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聊下当下国内热议的【二次房改】 -- chuchong
未来会不会有很多工作可以通过远程办公解决,包括文创和程序员,互联网工作者甚至电商、网红、业务员,跟单员等等,大可不必挤到贵的要死的北上广深,停车挤车堵车。。。整天在焦虑中挣扎几个小时通勤,家乡或者山水如画的乡下,没准儿更适合他们。
企业老板也省了高昂的写字楼租金,员工薪金也不必被房东大刀剥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都会搭上网络发展的快车,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地产洼地也可以活的有滋有味,物流通畅,餐饮可口又便宜。譬如东北的鹤岗,很多南方人就留下来啦。 若真能如此,北京和地方都乐得其成,只有那些收租的食利阶层不开心,岂不美哉。
买不起房就租,租不起房就群租、租铺位。一茬茬的年轻人来,吸干了再走。
农村的娃娃,大好青春在京沪撸管十年,换来家乡县城一套房的不在少数。为了挣钱,啥罪都能受的。
钱不应该是国人唯一的目标。
你说的这些高级工作,就业人口中比例其实不高。
有积蓄,有品质要求,舍得花费,对当地经济(高端养老产业,也叫银发经济)有促进作用。
我说的是农民工养老。第一代农民工已经老去了,普遍就是回老家养老。
农村养老金还得户籍所在地出,深圳一分钱没掏,各种医疗费用等也在老家。
看看内地的深度老龄化城市分布,很多都在人口流出大省。
所以为什么【区域医疗中心】和二次医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马上就要面对这些情况了。
但是大城市不能再继续扩张了。
财富聚集和资源聚集,在开始会促进社会活力。但这事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的话,它们最终都会提高城市运营的成本,降低社会效率。
譬如深圳,深圳如果不搞二次房改,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已经超级大了,年轻人都要躺平了。北上广都有类似的情况。有个数据,说平均北上广的通勤时间是80分钟,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有近3个小时。这种浪费太严重了。一线城市继续扩张,就得以此为代价,得不偿失啊。
北京不在旁边搞副中心,硬是找块地方搞雄安,号称千年大计,要搬迁一部分产业过去,其实就是想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方式。雄安搞得好,那么广袤的内地会有诸多学习的机会,譬如湖北,四川,山西……
凡事皆有度。
在回 @潜望镜 河友的贴里我提到了一个数据:北上广的平均通勤时间是80分钟,来回就是160分钟。
财富聚集、资源聚集一旦超过这个度,不但不会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反而会降低效率。
深圳二次房改,我对之的看法是,其在下意识的进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金融、互联网、通讯等高端制造业的比例,让低端制造业自然外溢,这本身就是减少城市承载人口的路子。现在各地所谓的【抢人】,抢的是大学生,是他们认为的【高素质人才】,方式是快速【落户】,北上广都是如此。抢农民工体现在谁给的钱多,基本很少用【落户】来吸引农民工的。
而如何发展小城市,乃至于是否创新式发展内地小城市(譬如武汉周边,难道不能像北京那样发展一个雄安?成都周边呢),这种在探索中。
网上众口一词,说二次房改就是学新加坡模式。因为新加坡就是住房双轨制:组屋+商品房。
既然都这么说,那么我们看一下新加坡住房的一些具体情况,以下信息来自网络。【新加坡合登集团 在知乎有个专栏,专门介绍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数据信息来自专栏信息。】
新加坡组屋(HDB)分为预购组屋Built-To-Order(BTO)及转售组屋(Resale flat)。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购买政府组屋(HDB)的。
转售组屋(Resale flat)谁都可以购买(单身的新加坡永久居民除外),但是预购组屋Built-To-Order(BTO)只有新加坡公民才能购买,新加坡永久居民是不可以购买预BTO的。而且预购组屋(BTO)是有薪金限制的,根据家庭的收入顶限,购买不同类型/大小的房子
Based on the latest resale HDB price and BTO prices, the former is typically pricier. This is expected as BTO flats prices are built and sold at prices below market value by HDB, whereas you buy resale flats on the open market.
Let’s take the recent Kallang/Whampoa October BTO 2023 projects for example. Prices for a 4-room Rajah Residences BTO flat (the most affordable Kallang/Whampoa BTO flat launch for Oct 2023; not a PLH BTO flat) start at $480,000 while the Q3 2023 median resale HDB price for a 4-room flat in the Kallang/Whampoa neighbourhood is $790,400.
