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回忆我的姨姥 -- rentg

共:💬16 🌺5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回忆我的姨姥

【前言】

本来是一件很个人的事,但有感于近来我们的精神家园西西河的主人铁手兄的勤勉改制,二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非常感动,也贡献一篇旧文,献给西西河,也与众多从未谋面的笔友一起分享,算作我的一点心意,也纪念一个普通的中国北方家庭在那样的时代中的生命轨迹。

本文写于2017年 二月,正是身居异国,创业之初,百事缠身。

春节前,姨姥身体不行也已有预兆,只是不知何时发生。后来,姨姥去世,一月之后,我做了此文,发给了我的舅舅们,作为我这个外孙(非亲生)的一个纪念。

【正文:回忆我的姨姥】

今天,是我亲爱的姨姥姥去世一个月的时间。上月的三十日,寒风之中,错过了一班火车,在空旷的站台上得到国内的姐々的通知,得知姨姥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站,心中不胜悲伤,内心如同在这廖落的站台,空空荡荡,不知所之。

我与姨姥的缘分要从上一代人数算而起。姨姥是我亲姥姥的妹妹,生性刚强,心灵手巧。自从姥姥嫁入开源老王家,她也多次陪我姥姥在婆家寄住,帮忙家里的女红与其它家务,并且从小照看年幼的妈妈,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尤其是,我亲姥姥后来身体虚弱,加之失丧爱子的打击,在妈妈尚未成年就故去。几年之间,打击接踵而来,妈妈在世上最亲的亲人就只剩下一个叔叔,与这个从小看她长大的姨。可以讲,不是亲娘,也胜似亲娘了。在后来的人生一步步的成长与变化中,姨姥一直在默默地支持也完美的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无论是求学、工作、找对象、建立家庭,都一路相助无私的奉献。比如,大姐就是在沈阳的医院出生,妈妈的月子在姨姥家里渡过。

父母在结婚建立家庭时节,正值国家在十年文革之中,全家与其它很多朋友一样,颠沛流离,在华山脚下得以立足。七三年添了我,基本生活虽然满足,但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转年,国家已有重破沉坷,开动机器之势,化工行业要再次起步。然而,有三个孩子相隔不过五岁要回到高强度的现场设计和施工现场的工作岗位,谈何容易?正值此际,姨姥毅然决定帮妈妈把我们三个一齐带到沈阳,我就开始了与姨姥和姨姥全家的将近三年的生活。

两个姐姐比较懂事相对成熟,在一年中相继回到父母身边。我尚小,加之父母一直到七七、七八年才结束两地分居,我在沈阳一直长到七七年五月。这三年的生活,把我生命与姨姥紧紧的拴住了。我虽然天资一般,但记忆中仍能清楚记得当年姨姥的音容笑貌,记得沈阳小红房一片平房的夕阳,大队田里的挖红薯的片断,xx姨背着我去人家串门…点点滴滴,难以忘怀。

七七年由于拉利疾,大病一场,爸妈也感觉给姨姥、姥爷一家的负担太多了,加之他们工作与生活上开始逐渐稳定,就带我离开沈阳,回到天津(当时的单位)。离开之时,如生离死别,我到了天津,很多天要找沈阳的土厕所拉大便,天天想着回沈阳。姨姥大病一场,落得必须抱着我睡觉的枕头不能离手方能入睡,并发誓再不带别人的小孩子。现在想来,其中感伤,可能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

离开以后,家长忙于工作,而我则忙于适应新环境-孩子的世界,很容易就被别的东西填满,渐渐地十几年一晃而过,直到考完高考(九二年)。

而后,中间间或的聚聚别别,但是,这中间真是缘份或是姨姥的专爱,我结婚, 出国虽然都没有大张旗鼓,但都有姨姥在场-如同自己的亲姥姥,任何时候都为你见证,为你祝福。

去国离乡,如今十七年有余,其间回去三、四次,每次都会回沈阳看望她,也分享生活丶学习的长进与点滴,高兴于她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心中有一个小小的侥幸:或许下次能带三个孩子一起看她,让她高兴-看看当年的小xx儿也有了一个大家庭。然而,人终究不能超越自然规律,姨姥的电话从以往的"你们好好的,我什么时候去看你们"变成了"xx啊,国外的生活怎样?如果不比咱中国好太多,就回来吧?",-姨姥可能也预感到什么,我也感到有一些幻想可能也是等不到了…

