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未来世界的星期五-美国电影《芬奇》(2021) -- 燕人

共:💬38 🌺20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未来世界的星期五-美国电影《芬奇》(2021) -- 有补充

点看全图

十八世纪早期英国作家迪福最脍炙人口的小说《鲁滨逊漂游记》中有个黑仆人“星期五”。这是一个被鲁滨逊拯救的黑人。鲁滨逊教授给他语言,举止及一切欧洲文明中所必须的知识,把这个对欧洲文明一无所知的人塑造成符合自己心愿的文明人。这里当然有欧洲中心论的意识,且不说。2021年美国电影《芬奇》,是一部科幻电影,其故事主题是把一个机器人教育成一个与人类一样的存在,如同鲁滨逊教育星期五一样。我看《芬奇》的时候,不由自主想起星期五的故事。

点看全图三人行

故事发生在未来。地球的臭氧层已经被破坏。太阳耀斑产生大量辐射到达地球,杀死植物和动物,造成农业毁灭,食品不足,大量人类灭亡。幸存者躲在阴影里,或者穿着防辐射服,四处寻找残余的食物。杀戮是存在的首要。这是故事的大背景。芬奇是个幸存下来的工程师,与一条狗相依为命,还有一条机器狗是他的打野食助手。他利用废旧材料制造了一个新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的动作。他也给这个机器人输入大量知识。他制造这个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它照顾小狗。他已经被辐射所伤,不久于人世。他教这个机器人模仿他走路,做事情。机器人很聪明,一学就会。但是机器人还没有学会人间的凶险。在芬奇昏睡的时候,带着机器狗跑到一个医院里寻找食物和药品,结果机器狗被捕兽夹夹碎。芬奇发现后急忙将机器人带走,快速离开这里。夜里他发现后面跟踪而来的汽车。他加速甩开追踪者,将汽车开进一个隧道。但是车身上的太阳能电池板高度超出隧道,汽车卡在洞口。千钧一发之际,机器人将汽车推进隧道。他们来到加尼夫尼亚地域。这里没有辐射。他和机器人坐在原野上,教机器人如何成为狗的主人。当晚他去世了。机器人按照和芬奇的约定,将车开到旧金山金门大桥上,和狗在桥上漫步。电影在此结束。

点看全图狗演员很出色,可能是人工狗

严格说来,这部电影政治不正确。它讲了一个人比机器可怕的故事。主角芬奇给机器人讲他如何躲避人类,如何得到这个小狗,和狗主人被食物掠夺者杀死的故事。另有一个故事讲团队精神之无意义。这是“人是可怕对手”的推论。不过导演仅仅通过芬奇之口提到这个问题。机器人是芬奇的好帮助。它力气极大,两次救芬奇于危难,一次是面对龙卷风,一次是躲避掠夺者。它有很多知识,但是好学又有谦逊态度,是个十足十的好伴侣。

点看全图龙卷风袭来的场面

整部电影只有汤姆汉克斯一个演员,真是炉火纯青的演技,对着狗或者对着机器都是一样,似乎他真地与狗和机器人在交流。那只小狗的演出也非常有效果,应该说是导演,摄影和训狗人的技巧很高。机器人的喜剧效果首先在于它的外观,似乎是一个老旧的机械拼凑而成,总是弓着腰,还经常羞愧低头。导演安排机器人的电子声音带着某种口音,也很好玩。机器人还有情绪,被芬奇训斥后会自己躲在一边。它会照镜子,会找件外套给自己。在芬奇躲避追逐者欲开进隧道时,机器人正确地预见车身高于隧道而反对芬奇。但是它把卡住的车大力推进到隧道内。

点看全图机器人的最后一课

电影所产生的氛围是紧张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观众心理期待某种恶性事件如食物掠夺者出现,还好导演只安排到追逐镜头,并没有实质发生。到达加尼夫尼亚后天空明朗,气候温和,自然景色优美。观众心理也轻松下来。不知导演这样安排是否有特殊政治意义。

点看全图芬奇和机器人诀别

这种幻想影片很容易出bug.比方说芬奇的车,我原以为是太阳能电车,结果是油料车。不知油料是如何储存的。还有机器人巨大力量的动力来自哪里。另外食物极度短缺。芬奇和狗如何生存。编故事很难面面俱到。

总而言之,是个有趣的电影。

通宝推:冻雨,普鲁托,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芬奇是个ChatGPT -- 补充帖

最近ChatGPT很火。 回顾这个电影,芬奇就是个ChatGPT么。巨量的知识,逻辑,实事求是而形成的谦逊态度。除去最后和汉克斯告别那段,超出机器人的智力范围。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后现代人类学碎片

