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重建农村集体农场体制,永久解决农民的贫困 -- 陈王奋起

共:💬165 🌺817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估计5-10年种地的适龄劳动力真可能降到1个亿

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60%,这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

假设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那么人口保持在14亿,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就是3.5亿。假设人口预期寿命是75岁,20岁到55岁为最佳可全职从事农业生产人口,那么估计这部分人口至多就是1.6亿。

按照出生率下降的趋势,和移居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大部分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壮年,那么居住在农村的适龄的可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会低于1.6亿。

再考虑到广大农村也需要照顾和服务老幼的劳动力,同时也要有部分劳动力在农村从事服务农业的二三产业。再加上中国膳食结构的变化,部分劳动力还会集中到类工厂化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养殖和高价值经济作物生产,初略估计居住在农村的使用耕地种植粮棉油作物的人口就可能低于1个亿。这给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变化带来很大想象空间

家园 移哪?都移民,谁守土?

非必要,不移民。移民是特殊手段,不能当常规手段。

家园 农村工业要求不能太高

有个问题倒是必须注意:环保要做好。

工业方面,农村可以搞一些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搞一些小轻工。私人或合作社的形式都行。一些地方扶持搞地头冷库,似乎效果挺好,果蔬的销售时间明显延长。流通渠道是个牛鼻子,如果有条件,商业合作社之类的最好。

我觉得,三五百人的村子,一年三五百甚至上千万的产业,是能够支持的,三五万,三五十万也不嫌少。首先解决有无问题。

家园 实在,情况摸得透
家园 你估计都没有去过农村

现在的农村贫困?

就拿我这边曾经是中央苏区的扶贫县来说吧。

首先交通通讯等方面比以前发达了很多

我们那边是山区,历史上交通很不发达,汽车经常要走盘山公路,父辈曾经一个赚钱的门路是挑竹麻(造纸原料),连挑几十里上百里山路。

现在到处是隧道。

几乎家家有车,很多家不止一辆车。

为什么?

因为大部分的中青年都是在城里做工或者自己开店当老板。

然后剩下几个中青年耕作原来几百人耕作的田。

这样一个人耕作的田比以前多多了,种田收入(蔬菜以及各种经济作物)比以前多多了。

在家里种田的人家房子还更漂亮。

所以农村人的收入提高需要什么?

1,就业自由

你想出去做工,当老板就自己出去,然后把田租给别人种,这样两全其美。

不然一个工匠,例如做泥水匠的,做装修的师傅在农村能够赚多少钱?

你不让人家出去,让人家在农村找得到多少生意做?

2,保留农田经营权

你要出去,农田还是你的,你还可以收一点租金,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农村人要真正富起来,需要的是能够赚城里人的钱。

如果搞什么集体制?

那么1,人家可以不可以自由的到城里做工做生意了?

2,谁来当头?

村干部当头?

农业这个东西没有那么强的组织性,不像工厂那样需要统一上下班时间(不然可能上下工序衔接不上),农村人可以早起也可以晚起,拥有不被人管的自由。

拥有自己做决定的自由,我自己想种啥就种啥,这没有比集体里面被人管着舒服?

当然了,毛泽东时代搞集体制还是有一些历史必要性,例如当年大集体搞了很多良田改造,把原来的差田改造成良田等等。

原来的水利工程需要很多人一起干所以需要集体制,现在都是机械。

以前盖房子都是大家用畚箕一担担的挑泥,现在都是机械。

都用机械了还需要那么多人?

当然了,我仅仅了解我这里的农村,我这里的农村在福建原来算穷的,其他的身份,或者有某些内陆省份会穷一些。

但是解决农村人收入的问题关键在于城市经济,关键在于城市工商业。

这点是不会错的。

通宝推:醉寺,假日归客,审度,燕人,
家园 百代皆行秦政法,莫从子厚返文王。

分田单干这个事,上一个彻底推行的人叫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井田是什么?是王田,也就是公田。

本朝太祖18岁写的第一篇传世文章是商鞅徙木立信论,对商鞅就是赞誉有加。如果不是太祖坚持,翦伯赞,范文澜,郭沫若这些文人还是会在历史教科书里把秦始皇写成一无是处的暴君。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973年,太祖直接写此诗给郭沫若,实际从诗文中就可以看出,主席与当时的贤良文学主流是不同的,甚至不惜使用影响力来改变这种对秦政的看法。不然那些大文学家们也不会阴阳怪气的, “不到灵渠岸,无由识始皇”。后边什么余秋雨在都江堰边阴阳怪气什么长城不伟大,都江堰才伟大,李冰伟大,似乎也忘了,李冰父子,是秦朝的官员,李冰的都江堰修建,是直接向秦始皇进行工作汇报的。

