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评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纷纷减持中国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国。 -- hwd99
里面对戈在位时几年的所作所为作了简单的梳理,理顺了一些逻辑。
当然那也只是作者一家之言,相要了解当时的情况,还是得找些专业书籍来看。
稍晩些陈其武胡立教的儿子也杀掉了,那个时候权贵子弟尚有一丁丁对法律的畏惧。
拖拉机以后就不行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有的人的儿子不能动,那么大家的儿子都一样,凭什么你儿子发财我儿子就不能发财?
中石油是去年年底证监会喊出打造中特色估值体系之后开涨的。
本来在此之前新贵已经布局A股港股全面杀跌,A股很多公司的巨额再融资都已经获得证监会批准,每个公司都是几十甚至上百亿的融资规模,港股开始清理大陆证券账户。证监会喊出打造中特色估值体系之后,这些再融资被陆续叫停,港股清理大陆证券账户也放松了,这背后应该是新贵犯了众怒,为了避免老贵们掀桌子而不得已的妥协。
下面是去年9月16日中石油尾盘竞价:
14:55 一笔30万手的大单往上吃了4个价位到5.41,然后股价快速回落到5.38位置震荡
14:57 24万手买盘把股价打到5.48,10秒后37万手卖盘把股价压回5.28
14:57:18 69万手买盘把股价打到5.43,之后空头发力,股价被一路打回5.28,多空博弈筹码达到78万手
14:58:28 股价5.28,累计筹码80万手
14:59:36 累计筹码103万手
15:00:00 股价收于5.37,成交107.6万手,5.78亿元,这一单占中石油当日成交的40%,占上证50竞价成交的5.5%。
基金不会这么做,能拿出这么多筹码和资金的只有可能是庄家和新贵把控的国家队,庄家此时已经通过诚通金控和国新投资低价卖出筹码完成建仓,诚通金控和国新投资的筹码来自中石油国有股无偿划转,所以庄家就是多头,新贵是空头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持有风口上的股票,他们不允许其他庄家分流资金。
老贵们赢了去年年底的博弈,这才有今年的三桶油和四大行的上涨,除此之外,其他中字头也会有一波吃饭行情,地产股也会借楼市构筑下跌中继走出一波资金出逃行情。
其实像中石油借道诚通金控和国新投资建仓这样的玩法,之前已有先例,这也说明面对死磕型散户,庄家也无计可施,大A再黑也不能直接把散户账户下的股票划给庄家。
通过国有股无偿划转建仓,本质上是啃老坑爹,因此,我很怀疑今年春节行情结束之后,这些庄家们的爹会帮他们的儿子坑散户割肉。开辟第二战场,把老A股边缘化,十年时间,每天一篇小作文,总有一篇小作文会让散户会觉得割肉离场才是唯一正确的决定。
你提到的煤炭股恰恰是这十年来洗盘最成功的板块,连篇累牍对落后产能的批判,以及柴静的《穹顶之下》,确实让散户对煤炭股绝望割肉,现在很多股票也需要类似级别利空才能让庄家拿到带血的筹码。
不过现在哪有时间去读故事小说了,戈尔巴乔夫当然惠誉参半,功过评价一直是个争论。我的观察是苏联有很多不可控问题,比如美国与里根等西方的因素,比如现在大家关心的沙特,那时一个增产石油,就让苏联吃不消。但关键是苏联自己的腐败已经病入膏肓了,人心思变,不是戈尔巴乔夫也有张尔巴乔夫,李尔巴乔夫,也许会流血,也许会避开西方的坑,但苏联自己的转型才是主线,到了不得不的时候往往已经太迟了。
苏联这事,有很多外因内因,但不全是美帝的锅更不是地图的锅。戈地图这个人我理解的就是一个典型那个时代的苏联党政官僚,身不由己的成分决定了他在一个体制中的所有决定优先权,也是绝大多数他这种官员的特点。不过是恰巧遇到了那个时间点,做了不得不的事情,不觉得换任何一个人能做出什么本质上大相径庭的决定,如果可能的话那样的人也到不了他的那个位置。
微信上看过一篇介绍的比较不落俗套,走时间线解释当时苏联改革的困境,我觉得比读小说省时间,可以看看。太长,一贴装不下,全文这里有 https://mp.weixin.qq.com/s/oMF_SpiOUrfQlaYEkSs-TA
青年时代的戈地图
----------------------------------------------------------------------
2022年8月30日,苏联末代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去世。对戈尔巴乔夫的功过评价,取决于你对苏联的情感,对立观点极难调和。
不过,戈尔巴乔夫虽然是苏联的葬送者,但即使在最后一刻,依然极力避免其轰然倒塌四分五裂,更不愿他的改革遗产变成延续几十年的战乱纷争。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如人口学家所言,苏联末期下降的人口出生数与上升的死亡数形成X交叉线,注定覆亡?还是像戈尔巴乔夫幼稚上了西方的当,亦或欠缺政治智慧,未能分清轻重缓急?
