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的底层逻辑 -- 巴博萨船长

共:💬206 🌺1126 🌵4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宝钞的通胀和美元比并不过分

信用货币的通病,就是通胀,而且是越到后期越不可控地贬值。

“大明宝钞”发行于洪武8年,正德年间(约1505—1521年)退出流通,流通了至少130年。

美元至今流通大概140年,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1970年代)划分为2个阶段,解体之前和黄金挂钩比较稳定,解体后至今,50年已经贬值1/40。

同样贬值到1/10,大明宝钞花了20年,而美元只花了6年。

大明宝钞花了100年贬值为1/1000。美元会不会更过分或稍好呢?难说。

公元 纪年 明宝钞一贯值钱数 贬值程度

1375 洪武八年 一贯=1000文 1:1

1390 洪武二十三年 一贯=350文 贬值到1/4

1395 洪武二十八年 一贯=100文 贬值到1/10

1407 永乐五年 一贯=12文 贬值到3/250

1444 正统九年 一贯=1-2文旧钱或10文新钱 贬值到1/100新

1465 成化元年 一贯=4文 贬值到1/250

1470 成化六年 一贯=2文 贬值到1/500

1488 弘治元年 一贯=1文 贬值到1/1000

1507 正德二年 1000贯=311文 贬值到3.11/10000

1535 嘉靖十四年 1000贯=276文 贬值到2.76/10000

1968年 35美元/盎司

1972年一年,伦敦市场的金价从1盎司46美元涨到64美元。——以此为基点算。

1973年,金价冲破100美元。 贬值到1/2

1974年到1977年,金价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间波动。贬值到1/3

1978年,金价涨到244美元。贬值到1/5

1979年,金价涨到500美元。贬值到1/10

1980年,金价在634~850美元。贬值到1/15

2008年,金价破1000美元。1/20

2011年,金价1923.20美元。1/30

通宝推:风中乱发,
家园 是啊,历朝历代都实行实物税

张居正自作聪明,改成了货币税,整个社会运行方式从此改变

家园 脱实向虚然后中间商猛赚差价

收购拼命压价,出售时拼命抬价,不就是明末的江南和西北的日常状况么。所以上面楼说了,白银计价价格走低,并不是白银本身量的多少问题,而是中间商问题。

家园 大明宝钞的设计目的就不是为了收税和商业流通

大明宝钞是朱元璋设计出来向豪强地主和大商人索要军需的白条,这么理解就通顺了。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连续向漠北进行十三次大规模用兵,社会生产却保持稳定,耕地面积人口数量都稳步增长,除了卫所制度不花军费之外,秘密就在朱元璋大明宝钞这个白条强征商人豪强地主的财富做军需。

通宝推:黑传说,
家园 如果是当时明朝的航海技术还不足以远航美洲新大陆的话

日本列岛可是近在咫尺,且盛产白银,一座石见银山,年产量约等于整个美洲新大陆白银年产量的三分之一。明朝当时完全可以远征日本列岛,掠夺日本白银为己用,再以日本列岛为伸张海权的前出基地,与西方列强争霸太平洋制海权,甚至远征美洲新大陆。

那么战争军费从何而来?——只要以征服日本后的预期收益为抵押,内阁票拟,司礼监披红,发行讨伐倭寇特别战争公债,向权豪势要、东南士绅们发债融资,则财政问题可迎刃而解。

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问题是如何做到上下同欲?答案就是,在国内商业资本、土地资本与国家战争机器之间通过国债链接,建立起分赃合作机制,将有产者的利益,乃至小民的利益,以国债和国债利息收益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捆绑起来,化国内阶级矛盾为对外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则霸业可成。

通宝推:独草,黑传说,
家园 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厉行朝廷的海禁政策

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是朝廷的进攻性海禁政策,不但在大明国门内实施海禁,还把海禁政策以优势海权力量推进到整个西洋、南洋地区,郑和舰队所到之处,到处扫荡、围剿海外华商的贸易网络,而顽固推行其朝廷垄断之朝贡贸易。

家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你当然可以说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无法发展出进攻性的对外扩张政策——那么就活该你中国被列强踩在脚底下凌辱掠夺呗,有啥好说的。