某些人以为,井田阡陌,王道乐土一直是真实存在的,总是有商鞅或者邓矮子这种坏人,破坏了天下的公,推行了天下的私,造成了贫富差距,社会分化。当年孔老二实际就是这种观点,所谓礼崩乐坏,就是周制被破坏,周制是什么,封邦建国是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就是井田制,就是天下土地事实公有,全部归周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从土地制度上讲,是井田制的真实说明。所有土地都是归周王的,土地的变更调整等等,都是通过封邦建国,诗书礼乐这套上层建筑来运作的。周王朝就是一个超级国企,所有土地所有权归周王,土地分割成井田阡陌,公侯伯子男等各个姓氏家族一级级分封家臣是大周公司的分包商,从理论上讲,如果人人都是周公吐哺,垂手平章,是可以建设出一个王道乐土的,但周幽王总是会有的。到周郑交质开始,大周董事长的决议(王命)基本都是废纸一张了。

后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中庶子商鞅,带着一套改革方案去了西边被魏国压着打的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一百多年就天下归秦了。而商鞅的改革方案,如果我们仔细看,在经济层面,本质就是新自由主义,甚至极端新自由主义那套。废井田,开阡陌,实际就是分田单干,不但分田单干,还要强迫分家,有2个儿子成年不分家,要进行多倍税负惩罚,迫使原先周制,井田制遗留下来的农村集体制度,半集体制度等等各种能抱团的经济体制被全部打散。秦国的农民,都变成了分田单干的小农。

如果我们从直觉上讲,似乎分田单干的小农生产力应该是比不上有组织的集团经济的。无论是以家族为基础的封建井田,还是有诗书礼乐,晴耕雨读的大宗族小集团经济,都应该有更强的生产力。但历史就是历史,真实的历史就在那里。底层农业生产被商鞅拆成原子化的小农的秦国,耕战能力迅速爆发。山东六国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抵挡大秦的脚步。

当然,商鞅变法不是简单的一分就灵,二十级别军功爵位制,以官吏为师政治动员能力直达底层等等。但从本质上讲,商鞅变法经济基础的成功就是分田单干,所谓的废井田,开阡陌,农业生产的小农化,原子化。(政治制度上,宏观体制上,大秦实际是苏联化,左倾化的),我个人的观点,商鞅体制就是微观的自由化和右倾,宏观的左倾。

实际,即使到了今天,西方世界农业生产最有代表性的,不是更类似封建化的美国化农业,而是更类似商鞅小农化的荷兰农业。荷兰以弹丸小国,农业出口,农业产值都是世界第二,差不多达到了美国农业出口的6,7成,甚至7,8成是水平。而荷兰农业的组织形式,也是小农化,原子化的。

2018年,美国农业出口1400亿美元左右,美国是9百多万平方公里,3亿多人口大国。而荷兰这个1700万人口,面积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2018年农产品出口900亿欧元+。与荷兰强大的农业产值和出口额不同,荷兰一个农户的平均产值才几万欧元,也是典型的分田单干的小农化农业。

实际上,即使现在,无论是欧洲的白俄罗斯,还是古巴,有不少国家集体农庄体制仍然保留。但农业生产的水平,最终还是要产量说话的。苏联工业科技虽然发达,但从苏联建立开始直到1953年,苏联的农业总产量,都难以超过腐朽落后沙俄1913年的农业总产量。也正因为如此,赫鲁晓夫才会和玉米那么亲切。

而在中国,从195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93亿吨,中国化了10年时间,才在1966年,终于让粮食总产量在10年波动中第一次刚刚突破了2亿吨,1971年第一次突破2.5亿吨,到1976年,达到2.86亿吨。显然,从粮食总产量这个冷冰冰的客观数字上,我们可以看到从1956-1976,并没有一个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促进农业产量稳步提升的明显现实,尤其1956-1969这段,波峰的1967,也只有2.178亿吨,和1956比,往上波动幅度顶多也就10%左右。而人均粮食占有量,1956是306.8公斤,1976是305.5公斤。你可以找各种政治经济技术国际关系的理由,但在20年足够长周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集体化的农业体制,和3千年前的井田制一样,没有能够证明它对农业生产的足够促进作用。