没什么政治不正确,这类故事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

后启示录其实是很不诚实的一种类型,因为他一方面要否认人性,甚至通篇如此。但在最后也要为人性来一个终极肯定。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主角是恶的,那么机器人就毫无生存可言,甚至不会诞生。

这实际上是在隐喻人类精神的传递,正因为善的存在,人类才能够延续。不管它是否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至于问题就不说了,一时说不清。因为这些建构都回避了根本问题。后启示录所恢复的自然状态(Natural-State),实际上仍是人类建构,而不是人的本质。动物性,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这是团队精神无意义的根源。)

但是这种恐惧却可以很好的迎合现代社会,迎合了某种社会传统。

家园 你这“星期五”的比照有意思

鲁滨逊把“星期五”从野蛮人调教到了文明人。

在《芬奇》里,工程师把机器人杰夫调教出了“人情味”,这让电影“突然”有了一点思想性,在末日生存中凸显出了生命的本义。

工程师本来打算制造一个智能机器人来在自己死后照顾狗,但是无生的东西怎么照顾有生呢?他自己都觉得是在赌博。

生命的本义在于情感或精神的需求,一个机器人是无法提供的。但是,电影中机器人杰夫似乎有了“人类的觉醒”:

点看全图

当杰夫急于求成差点伤害到狗和人的时候,芬奇用自己的手掌向杰夫展示了在阳光照射下被烧灼冒烟的画面,然后愤怒地斥责了杰夫。

而杰夫似乎也懂了芬奇……

点看全图

这个杰夫低头认错的镜头,足足有10秒,我觉得很萌😋😋【前几年还有一个机器人很萌的电影,叫《超能查派》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这电影确有一种批评人类的倾向,你叫它政治不正确。我倒觉得它赋予了电影更高的意义。

另外,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真的很不错,斥责杰夫那一段,工程师表情复杂,汤姆汉克斯对着空气表演,拿捏到位。

《芬奇》比《慕尼黑》好很多,我觉得IMBD的打分没体现出它的优秀。这电影具备了娱乐性、艺术性和思想性。

家园 你看得比我细

我说”政治不正确“是戏言。至少在电影所设置的场景里,生存要求这种“政治不正确”。在电影之上,可以说导演如此构思这个故事,可能是有这种”政治不正确“的想法在内,见芬奇对团体精神的嘲讽。也可能是导演别出心裁,试图讲述一个机器人产生情感的故事。此类故事好莱坞已经有过,如威尔史密斯主演的《I Robot》(2004)。

我认为电影的高潮是这个镜头。在芬奇体力不支要回车上的时候,机器人问他,我能为你做什么,芬奇说,你做得很多了,握个手吧。只有人类才会握手,通过身体接触传递情感。芬奇这时已经把机器人当作人类同等。机器人不会哭,但是头靠着芬奇,两个存在像人类一样相拥。芬奇差不多要哭的样子。这个镜头很长。老汉克斯的表演无懈可击。

同意你说的,这部电影的IMDB评分偏低。那部《慕尼黑》偏高。

家园 这是一个简化版的印度种姓世界

奴隶主看待奴隶是极善良的:不知疲倦地工作,从不需要开工资,也不辞职,做到死为止,在死之前还要以身侍寝,生下小奴隶,危险时刻不计自身安危救自己。即使主人死了之后还要命令机器人继续做狗的奴隶。这个机器人看起来实现了主人的遗嘱, 但机器人是不是会抗争,是不是会有Robot lives matter,也许是下一集的故事,看有没有人拍了。。。。。。

这是一个简化版的印度种姓世界:主人是婆罗门,创世者,狗是刹帝利,机器人就是贱民了, 虽然帝国斜阳,但依旧温情洋溢,精神永生。

为什么我们看这样的电影心里很舒服呢?因为我们自我代入是最高种姓的,虽然我们有敌人时刻威胁我们的俄生命,但我们对低种姓的服从感到愉悦,我们是超脱的精神“贵族”。

好莱坞电源就是精神鸦片,信焉。。。。。。

通宝推:氵氵,
家园 看法相近。不过我觉得是基督教。

因为真正回避的是善的来源问题。

杰夫的人性是芬奇赋予的,虽然他是从机器自己的感知形式中意识到的,但无论如何,有这个外部来源。这其实就是上帝和亚当的关系,就像那幅名画。

那么芬奇的又是哪来的?要么是知识传承(灵知主义),要么是本性固有,要么是上帝感召,要么是迷信父母。由于父母无非是前三种,可以直接省略。

先看知识传承,有知识的才有善,这等于说没读过书的天然有恶的倾向。再看本性固有,这等于说人类先天就是有善有恶的,完全取决于生理。最后则是上帝感召,这个都不需要说了。

