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发到河里来,让大家看一下这个才叫好帖 -- 狙个梨子

共:💬345 🌺2135 🌵1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不也是扯吗?

我当年的课题就是纳米。

就算不说成本,你纳米结构去日常生活使用,过两天表面被磨了,被破坏了。 你商家怎么办,退款吗?

家园 我的意思是有市场

个人电脑就不说了。就说电脑到手机。也不说中国了,就说美国。刚有iphone的时候,大家能想到这东西有一天取代电脑(或者说,这种东西将来时芯片的大头)?反正英特尔是没想到。

不是什么东西都靠市场驱动,但是芯片的大发展确实是市场的驱动。否则,电脑就应该停留在IBM大型机时代就好了。军用绰绰有余,民用用不起。

家园 半导体不是芯片?不需要计算?我觉得你也是吹毛求疵了,要求

一个科普说那么深入,你真不是故意的啊?

你说的不是手机吗?

家园 社会主义国家考虑这个,呵呵,你现在是石油领域人员,不是

纳米了,你的纳米早还给老师了吧!

家园 你说的不过是你理解的利润驱动罢了。你在石油,应该理解石油和电

电力的冲突。

家园 1952年苏联版本的设想未来/1959年苏共真理报设想未来

一、进入太空的管道

超越地球进入太空的梦想,与展现苏联生活优越性的愿望,交织在一起。

根据苏联物理学家波克罗夫斯基的提议,该进入太空的管道,可以将各种物体送入太空。

这是通过一条长160公里,向上逐渐变细的管道实现的。

该管道,安装在直径为100 km的强大地基上。管道材料是轻质聚合物,内部充满氦气。

二、波浪研究实验室

该波浪研究实验室,可以预测和研究海洋海啸和风暴,并评估可能造成的破坏。

这样想法,在1952年的苏联《技术-青年》杂志上提出。

该波浪研究实验室,应该悬挂在海洋正上方的强力电缆上。

三、未来的港口巨型自卸车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保护田地,苏联种植了数百万棵树木,并修建了许多人工水库。

在进行大规模人工水库施工的地方,附近建有港口,不断地卸载着各种物资设备。

为了减少卸货时间,建议使用各种新型机器,例如这种巨型自卸车。

它可以立即将船只翻转过来,并将货物中释放出来,装入到转运的火车上。而且,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控制它。

这样想法,也是在1952年的苏联《技术-青年》杂志上提出的。

四、多层液压停车场

苏联时期,私人乘用车尚未完全普及。许多苏联居民,当时还没有这样的交通工具。

即便如此,苏联人还是具有高度前瞻性,预先考虑到道路交通拥堵和停车的问题。

早在1975年,人们都很熟悉的苏联《技术-青年》杂志,就以蜂巢的形式,提出了多层液压可移动停车场设计。

它可以一次停放数百辆汽车,而且车辆移动停放的过程,是自动完成的。

五、飞行的维纳斯群岛

今天,越来越多的务实论据已经证明:太空中的生活,在我们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奢侈。

而几十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情况。

基于探索太阳系,人类在邻近星球上的生活的梦想,苏联人产生了在金星上推出多个飞行的生活平台的想法,它被称为“飞行的维纳斯群岛”。

苏联教育家,作家谢尔盖·日托米尔斯基说,这些“空中岛屿”将能够一次接纳数百名地球居民。

然而,对于在金星的热气中,将酸雨转换为可饮用水这个课题,如何在技术上实现,这一点仍然是一个谜。

六、风力发电大坝

1951年的苏联《技术-青年》杂志,提出了建造风力发电大坝,

安装224台,重达1万吨的风力发电机,这样每小时可以产生10万千瓦电力。

苏联人热切斯·维奇金和乌菲姆采夫,已经开发出了苏联第一台这种风力发电机。

他们梦想着一个新能源时代,不再需要将石油,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而只是使用如风力,太阳能这样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七、紧凑且易于操作的私人飞机

1954年,苏联航空专家马祖鲁克,在苏联《技术-青年》杂志上,提出了另一个创新项目。

在他看来,60年代的苏联居民,不但可以拥有汽车,而且应该拥有一架紧凑且易于操作的私人飞机。

这样的飞机,将是苏联居民负担得起,并且广泛使用的。

起飞区域,计划建造在高层建筑物的屋顶上。

八、海上高速公路和海上城市

苏联曾经提出过构想,到2000年,计划在白令海峡建造一条海上高速公路,并在其附近建造白令城市。

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将使苏联楚科奇和美国阿拉斯加连接起来。

苏联居民,和美国居民,都可以在这个海洋上的城市居住,这将加强国际友谊。

只不过,可能当时没有人会想象到,到了2000年,苏联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回忆。