根据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公布的预购组屋总开发成本,2021/2022财年新加坡交付的预购组屋总开发成本达53亿4600万(新元),其中土地成本为31亿6700万(新元)、建筑费20亿7700万(新元)、其他成本1亿零200万(新元)。
新加坡约80%的居民居住在组屋。组屋的平均售价为53万新元(约285万RMB),每平米5511新元(约2.96万RMB),户均使用面积105平。
==========================
如果按照成本比例分摊,新加坡组屋价格也不便宜。
每平米接近3万元RMB,土地成本约1.75万元/平(可以对应国内楼面价)。
建筑成本1.15万元(相对来说,国内普遍的小区开发建筑成本在3000元/平左右。再高档的小区,也不会超过5000元/平)。
按国内《意见》,土地主要为【划拨】性质,【配售价格按基本覆盖划拨土地成本和建安成本、加适度合理利润的原则测算确定】。新加坡组屋与此相比,价格基本就已经高到天际了。
参考福州前些天的短信
========================================
另外,面积大不一样。
新加坡组屋有四房、五房型,大房型组屋可满足一家7、8口人生活,相当于国内的改善性需求了。
国内暂定的保障房面积基本为90平以内。深圳试点的房型中,最大是做成三房。
新加坡模式,哪里是【组屋+商品房】模式,那分明是【组屋+豪宅】模式。
国内模式,名义上是【保障房+商品房】模式,其实内里说的是【保障房+改善性住房】模式。
=========================================
最后,新加坡组屋转售形式,其实是另外一种程度的上市流通。这与国内《意见》要求的严格封闭是不一样的。当然有人质疑是否能做到严格封闭,我对比反倒相当乐观。@桥上 估计不在国内,国内的联网互通工程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这方面钻空子的可行性太差了。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套用新加坡模式来分析国内房市未来,我肯定是质疑的。
1、新加坡的四、五房组屋(4、5-room)是含卫生间的。如五房普遍是三房两卫。
另,新加坡的居住面积不含公摊,基本就是套内面积(实际面积还要减去墙体)。国内大部分新建住宅公摊在15-25%不等。也就是说,新加坡平均组屋105平,对应国内约为130平。这在一线城市是妥妥的【改善性需求】。
2、新加坡住房结构是“廉租房-廉价房-改善性组屋-私人住宅”阶梯,私人住宅以【土地产权】为主要区别。组屋没有永久产权,但可以上市流通(时间限制)。
一流人才想去北上广,为什么?为自己的话,去企业的话总部多;当公务员的话进中央机会多,人往高处走。 成家了有孩子了,孩子考大学,是北京容易还是山河四省容易。重点大学变普通,普通变野鸡。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一套房子贵吗? 这要的是北京的户口。 你远程工作,就算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完美了,户口呢? 你孩子也远程上北京四中吗? 你生病了,也远程上协和吗? 中国目前的高楼大厦是德政,穷人也可以住的不太远,挤着上班。你要是一户建,你就等着穷人一路挤到承德吧。 不相信的去看看新德里,里约热内卢。 每天倒车4小时都不算什么。为了生存,多做点车算什么?不比挨饿强?
其他的也是同理。 就是人往高处走而已。
各个工业领域都会是少数头部企业垄断。这样的企业只要少量的几个就可以作为一个2线城市崛起的基本盘了。
作为对价,小城市、乡镇进一步衰落,工业无法维持,农业...土地集中使用是釜底抽薪,国家财政投入成为当地财政循环的主要依靠,估计会放弃一部分小城市。这些小城市未来就是家族分肥、黑社会化,年轻人不在圈子里的,能走都会走的。
一线城市基本就这样了,可能稍有衰落。房子是一个,另一个现在生活成本太高了。全球经济危机的预期下,这些地方其实不太适合年轻人来。重要的是要有新的产业,而不是什么升级。目前整个经济状态下,感觉产业升级更多的是个陷阱。
但这是城市治理问题,不是城市问题。
通勤时间长于小城市是肯定的,达到一天接近三个小时,是不正常的,城市规划有毛病。不过即使这样,在穷国,也是更好的选择。
前几年房价涨幅最高的城市,二三点很多
其一是,事实上,房子已经被相当一部分人用于保值了,换言之,房子是这部分人的个人财富的一部分了。如果刻意打压房价,实际上变相把这部分人的财富消灭了一部分。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公平合理,以常理推断,当个人财富下降的时候,难免消费会紧缩,大家都这么做的话,这样会不会导致通缩呢?
其二,我更关心的是政府的财政收入,除了上面的通缩,明眼看到的是土地财政收入大减,中央政府有钱,地方政府要如何应对呢?即便一年两年能靠上级政府拨款,再往后呢?能应付得来吗?
我能观察到的,是政府明显也不想房地产大跌,只是房价真的能够被政府控制吗?
如果坐公交,两端走路共计 15 分钟,等车 10 分钟,每天两次大约 50 分钟,这是省不下来的。开车也一样,过渡路段和停车的时间总是要的,反而在高速上,城市延伸五公里,可能通勤才多花十分钟,高速多一个路口可能才两分钟。八十分钟和九十分钟,区别不大。
这跟飞机类似,登机候机总是要俩小时,上海飞北京,和飞沈阳,花费时间差不多。各个城市推广一小时生活圈,也就是通勤时间要向 120 分钟看齐。有高铁/私家车/副中心支持,我看大城市还要扩张一波(事实上一直在扩张)。直到日本那种棺材旅店出现,民意哗然,中央才会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