我们不妨重新复盘,看看事后诸葛亮能否让戈尔巴乔夫避免失败。
如果没猜错,戈尔巴乔夫的墓志铭应该是:我们试过。
谁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1978年9月19日,克拉思达诺尔边疆州一个叫矿水城的火车站,空荡荡的站台上,四个人在卫兵远远注视下一言不发地散步。
最前面的是勃列日涅夫,中间是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最后的年轻人则是戈尔巴乔夫。
苏共最后四位总书记齐聚于此的历史性会面,是安德罗波的安排——勃列日涅夫由契尔年科作陪去巴库参加活动,安德罗波特意带戈尔巴乔夫来觐见总书记。
图:青年时代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回忆,整个见面过程,勃列日涅夫只是随口问了下收成和运河就冷场。事后,安德罗波宽慰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只不过是中风说话困难。
1979年,47岁的戈尔巴乔夫成为政治候补委员,1980年,戈尔巴乔夫进入政治局。
1981年2月苏共二十六次代表大会选出的政治局,平均年龄70岁,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去世时,政治局已痛失一半宝贵财富:6人去世,1人病退。
去世的6人中,三位死于总书记任上,分别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另外三人,为主管意识形态的「红色主教」苏斯洛夫、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和监察委员会主席佩尔谢。
图:1982年苏联进入国葬高发期
病退的老同志是基里连科,虽然他成功地活到1990年,但1982年11月安德罗波夫动员他辞职时,基里连科甚至连政治局的许多同志都认不出来了。
契尔年科去世9天前,苏共全代会上,71岁的格里申和54岁的戈尔巴乔夫获接班人提名,元老葛罗米柯第一个发言,力荐戈尔巴乔夫年轻干练,他的表态左右了代表们的选择。
怀有「苏联情结」的人,肯定希望当时苏共选择的不是这个结果。
今天,俄罗斯的政治科幻小说和游戏中,不少是以苏联依然存续为背景,在这些平行宇宙中,不约而同地安排另一个人当总书记,并让他拯救了苏联。
这个人是罗曼诺夫。
图:罗曼诺夫的仕途受到谣言(女儿婚礼上打碎沙皇餐具)的影响
罗曼诺夫是政治局第二年轻的人,原为列宁格勒市委书记,被安德罗波调到中央协助其推进改革。人们一度认为,安德罗波夫去世将由罗曼诺夫接任。
罗曼诺夫任分管工业和军工的书记处书记,比起分管农业的戈尔巴乔夫,地位重要得多,但他比戈尔巴乔夫大了8岁。
此时苏联面临的困境,使得新任总书记必须推进安德罗波夫的改革,而谁最适合肩负改革重任是要看条件的。
罗曼诺夫与戈尔巴乔夫有同样的特质:年轻、背景简单、手脚干净、头脑冷静清醒、性格果断坚决。
年轻,意味着有精力和意志推动改革,背景简单,意味着没有山头利益的瞻前顾后,手脚干净,意味着能取得信任、而头脑与性格,则决定事业的成败。
若把安德罗波夫的人亡政息算作失败,那么安德罗波夫就是赫鲁晓夫之后的第二位改革失败者。
图:1983年安德罗波夫刚上台不久就肾衰竭
如果把想法还未及付诸实施就遭杀身之祸也算在内,这份名单还要加上贝利亚——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提出的系列政治主张,比赫鲁晓夫后来的版本要走得更远。
赫鲁晓夫的短板是冲动、粗放,安德罗波夫的致命弱点是年龄,贝利亚则是双手沾满鲜血,不过,同志们判处其死刑的公开理由,倒像是给一个改革殉道者的判词:
背叛祖国,为外国资本家卖力,妄图夺取国家政权,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和重建资本家的国家。
图:贝利亚是斯大林大清洗的得力干将,以残忍能干著称
无论怎么评价戈尔巴乔夫,当时他是担当改革重任的最优候选人。
人们一度担心资历甚浅的戈尔巴乔夫,难于掌控实权,他的反对者们不但权高位重,而且大都是勃列日涅夫的「第聂伯帮」成员:
总理吉洪诺夫、乌克兰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哈萨克斯坦第一书记库纳耶夫、国防部长索科洛夫、KGB主席切布里科夫、副主席齐涅夫等人。
戈尔巴乔夫掌握权力的速度,甚至快过当年的斯大林。
1985年9月,80岁的总理吉洪诺夫辞职,雷日科夫接任。
