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姜和“五荤” -- 燕人
看英国烹饪节目,著名明星大厨瑞克斯坦因在印度现场学习咖喱制作。在北方某地具宗教意义的聚餐中,厨师们制作的一道菜中没有使用任何大蒜和圆葱这类印度咖喱的基本原料。这很不寻常,瑞克解释说,这是因为大蒜和圆葱能够使血液发热,不利于修行。他的话只说到这里。显然他不想在烹饪节目中讨论“为什么血液发热不利于修行”这样的题目。大蒜即是“五荤”之一。中国人不但对大蒜不利修行有深入认识,还把大蒜同类或相似蔬菜归为“五荤”。
“五荤”最早写成“五辛”,是以佛教戒律的形式引入中国文化的。佛教经典《梵网经》说: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维基资料上讲,《梵网经》有可能是中国本土佛徒所作。另一部出处有争议的佛教经典《楞严经》,具体提到戒除“五辛”的道理: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疑。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明朝的《本草纲目》总结道
【“五荤即五辛,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炼形家以薤、蒜、韭、葱、胡荽(香菜)为五荤;道家以薤、蒜、韭、葱、胡荽(香菜)为五荤;佛家以葱、蒜、韭、薤、兴渠为五荤。兴渠即阿魏也。”】
“五荤”用现代语言来说,包括藠头,大蒜,韭菜,大葱这四种蔬菜,第五种或为香菜,或为中亚所产植物兴渠。实际上在瑞克那个节目中,印度厨师用的就是兴渠的提取物,中药写作“阿魏”,英文写作Asafoetida。
中医认为韭菜有相当的壮阳作用。以前看过食品杂志上刊登所谓“新婚食谱”,其中必然有韭菜炒虾仁。韭菜和虾仁都被中医认为有壮阳功效,相得益彰。
藠头,大蒜,大葱,再加上圆葱,植物分类上都属于Allium属,是一家子。所以味道有些相近。在法国,圆葱是大众蔬菜,因为它的味道较冲。高档餐馆取代它的是东南亚原产的红葱shallot,也是同一家族的,但味道清淡许多。
中国佛徒认为“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是这五种蔬菜的共同特点,这应该是有其内在的科学基础的。瑞克所说的“使血液发热”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古罗马时大蒜是强壮品。罗马军开战前都要吃它。古埃及时候大蒜是修金字塔的劳工们的配额食品。可见中外人士对它的认识有相通处。
从中药角度来看,藠头,大蒜,大葱都是温性,韭菜是热性。中医用大葱的葱白入药可以驱除伤寒病状。同样温性的鲜姜或者干姜也有类似用途。特别是“使血液发热”,更是姜的特长。红军过大雪山之前喝的是姜汤,没有嚼大蒜的。
姜的热血功能却没有促进性欲的作用,可见大蒜和圆葱类被宗教人士视作戒物,并不仅仅是“使血液发热”,必然有其他原因。
在英国常见的印度咖喱制法中,姜,蒜,圆葱是一起使用的。这产生一种很浓郁的先-咖喱的味道。中国人烧菜是葱,姜为主。广东厨师传统手法更有”猪不落姜,牛不落蒜“的原则。只有烧鱼这样味道重的食物才葱姜蒜并用,比如四川的干烧鱼。天涯论坛许久之前有个叫”炖狗“的活跃人物在饮食板块上。他有一句关于”如何做菜好吃“的断言,"多放姜”。这确实可算是一个真传。
很多种植物都发汗,生姜的发汗效果比较高罢了。同样效果的还有胡椒和辣椒。
如果家常菜烧一小锅汤,放几克胡椒粉或放几片生姜就会起到发汗效果。放同量的大蒜或葱则啥感觉都没有。
至于五荤壮阳之类多半还是和尚们憋久了。一般房事正常的男女是不会觉得吃大蒜会发情的。
网上查到的:
阿魏酸(阿魏酸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5-羟色胺释放,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TXA2)的生成,增强前列腺素活性,镇痛,缓解血管痉挛等作用。是生产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白细胞减少等症药品的基本原料。