九、城市太空港

1952年,宇宙的未来,在苏联被描绘为较为美丽,尽管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在此后许多年才飞入太空。

苏联《技术-青年》杂志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即在所有苏联主要城市中,将创建自己的太空港口,从那里可以发射飞船,在太空和地球之间往来。

将近70年过去了,这样的构想,今天还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垂直起飞的飞行器

1958年,苏联的另一本杂志,谈到了垂直起飞的飞行器的设计。

该飞行器,预计能够将一名乘客带上天空。这样设计,后来并没有实现。

但是,苏联在开发雅克-38飞机时,还是采用了垂直起飞的构思。

爱沙尼亚和芬兰报章重新刊发了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959年岁末的一篇旧文,内容是展望苏联在2 0 1 0年时的美好未来。

这篇从故纸堆中打捞出来的文章令西方国家的不少博客写手感慨万千,他们承认,苏联解体导致不少连西方都垂涎三尺的福利也随之夭亡。

《共青团真理报》事无巨细地勾勒出了2010年的生活:每位苏联公民都将拥有一部可视移动电话,天涯变咫尺;金钱将不再流通,因为任何商品都不限量免费供应;食品店也会门可罗雀,大家通常在公共食堂大快朵颐,家庭主妇们只有节日期间才亲自下厨。

一切体力活都将由机器人代劳,罪犯、监狱、犯罪都将成为历史,因为人们心中充盈着幸福和踏实的感觉;精心养护的小轿车将列队城市街道两旁,任何有需求的人都可用其代步,到达目的地后,你只需将车辆停放在附近的停车场,供下一位公民使用。

但最普及的交通工具将是直升机,可以从随处可见的租赁站租到。当然,一本飞机驾照是不可或缺的,但未来的苏联公民将个个诚信,工作人员索性省去了要求对方出示驾照的繁文缛节。就连120岁的老者也能驾机出行。由于医疗保健宣传深入人心,一贯偏爱豪饮的苏联人将不再饮用任何烈酒,使用酒精成了医院的专利。多家医院都能实施器官移植手术,给衰老的脏器以旧换新,让老人延年益寿。部分诊所仍设在地球,但有一部分将迁至火星。

太空将与苏联公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星际摆渡飞船将执行从金星到火星的定期航线,载着求知欲旺盛的少先队员、各行业的生产标兵、老当益壮的退休工人展开星际旅行。对月球的开发将相当完善,它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加工月球金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苏联生物专家还将令长眠于西伯利亚永冻土层中的猛犸象起死回生。热医学研究所刚刚唤醒第一头猛犸象,其大脑已能工作,如今要做的是恢复其心率。在2010年二三月间,它将入驻莫斯科动物园,成为苏联儿童的新宠……

读罢上述迷人憧憬,难怪一个名叫“爱沙尼亚的美国人”的网友会在博客中感叹:“5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苏联人预见到了可视手机、太空旅游、器官移植。倘若苏联并未分崩离析,太空开发和金钱消失或许不会是天方夜谭……”另一位网民也指出:“制订计划并将其付诸实施是苏联人的长处。如果这个大国依然健在,出入地球可能会变得稀松平常,只是我们还得赶到苏联去申办太空签证。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联并不追求个人私人家庭用小轿车。

家园 我就希望你能提供生产中央空调的厂家

如果有,我们按照芯片工业的最低要求看看是否满足。

家园 5年前台积电的5nm制程就已经成熟了

那是国内还在冲击28nm和14nm产线,少量的研发7nm设计,领先的芯片厂家如台积电都在等市场竞争对手,当你突破的时候,他立马升级,你刚开始量产就开始淘汰,再次占有市场,同时打价格战,让你血亏,当你7nm突破,化巨资建厂,他3nm出来了,并且每一次突破都要需大量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更新,这个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的。相应配套的产业也需要更新换代,强如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暴利都顶不住研发升级所需的费用,也是台积电、三星等支撑才熬过来的。

当你几十年研发出来,人家早就甩你八条街了,同时也会让你在市场上很难生存。

不对外兼容并取, 国力和技术都很难支撑我们紧靠自己去独自生产。

家园 封闭不是问题,问题是规模大小

如果简单说中国一家是闭门造车,那么放大一点地球也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啊,目前还没有和外星人交流的确凿证据,今天地球上文明都是在封闭的地球环境下发展出来的。所以封闭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封闭的群体规模有多大。

