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风物长宜放眼量 -- 审度
在我看来,这些只是国家房产政策的参考而已。资本主义市场野蛮生长,政府管控太少了。中国摸着资本主义的石头过河,已经摸到尽头了,未来怎么走,得有中国社会主义自己的特色。
个人信息由国家掌控的大数据,将是未来中国治理的一大特点。
12306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实名制的注册及购票,以及实名制的检票信息,同时由网络购票系统直接链接需求端,不再有中间的各种寻租空间。医院挂号也是类似,由医院直接对接患者需求端。
房地产可否也这样呢?
购房不再拥有产权,而只是拥有使用权。购房就是用来住的,非住不允许购买。由政府来管理个人及住房信息……你要说这不可能,那么我们在雄安来试验一下
不过政府经营土地过分是重要推手
经营土地刚开始是对的正面的,后来掏空6个钱包就是错的负面的
根本原因是忘了初心忘了人民,唯GDP了
我错了。打下标题后发现真要说,好多都是影响因素。
简单的说吧,那时生娃对生活质量没有过分的影响,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晚上天黑也没啥其他娱乐。嗯,还要养儿防老。
现在,生个娃影响太大了,生活娱乐质量严重下降。而且娱乐活动还可以不生娃,甚至娱乐活动导致生不了娃也很常见了。至于防老传宗接代?哈哈,今天天气不错。
而且不要光看需求,还要看供给。
以前一波一波上涨,卖房的人都觉得亏了,所以现在普遍惜售。
如果这把政府不救市,就会有大量的二手房出售。你会发现供给远远超出需求。
中央,地方zf甚至强化这种区别,进而分肥。
房地产是手段之一。这根绳子不好用或松一点,但网还在。医疗,退休等适当加强。
对有产出的青少年用教育房产医疗手段不是好方向。说来退休更好用,延迟退休不断加码。坏人变老,大概就是舆论准备。医保,诈骗,保健品等面向老人的资金回收渠道会不断完善。
不到二十年变成新三座大山,这不打地雷的脸吗?
其实即便是炒房根源说,和大家也不是一个定义。之前说的太过简略,是在说发展也是靠炒房。地方政府用房地产收入支撑公共开支。这点大家应该都知道。具体讨论的话,不算银行,炒房的占比并不多,有三成就不错了。加上房地产公司自己,大概有六成?
这两件事是没办法分清的,只有在讨论具体的时候,才可以说谁更像根源。比如所谓炒房根源说,只是针对房价,而不是针对整体发展。没看,发展也说的是发展对原材料和面积要求的影响。
确实,实名制只能解决筛选出有效需求的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铁路基建。当年武广线春节前开通运营,就极大的缓解了春运的紧张程度。
这个说起来就奇怪了,中国政府各部门都会就未来几年的预期做发展规划。为什么铁道交通就可以做到,基建基本满足人民需求,而住建部的规划水平就这么差,规划的未来房产总是供不应求?住建部一开记者会,总是告知社会大众去年建了多少多少平的住宅,说这些基本满足人民需求,大家都觉得他们睁着眼睛说瞎话?
我还真觉得,未必就是住建部说瞎话了。只不过,铁道交通投资完全是国企行为,而住房市场市场化资本化了。国企的投资行为考虑了很多社会效益和政治正确,而市场化下的房地产业,则专注追求更高的利润。为了这里面巨大的寻租空间,他们不断的制造各种焦虑来刺激需求,什么丈母娘论,改善型需求,学区房,江景房,养老住宅,cbd,等等等等。对比下教育市场化后的各种教育培训广告---“你不来,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所以,我的观点,仅从真实需求来说,住建部的规划及实际每年的住宅面积,与真实需求是基本平衡的。但是,由于炒房的存在,这种平衡被严重扭曲了。
改开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资源向沿海严重倾斜。
大致80年代推得城镇化,00年改成城市化,13年提出城乡一体化。
体会一下同时段的间的各种变化。
如果算上农村自建房,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仅算自有的,应该是十分宽裕的一个数字。早年说中国农村人口可是8亿,20人口普查说是5亿人在农村,就是说有3亿农村人口住在城市,这三亿多,相信大多一半农村有房,算五分之一同时在城镇买房应该不为过;另一个方面,很多这几十年才进城的非农,有回老家起房的。
按权的信息,8月份住建部说城镇人均38,农村人均48平方米,不过不知道是怎么算的。还要考虑农村很多房是没报建的,包括历史遗留和新建不报。单单住房面积来看,我国相当之宽裕。
那么,为什么房子成了一座大山?