1985年12月,莫斯科市委书记格里申被戈尔巴乔夫的爱将叶利钦取代。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爆发,乌克兰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去职。
1986年12月,哈萨克斯坦的土皇帝库纳耶夫被撤换。
1987年5月28日,19岁的西德小青年鲁斯特,驾驶一架小飞机降落在莫斯科红场,苏联丢尽颜面,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及数十将官被免职。
1987年10月21日,来自阿塞拜疆的政治局委员阿里耶夫被健康原因辞职。
1988年10月1日,克格勃主席切布里科夫退居二线,1989年8月退出政治局。
不过,同一生态位上的竞争者才是真正的死敌,1985年7月1日,罗曼诺夫成为被戈尔巴乔夫第一个赶出政治局的人。
对当年苏联的积重难返,今天心怀「苏联情节」的俄罗斯人比境外「苏联爱好者」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为了平行宇宙中的苏联不至沉没,总书记被设定为一直由罗曼诺夫担任,在一款游戏中,他甚至2032年还在率领苏联人民摸着石头过河。
图:罗曼诺夫墓地
财政危机:改革第一推动力
勃列日涅夫去世时,外部世界对苏联最强烈的感性认识,是1981年9月4日西方-81军演,这也是广大「苏联爱好者」最为难忘的时刻。
图:苏联西方-81军演官方宣传
当时苏联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规模都远超美国,军费甚至比美国高出50%,处于全球扩张的顶点。
石油价格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力上升的最重要助推器。
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只用了19天,每桶石油由3美元涨到13美元,其后一路上涨近20倍。而苏联在1969-1980年间,石油产量增长了9倍。
从石油危机爆发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前,苏联的石油红利高达2700-3200亿美元。美国的苏联史权威科特金认为,没有石油,苏联可能提前20年解体。
但是,国运被勃列日涅夫一个人用完了。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石油成交价已由80年代初的40美元暴跌到10美元,油价走低同时,为苏联贡献滚滚财源的油井开始老化,采油成本迅速上升。
勃列日涅夫留下的苏联,外表无比强大,但腐败和低效问题空前严峻,对继任者来说,最紧迫的威胁,其实是急剧恶化的财政问题。
为争夺世界霸权,苏联军费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长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占财政预算1/3,为应付居民的消费需求,1985年补贴超过730亿卢布,占财政预算18%。而七十年代为应付粮食不足,不断增大粮食进口,它日益成为一个外汇无底洞。
财政缺口不断扩大的同时,西方债务也迅速攀升,1975年债务为154亿美元、1980年为252亿美元,到戈尔巴乔夫上台的1985年上升到383亿美元。
图:石油价格与苏联/俄罗斯国运
当时,人们以「技术派」还是「经济派」来区分保守派与改革派。所谓「技术派」,就是认为生产力提高靠技术设备的投资,代表人物是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派」则认为,经济手段激励也是很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赫鲁晓夫、柯西金。
戈尔巴乔夫有轻微的「经济派」倾向,地方工作经验,让他更容易看到统得过死的弊端。
但是,无论是谁上台,都面临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财政问题,无论其是偏向「技术派」还是「经济派」,改善财政的可选项都一样:
削减开支的选项:1、削减军费;2削减对友好国家援助;3、削减居民福利、4、削减行政成本;5、反腐;
增加收入的选项只有两条:1、改变管理制度,释放社会生产力;2、加消费税
对斯大林体制的态度是改革还是保守,很大程度上是个财政问题,改革的内在驱动力是财政危机,其推进决心与面临的困境压力成正比。
所以,勃列日涅夫从支持柯西金继续改革,到重谈计划经济和加强集中管理的好处,把「改革」变成「完善」,并非他突然又喜欢上了斯大林体制,而是从天而降的「石油红利」,手头突然宽松了
既然手头突然宽松了,为什么还要费尽心力以伤害大批同志的利益为代价去改革呢?