起作用的是 他们所含的蒜氨酸和蒜氨酸酶在细胞破裂时可反应产生蒜辣素(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作为一个天生不吃葱蒜洋葱的人,我很确定姜里面是不含这个物质的。
这玩意主要是玄学上有用,比如用大蒜驱赶僵尸、吸血鬼等。诵经念咒的道士也是禁止吃大蒜的,吃了就不灵了(据推测是吃了大蒜天人就不来了)。
吃完蒜,口中余味太大,熏人。
神仙自然也怕啊
(出自他给意大利饮食文化志写的序言)意大利有个地方(尼扎-蒙费拉托),名吃是香蒜鳀鱼热蘸酱,他专门跑去吃聚餐,从中午吃到晚上,除了最后的咖啡,所有的菜都是大蒜为基底的
由此可见 清口演员周立波的不学无术,作为重要的美食国家的作家,人家明明白白的告诉这个崇洋媚外的上海人,真正欧洲美食就是配着咖啡吃大蒜
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南部的沿地中海地区都有类似这种大蒜和鳀鱼制作的蘸酱.这个小鱼anchovy是盐腌透的,咸而且腥气,不是人人都能吃得惯的东西。做这种蘸酱要放很多橄榄油,最后的成品蒜味并不重,和北方人就蒜瓣吃面条的架势差得远了。
除了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有用生蒜做酱汁原料的,西北欧洲基本不吃生蒜。
大蒜有点儿冲,然而实在是美食的基础之一。
忽然想起中国第一本西餐书籍,叫做 造洋饭书,里面把咖啡翻译成磕肥 听起来十分的好玩
尤其是这个造字.......每次都让我想起,猪肉炖粉条,可劲儿造
我在日本廉价意大利餐馆萨莉亚吃过anchovy pizza,确实很咸。
现代社会的一切都是西洋人定的规矩啊。
1500年前后,埃及 伊斯兰教法学者曾经为了 能否喝咖啡而争议,有一高官 力主禁止咖啡,但不久他就失势被杀了,众人拍手称快。据说,因为圣训禁止吃碳,而咖啡烤糊了类似碳.......
然后教法学者经过激烈讨论,建议:除禁止在清真寺里喝咖啡,其余不禁(伊斯兰的修行者,也有彻夜祈祷的习惯,尤其是某些重要的日子,比如夜行登霄的日子,据说那一夜祈祷效果更大,因此很快就被咖啡征服——茶道和禅宗和尚修行密不可分,也是一个道理),于是咖啡馆纷纷在清真寺对面隆重营业.....
然后咖啡迅速传入 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据说在波斯的传播也出了轶事:市民在咖啡馆里议论朝政,波斯沙阿不满,打算禁断;智慧的皇后建议:资助说书人在咖啡馆讲古.....于是皆大欢喜
我现在每天大约吞掉3-6杯,低劣的咖啡(贵的我也买不起)
用力嚼泡开的茶叶,或者含牛奶或吃些肉类。很快就好了
贵贱都是商业运作手段,还有你内心的崇洋程度
公司少有的福利吧......茶叶已经达不到足够的刺激程度
内涵虽有不同,但都有蒜、葱。
有些五辛和黄帝内经的五菜一样,在早期道教的斋戒中也很常见。道教斋戒多数源自古代国家祭祀制度,只是具体规定出五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具体道理也都差不多,比如先民认为五辛有浊气。
《抱朴子内篇》“必入名山之中,斋戒百日,不食五辛生鱼,不与俗人相见,尔乃可作大药。”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受上清宝经,三洞秘文,不得北向便溺,及食五辛含血之肉,饮酒邪淫,亏道慢法,疑贰不专。”
不过中古时期有五辛盘,也就是专门用于节日饮食发秽健身的……
《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
后来比较直接的说法
《崆峒问答》“何谓五辛三厌?答曰:葱、韭、大蒜、小蒜、葫菜为五辛。”
最后关于多放姜。
《论语・乡党》“不撤姜食”
《千字文》“菜重姜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