今年入冬,姨姥身体恶化,状况明显不如以往,有幸我在年三十儿电话通了,庆幸她老人家还能听出我的声音,叫出我的名字(大舅说到后来,她只记得我的名字了,😭😭)然后,就是她老人家离我们去了。

姨姥去世时已经过了九十四岁生日,生前住院也没有受太大的痛苦,儿女绕膝,子孙满堂。她五十岁时,她从妈妈手中抱过了我,她对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其后的日子,点点滴滴,涌流不断。如今,已经四十三年过去了,我没有能用什么方法来报答她的,在这个日子里,只能写这样一篇小文以寄托我的哀思,愿她的灵能得安息!

孙子 x x儿

元宝推荐:菜根谭, 通宝推:方平,袁大头,行者丁,善良的恶霸地主,脊梁硬,大眼,宝特勤,strain2,老调重弹,陈王奋起,梓童,闲眠,达菲,凤城,purplue,PCB,empire2007,敲门,西江城,落木千山,桥上,Swell,GWA,不远攸高,白马河东,苏仙岭,dfindy,南寒,北纬42度,七天,李根,
家园 热泪盈眶

楼主感情真挚,感动之余,为楼主姨姥姥三鞠躬!!!

通宝推:rentg,
家园 姨姥姥虽没正经念书,却非常有见识。

她在那个时代,绝对算是晚婚,生大舅已是东北解放前后(大约二十八岁)。她后来生了四子一女(新中国时期),都存活下来,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她积极学习,认了很多的字,加上为人精明又干练,是街里街坊的有名的"周婶"。

我成家后,她一直鼓励:孩子啊,过日子,过日子,其实是过人呐……能生就多生几个。老人家没有太多的大道理,但这个事情上,真挺有见识的(也是见仁见智哈)。

国外的生活,对于国人而言,解决身份之后,生活/事业选择上,可躺可卷,日子过得还算充实。我跟领导倒是记得姨姥的话,后来,生了第三个。有趣的是,或是姨姥的话语有力量,我俩的生活还真影响了两个很近朋友的家庭,他们都在已经儿女双全的情况下,追加了一个老三。😂,人家的老人后来还特意感谢我领导,说做通了儿媳妇工作。其实,哪跟哪儿啊,"儿女哪里是想有就有?都是拿命担的",姨姥姥的原话。

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各自家庭能够根深叶茂,同时子孙能够尽量继承华夏文化,这也与铁手与西西河之宗旨暗合。

谢谢

通宝推:西江城,80后30,心有戚戚,方恨少,广宽,strain2,李根,桥上,
家园 想起了我的大姨

大姨出生的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国共开打,在国民党中负责抓壮丁的外公赚了很多钱,大姨成了名符其实的地主家“大小姐”。

解放后,考虑到嫁在附近有被“翻身农民”报复的风险,大姨“远”嫁到30里外的一个步行时代算是比较远的地方,婆家的村里没人知道大姨的政治成分,(不乱说话是我外婆家的特点,在我爸爸妈结婚好几年后才知道解放前我家耕种的土地都是我外婆家的)。

大姨认为无论什么社会,有钱有势的人生存概率更大,赚钱是第一要务。姨父在忙完地里庄稼后总是被大姨赶出门做小生意赚钱,这在当时是英明大胆的想法了。

大姨共生育5个孩子,却只有一个男孩,在一怒就举锄头械斗的农村里,家庭想要成长壮大,博命是最基本操作。家中只有一个男孩子成了大姨输不起的无奈,所以守护好“独苗苗”是大姨心中头等大事。虽然她敢指着村干部的鼻子骂街,敢躺在民兵枪口下以命抗税,却从不敢让我表哥与人好勇斗狠。

改开后,大姨的5个孩子有两个当了教师,两个去了城里,只有最小的 一个嫁了镇上的屠夫(屠夫是乡里闻名的武术大师的关门弟子)。

用大姨的话说,一个孩子如果读书不行就要学武,总要有一技之长安身立命。大姨看不起种田人,她说如果实在没出息沦落到种地,也要附带经营点小生意以图日后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靠种田能成功的。

