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重建农村集体农场体制,永久解决农民的贫困 -- 陈王奋起
- 共: 💬 165 🌺 817 🌵 14
就好了,比到社会上流动好。
让的利,加上补贴足够他们嗨皮了。
富裕说不上,维持小康问题不大。
就要养闲人,闲人的游动成本比这个大。
乡村爱情的无所事事就是农村常态。
不用创造小农的勤奋,没有意义。
今天并不是按劳分配的时代。
否则只能买啥啥贵
当然,是那些不富裕的。
第一,外出打工补贴,维稳。
第二,当地修建,好吧,这块可以外包,主要也是外包。
第三,扶贫款和工作。
第四,农村创业补贴。
第五,相关支持。
叮叮噹噹,下来也不是少数,不仅如此,付出的人力也不少。
现在可能的问题是,有一些捣乱分子不配合工作。
那就让他们遵纪守法的吃喝玩乐,减少他们对权力的影响呗。
把利润都用在地方生活和工业改善上,这样当地建设资金必然就有所保障了。
问题是这事大家不敢啊,而且,也不敢收拾这些闲人啊。
他们可以在今天的条件下自生自灭,大家说道不多,干部宣称能力有限呗。
但是不敢一定程度的恢复道德和舆论制约。在这种基础上让他们合法的吃喝玩乐,我个人觉得做到是不难的。
需要的物质基础也不大。问题是这个事领导现在还不敢做,怕说法呗。
没有集体制,就没有这个舆论基础,私人敢下保证说我包了嘛?不敢滴!
农家乐,副业,工业创利就是这个村一部分人和管理团队、国家的本职工作。
这么做为全国节省了不稳定资金。
可以转移支付回馈。
至于有组织的摘棉花,这种工作可以有。
尤其是剩下的老弱病残。
总要扶贫的,何不大一点动作?
一个是牌位。一个是现状的利益团体。
我有一计,利用外部压力进行改革。反正武力值来讲台海已是囊中之物,如果内部有需要,随时可以拿来用。
根源是产业转移,这些简单工业手工业在发达地区已经不能获得利润,土地厂房人工等费用过高。转移到农村乡镇或者村子,厂房近似免费,人工比发达地区低5到7成,还有利润。
稍微有点技术含量,有点规模的工业,转移到农村,不现实,也不必要。现在交通发达,转到县城,能解决农村就业问题。
农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承担了稳定器的作用,新世纪中国还没遭遇过大规模经济萧条,万一遇到,农民工群体,还有个归处。农村成本低,低收入水平能维持过的去的生活。
按照现在人的说法,礼也可以认为是生产关系,但不仅止于生产关系。文明三要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陈王提的重建农村集体制,要想获得成功,就不仅止是农村层面的问题了,而是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和谐高度,才能成功,这也是过去为什么不能成功的原因。礼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建一整套社会规范,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各个层面。礼的核心思想是组织和整合,具体内容是因时而变的,死抠着字眼不知道变通,才是迂腐和顽固不化。
藏水入疆,搞微灌农业,可以多获得八亿亩耕地,移民几千万汉民入疆,不仅解决粮食问题、耕地问题、还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难于登天
当年集体化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以前有公的传统。但是现在这个传统断掉了,也不会重视,只能等他们自己重新发现,就像现在一些地方重新集体化一样。
种地基本包给外地人,本地人做商业和工业,比如农产品外包装的生产,附加值比较高蔬菜生产尚且如此,粮食生产就不要想了。。。
慢慢回到秦始皇郡县制,不知道算不算走回头路?
不少地区生产队其实换个形式还在,比如统一组织租赁农机和灌溉……只是管理归个人了。
组织生产这点太理想化,别说一个县,光凭APP和大学生,一个村的都搞不定。APP只是信息渠道,参与运营管理成本极高,对外接口可以用,但是内部实在不需要,就像不少领域并不需要高科技才能运作。而且关键是如何带领和如何分配,这都不是科技能做到的。
重新集体化从操作上难度不大,毕竟现在农机多了。难在惯性,不管是生活还是生产。其次是水利规划和组织管理,只要队长合格就行,这种人才其实很多。最后是……某人的脸面。也许这个才是最难的吧。
对某些农民来说,可能去打工更合适。种菜不一定能搞得定。
一朋友的同学是寿光那块的,据说现在寿光人全球到处种菜,他那个同学跑中东种菜去了,黄瓜洋葱西红柿土豆等穆斯林国家喜欢的蔬菜,很挣钱。
回到周初大封建,结果是被刘邦联合英布一帮人反推
剪除了异姓王,七国之乱又登场,推恩令这个软刀子实在无敌,最后百代皆行秦政治,走到了郡县制老路
当然,特殊地区就是别指望了,人没几个,地又不平,就移民,应该推动移民文化。
宁夏闽宁确实是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