更大的诱惑是,财政突然变得特别宽裕,谁不想把权力上收,集中资源办几件能让人看得见的大事,让自己以有为之君载入史册呢?
图: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进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
同样,当巨大的财政压力旧体系无法维系时,无论是情报头子出身的贝利亚、安德罗波夫,是为赶进度不惜人命瞎指挥的赫鲁晓夫,还是因理论正统曾被「红色主教」苏斯洛夫赏识的团派干部戈尔巴乔夫,最后开出的药方几乎一样:
对外与西方缓和、给盟友松绑,允许小弟各走特色道路,对内则是变革斯大林体制,调动生产热情。
如果改革阻力太大,需要争取民心和声望来提升政治资源,则有两个办法:一、反腐反特权;二、平反冤假错案。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政治上继续安德罗波夫的反腐和反特权,以年轻化之名清洗勃列日涅夫的「第聂伯帮」高层成员。生产纪律整顿上,则以强力手段严惩偷窃、矿工、酗酒、溜号等破坏生产的行为。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举措,却是典型「技术派」的「加速战略」,即通过重点加大对机械、化工、金属领域的投资追赶西方,「加速战略」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戈尔巴乔夫真正被外界打上「改革派」标签,是主动恢复裁军谈判。他第一次在西方露脸,是1983年5月作为政治局新人访问加拿大,他的睿智、犀利,与苏联领导人的老迈、僵硬形成鲜明对比。
戈尔巴乔夫既能舌战激辩加拿大参众议员,又能与西方记者谈笑风生;刚上谈判席时,是个冰冷的对手,仅过两年就变成和平天使,西方从没见过这样让人迷惑的苏联领袖。
从1986年戈尔巴乔夫首次提出关于国际问题和外交政策看法的「新思维」,到两年后他在联大同题演讲,西方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研读戈尔巴乔夫的诚意上。
图:1987年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签署文件后交换签字笔
戈尔巴乔夫成功掩饰了其真实动机,占据牌面巨大优势的西方国家,要在苏联解体后,才知道当时苏联正处于内部塌陷式崩溃的边缘。
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戈尔巴乔夫甚至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相信当初积极主动的和平主张,是因为人类共同利益的伟大理念而非手里缺钱。
外交新思维让戈尔巴乔夫在西方赢得巨大声望,稳固了国内地位。政治代价是得罪了军方和相关从业者高达500万-800万人的军工集团。
戈尔巴乔夫最失败的改革,是1985年5月实施的禁酒令,当时他才上台两个月。
酒在斯大林时代就为国家专营,对苏联财政的贡献相当于烟草对中国财政的贡献。如果规划得当,它本可以加价增税方式纾解财政困境,但戈尔巴乔夫是安德罗波夫衣钵传人,一定要完成前人未竟事业。
利加乔夫负责制定的方案,比1958年的赫鲁晓夫,1983年的安德罗波夫禁酒令要严苛得多,雷日科夫认为如此一刀切的行政手段不可行,但方案获得戈尔巴乔夫首肯。
1988年,轰轰烈烈的禁酒改革悄然谢幕,它虽然有许多立竿见影的成效,甚至真的短期提升了生育率,但数百亿卢布的财政损失,让它以雪上加霜型改革载入史册。
除去军费和对外援助,财政负担最重的是居民消费补贴。
1971-1985年间,苏联货币流通量增长2.1倍,而消费品生产却未增加。严控物价导致消费品严重短缺,享受补贴的苏联公民也没沾到好处,他们以每天排队的方式支付了真实价格。
图:副食品店门前排队的人群
尽管面临沉重的消费品补贴压力,苏联却不敢像1988年中国那样实施「价格闯关」,修正扭曲的价格体系,减少财政补贴。
1980年代初,苏联隐形通胀已经严重到一旦放开价格管制,就极可能会清空城市居民钱包的程度,没人敢冒这样的险。
