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陈平先生的《李约瑟问题和中国社会的演化》读后感 -- 胡一刀

共:💬106 🌺29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主客二分有两个意思

认识者和外界事物,即观测者和观测对象。外界事物是否依赖认识者存在,即个人想法和实际存在(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

测不准只是观测者对对象的影响和概率问题,是第一种。而通常所说的主客二分,是第二种。但这里似乎是在用第一种去说第二种,脱离测不准背后的物理学逻辑,换成日常思维。

这么说比较复杂。换个方式。主客二分一般不影响客观世界的规定,这里的客观世界依然是物理学的。传统思维则强调客观世界也是一种建构。

补充

一旦意识到客观世界是一种建构,那么就肯定有其基础。进而,主观客观、你和对象,都是这种基础所建构出来的,不分什么高低上下、你我彼此。于是消弭了“主客二分”。这个基础有很多名字,比如“天”或者“道”。

这还只是开始,如果意识到现实秩序是由人决定的,所谓基础由人心决定,也左右了人心,自然就会有样一个结论——为天地立心。历史由人民创造。

家园 主客二分本身就是个体思维的产物

中国文化是整体思维,所以中国不会产生主客二分这样的东西出来。

中国人从五四运动开始全面向西看,直接把西方个体思维的产物----现代的哲学与科学直接拿来用了,而且还用的很顺手,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文化会转向个体思维。

复杂科学应该已经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边界了。这是因为个体思维有个逐渐认识世界的过程。在初期,还是可以做到主客二分的,但是到后期,无论是物理学的发展还是人的认识与感知的发展,都在挑战这个边界。

家园 整体有两种

一、个体组织,形成整体。

二、只有整体,没有个体。所谓个体都是整体的局部表现。

复杂系统依然是“一”

区别只是整体性质是否可以通过个体体现。但这种整体已经被个体和具体的学科背景所约束。因为首先要定义对象「是」什么。

传统思维主要是“二”

它不会定义对象「是」什么,而是「属于」什么。所谓对象和个体只是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重视关联,不会忽视背后的复杂。

其他的都是老生常谈,不再赘述。用道德经来说,传统思维重视无名,对象思维重视有名。无名会充分考虑现实的复杂性和无限性,有名则构建出逻辑大厦以解释客观世界。或者说,概念规定,是否能够等同于对象?区别就这么简单。

量子力学看上去支持传统,但实际上只是某些解读,换掉物理学背景之后,才能给人的启发。

家园 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想法,结论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 补充帖

又重新读了一遍陈平先生的文章,还有这个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682004-10522

刚看到下面这段的时候

“地理位置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李约瑟问题。我们将这些互相竞争的单线论点整合为一个耗散结构的统一的动态模型。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东西方的不同文明。这些相互作用由多维的动态过程组成,包括地理、气候、人口、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单个变量不足以决定这个多维的演化过程,而且社会演化并非一个“不可避免”的决定性过程。资本主义和科学的产生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罕见的事件。就像生命起源问题一样,它们出现的概率非常微小,但一经诞生和成长,就改变了历史的命运。”

很不以为然,觉得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用的废话,没法定量也得定性,总应该区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吧,仔细想了之后,觉得人家其实也是排了序的

重新梳理一下,我现在觉得,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科学,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 我们在东亚这里被东部的大海、西部的高原沙漠、北部的极寒、南部的热带雨林所限制,能打下来发展的都被我们打下来发展了,所以早早处于一种孤立的隔绝的状态了,所以越到后期皇权越集中越专制越失去竞争的活性,失去演化的动力。

陈平先生认为,西方文明因为靠着地中海,陆地也都是平原,所以交通方便容易发展劳动分工。这个我不很认可,如果真都是平原,又有统一的罗马帝国在前,那为啥还再也不能统一呢?我记得有说法欧洲平原比较细碎,而且雨热不同期,所以也就没法和我们一样发展精耕细作,只能农牧并重,结果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陈平先生也觉得西方是农牧并重,而且指出饮食习惯也导致无法大军远征。所以欧洲迟迟无法统一是不是也是因为军力不足,一堆弱鸡谁也不可能一统天下?

