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越人语 -- 商略

共:💬218 🌺78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5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泡桐树我家邻居以前种了一颗 -- 补充帖

同感长的真快,比其他树快很多,没几年就老粗了,叶子跟芭蕉扇似的,刚种下时叶子长在主干上。

家园 房前屋后不要种泡桐

这树容易倒。很多年前,我家屋后有一棵,又高又大。有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就倒向房子这边了。还好有个桑树顽强的顶住了。第二天赶紧找人锯了。

家园 现在能流利运用方言

正确理解其中所有微妙含义的,应该日渐减少了吧。

家园 泡桐木质很轻,应该

扎根也不牢,

家园 可能是的

很多地方,语境日渐淡。我平时也没有方言语境,有些词会想不起来。

家园 做客

做成小偷,这小痞子真丢人。。。

家园 是的

太担心了。

家园 听说做缝纫机板

小时候听说的,不知真假,后来没去证实过。

家园 而且直

粗壮了爬不了树。

家园 周树人晓得伐,汝乡的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家园 撒水撒污

zasizawu

家园

我们方言不同音。水念SI,尿suī念XI。。。

家园 涨知识

看来越语同吴语有差别啊。

家园 哈哈

是哈!

家园 【原创】越人语 | 八哥

八哥

八哥甏里,

公公畈里,

娘娘庙里,

嫂嫂菜油麦馃呱呱哩。

这是一个偷食故事中的四句儿歌,摸拟八哥的口气。听讲故事人的意思,似乎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村里,而且发生在豆腐相公的家里。我不知道是否确实。

馃果是用米粉或面粉做的食品,圆形有馅,豆沙或芝麻,可蒸可煎可炸,但一般是蒸的。我喜欢吃豆沙馅的,烂甜烂甜。

用米粉做的麦馃,大多和以艾草,呈绿色,叫艾青麦馃。讲究一些,还有专用的模子,将麦馃压成圆饼形状。我家里就有这样一个模子,用木头雕成鱼形,有三个浅浅的洞,可以一次压出三个圆形或八角形的麦馃;模子的背面,刻了一个字“毓”,据说是太公的名字。麦馃做成长形,封口处再用手指压出细密的锯齿,就叫做饺,绿的叫艾青饺。白色的麦馃或饺,会点上红色的斑点用来装饰。

在清明时分,麦馃也是祭祖的供品。

故事是这样的:豆腐相公家里养了一只八哥,用剪刀修平它的舌尖,训练它说话,养久了,它变得通人性。有一次公公去田畈干活了,娘娘(奶奶)去庙里烧香了,家里只留下嫂嫂一个人,她想偷偷做点麦馃吃,又怕八哥告密,就将它藏在甏里,不许它看见,没想到煎麦馃的呱呱声,都给八哥听在耳里。公公和娘娘回来,八哥就说出了这四句话。

  平时说着玩,经常会省去第二句话,只剩下三句。总之,这只是一个偷食的故事而已。后来渐渐引伸为纸包不住火的意思,变成了谚语,比如发现小孩偷偷干了坏事,就会这样唱儿歌似地嘲讽他。

但引用这四句话很容易转移话题,变成讲述这个故事。人们对纸包不住火这层道理兴趣并不大,讲故事本身才是目的和兴趣所在。讲完故事,就得意地笑。所以它的劝诫功能实在有限。

另一个偷食故事,是说婆婆和媳妇乘男人们出去种田的时候,偷炒冷饭头吃。婆婆在灶前炒,媳妇在灶下烧火。忽然,媳妇提出一个疑问:“婆婆,你说他们每年拿着种子出去种稻,等收谷回来,究竟是多起来了呢还是少了?”婆婆迟疑半晌,说:“我想一定是少起来了,你看我们炒冷饭头,不也是越炒越少的吗?”这是一则笑话,我们方言里,冷饭后面往往要加个后缀词“头”,有一句话是在1970年代产生的,在我们老家流传了好几年:“冷饭头吃饱,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农忙时候,总是要吃点心的,有的人家没有闲人,就没功夫做点心,回家吃两碗冷饭头,也心满意足。

关于那只八哥,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的下午,天气炎热,公公懒得出门,就派八哥去看看秧田里的水有没有干掉。八哥回来报告说:“一脚掌,一脚掌!”

其实八哥只是跳到田里一个小水坑里去试了一下,根本不是田里的水位。所以后来人们用“一脚掌”来形容以偏概全的说法,再后来,人们把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也用这三个字来指称,接着又开始将这个故事重复一遍,情形跟“八哥甏里”相似。

讲故事的乐趣,确实让人很享受。

我相信这只神奇的八哥确实曾在我们村里出现过,只是我出生太晚,来不及看到它罢了。它给我们村留下了这么有意思的典故,可以说是不朽了。小时候我特别渴望得到这样一只八哥,有一次还动念要将麻雀的舌头修短,训练它说话,幸亏妈妈告诉我麻雀没这么聪明,我才息了对麻雀动剪刀的想法。

通宝推:大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