1962年5月,赫鲁晓夫只是提高肉蛋奶价格,就民怨沸腾,新切尔卡斯克爆发大罢工,先得罪全党同志,再得罪老百姓,几头不讨好的赫鲁晓夫不久即被退休。
赫鲁晓夫闯关翻车,苏联领导人从中吸取的教训是:为了避免城市居民放下筷子骂娘,只能一边不断提高食品征购价,一边冻结零售价,用财政补贴购买社会稳定。
到了戈尔巴乔夫上台,财政问题已经变成一个坡道上滚了二十年的大雪球。
中国抢在苏联之前尝试价格闯关,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刚启动不久的改革,曾取得过大幅改善居民收入的成果,改革推进者由此获得更充分的社会信任和推进决心。
容易摸的石头都被摸过了
问题是,苏联找不到一个像中国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制那样,阻力极小、收效显著的突破口,以确立改革正当性和社会信心。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启了「修正主义」探索,再到勃列日涅夫时代柯西金总理的改革,苏联把中国八十年代中期才摸到的石头全都摸过一遍。
以农村为例:
斯大林时代与1978年之前的中国一样,采取余粮征收制,扣除农民口粮后,剩余无偿交国家。赫鲁晓夫以收购制代替抢劫制,即余粮以官价征购,并不断提高收购价,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和牲畜。
图:斯大林时代集体农庄的农民集体出工
柯西金任总理的1965-1979年间,除粮食不断加价外,还分成征购价和合同价两档,合同价即超过征购任务部分再加价50%,局部性地允许农副产品自由交易后,农民有了市场价交易收入。
截至七十年代中期柯西金被边缘化,苏联农业部门持续了近二十年的高增长,到勃列日涅夫晚期的黄金时代,苏联的粮食和动物性食品的人均消费水平,已达到中国2010年的水平。
虽然苏联农民依然受严重的工农业剪刀差剥夺,譬如到1990年末为应对粮食危机,官方一次性将粮食收购价提高三倍,但依然不到市场价的五分之一。
但是,由于苏联农民自留地远大于中国农民承包分得的土地,再加其他条件影响,八十年代初苏联集体农庄的物质生活水准,除轻工业消费品严重匮乏,在食品、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至少不低于今日的中国农民。
图:苏联集体放养的禽畜
苏联农业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两种组织。前者是传统农村被集体化改造的农庄,国家不保障农庄庄员的收入和生活,后者是国家投资的全民所有制农场,农工为拿工资的职工。
五十年代苏联集体农庄出现年付薪资制,后逐渐改进为月付薪酬。1964年,集体农庄建立独立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标准待遇缓慢提升。勃列日涅夫后期,集体农庄已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国有化。
改开前中国农民处于高度被剥夺的赤贫状态,除了管理上松绑,并无过多的复杂安排设计,就让占到人口总数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受益。
赫鲁晓夫改革带给后人的困境是,戈尔巴乔夫们既找不到可让农民有巨大获益的改革空间,也找不到让农民为三十年前的改革感恩的理由。
城市里的工业改革同样如此。
八十年代中国逐步推进的改革:无论是宏观的打破条块分割、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还是微观上的物质刺激,计件工资、厂长责任制,前方都有苏联人留下的脚印。
1986年张维迎总结出「国有制下的企业家不可能定理」时,中国正热情宣传马胜利、步鑫生等人的厂长承包经验,无论农村城市,一包就灵的神话,还要若干年后才会破除。
或许在当时开始探讨「私有化」的苏联,才能找到张维仰真正的知音。
柯西金推行的新经济体制,就曾强调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但是,苏联人几年后发现,有党政分开、厂长一元化领导,有物资刺激精神奖励,却并不能把派遣到企业的官员变成真正的企业家。
