入选语文教材,自然还与改开时代战略转向大背景一致。

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已经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要让一让,尊重知识人才、科学春天、韬光养晦……,当然也会让语文教材中出现这种体现大怂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古文"佳作"。

现在的语文教师讲课时,会讲到、说清楚这些冷知识吗?虽然现在中学教师不乏名牌大学硕博士学历,但恐怕绝大多数语文教师(90%以上?),连这些文章内中居然还有这种背景都根本意识不到,甚至一无所知吧?

以前的教育包括《语文》教学,曾经都要兼顾乃至过多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因为要把剥削阶级颠倒黑白的反动思想教育颠倒过来嘛,所以纠枉必须过正。但效果似乎不太好。

现在呢?似乎完全舍弃了政治思想教育功能。但也未必就更好。

2023.12.26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捕蛇者说》写作时间是唐顺宗李诵去世之前。 -- 补充帖

此文中透示出柳宗元"侍汤药"求方访药不辞险苦、抨时政犹铮铮有声,上述情形也可作为判断此文写作时间的一个证据。它表明此时的柳宗元尚有努力挣扎,仍怀期望。心境尚不是写"千山鸟飞绝……独钓寒江雪"时的绝望,也不是写《小石潭记》等文字时钓鱼佬永不空军式的躺平、摆烂。

见前补充 49496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