家园 征漠北安南都没统一意志

征漠北,虽然保证国家战略安全,但花的是江南士绅的小钱钱啊,必然反对,明朝内阁官僚们也真的从建国反对到明亡。

下西洋,谋安南控制马六甲海峡,按你老朱家在国内的手段,那到时还不被你盘剥干净,让江南士绅们还怎么当中间商赚差价,所以,也是必然反对的,于是下西洋反反复复,安南也时控时放。

那个时代的士绅们就是这样短视,只看得到自己一块小平原的利益,没有全球帝国的眼光,不懂得后面 英美全球帝国躺赢的手段。

可能是这块小平原自南宋后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细雨迷蒙,春风拂面,烟雨楼台,太安逸了吧?就像现在某摘黄瓜城市,统治层所有的手段都是在固化其在该城的利益,而不管不顾该城需要特别大的改革,需要融入大中华复兴历史进程才有更大前程一样。

另,大明的航海技术应该是没问题的,毕竟海路后面探出来了,太平洋比大西洋好走多了,再加上船大水手多,舰队庞大功能完全,过大洋去美洲打野还是可以的。

家园 明朝的财政危机和白银关系不大,税基才是重中之重 -- 有补充

张居正的改革配套的可是把田亩从400万顷增加到了快800万顷。

只能说特权阶级挖国家墙角太狠了。

而明末清初,满清和南明交战时候满清可是没一丁点海贸,就靠万历年的田亩册硬是维持了几十万军队东征西讨。

中间的硕鼠官吏被闯军杀一批,清军杀一批,收钱就没那么困难了。

孙可望仅仅靠云贵两省,就能拉出十万大军。他那地方也没海贸。

封建王朝,农业才是重中之重。万历年开始连绵几十年的旱灾和王朝270多年的积弊叠加才是关键。

古代王朝根本现代社会那么强的行政能力。

类似白银通缩的铜钱通缩历代封建王朝都经历过,也都不是王朝灭亡的首因。银子再多,也都在大户地窖里面存着。

拿现代的信用货币体系去套古代封建社会并不妥。

PS:中国出口产品由瓷器铁锅变成茶叶生丝大黄那是清朝时候的事了。原因也有很多,一方面迁界禁海对于沿海手工业打击极大,清朝的高压政策使得各种手工业没法积累发展,历朝历代的技术进步到了满清就戛然而止了。比如明末的焦炭冶铁成了绝响。

另一方面,西方通过西学东渐也学到不少,我们流传过去的天工开物等书对他们帮助很大,很多古代手工业的技术诀窍也就是一张窗户纸,有参考就会一捅就破了。

他们经过N年研究也终于搞明白瓷器和铸铁技术了。西方有本冶金史里面还吐槽:铸铁这个技术,很早就从中亚传到欧洲了,西方居然搞了300多年才掌握。

通宝推:青青的蓝,米爹,孟词宗,燕人,ziyun2015,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再补充一下明朝的白银流入量,那么多白银还嫌少。。。 -- 补充帖

按《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中的数据,

从1567到1644,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共大约3亿3千万两,相当于全世界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入》也给过估计,万历至崇祯年,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超过一亿元以上。

明朝不缺存银,主要问题还是王朝晚期的体制彻底崩坏了。明末也只是白银流入的增加量减少,白银还是净流入的。

家园 正相反,中国瓷器最巅峰是康雍乾的粉彩

因为稀缺程度不同价格上也许不如前代,但艺术水准没得说,因为前代彩瓷普遍缺几种颜色,尤其是鲜艳的红色,比如粉红紫红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去找些明代瓷器的照片去看,很明显红色普遍发棕,因为当时红色只靠一氧化二铜和三氧化二铁这两种化合物,而这两者的红都不鲜艳。

而且那时红色的制作也极为困难,比如利用一氧化二铜的釉里红必须在只有20度的温度区间才能烧出来,温度高了发黑低了发白,在没有温度计的年代废品率极高。

直到康熙雍正靠吸收西方珐琅彩技术才终于把这几种颜色凑齐了,这是西方制作教堂彩色玻璃时发明的办法,利用纳米金的LSPR制造出来的红色(算是纳米技术第一个应用,不过搞明白这个原理要到八九十年代了),而且根据颗粒大小颜色连续可调,因为用的是纳米颗粒金的用量不大,成本并不算高。康熙年间把这种烧制彩色玻璃的技术运用到瓷器烧制中,穿越剧的老熟人老十三就曾亲自负责这类瓷器烧造,甚至洋红一词就是雍正本人创造的(西洋大红)。这才出现了颜色极为绚烂的清代粉彩,对应的外销瓷就是同期的广彩,为中国外销瓷的巅峰,广州十三行没少往外卖。。。