结果欧洲保持了多方竞争的态势,拿破仑不用蒸汽战舰英国人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反观我们这里,康熙不用戴梓的机关枪,他就只能籍籍无名。

因为我们的地理环境好,能养的人多,所以发展科技收益少热情不足;而西方地理环境一般,能养的人少,还被黑死病搞了一波,反而发展科技收益大热情高。这也是祸福相依吧。

其次是因为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其实更是和演化息息相关,生物演化史上,如今这么多种类的动物是从生物大爆炸那会儿一下子各种门纲目都冒出来了,现存的门在当时都能找到。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如果其他门纲目都提前N久出现了,突然哪一天冒出来个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的门出来,刚出来的肯定没已有的成熟,那就容易被干掉……

所以系统的终态和初始态密切相关的,我们中华文化的初始态,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就和希腊那种路子完全不同。后人的思路几乎必然会受到前人思想的束缚、干扰,要跳出既有窠臼谈何容易。等几何原本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华文化中华社会已经太成熟太稳定,不经历大冲击无法接受新知识新体系了。

从爱因斯坦的说法看,其他文明没产生科学是正常可以理解的,倒是产生了科学的文明才是异数。讨论外星文明能否到达地球时,有一个大过滤器的概念,很多文明的发展遇到无法越过的坎儿,也就是被过滤掉了。我觉得能否发展出科学,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坎儿。地方不够大,初始的文明火苗不够多,无法独立发展,互相拾遗补缺,早早均质了没法进一步向前演化,这种例子无论在南美还是东亚,其实都可以看到。别看教科书里说啥咱早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真单独放那里发展,也许这苗真就一直没机会长大….

陈平先生还提到了经济决定论,我觉得这应该是地理环境、文化的后续,主要原因是在上面两种因素,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至于其他河友提到的宗教、语言,我觉得是次要因素,属于“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家园 不是缺乏多元,而是缺乏广泛的社会变革

知识是需要新兴阶层来承载的。也需要参与经济-科技循环滚动发展。

中国有这个基础,最大的差距只有三点:一、战乱。同一时期西方上升,明朝下降。二、人物。缺乏牛顿那样能够综合之前所有学说的人物。三、价值。中国的价值目标,偏向政治,偏向应用。这三者本质上是一回事,所以才会有近代科学的发展,却没能突破到现代科学。

至于西学过来,接受其实毫无问题,问题是过来的本来就有问题。传教士传播的东西,能没有问题吗?就不说窃取和贪功了。其次才是传播和应用。也就是没有阶层、没有公共知识体系、没有独立地位。

家园 花宝!你似乎GET到了陈平的核心观点了!

他的确是把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放在主要的要素上,他好象认为,地理环境塑造了文化传统,他把文化传统简化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坐标的两个端点来描述的。当然他为此作的数学模型我看不懂,结论倒是还记得:古代中国的环境涨落巨大的地理环境特点塑造了分工简单的农耕社会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小农农耕社会形成了保守性文化传统,保守性文化传统导向集体主义和从众风尚。

家园 抓个小虫,戴梓那个枪离机关枪还差不少

只能说是西方管风琴枪的改进版。

这种连发装填好的多管火铳的武器,明朝也有类似的设计图。不过这东东真上战场,不见得比明军普遍装备的一窝蜂之类的火箭群性价比高。

提到古人没像西方那样发展出工业革命,我就想起我们古代的手工业一直扛到二次工业革命才在成本上被西方超过。

如果中国搞类似的工业革命的话,意味着要一路赔钱,从蒸汽机的技术一路发展到电动机才能赚钱。想想就不太现实。古人守着土地可是一年稳赚50-60%的地租,满清的土地包税制更是能收到80%。指望单个地主拿钱搞工业不现实。像英国那样羊吃人搞工业革命,光是流民问题就没办法解决。英国在印度搞纺织业,可是结结实实饿死那边千百万人口的。

封建王朝面对19世纪的西方入侵,挨打一定会挨打的,但是挨打以后,满清这种学都不肯学,慢得像乌龟爬,保大清不保中国之类的迟钝反应肯定是不及格的。

看看日本在黑船之后签订日美商约的过程,人家锁国那么多年,对西方外交的惯例还是知道很清楚的,再看看满清在一鸦,二鸦中愚蠢到不知道怎么吐槽才好的那种和英国人那种“自说自话”的意淫式交流,真恨不得把满清从皇帝到大臣都挂路灯,太蠢了。