因为路途远,小时候我去大姨家的次数并不多,只记得大约10来岁时第一次去大姨家玩,白天在村里游荡,晚上则被大姨要求要和大姨外孙子(我俩同岁)一起扎马步练武术基本功。天亮就要起床,衣服要穿得整整齐齐后看书,那段时间时我看了《镜花缘》《后西游记》《江湖奇侠传》,印象深刻。

回忆过往时,大姨是独特的存在着,她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坚持习武,就算做个小商贩也不要做农民。以前我和表哥表姐们都嘲笑她是封建社会思想余毒,在大姨去世后30多年的今天,越发感悟得她的先见之明。

通宝推:老老狐狸,strain2,大眼,胡一刀,心有戚戚,
家园 我奶奶的记忆碎片 -- 有补充

我奶奶去世已久。家父是最小的儿子,我出生晚,所以和奶奶一起的时间不多。

我奶奶来自今天印度占领下的中国。一个首领带领一小群人内迁。她对幼年时期记忆非常少,或者不愿意说,只是提起过路上的高山激流和强盗。我记忆中一句话也没有提起过她的出发地。晚年她和一起来的当年的小孩子说话,从来是说汉语。

他们刚到内地,至少孩子们语言不通风俗不同,比如女孩子们一高兴就爬树上房如履平地,被内地人称作野人。但是首领非常强调教育,不管男女。很快孩子们的汉文化修养程度比周围的人要高。所以奶奶能嫁给中国古典名著倒背如流的爷爷。

虽然奶奶有文化,自我有记忆他就一心一意操持家务。我有一个哥哥,比我大很多。他来我家有点像《教父》里的 Tom Hagen 的情节。一个孩子有难,来到家父那里,就留下了。奶奶照顾我和哥哥两个生活,对哥哥更好些。现在想起来的确是大智慧。哥哥完全没有寄人篱下的样子,在我成长过程中哥哥一直是我的榜样和依靠。

奶奶是做家务的时候突然倒下的。以后神智半清醒几年。爸爸和哥哥照顾的。刚过门的嫂嫂也照顾奶奶到临盆。

通宝推:方平,冬晓,驿寄梅花,方恨少,大眼,脊梁硬,死扛着,陈王奋起,猪啊猪,rentg,七天,胡一刀,桥上,GWA,心有戚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我的一位哥哥 -- 补充帖

我奶奶他们自从内迁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出发地。

他们刚到内地被称为野人,但孩子们很快学会了汉文化,没人再提起这个。相反,因为族中女孩书卷气加上不经意的异族情调,成了她们第二故乡的著名的美人帮。

有一位我称为哥哥的人,他可以去很好的大学,但当兵去了西藏。

他替他奶奶陪了故乡的云,虽然没有踏上故乡的地。

现在他是大商人。

家园 老人家高寿,去世前也没受罪,乃是积善、有福之人。

我岳父母大学毕业后去了三线,我太太在三线出生。由于当时三线条件太差,我太太生下来就被送回北京爷爷奶奶身边,直到上初中才回到父母身边。

我太太小的时候小叔叔和小姑姑都还没有成家,所以她和小姑姑、小叔叔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和小姑姑的感情超过资本家小姐出身、文革前本科毕业、过于理性乃至有些冷漠的亲妈。她从初中开始,每年寒暑假都回北京看奶奶(有一次差点丢了),直到大一那年全家调回北京。

我和太太刚结婚的那段时间,她每次说“回家”,我都要确认是回哪个家,因为她说“回家”可能是回父母家、回小姑姑家,或者回小叔叔家(奶奶和小叔叔一起住)。

小姑姑是京城近郊农转工,家里有5间正房(外加十来间小平房出租)。婆婆住东把头第一间,自己住东边第二间,中间两间做客厅和饭厅,儿子住西把头第一间。我太太毕业回北京工作后,小姑姑在儿子的房间前面接出一间简易房(类似报厦,保温不如正房好),让儿子住简易房,正房给我太太做闺房。我太太生娃,都是小姑姑过来帮忙,回国休产假也住小姑姑家(我岳父母年龄大)。小姑姑带孩子是一把好手,我太太只管减肥健身,每次休完产假从北京回来,都完全恢复到孕前的状态。

