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光影中的铁路战斗之九:《铁路战斗队》太业余 -- 忘情
作者:忘情
于1946年2月27日公映的《铁路战斗队》,是法国“优质电影”派系导演雷内·克莱芒的处女作。在当年首届戛纳电影节上,这部近乎于记录片风格的黑白电影获得了“电影节大奖”、“陪审团奖”和“最佳导演奖”,由此永载世界电影史册。
二战法国沦陷期间,法国铁路员工不惜付出血的代价,千方百计破坏德军运输计划,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家光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电影《铁路战斗队》将历史上法国铁路员工事迹浓缩成四个桥段,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角,由当年的铁路抵抗战士在银幕上重现自己的事迹,在对那段屈辱岁月仍记忆犹新的法国观众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这是影片大获成功的社会基础。
破坏不专业
1940年6月,沦陷的法国被一分为二。北部由德军占领,南部所谓的“自由区”由维希政府管理。德国对占领区和“自由区”的边界实施严格管控。列车驶抵两个区交界处时必须接受德军检查,法国人必须同时出示身份证明和占领区的许可证,方准进入法国北部。
由于有铁路工人帮忙,抵抗组织将人员和物资运入占领区并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正如电影所反映的那样,列车结构复杂,传单之类的宣传品随便塞在车底哪个缝隙内,都很难被德军悉数搜获。至于人员,片中展示了在机头夹带、藏身于狭小的托运箱内,以及躲在蒸汽机车水箱里等各种渗透方法。不过,对于最后一种方式而言,给机车水箱补水时可千万不能补满,否则渗透人员将窒息而死。这就需要车站值班员以误点为由,催促机车立即停止补水作业,尽快上路了。
在占领区的每个车站,不仅有德国驻军,还有总部设在巴黎的“西线铁路运输部门”(简称ETRA)的派驻人员。这些派驻人员虽非德国现役军人,但都配有武器,不仅要负责日常监管法国北部铁路运行情况,还要行使驻站军代表职责。
《铁路战斗队》中的第二个桥段,便是ETRA驻站代表要求法国铁路调度准备好50节空车厢,以备德军使用,而法国铁路工人千方百计实施破坏的故事。关于破坏运输计划,与计划相关的车务、机务、车辆、工务等系统的职工,都可以充分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大大方方地在德军眼皮底下实施外行根本看不出问题的破坏行动。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铁路战斗队》中的法国铁路工人,似乎极度缺乏专业知识,放着无数事半功倍且不露痕迹、不留把柄的破坏方法不用,却采用炸药爆破,打开油罐车放油阀,在列车车底钻孔这类非常低极原始的斗争方式。尤其是在德军巡逻队往来穿梭的停车场里,手提电钻的声响惊动了车顶德军,负责掩护的铁路员工居然拔枪射击,击毙这名德军的同时居然没惊动其他人,还有余暇将德军尸体埋在煤堆里。路过的德军巡逻队听到铁锹倒地的声响,至少有三人同时回头张望,竟无一人看到铁路员工手里那杆无遮无掩的毛瑟98K步枪,这就近乎于“抗德神剧”了。
铁路是军事交通运输的主要途径。法国铁路调度获取德军军列运输计划,技术上没啥难度,但想深入了解军列运输物资品类、数量和目的地,就相当困难了。因为无论是哪国军运,上述信息均属绝密范畴,仅由少数核心人员掌握。沿线车站的调度只能知道运输计划中诸如列车何时接入,何时驶离本站管辖范围内之类与本站相关的信息。即便法国抵抗组织在ETRA总调度台上安插有内线,也会因为德军对要害部门工作人员的严密监控,而很难及时将详细情报传递出来。因此,沿线车站获取的粗略军运计划对盟军而言价值极为有限。
不过,在用电台向盟军传送军运计划时,抵抗组织有一点做得非常专业。那就是将电台设置在阁楼上,在软质天线顶端绑上重物,从窗口抛向屋顶。这与若干年后,志愿军15军守备部队退守坑道时,因电台硬质天线频频被敌炮火摧毁,从而发明出外抛软质天线的法子如出一辙。不过,与所有影片犯的错误一样,在《铁路战斗队》里,情报没有事先转换成密码,而是由发报员直接拍发,这是严重违反常识的。
迟滞费周章
抵抗组织成员通过电台广播,获悉了诺曼底登陆成功的消息,每一位有良知的法国人都为此欢欣鼓舞。与此同时,德军也组织了代号为“非洲人”的特别军列,准备载运部队和重武器增援诺曼底前线。不过,影片中的军列采取的是高射炮、坦克、半履带式车辆及弹药、油料的混合装载模式,这是违反军交运输常识的。军交运输既要考虑尽可能保持所运输的部队建制完整,更要考虑运输安全。由于蒸汽机车牵引吨位有限,二战期间德军又只合成到师一级,因此正常情况下装甲兵、炮兵和装甲步兵不可能混编到同一列军列上。即便是运输二战末期越来越常见的德军“战斗群”,备用弹药和油料也必须另行集中装载,不能在装载重武器的平板车上到处“见缝插针”地放置。否则列车一个急刹车,油料桶、弹药箱受到撞击产生位移,有可能产生火花造成灾难性后果。
此时抵抗组织的当务之急是阻止特别军列驰援,配合盟军作战。他们采取的第一个对策是企图改变军列行驶路线。具体方法是找到一台封存已久但仍能使用的蒸汽机车,动员已经退休的老司机朱勒帮忙,大伙儿一块做机车升火前的整备工作,然后制造一起机车出轨事故,让军列必经路段中断行车,从而迟滞军列前进。
