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到底哪来的谣言说美国物价比中国便宜? -- 真理
湾区第一家小肥羊好像是09/10年开的,刚开张时俺们四个大汉跑去,最后AA付单,人均50刀。
疫情前开了个山城辣妹子,吃一顿人均100刀。
这边最便宜的午饭,除了Costco的热狗,就是越南粉了,从疫情前的6刀一份小号的涨到现在的14刀。
基本上人均在70-100人民币的范围,和加州越南粉差不多
这还是长三角一带的价格
如果向向北,这个价格还能低
it行业最吃全球化红利,其他行业对华人或多或少都有壁垒
方平老师反正是it行业的,其他行业实在想不出来华人能融进去
最好有机会去美国了解一下,去不了就跟在美国的人了解一下。如果我没记错,swell河友是石油行业的。连开茶铺(f开头)在外国都赚的更多,开始鄙视中国人了。
国内那些二流人才几十年下来倒是做了不少惊人成就,那这么说你所谓的美国高华还算不上啥人才嘛,最多空有个学历?不知道军工等致命领域允许华人不?连绿卡兵想接触高科技设备都千难万难,不知道你在吹个啥
要我说,想润的人才让他润好了,对海外华人可以争取但不必削足适履,你说的好像没有这些海外人才中国就完蛋一样
你楼上清单里列的几位网友绝大部分不是IT行业。根据他们自己透露的信息,方平IT业,swell应该不是IT业的,七天干工程的,燕人原来上海财大毕业的,应该是经济金融相关行业。我本人是机械行业。说实话,华人在海外,第一代可能理工科的多一点,比如IT,机械,电子,化工,工程的都有,在美国的医生也不少,另外高管理的也越来越多,第二代开始就几乎全面开花了。我觉得华人进入各行业的壁垒,但是升职的玻璃天花板确实存在。
能被天花板卡住的基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这类人国内还真不吝惜待遇,他们跟普通打工人也不是一个阶层的
再过几年应该拿国产车在国内的价格跟外国车在美国的价格做对比
想回国了,然后用各种理理由找大使馆要回国,大使馆烦不胜烦了。
黄序去年10月先去柏林跑柏马,然后回芝加哥跑芝马。半个月跑俩马拉松,这是有钱有闲的人才能干的(跑马不仅要满地球飞、还需要大量时间训练)。黄序河友不仅跑马、还玩铁三、听音乐会、看职业比赛,那就是(有钱有闲)^3。老黄还富养了一双儿女,学钢琴可以去维也纳比赛、学游泳可以参加州级比赛、玩铁三不在话下,儿子还打冰球,这些都是花时间、花钱的玩意。加起来至少是(有钱有闲)^4。
踢教授现在进行第三次创业。想创业,就能拿到风投;创业失败马上就有好工作等着;一而再、还能再而三,这是何等的行业地位。
史蒂芬周是80后硅谷IT精英,在他眼里,年薪35万美刀,只能算是这么点收入:
Swell曾经搞过石油,现在在湾区,我怎么觉得他也是学机械的呢(力学和机械是同一个英语单词)?湾区是个好地方,几近完美,就是太贵了,同样的支出搬到扭腰生活质量都能提高一截。所以在我的心目中,生活中湾区的都是牛人,比如山景城等河友。
关于行业壁垒,我脚的中国人在各行各业都有,比如说我太太有个姐们,工民建博士,改行做金融去了。当然了,在本行业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我的几个同学,都已经做到仅次于Executive的级别了。
谈到第一代美华的天花板,不能不说一下身价1000个小目标的美国华人首富。这位老哥是70后,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这么一所双非院校(翟欣欣的校友😂😂),父亲是泰安一位普通的工程师(翟欣欣的老乡😂😂),算是四线城市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这个跨度,对于他这个年龄段,放在国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你认为搞比特币也是人生目标...也行吧
是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创造的经济指标。
原理是,麦当劳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是租赁经营,而是自己购买物业、自己装修、自己经营,在一个相当长的经济周期内,其地产物业价值占其总价值很高的份额。
而房地产业正如楼下有人所指出,横跨二三产业,其所经营的食品行业又包纳了第一产业,所以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巨无霸汉堡包的定价,也就反映了当地的综合经济水平。
关于麦当劳的地产生意,知乎有个问答在此:麦当劳真的是靠做地产赚钱的吗?
其中某个回答引用了一段“Harry J. Sonneborn(麦当劳第一任总裁和CEO)对wall street的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