我太太是一个很时尚的人,对各种场合的衣着(包括家居服)都很讲究,只有回到奶奶身边,才会一反常态,找奶奶一件肥大的圆领衫套上,挤在奶奶身边腻歪。我太太决定出国后,最不舍的就是年过八旬的老奶奶。那段时间她一有空就回到奶奶身边腻歪。我记得有一次,她坐在炕上靠着奶奶涂脚指甲油。涂完后翘着脚趾头问奶奶好不好看,被奶奶笑骂几句后,洗掉再换另一种颜色重新涂,如此反复,竟玩了一个下午。现在想来,应该是对年迈的奶奶万分的不舍吧。

我们刚出国不久,太太还在读研,有一天奶奶突然无疾而终。据小姑姑说,那天上午奶奶突然让她回去。中午她和小叔叔全家一起陪奶奶吃完午饭后午休。睡了一会儿奶奶去上厕所,半个小时还没出来。他们觉得不对去查看,才发现奶奶已经昏迷了,救护车来了以后,发现生命体征已经非常微弱、没法抢救了,整个过程不到2个小时。家中人丁兴旺、高寿无疾而终,按我们农村人的说法,老人乃是有福之人。

我太太的性格,其实不大适合国内,所以当年她才执意要出国。在国外这些年发展不错,由着性子做了不少事情,挺开心的。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奶奶最后的时刻,没有陪在身边(其实就算不出国,当时的情况她也来不及回去)。

=======

说句题外话:

按中国的传统说法:姑表亲,代代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两姨亲,路旁人,姨娘没了断了亲。

姨娘,尤其在rentg河友的姥姥去世以后,按传统的看法,和rentg河友的妈妈属于比较远的亲戚关系,连娘家人都算不上(完全可以是两家人)。

所以姨姥姥和rentg河友的深厚感情,关键不在血缘的远近,而在于姨姥姥心甘情愿、无私无悔地付出。

所以,我觉得在亲情中血缘的远近是次要的,彼此之间心甘情愿的相互付出才是主要的。

因为血缘,所以甘愿相互付出,自然会产生深厚的亲情。这个时候,亲情不用强调也会浓浓的存在。

如果认为血缘代表亲情,用亲情作工具进行索取,再多的亲情都会被耗光。这个时候强调亲情,往往是因为亲情已经不再了。

所以亲情这玩意,往往是不说的时候值钱;一旦需要拿出来说,就不值钱了。

通宝推:冬晓,崂山一道士,纳米小洞儿,方恨少,大眼,白马河东,踢细胞,GWA,泽徒,empire2007,PCB,善良的恶霸地主,rentg,脊梁硬,宝特勤,
见前补充 4913646
家园 感谢回复! -- 有补充

我在看"候选"(待认可)文章时,就感觉象是七天兄的文笔,现在一看,果然如此!

写得真好!

我把上文分享在西西河的事儿告诉了老娘,并告诉她得到了很多"陌生"朋友的点赞,她挺高兴的。

我的父母,就象您的岳父母都是很有故事的人,现在,年过八十,体力精力尚好,非常感恩。越发觉的,在人生的大尺度中,贫穷或富足可能都是自己不太可以决定的(当然,这过去的七八十年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并不有代表性),钱财依然。但是,一个价值观,一个家风却是父母/家长可以把控并影响到的。

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会评论谁家谁家小孩怎样,长大后看,往往都太离谱。有时间,日后分享。

谢谢!

通宝推:七天,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应该是"不太离谱",太不好意思了。 -- 补充帖

出这个笔误,真不好意思。

家园 大智慧

过日子,过日子,其实是过人呐……能生就多生几个。

人生一辈子,最后能留下的总是自己的血脉!

姨姥姥通透,令人敬重!