通宝推:孟词宗,落木千山,白马河东,方平,
家园 地球的本质是封闭而不是开放

“于是,在一个开放社会中,永不停歇地对外扩张,从外界源源不断获取新增资源,就成为西方文明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

那么请问,地球村的本质最终到底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如何才能支撑新崛起国家的永不停歇的对外扩张?

西方国家近500年的发展基础是发现了美洲、澳洲等新大陆和通往亚洲和非洲腹地的新航路,以此基础西方国家和民间团体都以极低成本掠夺了天量的黄金、白银和奴隶,于是他们利用这些财富霸占了全球的主要资源(物力、人力和信息),再后来以此发行本国的纸币作为可以更加天量和无成本印刷的国际货币,来继续垄断全球的资源。而即便如此,一旦新大陆、新航路不能再继续发现和霸占了,西方文明就很快陷入停滞,开始内卷和自相残杀,两次大战和之前与之后的无数战争死的人要远远多于人类任何的历史时期。到现在因为核武器的存在,西方不太敢打仗了,美国和欧洲就马上停滞不前,要到处挑起局部战争。那么请问,这种所谓的开放扩张模式连西方自己都不能持续了,还怎么让中国来复制?中国以此模式在海外开放扩张要遭遇多少反弹和抵抗?要成为多少国家的众矢之的?怎么可能成功?反而是中国自己几千年来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更加适合未来地球村的模式,就是以中央大国的本土为枢纽首先发展自己,把自己的日子搞好了,同时输出商品和服务,吸引四方各国合作,大家共同发展。对于不愿合作甚至要竞争的国家,就让它们滚到一边,大家各搞各的,如果有夷狄敢于进犯,就坚决反击。

总是,学习历史不能东施效颦和缘木求鱼。

通宝推:红军迷,加东,铁手,ziyun2015,
家园 靠贸易能赚回来的何必动刀枪

至于需要劳动来生产出口商品,士大夫们又不用劳动。。。

家园 续:心学对理学最根本的造反

中华文明及各个思想源流,最根本的问题并非我们学过的教科书中的讲解:“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而是:皇帝之下各种社会等级,以及相应的(其实是唯物基础)土地等各种所有权,这种秩序的根据是什么?在农业时代,中华文明基本各个流派都认可这种秩序的源头是“德”,而西方则多数都归因于“上帝“。

理学讲“德”之所以为德,是因为符合“天理”。士大夫阶级因为掌握“天理”,所以不仅“有德”,还可以上“教育”天子,下“启蒙”百姓。

而心学则认为“德”来自天下亿兆百姓之心,因此王阳明可以大胆地声称“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看起来好像守仁老师并没有否定“天理”,不过如果加上“未能行便是未知”,这就否定了士大夫阶级掌握“天理”的“公理”,这样士大夫阶级不仅被证明为”缺德“,也就丧失了上“教育”天子、下“启蒙”百姓“的合法性。

这,还不是最大最根本的造反吗?!

至于未能像欧洲新教PK天主教那样,取得分庭抗礼的历史结果,原因也是可以分析的。这里我们首先谈一谈心学,以及东林党各自代表什么阶级/利益:

很多为东林党洗白的书籍文章,都爱忽悠东林党代表”中小商人“。的确,《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有四个都是中小商人。如果拿东林党/复社的这篇课文当作“真理”,就可以’逻辑‘得出东林党代表中小商人的逻辑。也有人“论证”顾宪成、高攀龙、李三才等都出身“中小商人”,不过这个是不太被多用的,因为即便遮遮掩掩说顾宪成家里“只有几百亩”田,也总有引起大众的好奇:好奇这仨货家里到底是做什么“中小生意”的,怕是大众一认真,东林党就会漏了馅。