俺赞成陈王的观点,因为当前的中国已经有足够的群体规模了,今天中国的人口是14亿,而美国(3.3亿)+欧盟(4.5亿)+日本(1.3亿)+英国(0.7亿)+加拿大(0.4亿)+韩国(0.5亿)+澳大利亚(0.3亿)=11亿。

从规模来说,中国足以发展出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

当然,有足够的人口规模只是一个基础性条件,产业发展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

通宝推:乾道学派,
家园 我是中派。

批凳之前都只是凳路线的改良。

家园 不想参与吵架,所以一直没发言 -- 有补充

我比较好奇的是网上对孙祥义的介绍极少,不知道是为什么。

另外,列几个人名吧。摩尔,高庆狮,江上舟,李国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再补充两个 -- 补充帖

王守觉,沈绪榜

家园 那有怎么样?

美国航空发动机7、80年代就成熟了,可是并不妨碍中国在21世纪迎头赶上,并且目前中国在高超音速发动机方面甚至有领先美帝之势。

之前韩日台的液晶面板也相当厉害,可是京东方凭借一己之力,坚持亏损几十年,现在还不是把它们按在地上摩擦?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目前韩台芯片的制程的确领先中国几代,不过由于这个世界存在物理极限,硅基芯片再发展更小制程,虽然利润极高,但是成本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困难,而且市场有限。一旦失去中国市场,其产生的利润能不能支撑更先进制程也存在疑问。

目前中国至少在28NM以上制程已经突破,这个市场规模占总体的90%,虽然利润薄,但是胜在量大。这次交锋中国人遵循教员教导:“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基本上吃掉了中低端芯片市场。SAMSUNG利润暴跌96%的原因应该就是这样出现的,而且这才是刚刚开始,大力制裁自己的大客户这类脑残操作也就它们想得出来,总之美欧日韩台芯片企业的的“好日子”也才刚刚开始。法螺再响也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妨拭目以待吧。

通宝推:心有戚戚,闻弦歌,
家园 6/70年代的科幻小说里面就一堆小型PDA了

摩尔定律也是60年代的产物。何来电脑会一直停留在大型机年代。。。

市场当然一直有,问题是市场给谁呢?

是像改开初期那样彻底放羊?放任进口半导体产品倾销占领国内市场?

还是采取一定保护措施?保住一部分国内市场呢?

我们早在1956年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就把半导体和计算机技术列入,并最终成功按照计划完成相应的发展任务。到了80年前后,那是我们和西方差距最小的时期。然后市场就放任给老外,就没然后了。

我们在2014年用反垄断罚单逼高通给中芯国际下28NM芯片订单,从而维持这么一条落后的生产线,不让中芯被饿死。

但是类似的保护政策在80年代有吗?

结果到了90年代重新搞华虹,发现差距比起80年代初大太多了。一步慢步步慢,国内的技术水平给冻结在80年代初的JKG-3,KHA-75-1这些光刻机的水平上,整个80年代,就没看到有后续的项目。

80年代一边花钱进口落后生产线,一边既没有自研项目,也没对这些引进生产线的消化吸收,还放任国外半导体产品在国内倾销。

以至于花了大价钱引进的生产线都成了废铁。这产业政策真是狗熊掰棒子,啥都没落着。当年贸工技的代表联想现在在网络上的声誉是如丧家之犬,人人喊打。

当年PC芯片一时半会儿是比不上英特尔,但别的芯片哪个搞了?无论是出储存芯片还是模拟芯片都是老外垄断那么多年,直到川普制裁才开始国产化替代。

英特尔又不是不想搞手机芯片。Intel和NVIDIA当年都搞过手机芯片,只是搞PC的厂商的X86架构在那个年代用到手机上功耗太大,发热没法控制,早年中兴的智能机就用过英特尔的芯片,发热厉害起来那是真烫手,而且PC厂商没有搞基带的高通在通讯领域积累深厚,最后只能都遗憾出局了。

通宝推:xiaomut,Swell,qq97,
家园 80年代可是连彩电都造不好,还要依赖日本生产线

汽车也造不好,却可以造大飞机。

彩电也造不好,却可以造高端芯片。

只能说是为了抬杠而抬杠,不是理性讨论。

家园 “科学的春天”的提出

就是搞政治投机和拍政治马屁。这是我和别人聊到某人提出此口号时的第一反应,人确实牛,形势看得准马屁都拍得到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