通宝推:rentg,
见前补充 4913715
家园 按你的描述,有点像

马帮啊。

家园 回忆我的奶奶 -- 有补充

今年是我奶奶百年诞辰,她离开我已经十多年了。

曾经想过打很多很多的字纪念她,想起她的很多教诲,又总觉得打不了那些字,更不想想发帖,但,我还是信手打一点字以作纪念。

我奶奶七十多岁的时候,自学成才,学会几套太极拳,太极剑,在家乡最大的公园教授徒弟,我是她的关门弟子,学会了一套初级剑术和二十四式太极拳,可惜没有勤加操练,早已忘光了,惭愧懊悔得很。记得我开摩托车搭着迟暮的她兜风,到家了,她翻身下车,我惊呆了,她说:你别看我老,我还很矫健呢。恩,她说的是“矫健”二字,言犹在耳。八十多岁的她无病无痛,但也许是天意,有一天她走在从公园回家的路上被摩托车撞倒,摩托车司机把她送回家,看上去没什么大碍,但从那以后她就很少外出了,变得不爱动。在她快九十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起床,把自己的工资存折交给我的伯父,吃完饭的时候伯父叫她没有回答,去房间看她她说觉得不舒服,于是伯父把她送进了医院并通知了我们大家。我爸赶去医院看了,打电话给我说没什么大事,检查了没什么,就是脑血管有点堵塞。然而短短几个小时候后,她就去世了,我没来得及回去见她最后一面。我爸说她走的时候没什么太大的痛苦,就是临了的时候,呻了一阵。前些年,我还在梦里哭醒,哭哪些庸医为什么检查不出是脑梗,为什么救活不了她。在我心中,她是肯定可以活到一百岁的。她的心态是那么健康,身手是那么矫健。不过,也许,这样,对她,不是太坏,总之,都是命。

我小时候很喜欢下棋,曾经是打遍同龄无敌手的存在,但我下不赢我奶奶,我用心去下了,赢不了,我就哭。再后来,其实我没什么进步,但也许是奶奶老了,她变得不会下了。奶奶教给我很多诗,我会背的第一首就是“红酥手,黄藤酒”,当然那是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是这几个字,还有时常在我我脑海里经常回响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大后我才知道奶奶上过高中,当年日本鬼子杀到她老家的时候,她和同学们结伴避难,她说过很多故事。然后解放,各次运动,她都有很多故事,我记在心中,但更记住她说的一句话:共产党好,共产党让普通人家的生活过得比解放前的地主家还好。

我奶奶年轻时是个大美女,她说她绰号“瘦*(她的名,匿了)”,她高中的衣着打扮就像上海滩的女主那样。肤白貌美天然卷发的她一直到老都保持着干净清爽,特别那头秀发,经常有人问她,阿姨,阿婆,你这么时尚啊还去电发……奶奶在工作时候参加过县级乒乓球大赛,和体育专业的同台竞技,拿过全县第五还是第六,然后她七八十岁的时候还和我们打过,她会上抛发旋转球,而且还会快速移动身位,我的下巴都惊掉了——她之前从未说过。

她对我的教育言传很多,如果按照她的三观,是不能发这贴的。她对我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身教,从她身上,我体会到什么叫“自律”,我真的很惭愧自己差得太远,还有“公正”——奶奶有七个娃,按我爸的说法,奶奶真正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信手打字,不知所云。

通宝推:自由呼吸F0,方平,strain2,PCB,西江城,东海后学,苏仙岭,心远地自偏,踢细胞,rentg,白马河东,桥上,脊梁硬,袁大头,GWA,zwx650,宝特勤,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打了很多错别字和病句 -- 补充帖

惭愧。思路也不通顺。不过虽然没说全面,但总算不至于词不达意。就这样吧。

西河经常谈ZZ,我基本从不参与讨论,奶奶很爱看读书看报,她也会关注时政新闻,但几乎不会在电视上看新闻,她说,电视上看到已经不在的人还在动,感觉好怪。我印象中有两次她是坐在电视剧前看新闻的,一次是香港回归,一次是库尔斯克号沉没,她说,潜艇上的人好可怜。

见前补充 4913868
家园 他们大概是

初级上层人士。属于如果留在当地,解放后如果地方归中国,不大会能公费去北京见毛主席,但是在当地进个政协没问题的。

当然日子久远,当事人又都已作古,无从询问。

家园 我也是瞎猜而已。

你描述的情况和时间,最接近于缅北一带各族土司,联合攻击马帮之后的情景。

过去没有秩序,可能类似打斗的事件,还有别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