而1977,粮食产量2.83亿吨,从1977之后,尽管粮食产量仍然有上下波动,但快速上升的曲线已经明显了。仅仅7年后的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4亿吨,人均粮食突破390公斤。不到20年后的199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人均超过400公斤。

从1977年的2.83亿吨,到1984年的4.07亿吨,短短7年,这个数字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分田单干造成了很多各种各样问题。但把之前农业渲染成王道乐土,把之后农业描写成修罗地狱,实际上,除非太年轻没有经历过拿红粮本买粮食,靠粮票买饭的时代,经历过的人故意那么说,更多的应该就是枉顾客观现实,基于某些特殊目的的有意为之了。

百代皆行秦政法,莫从子厚返文王。

即使是主席,太祖,终究也是人。一个人可以成为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但个人的能力和认知,终究是有限的,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主席在军事斗争中,更多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从秋收起义最开始只能给余洒度打下手到后来和井冈山上的当家们按江湖规矩拜山,到最终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主席的军事和政治,一直被王明这类科班人士批评为山沟沟主义,靠三国演义打仗,但最终山沟沟主义,指引中国的新生。到了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上,实际主席这个一大代表,实际已经是当时中共少有的理论大拿了。共产党宣言里的教导,马恩理论的条条,实际也在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某种程度被机械化的实施了。而这套理论,是否真的适合中国农村,农业,真的能解放生产力,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这不到20年的农业集体化(实际还因为各种原因中间有过不少反复和收放)时期,是不是真正的王道乐土,人家乐园,经历过的人活着的还至少有几亿,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本历史。

承认客观现实,客观决定主观,这是主席太祖这样的唯物主义者一直信奉也尽力去实践的。有些人,打着他的旗号,键盘一敲就能把他老人家都办不到,没有实践好的事情完美解决了,老泉个人是不信的。听起来很美的东西,很多时候只是听起来很美而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切土地归王所有,公侯伯子男们公而忘私,诗书礼乐教化百姓。金声玉振,王道乐土。但为什么,大家最终就是打不过分田单干的秦国?真的只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横征暴敛,秦国老百姓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黑暗里吗?

通宝推:醉寺,迷途笨狼,fuxd2002,贼不走空,假日归客,胡一刀,
家园 不知道何时可以真空大白菜。
家园 被扶贫的县城家家有车?

还是县家家有车?

家园 那你又何必在乎这个"名"呢?
家园 有条件的可以搞高科技,大部分要求低点。
家园 不是国外,是内部均衡发展
家园 现在基本上家家有车

扶贫县是过去,十几年前的事情。

和闽南那一带比,肯定还是比不过人家。

现在主要是精准扶贫,对于个别穷困户由指定的干部进行传帮带。

家园 十几年发展流程你知道不?

从被扶贫到现在家家有车究竟怎么起来的?

你怎么理解这个过程的?

家园 现实很骨感

贫困县基础建设比普通县城好,边远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比内地普通学校好……非常普遍。但是普通县城或学校,如果再和贫困山区那些比,就又强很多。

而且各地人均耕地也是不一样的,农作物价格也是,宁愿弃耕抛荒也不愿意一人百多亩,因为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撑。而在本人老家,有几十亩就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就这样的地方,也难说人人有车,自行车还差不多。电动车接近80%可能比较现实。

农村穷的还是更多一些,这些构成了南下打工的生力军。

就像方言十里不同音一样,经济条件也是如此,相邻村镇的差距可以天上地下。当初老家还不算发达,以为很穷,后来到距离不远的邻县才发现已经算中等偏上了,再到河南旧亲朋家一看,堂堂一个地级市,建设程度居然不如一个普通县城。仅仅是建筑要多一些。从那个时候就只知道,不只是东西南北,经济差距是广泛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当然这也不影响县城里面会有不少千万级别的超跑。

谈及这个,微博上有位牛津博士曾经提及自己的老家,旧照看起来非常普通那种小村,可是贪污情况确是……高达两千万。这在内地普通村来看想都不敢想,十几年下来累积的也就几十万。可见即便是所谓普普通通也是很难定义的。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河南刘庄、南街村等都不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