图:柯西金任总理被架空前,延续了赫鲁晓夫的改革
苏联经济学家甚至早就发现增产悖论:厂长必须聪明地控制任务完成指标,太少当然不行,太多更不行,超额完成任务或利润,明年上级会提升任务指标,工作变得更难。
更糟糕的是「潜规则」:如果经营特别出色,你的位置就变成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干得越好,越容易被那些与上级关系更好的人取代。
物质激励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苏联人有更丰富的经验。
苏联各级计划部门的专家,为每个生产门类、生产环节和劳动量,都制定了一套科学、详细、精确的奖励规范。有现金、实物,有度假疗养,小到茶具,大到地毯、电视机、小轿车。
图:赫鲁晓夫时代兴建了大批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居民楼
但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实践中,聪明的苏联劳动者通过交流学习,在每个环节上都摸索出一套欺上瞒下套取奖励的游戏规则。于是,数学家们制定的KPI系统,只是让大锅饭里的肉变多了。
工人农民浑水摸鱼,让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的次品生产国。而领导干部欺上瞒下,让苏联成为统计数字水分最大的国家。
1970年代的乌兹别克斯坦棉花案是苏联已知的最大腐败案,地方干部组团虚报棉花产量,套取中央财政拨款30亿卢布,这笔钱大部分被分掉了。而上面来核库存,总会凑巧发生火灾。
图:乌兹别克案中一位官员家中的现金
直到苏联解体前,中国学界整体上对苏联改革持积极评价:部署周密、思路正确、措施配套、注重立法。由企业改革扩展到宏观领域的配套改革,顺序得当。
苏联人很早就知道,打破条块分割、管理权下放、自主经营,确实能激发生产热情,但再往前走,深水处的石头就不好摸了。
打破中央对行业垂直管理的「条条」分割,赋予地方「块块」更多自主权,立刻会出现基建扩张,预算超支问题,而一旦分权,地方上的钱就收不上来。
而厂长经理一旦有自主权,会不断提高工资福利,为避免行业收入过分失衡,政府会被迫普遍加薪,而通胀增大,又会刺激新一轮加薪竞赛。
另外,工业品的价格扭曲同样严重,越靠近原材料端的能源、材料、初级加工品,价格就越低,而越是接近消费端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就越高,它造成不同行业部门的利润率差异极大。
图:乌拉尔重型机械厂车间内部
其后果是,利润率高的行业品质低劣、浪费严重,工人干私活普遍,而利润率低的行业缺少生产热情。一旦调高基础端行业的价格,很容易引发连环涨价。
改革多走几步,就会遇到预算失衡和通货膨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回到严格的计划经济。苏联人在水浅的地方来回趟过几次,路熟。
1986年2月的苏共二十七大和其后的六月全会,标志着戈尔巴乔夫已基本完成高层的权力布局,当年工农业增长均超过预期,但戈尔巴乔夫反而遇到巨大阻力。
向企业下放管理权,意味地方党政官员的话没人听,消极抗命和公开反对很快传递到中央,而政治局里的利加乔夫等人并未站在戈尔巴乔夫一边。
领袖被党内领导层孤立怎么办?党的历史经验库里其实有大量现成方案:
1920年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时,党内高层拒绝服用资本主义的药方拯救新政权,列宁直接绕过政治局,透过媒体喊话,调动社会力量倒逼政府,最后达到了目的。
1986年12月,苏联取消对反对派的刑事诉讼。1987年一月全会,戈尔巴乔夫启动政治改革,借助民主化、公开性攻击官僚主义,以削弱经济改革阻力。
苏联外交家费德林在回忆中提到,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会谈时,曾当着尼克松俄文翻译的面问费德林:下面这段我还念不念?
