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袁隆平先生逝世 -- 正名从俗
那是工程院建院时政府遴选了一批相关领域的科学院院士做工程院的基础,或者说是工程院的发起院士。
95年是第一批投票在候选人中选出的工程院士。
什么滋味,今天的人们似乎忘记了。
公开发表提议更是一种权利
新华社可以吗
中国力学学会原副理事长王光远教授,八九十年代几次申报学部委员,最近的一次(大概是九二年)被学生告状说他压制学术民主给告下来了,故一直未能如愿。九四年工程院建院,直接通报他为建院院士。
另外,这与李岚清讲话后袁隆平当选不矛盾,初选时票数不高,有可能当选无望,副总理讲话力挺后当选,真有可能是这样的。
有专访视频,有报纸报道。
袁老作为主要贡献在前三十年、在文革时期取得的科技工作者,在后三十年被树为科技界典型,在政治上不和后三十年合拍是不可能的。我不是说他刻意迎合,而是没有这种想法就不会被当作典型,这种事是双向选择,而且有这种想法的人实际也很不少。接触过一位80年代出国,如今国际上专业方面的顶级大佬,对前三十年的看法和袁老相当类似。这应该算是时代的一部分。
就事论事最好,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就以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来评价,不必在政治上求全责备。从这个方面来说,袁老国士当之无愧,国家人民也给了他足够的名利。但是舆论捧得过高也不合适,好像没他不行、非他不可,受到一些非议也是情理之中。
应该没有人否认集体的力量。
66年袁老差一点被打成牛鬼蛇神,若不是那年他发了论文,被中央发现,把他保了下来,让他继续研究,成果不知道会推迟多少年。
另一件运气很好的事情是,发论文的杂志,67年就停刊了,记得是要到75,76年才复刊,袁老的论文如果晚了一年,真是不堪设想,只能说,天佑中华。
作为政府来讲,要通过树典型,鼓励这种为国为民做贡献的文化,可以理解,也是应该的,毕竟,即使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成事,也是有个领军人物的,这件事情上,碰巧就是袁老。
所以,我支持。
总归不是这个论文吧。
也不是因为袁隆平,新中国才搞了杂交啊。
没有袁隆平有没有农业种子大会战?有没有南繁基地?
反了啊,河友。
谢华安,1940年生人。
颜龙安,1937年生人。
屠呦呦在国外演讲还把主席发展中医药的题字展现出来讲,比袁这种为改开献媚的好多了,不知道袁提不提华国锋对他的支持呢.此人有功,没有渲染的那么大,为人不厚道.最近所以这么宣传他个人,无非是有人利用他抹杀文革时代,抹杀主席的功绩.抹杀集体
https://weibo.com/huxijin?refer_flag=1001030103_&is_all=1
老胡是在吃午饭时听到袁隆平先生去世的消息的。我知道我的这碗米饭与他的毕生努力有关,他以一己之力为让中国人吃饱肚子,也为世界减少饥饿做出了贡献。向他致敬。先生一路走好🙏🙏🙏
===
话说主食是大米的人群比例现在越来越高了吧。
原来以为袁先生杂交水稻的贡献占七八成,其他人占二三成,看楼里讨论,好几个人的贡献并不比袁先生小,为什么其他人没有袁先生这样的知名度呢?
没有华,没有他。
当然邓对他更有帮助,吃饱饭靠两个平的言论很流行。
屠呦呦老同志,是个刚人。
工程院的建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科学院过于注重理论水平造成工程,医学,农业等领域专家难以入选。
因此我以为工程院因理论水平不选袁隆平的原因很低。这种说法的由来很可能是袁落选科学院事件的以讹传讹,那确实是和当时科学院生物学部主委邹承鲁的这类意见有关。
负面一点讲,工程院从一开始就有一堆国企高管甚至政府高官在排队,这些人都是靠拿奖,算效益进去的,袁老这样的是给他们的遮羞布。袁老因理论水平不高而落选工程院可能性很低。他是领衔国家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效益更不必说。
对“父”说的批评,正是农科系统首发。人家门清,不服。
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此风不可长。
一个政治。其实我现在还是搞不明白,为什么要刻意掩盖前三十年的成绩。
另一个是经济,市场控制及上市。
这几十年,资本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反共反毛反华有得吃,否则就打压,打死。电视剧《大地恩情》有一个片断,水灾后。神父发番薯,广兴围的人没有,因为他们反对了神父,反对了爱世人的,人人平等的博爱你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