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被碾压的感觉--当年读书的趣事 -- 达萨
那么看 211 985 就是个不错的快捷路径。
这跟编程是一样的,没必要每个细节求最优最精确,高效出结果最重要。
行业认同四大会计事务所,道理是一样的。哪怕四大本来是五大,少掉的那个就是恩龙公司丑闻。可见名牌也不干净,但是名牌终究还是名牌。
山东矿业大学的。
过去我平均面试50人以上才招一个,当然有的是部下替我面试。HR手头没有人,只好把扔掉的简历再捡回来,我曾经招过一个中专毕业,后来读985在职研究生的,现在是某上市公司老总了。
英雄不问出处,有的起点低尤显意志顽强。至于智商,韩国职业棋手的智商测试只有90多,在专业领域多年后,本行业的高手的智商绝对不容怀疑,不然你以为歼20东风17的担纲设计师都是清华北大的?他们基本上都是二流学校出身。
有没有比SCI更客观的指标,当然现在强调高质量期刊的SCI,这个有进步,可是高质量期刊是哪个,还不是“学霸”们定的。
所以要限制 学术“自治”的程度,有些事情该国家定就该国家定。
但是,你自己举的例子其实就有一定意义。名校的比如清华,分数比较实在,GPA3.5以下很常见。而不那么名校的,很多分数是打个招呼就全成绩单都90分以上的(GPA总平4分),教务处老师跟班主任统计好大家的意愿去向,然后50个人的班级,出20个全班第一名的评语很正常。所以看到不那么名校的学生,对成绩再三核实,是很必要的。当然很多时候真的是很优秀,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另有缘由。从测试题泄露,个别人的公关不一而足。
山东曲阜师范是个“著名”大学。这个学校以考研闻名中科院清华等著名学术机构。盖因山东高考分高,很多学生本身素质不低,上不了名校。在这里大学四年全部精力用来考研,各科老师都主动为考研让路。名校生只用毕业设计半年业余时间准备拼不过正常。所以很多不错的学术机构的研究生,本科都出自这个学校。当然后来发展,好的坏的都有。一个类似情形是中科大学生出国,据说有任课老师惯例为了给学生准备GRE考试让路,调整期末考试时间的。某个老师拒不调整,被生物系(出国重灾区)学生集体罢考的。不知真假。
另外就我所知类似现象明显的是医科考研。本科招生算是不错的北医(至少北方常是五年制临床本科第一,协和和北大合并招生,只招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不参与比较),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很少。保送不了大多直接工作。因为几乎没人有信心和地方学校的学生比考试,人家做了四五年模拟题,你除了前两年基础课,三年都在医院围着病人转完围着老师转,哪里考得过人家。我有个同学,北医几个临床学院加一起的年级总平第五,差点当了医药代表。因为保送资格她虽有,但是多数临床的老师喜欢男生,她完全拒绝干基础,保研失败。去工作又是非北京的医院不去,非大医院不去,而大医院又倾向男生,北京当地学生。而且很多北医系统和卫生部子弟在保送和工作中都有明里暗里的照顾,她家里完全草根。好在最后时刻,某个医院因为原来说好的学生突然改主意出国,空出一个位置给她。如今她已然独当一面。
一门心思想进银行。财经,武汉本,成都研。草根。
无论怎么样,有理想并敢坚持理想的人,都是好样的。
湘潭大学以前是有政策倾斜的,数学系又是他家的头牌。
歼二十的总设计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虽然算不得顶尖高校,但好歹也入围985了,说人家是二流大学有点牵强吧
所谓中国大学有第一没第二,有第三没第四。
淮南矿业学院毕业的。该校文革时是中专“淮南煤校”,本世纪初改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该人主持并承担了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中包含一项国 家自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863”、“973”、ITER计划专项和中美、中法、中德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近20项。
但他的故乡安庆怀宁名人辈出,如陈独秀邓稼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