靠着庞大而无微不至的官僚系统和军、警、宪、特的严密控制,苏联可以轻易被老人统治二十余年,一旦这个束缚被打破,帝国大厦倾塌就是随时会发生的事。
这是危险的深水区。水浅的地方,石头都被前人摸完了。
压垮财政的粮食
五十年代苏共就曾提出要推广家庭承包制,六十年代甚至有过要在1980年完成家庭承包制的规划,或许是缺乏紧迫性,它们都成了「政令不出克里姆林宫」的文件。
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不仅要在农村推广集体所有制,更要发展家庭承包,1988年,戈尔巴乔夫又提出推行「农业租赁经营承包责任制」。
莫斯科的号召缓缓地触动农业体制,1987年5月,俄罗斯普斯科夫州出现第一个私人经营农场,1991年达到9000个,但它们在苏联农业占比可以忽略不计。
农业改革不但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反,由于五十年代开发的中亚垦荒地肥力下降,再加上气候原因,苏联粮食产量一路下跌。
更糟糕的,几年后,地方分权和企业改革推进,很快对农业形成负面冲击:农机大幅提价,农药化肥大幅提价,农民种粮意愿低,交粮意愿更低,加上地方截留,食品平价供应体系难以为继。
苏联的粮食困境,会让人误以为只是片面发展军事和重工业,忽视农业的结果。
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六十年代起,苏联不断增大农业部门的投资比重,到勃列日涅夫时代末期,苏联农业投资占社会投资总额一度接近30%,远远高于一般工业国家。
图:1949年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剧照中的机械化生产
到了八十年代初,苏联拥有最辽阔的耕地、最高的化肥产量,最大的农业机械产量(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终于从传统粮食的出口国变成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一般认为,苏联与东欧七十年代出现的粮食短缺和财政赤字,是因为价格补贴政策刺激了城市肉类消费,随之带动饲料粮需求,而农业产出增长缓慢,只能大量进口粮食,以补充饲料粮之不足。
真正的问题,是扭曲的价格体系让浪费和低效充斥于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不断追加农业激励投入,只是追高农业生产成本,造成财政恶性循环,大量进口粮食和肉类食品,其实是它们更便宜。
197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年产量开始大幅领先美国,但到了八十年代初,保有量仅为美国一半。因为品质低劣加缺乏养护,拖拉机五年报废率为87%。联合收割机报废率92%。
图:1950年代初苏联中亚地区集体农庄耕作
由于拖拉机数量更能体现机械化率水平,分配给配套农具的生产资源严重不足,造成拖拉机被闲置浪费。而农机手的流失,造成有设备无人开,拖拉机利用率只有50-60%,农忙时,2/3的联合收割机停工等人。
除人口密度较高的欧洲地区,田间管理一概没有,中亚垦荒地带尤其严重,丰收时节,有些土豆田要拨开杂草才能见到土豆苗,麦田看上去麦浪滚滚,但因为杂草过多而呈乳黄色。
农业部门只对地里的农畜产品数量负责,从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到各城市的国营商店,中间要经过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销售等漫长的产业链条和环节。
按苏联经典学说,这部分不创造价值,故最不受重视。它导致苏联拥有巨大的账面食品产出,很大部分无法抵达消费端。对苏联农产品的损耗,各家说法不一,苏联农业权威尼科诺夫院士估计,苏联粮食损耗为40%。
1988年,苏联农业部门统计土豆产量8700万吨,但进入市场的只有1740万吨,期间又损耗了60%,达到消费终端时,只剩下700万吨。
勃列日涅夫去世前,「第聂伯帮」地位较为显赫的有:
后任总书记的契尔年科、总理吉洪诺夫、书记处书记基里连科、乌克兰书记谢尔比茨基、哈萨克斯坦书记库纳耶夫、内务部长谢洛科夫、国防部长格列齐克、克格勃第一副主席茨威贡、克格勃副主席齐涅夫、中央办公厅主任帕夫洛夫……
克格勃二把手茨威贡在苏联声誉极高,他是著名谍战作家,曾间接影响了普京的人生轨迹——普京看了电视连续剧《春天的17个瞬间》后决心加入克格勃,而茨威贡是该剧总顾问。茨威贡由作家转行成克格勃二把手,一是他创作过大量间谍作品,二是他与勃列日涅夫是连襟。
图:《春天的17个瞬间》在苏联创下2.1亿次观影纪录,改变了普京的人生
另外,空军元帅、民航部部长布加耶夫,以前是勃列日涅夫的私人飞机驾驶员。
「第聂伯帮」几乎垄断了高层的权力,结识或搭上这条线,是向上爬的最佳政治途径,「第聂伯帮」因此成为时代的腐败发动机。