隔壁幕府都知道要搞应庆军改(1868),满清老老实实学西方军制搞新军,已经是甲午之后的1895年了。

家园 陈平先生的核心论点其实只有一个。

那就是资源决定论。在先生看来,资源决定了人们靠什么吃饭,而吃饭的方式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等等。决定资源的有2种东西,一个是自然地理环境,表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另一种是科学技术,因为科技可以创造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我的理解,可以把自然地理环境看做资源的横轴,把科技技术看做资源的纵轴。欧洲能发展出科技,是因为他们能直接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获取的资源不够,所以,他们有这个动力去获取新的资源;中国没能发展出科技,是因为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产出的资源能够满足我们,我们缺乏寻找新资源的动力。

家园 必然都是通过偶然起作用的

虽然条件成熟,也要通过某个偶然事件来实现。

家园 公共知识的崛起

或者说阶级(劳动力)再生产的演进。虽然中国很早跃进到科举,可是阶级再生产并没有多少进步。先秦由公学而私学,中古由官学而宗派,直到宋明书院才算进入大规模公共传播的时代,可历史只不过是从门阀世家变成士人阶层的舞台。

就学术而言,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天文、物理,恐怕医学的发展是最典型的例子。外科从手术转变为药物,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术不传”。虽然他们也写书。陷入有“科”无“技”,难以发展的境地。

看上去,这对应的是代际、师徒传学,但问题是,西方近代也是由代际、师徒发展来的。比如之前说过的化学(炼金术),同时也依靠“官学”(经学院、科学院)。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虽然文化取向导致学术偏政治,但更关键的是

很显然,近代士人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随之而来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完成了整个社会的转型。

通宝推:ziyun2015,
家园 补充个点:中国农耕知识起源于天文

有人分析过,太极图其实就是古代立表测的影子在一年内的影长合集。因为在古代农耕社会天时,季节,节气至关重要,这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基础,为了掌握农时,判定季节,测时间需要观星象,或立表测影进行测量。立表测影需要有原始定位点,由此也产生了“中”的概念,后来衍生到中华民族的“中国”概念。

在陶寺遗址中,就发现有测量节气用的建筑阵列痕迹,在一个王族级别的大墓中也发现了一套测影用完整的工具,非常精巧。还有人分析认为华夏族关于“龙”的形象未必是由部族图腾组成的大杂烩,也可能是形成于苍龙星象。易经中关于的龙描绘,比如“见龙在田”,“亢龙有悔”等多数是苍龙星象在不同时节在天上的形象 。上古时期中国的科技还是很先进的,例如天文历法,大地测量,发现勾股定律,计算圆周率等多数科目比欧洲领先几百年。

科技进步产生于实际需求,这些知识足以满足农耕社会的大部分需求,所以对进一步发展科技知识的动力不足,农业经济的中国人安土重迁,满清入关后,为了统治广大汉人,推行愚民政策,有意隐瞒或禁止了许多科学知识。这可能也是后期中国理论科学方面发展慢的一些原因吧。

通宝推:呦唔,
家园 给月兄宝推!且补充两点

1、不仅是“近代士人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实际上士大夫阶级是中国科学发展的最主要的阻力,他们对墨家(主要基础于百工)的打压,他们对明代心学的迫害,阻止了中国在与西方碰撞之前,完成理论与技术的融合。

2、西方在宗教改革以前,理论与技术也是分离的。这点月兄说得非常好!很可惜显然大部分网友知识体系中没有这点,也没有西方的科学发展、实际是理论与技术发生了融合的结果:理论必须由实验/技术证实才能成立;达芬奇的奇思妙想也只有在有工匠能做出来才能为社会(君主、诸侯、大众)所承认。

在中国,王阳明学派的知行合一、未能行则未知,已经摸索到了理论与技术融合到门口,但是被程朱理学派的士大夫阶级弄死了、铲除了、修正歪曲(黄宗羲等)心学各派。这样中国就只能等到西方碰撞后,等到士大夫阶级的地位、信誉、作用彻底破产之后,才从“西天取经”——留学西方——取回理论与技术融合的火种。

很不幸,这个取来的火种,对民国以及建国后的文科生,基本无效。所以今天中国的问题仍然是面临程朱理学的继承者们各种’作‘的问题。

家园 是的,中国文化的起源就来自天文

立杆测影的投影正好就是太极图。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的建立就是来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古人把世界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从而对所有的事物与变化都寻找与整体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各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

家园 才发现中间少了一段话

知识传播以及阶级觉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承担什么、能吃几碗干饭。

家园 冯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