这个计划显得太业余,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不具备可操作性。抵抗组织四处串联铁路员工需要时间,整备蒸汽机车更是耗时良久。在没有上水设备的情况下,他们用水桶提水往蒸汽机车锅炉里加注,要达到最低水位线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办到的。所有这一切,包括在没有上级调令的情况下整备机车和车辆,以及制造脱轨事故所必须的一切操作步骤,都必须在驻站德军监控下完成,基本上是办不到的。
为起复倾覆的机车车辆,德军调来的救援列车。在救援过程中,法国铁路员工偷偷卸下起重机链条中的一环,偷偷锯断后再装了回去,致使起重机在起复车厢时因受力不平衡而导致自身倾覆,从而造成了更大破坏。从铁路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时却完全不必要这么麻烦,只需在选择吊装部位时刻意使坏即可。况且片中描述的拆御链环的过程存在严重问题:链环与钩头之间靠圆销联结,圆销端部必定会钻一贯穿孔,插入一根开口销,再用锤子和小撬棍将开口销双脚撇开,这样才能防止圆销的横向窜动。已经开口的开口销很难仅凭人手指的力量将其重新撇紧并抽出。正确操作方法是:先用锤子敲击开口销撇脚,使其张开的角度尽可能减少。然后将小撬棍端部尖头插入开口销头部圆孔内,再用锤子顺着开口销方向猛力敲击小撬棍,开口销就被剔出了贯穿孔。很显然,影片中省略了剔出及重装开口销的过程。
铁路员工设法倾覆了第一列救援列车后,德军调来了第二列救援列车。等现场终于清理完毕,抵抗组织为继续滞留军列,想办法刻意破坏钢轨,迫使准备离去的救援列车停下,尔后俘虏了随车的ETRA人员,再让救援列车迅速倒车,希望弄翻它阻塞线路。其实要达到这个目的,完全可以通过卸掉一节钢轨固定扣件的办法,让救援列车中途出轨。如此大费周章实无必要。况且铁路员工通过往道岔夹缝里塞木块的办法企图颠覆迅速倒行的救援列车,也是相当不靠谱的。在手头没有脱轨器的情况下,正确做法应该是往道岔夹缝或钢轨接头处塞闸瓦或石块,而不是易碎的木头。
伏击很外行
《铁路战斗队》中的第四个桥段战斗场面最大,讲述的是抵抗组织伏击德军装甲列车的事迹。
所谓装甲列车其实可区分为两类。一类主要装备重炮,主要用于城市防御战时,在城市接近地间隙处作为游动炮台使用。另一类主要装备轻型火炮及重机枪,并配有下车作战的步兵,主要用于在铁路上巡逻,反击游击队的骚扰。无论哪种装甲列车都无制式可言,都由军方根据作战需要和拥有的资源就便改装而成。为保护动力源,装甲列车一般都机车编在装甲列车中部。用于反游击巡逻的装甲列车一般会在列车两端加挂一辆平板车,上面堆满钢轨、枕木、道钉、弹簧扣件等抢修器材,并充作探雷车使用。
《铁路战斗队》的装甲列车属于后一类。对于组织松散、武器配备不全,人员未经充分训练的抵抗组织而言,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与装甲列车硬拼的,那么做无异于以卵击石。如果确有必要伏击装甲列车,也应该用技术手段先让列车脱轨倾覆或撞车,再趁乱猛烈袭击一下,然后迅速撤退,万万不可贪功恋战。因为车上的正规军一旦缓过神来稳住阵脚,其战斗力不是抵抗组织所能抗衡的。
在《铁路战斗队》中,抵抗组织相当外行地破坏了一段钢轨,被装甲列车上的瞭望员早早地发现,待对方停车抢修线路时,抵抗组织发起了进攻。这次进攻非常业余,完全是凭借一腔热血蛮干,什么阵地设置、火力配系、协调指挥都没有,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各自为战瞎打一气。而且法国人用手枪与重机枪对射,居然能接连击毙德军正副机枪手,而自身却毫发无损,这已经能算是抗德神剧了。
影片中的装甲列车上,德军武器配置相当繁杂。有法制雷诺R35轻型坦克、Gebk 15型75毫米山炮、 FLAK38型20毫米四联装高炮、MG08马克沁重机枪、MG34通用机枪、ZB26捷克式轻机枪、MP40冲锋枪和毛瑟98K步枪。火力配置曲射、直射兼顾、远中近射程无缝对接。至于使用缴获武器,这在东西线德军中都很常见。雷诺R35轻型坦克性能虽早已落伍,但用于训练及在占领区维持治安还是够用的。至于为什么要将坦克放置在装甲列车上,影片也给出了答案:不仅为列车增强直射火力,而且必要时还可以下车追击敌人,为下车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面对重武装的德军装甲列车,手里最重型的武器只是1具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的抵抗组织显然不是对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抵抗组织也在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影片最后一幕颠覆德军军列时,抵抗组织除了事先串通司机予以配合,还在行动时耐心等待探路的装甲列车通过后,才在预定设伏路段埋炸药破坏铁路。之所以不再使用拆卸钢轨弹簧扣件的方式,因为一则装甲列车和军列间隔时间短,拆卸作业可能时间不够且容易提前暴露企图,二则机头上有自己人作内应,只会让军列加速,绝不会紧急刹车。虽然因没有采用电击起爆方式,划火柴点燃引线时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但炸药仍在列车前方几十处被顺利引爆。因为是下坡路段,所以整列车几十节平板车鱼贯脱轨冲下山坡,车载坦克装甲车辆悉数倾覆损毁。这个长镜头拍得相当震憾,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极强,将影片提升到大片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