(待续)
当然宋美龄的官方说法是,空军更新换代快,我就不买现货,等打起来了,直接拿存款买最新款。
实际上就是拿这个钱当投名状,蒋家小朝廷也没那么弱智,真以为中日开打,美国能马上把最新款战斗机送过来。
但不存,凭啥美帝相信你有诚意啊,谁知道你凯申公攀其它高枝呢。
所以越南是想把F16当个投名状,根本也不是指望F16能干多大事儿。
证监会只做形式检查、不做审查有逃避责任甩锅的动机,没有配套措施的注册制,是公开的行骗。
往好里说,是何不食肉糜的不接地气的官僚臆想之作;往坏里说,是部分掌权者与资本合谋明目张胆的掠夺老百姓财产。
任何一项制度能够成功的运行,一定有其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注册制在美国运行良好,制度本身固然不错,但外部约束条件才是保证制度良好运行的根基,不顾中美政治、文化、制度各方面差异,把注册制生搬到中国,水土不服是好的,出现类似许家印的场面也是可能的。
几个大的方面说一下:
1. 处罚严厉,美国对经济犯罪判罚很重,安然事件牵连巨大,该判判,绝不手软。
“美国安然造假事件”处理结果:虚增6亿美元利润,事情曝光后,安然公司被罚5亿,高管1亿。CEO被判24年,创始人最多可判185年,诉讼期去世,仍被追讨1300万美金。提供审计的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安达信,破产。
负责上市发行的三大投行花旗icon、摩根大通icon、美洲银行icon向安然公司的破产受害者分别支付了43亿美元的赔偿罚款。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获得71亿美元的赔偿金。
中国金融市场何曾见过这种处罚?有了这种处罚约束,谁又敢胡作非为?
2. 海洋法系里陪审团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心证制度,影响巨大、取证困难的案件在陪审团面前不是问题,但是在中国法律体系下面就是大问题了,特别是隐蔽性强、高技术条件下的金融经济犯罪,固定证据极其困难,很多事情明知道有问题,但缺乏证据就是定不了罪,不了了之结果是树立了大部分金融犯罪抓不住的恶劣样板,不捞白不捞,抓住算倒霉。
中国的经济犯罪取消死刑,更是给这些蛀虫安了心。
3. 美国的金融霸权可以全球追踪黑钱流向,罪犯即使逃出美国也永远无法安心使用犯罪所得。大陆罪犯只要把资产换成外币,人往国外一润,完全可以开启一段新的逍遥人生。
4.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发达,覆盖生活各个方面,有诚信污点的人在很多方面受限,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大陆是有莆田系等靠行骗、电诈发财且不以为耻的地区传统的......证监会警告处罚过的股东高管们,何曾心里有一丝戒惧和愧疚?
起码,上面几条基本能做到再谈搞注册制吧,否则结果一定是公然行骗,主管部门一定是懒政,甚至不排除是被敌对势力渗透的(与人民与国家为敌)结果。
金融市场乱象已久,恒大、碧桂园、中植、海航、明天系、327国债事件等等过去的和现在的雷,都不是一天长成的,都是要有个交代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牌照分离的基本原则是怎么被突破的?谁批的?.......金融不稳,怎么和米国斗?
目前策略是对注册制上市的新股不碰.......
毕竟肥电出来了,这个时候不隐身或者半隐身的战斗机,已经没有太大的市场了。
对有对付肥电需求的国家来说,人真不会吝啬多掏一点儿银子。
虽然歼十号称也有隐身修型,但毕竟是半路出家,跟歼三十五这种一开始就定位隐身的战机还是有差距。
歼三十五只要推向市场,中东石油国们,肯定是每个都会配备的,波斯不好说,但阿联酋沙特埃及是极大概率会采购的。
胡立教家等似乎有问题,出击比较强。刚好赶上了个尾巴。
他们本身就是特色主义。
80年代初陈东平朱国华执行死刑
主席时代,元勋都讲大义,官僚们都得夹着尾巴做人。
朱德孙子乱搞就被他借脑袋一用震慑老军头巩固军权
说朱国华当工人久了,头脑简单,被胡儿子忽悠,煽动不明真相的工人们上街四五,事后为了掩盖,只能下狠手——而且也为了震慑四野残余势力。
的靴子落地了,你们这些海外网友有没有劲暴些的料分享?
空军是烧钱的老虎,对于穷国来说导弹大炮无人机绝对是性价比之王。朝鲜这几年全在导弹之类的威慑性武器上补课,对于空军的需求暂时没那么急迫。
这倒没什么奇怪的,我们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朝鲜有样学样而已
为了又是国外先知道??!!
简直让国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