我们暂时把论证放一放,想一想“泰山会”“湖畔大学”等,究竟是代表中国现在的中小商户/中小企业?还是他们几个大佬在利用中小商户/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事/搞事?——即便是狂草WUMAO先生自己,敢公开说“泰山会、湖畔大学就是代表中小商户/中小民营企业“?怕他是没那个胆量。

无疑,阳明心学中人,很多都是来自士大夫阶级出身,因此这些弟子组成能够被黄宗羲认可的、与”天理不冲突“的学派,是很合理的。你说的大概就是黄’圣人‘对这种心学的评价——“离经叛道”。

但是当我们把视线移到泰州学派,就会发现有陶工、老农、真正的小商人,等等,这是两千年儒家各流派中所从来未有过的成员。如果这不意味着“造反”“革命”,又是什么呢?

在欧洲,天主教和新教进行了近百年的流血厮杀,一个三十年战争就让德国地区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士大夫阶级放弃了朱家朝廷、选择了关外的异族满清,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惨烈的流血厮杀。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经过明清换届,心学特别是泰州学派,就在中国大陆消失不见了——没有人知道这些心学/泰州学派人士他们经历了什么,所有历史都被东林余孽和满清合作改写了。

有一篇文章,专门写湖北的黄麻地区(也就是李贽长期居住活动的地区),自明末、至清代、至民国、至1927年以后的社会变革,从地主阶级与贫农阶级之间的惨烈搏杀。了解心学理学,那篇文章应该是必读的。

通宝推:空中吴钩,
家园 同意阴兄所说:农业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农业税赋和人口

顾诚先生生前未完成关于卫所土地的书,《隐匿的疆域》是顾先生身后10年才出版的文集,尚不清楚这个文集的编辑过程。按万历会计录等文献,张居正查田增加了大概2.8万亩,相当于原来户部账册总量上增加了26%。

顾诚先生的研究长期被冷处理,原因就在于他揭穿了《明史》是一部伪史:明初的卫所、五军都督府有土地,这些土地在明清换届后,都变成了“合法”的私人土地。仅此一条,我们大众/老百姓就能明白士大夫阶级在明清换届时期/之前干了什么?他们对朱明和满清的各自真实态度是什么?

从卫所土地和白银货币化两点看,阴兄用“挖国家墙角太狠”一说,似乎还是太轻了些。说“终明一朝,士大夫阶级与朱明朝廷进行了激烈、惨烈、暗杀连连的搏杀”,似乎更加贴切一些。不知阴兄以为如何?

至于满清与南明作战依靠“田亩册”,其实也需要历史学家今后搞一搞清楚:有没有类似黄宗羲派儿子弟子自带狗粮帮满清修明史那样的行为,自带狗粮帮满清灭南明的行为。

士大夫阶级掌控白银,以自然属性作为计价基础,大概逻辑上很符合程朱理学的“天理”。满清‘屈服’于士大夫们的这种“天理”,放弃上币的国家铸币权,在程朱理学的“天理”角度,是非常“有道德”的。在加上满清睁眼闭眼认可了各位对明朝卫所土地的“所有权”——只要你按明朝的税率上税即可。因此大大滴有‘德’可以坐稳朝廷。

士大夫阶级掌控白银,一是可以“非常公平”地买进土地;二是可以掌控对外贸易命脉:管你是铁锅白瓷、茶叶丝绸、粮食大黄,这些都是农工商下九流干的事,只要能控制上币,就可以控制贸易。在这个角度,后大一统时代的全球贸易,和今天美元霸权时的环球交换,是有类似之处的。阴兄以为如何?

至于是不是满清统治造成中国技术的落后,还是士大夫阶级满足于通过土地和白银获得垄断利润、不管不顾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二者到底何者为重?以今天的美国作为标本:到底是美国政府“忽视”了本国技术的发展?还是华尔街的货币导致了美国技术衰退?起码是两者都要纳入研究讨论的范围。阴兄以为如何?

通宝推:青青的蓝,巴博萨船长,空中吴钩,
家园 恶意的猜:有一种中帝论者的动机

其实和大跃进时期搞亩产万斤田,是一样一样。就是要你犯错、削弱你。

这些网友河友,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把教员领导的反围剿,也发明成新的历史:教员和凯申公争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