单纯觉得这个粗算不合适,比如五分之一城镇买房。而且这里实际上是在讨论历史数据而不是未来情况。比如近几十年才进城,回老家起房。
这样就会把问题性质完全改变。其实这两个都不需要论证真假,因为就算是真的也没什么意义。
因为现在是转变进行时,农村的都要盖不起房了。个人感觉,主要是15年之后的事情,之前多是地区性的,只是声音大。
所以以住建部的数据为参考吧,也很好看的数字了。
15年后农村起不了房,主要应该是宅基地问题吧,跟钱应该关系不大。农村自建房,还是可以丰俭由人,按前年的实操,6,7万我家乡还是能起一间带门窗水电外墙贴砖地面铺砖内砖刮塑的房子,90平方,单层,除了家具,其他都有。两层的话加三万多吧。还可以先欠点施工材料费。这几年也有几个亲友回家乡起房,占住宅基地。
6,7万我是相当的意外,可能很多人都学得意外。
本地比较便宜的地方,最多二十平。我这里十平都难。当然其实可以盖简易房,塑钢泡沫板那种,二十平可以降到一万左右吧。
宅基地不是问题,除非新区,其他地方还是相对自由的。
地区差异太大了,这个问题几乎没法用统计讨论。
住建部说的是家庭自有率,和这里是两个概念,其实就只是说在银行手里。
----
歪个楼
比如也不会否认襄阳地区的牛肉面还有六七元一碗的,而我们这里……带点肉要十二元左右了。或者单独加肉,五到十元。不带东西的丐中丐(传闻中的安徽板面)大概是七元左右。大部分时候是八元左右。类似的还有驴肉火烧。
单纯买房,由于已被管控,其实和其他地区不太一样,所以只能说说自建如何了。前几年,连自建都不行。有拆房准备重盖结果两年多没动工的。大概去年年初才盖上。
现在的房地产业被扭曲了:伪需求的涌入,将房价推高到了脱离供需的高度。
譬如目前正在闹的 深圳某业主报团退房 一事。这些就是明显的伪需求。并不是因为“住”而买房,而是为了“学区房”,或者“学区房升值”预期而买房。
之所以有这些思考和怀疑,是近来因为跟一个朋友复盘医改。
十多年前,我在国内做市场调研,基本上知名三甲医院都跑过。那时互联网挂号业务刚刚兴起,全国一下子冒出百来家挂号平台的创业公司,我还听过几家公司的路演,他们一开始的思路就是希望,在垄断某地乃至全国的医院挂号资源后,靠患者流量、挂号佣金盈利。所以,他们需要放大患者的挂号焦虑,譬如河南患者远上北京看眼科,长三角患者涌入上海看病,比较严重的时候,上海金山医院,据说一半患者都是上海以外跑过来的,瑞金,长海医院也有类似情况。我还记得武汉同济眼科主任跟我说,到他那看病的非武汉患者,起码90%不必要跑他那,本地看就好了。
而当时关于挂号难,以至黄牛难杜绝一事,各种分析都认为专家资源供不应求是直接原因,此事无解。
类似的,还有知名的教育广告“你不来,我们就培训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这些资本通过某一两个个例,大肆宣传渲染焦虑,最终让全社会买单,几乎是前三大改革市场化开始时的必然操作。
20多年前,要怪,也只能说那个时候的社会主流思想就是市场化,向资本主义学习吧。这些年受了资本的二次毒打,整个社会思想开始变化了,对全面市场化开始反思了。
我对医疗和教育的新一轮改革相对比较看好,主要是公立医院,公立学校可以托底。他们得遵循国家政策,即便执行有偏差,也差不到哪去,大方向不会错。
房地产就相对悲观,这个规模最大,利益牵扯最多,最难搞。
1、我跟小孩同学的家长,熟一点都会聊一下,家长群上大家也会说这个。
普遍的反应,都是太应该了。之前被整的疲不堪言,这就是世纪军备竞赛啊。
2、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很不满,表示还是会想办法参加各种学科培训。
这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不满的几个都是全职家庭主妇,也就是他们的生活重心其实就是陪孩子,有时间有闲。至于他们家庭收入怎么样我倒也没那么八卦去了解。
3、学校老师感觉比以前负责多了……不知道是因为升入高年级了的正常现象,还是其他什么。以前吧作业都是让家长先检查,老师批改后再让家长督促。现在作业不合格直接留校重罚,家长群纷纷表示强烈支持。
4、最近招人,很普通的文员岗位,一堆投简历的,都是原来在教育培训领域里面工作。还有培训老师应聘质量管理的,还主动打电话表示自己学习能力很强,虽然没工作经验,但是希望给个机会试试。
5、学校开始搞课后延时服务和晚托。学校周边及小区附近的午托晚托直接就关门了。我原先以为参加的人应该不多,家里情况也不必要小孩参加这些服务,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全班居然就只有3人不参加,搞得我家小孩在后来居然主动问可不可以放学后延时一下,跟同学一起在学校做作业。
所以现在回过头再看教育市场化,校外培训市场存在么?
当然存在。
但是是否教培市场有那么大,几乎将一二线城市所有家长都囊括进去了?
肯定不是。大家都是被资本裹挟了。“你不来,我们就培训你的竞争对手”,你敢不来?
打掉教培市场,对于小孩最终的教育未来有影响么?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没有影响。如果政策能在教育领域促进更公平的资源分配,这对原先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包括一二线城市的弱势区域),反而是利好。
教育本应作为公共的社会资源而存在,教育市场化,教育本身必然变成资本追逐利润的工具。为了利润,资本可以造出需求出来,将你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变成你需要;再将你需要,变成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