无论哪种,都意味着区分,意味着善恶二元的基本结构。并且将善的来源指向某个先验存在。比如,对于杰夫来说,芬奇就是那个先验存在。

所以这本质上是基督教式的建构。

———

胡扯一番: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历史是谁书写的。历史是神性的历史,还是人性的历史?人只是神性的载体,还是人就是神?胜利者是否代表神性?人性的胜利是否是最终的胜利?电影给出的答案似乎很明显。如果机器能够拥有人性(神性),那么人类就算灭亡,也是无所谓的。至少机器人更容易生存。这样,机器人的本质……是选民。

通宝推:曲道自然,empire2007,陈王奋起,
家园 《我,机器人》还有些印象

威尔史密斯商业价值如日中天时拍的大片——机器人变坏了,然后开打🤔

演了那么多商业大片,今年威尔史密斯终于靠《国王理查德》拿到了奥斯卡影帝。据说,这种伪传记片最容易得奖。我下下来了,还没来得及看。

家园 后启示录的启示

 

书接上回。这样说,那种失序状态反过来证明了现在秩序的美好。辛普森一家有句相当直接的表达:

  

你们不觉得即便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社会,也要比荒凉的完美新社会要好的多吗?我很高兴我们生存在这个时代,我们也将长久的在这里活下去。——The Simpsons S24E09

  点看全图

  

(还一句比较有趣,“尽管有很多刀锋般锐利的东西,也没有人刮胡子了”)

之前说过,这和七十年代以来的福利经济学是一回事。虽然社会不合理,但是如果改变,可能更不合理。

另一方面,这也是西方社会的起源,那就是出于恐惧而出让权利,建立社会。是否现实不知道,但这至少是近代以来国家理论的传统。那么,再次建立社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需要再一次放弃自由,甚至按照阶段论重来一遍,这是一些人所不能承受的。

  点看全图

  

(这也是在迎合现代以来的对立神话,但内核却是基督教式的)

这也可以在学理上得到解释。由于契约意味着出卖自由,那么,政府权力的增加等于公民权利的减少。说白了,人类社会或者说政府,实际上是和魔鬼签订契约。你无法保证不会制造出更恐怖的魔鬼。

这反映出现代思想的缺陷,那就是首先要想象一种状态,不管这种状态是否还存在,然后一去不返。

准确的说,这是在回避善的来源问题。这样,要么变成上帝感召,要么变成善恶固有。不管哪个都意味着永恒的斗争。

由于后现代学说无力解决这一问题,又不肯回到古典政治学重建,那么只能倾向于当下的“传统”,倾向于延续它和墨守成规。这也符合人类当下的处境,人总是得退而求次,对付的活着。这样也用不着思考什么,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简单说,就是不想解决问题。只是给一个早已知晓的答案,抚慰焦虑。

这就是为什么叫后启示录,而不用常见的后末日题材。因为它本质上仍是基督教的结构。就算不是,赋予机器人性,也和上帝造人没什么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细节不合逻辑处甚多,因为它不需要讨论那些问题。

 

其实,如果科幻看的多一点,会发现不合理是常态。因为他们往往不是在讨论技术问题,哪怕看上去硬科幻。

总的来说,不讨论太空歌剧,科幻也就两种。

一种以阿西莫夫为代表,设置一个逻辑,然后基于这个逻辑演绎,讨论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这对应的是希腊的逻辑思维。缺陷是不考虑社会状态,往往变成机械唯物主义。甚至一开始的建置就忽略太多,导致整个建构非常可笑。但这种相对比较科学,因为和科学的逻辑一致。现在也有复杂理论修正。

一种以此类作品为代表,上面分析过了,本质上是基督教的内容。也就是之前说的信念宣讲。因此他不可能对技术问题思考过多。哪怕念念叨叨的掺杂一堆评论,也不一定高到哪去。就像海伯利安。只不过为了有说服力,他会设置一个比较成熟的背景,让人不要在意那些细节。有时也会加入不少逻辑。

剩下的,就是太空歌剧和后现代人类学碎片。前者一般等于封建资本的过渡时期,又或者还是在搞神学,比如卡拉迪加。后者顾名思义,其实就是隐喻破碎化和边缘化的现代生活,人类失去了内在联系,只能努力将希望传递。由于他不一定是基督教,更可能是灵知主义、机械神教,所以单独拿出来说。

当然还有多合一,还有特别类型的,这里也不讨论短篇。比如之前说过,洛夫克拉夫特和迪克本质上是在思考现实的本质,前者接近灵知主义的宇宙虚无,后者接近物自体、实在的终极不可知。他们都认为世界是荒诞的,隐藏着可怕的现实。无非是一个更接近神秘生物,一个更接近高科技实现的未来。

总之,科幻多半和科学没关系,就算打着硬科幻外皮,说不定还不如人家奇幻来得实在,哪怕奇幻更加糟糕。

 

然后再说恐惧。这个简单,现代社会碎片化、边缘化、区隔严重,社会状态不稳定,自由化和犯罪激增,导致人们对外人天然不信任。即外人都是豺狼。这种恐惧不只出现在这个题材,其实所有题材都是,还发展出各种不同形式的象征。比如机器人和大白鲨。

因为某种意义上,电影的核心就是反映生活的焦虑、生存的恐惧。这也是之前说恐惧片成为主流的原因所在。

而且这是有市场数据支撑的。

  点看全图

最后,把你知道的换个形式告诉你,这是美式心理学家、咨询公司、科普作者的基本技能(最高技能)。不过是寻个安慰,找个借口(外部权威)而已。但考虑到作品必须既陌生又熟悉,那么选用这样的背景也不意外。毕竟“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现实感是否搞错了什么”。

所以我们可以不做讨论,单纯欣赏那些细节、演技。

比如油车根本不算什么,太阳能才是少之又少的存在。一方面是不够酷,一方面是无法反映出倒退。一方面则是,太阳耀斑可能摧毁了较大的太阳能设备,只剩下小微型,比如车上的电池板可用。这些细节很容易合理,所以并不重要。

通宝推:陈王奋起,
家园 这篇水准极高

有秦国人看吕氏春秋的感觉😁。

家园 希望你不是受了我的标题的误导

首先问你看过这电影没有。想来没有,因为你说

【好莱坞电源就是精神鸦片。。。】

你肯定远离精神鸦片的。但也说不定。😁。

如果你没有看过电影,只凭我介绍的一面之词,不可能得到全面印象和理解。我把电影中机器人比作星期五,是我的错觉。你应该结合普鲁托和我后续的发言,就能够理解电影所欲创造的比较丰满的人-机器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当然人和其创造物之间是否真能达到平等,这个问题太深,就不讨论了。但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想实现这个目的。在影片中他实现了。你说这是精神鸦片也行。

最后说下奴隶社会,尽管你说的是印度种姓制度。其实在讨论电影的时候说奴隶社会,有够煞风景。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奴隶社会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不应该以善恶观之。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取代,不是因为哪些奴隶主善心发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是在奴隶社会这个阶段里,或许有善心的奴隶主,或许有真诚的主仆关系。如果我看到这样故事,也会感到愉悦,并非因为我是奴隶主,而是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我愿意看到人之间剥离了社会经济政治属性后的关系。

印度种姓制度之所以恶心,因为当代生产力已经超越了种姓制度初创的年代。但是它依然(部分)存在,或许说明印度的生产力并未真正发展到现代社会。尽管印度具备很多现代技术,那个社会依然还是相当落后于现代文明水平。也说明它的巨大潜能还未发挥出来。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好莱坞编剧一思考,我就会发笑

上一回鼓起勇气去看Avatar,结果就是一个星际殖民,大失所望,还有年轻时候就追的星球大战系列,也是水准之下,所以我近年看过的好莱坞电影不多, 这部电影我的确没有看过。

人和机器的关系核心在于人和机器如何养活自己,或者说如何获取能量,自我如何在世界上生存。脱离了生产关系,就是一段纯粹的小资幻想,距离构建一个可信世界,或者展示世界观距离太远了。

如果人类提供能量,供养这个机器人,那么这就是人类和机器宠物之间的故事, 这样的电影太多了,不过是有的人的人性不如狗的人性故事翻版。如果机器人自己获取能量,来完成人类设定的各种任务,这就是奴隶制的翻版,就是种姓制度的翻版。

编剧回避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应该说他高明,还是不高明。

家园 应该说批评他人的人最高明

左右都是你在说。

不过我同意你说的能量问题的重要性。

【如果机器人自己获取能量,来完成人类设定的各种任务,这就是奴隶制的翻版,就是种姓制度的翻版。】

如果机器人自己获取能量,不完成人类设定的各种任务,反抗人类,就不是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的翻版。你是否认为这就是好故事?

好莱坞也有这种故事,如《我,机器人》。

家园 人性的本质是人的DNA复制强化

无关善恶。

机器不会有人性,一定要加上人性拟真,不是宠物就是奴隶,或者异化。

家园 上世纪90年代初

第一次在录像厅看Terminator II 时,真是震撼的无以复加。随着年龄渐长,眼界渐宽,这种故事情节简单,特效唬人的美国电影就再也引不起我的兴趣了,后面啥星战、阿凡达之类,我是一部都没看过。

家园 骇客帝国,楚门的世界怎么样?

Re: 好莱坞编剧一思考,我就会发笑

----------

骇客帝国 matrix,楚门的世界,这两部怎么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