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国家 -- 吸金胡
能问出这个问题,那就完全没有继续讨论的兴趣了。
岁月静好呢。
http://www.1xuezhe.com/WeMedia/WeMediaContent?id=91
关于这一公案,近年出版的《博古,39岁的辉煌与悲壮》一书又公布了一份新材料,即博古1943年写的《我要说明的十个问题》(提纲)。这是他为参加11月中央政治局整风扩大会议准备的发言提纲,涉及许多方面,其中"篡党"问题一节写道:"为真理起见,我不得不声明,'临时'两字在上海时未听见的,遇中央委员多的地方交出来,亦未听见说过。 我承认中央进苏区,国际电示后,未请示如何组织,及到中央苏区时自以为中央过去了,承担负总责是错误的。"这无疑全面反映了博古对此事的态度。特别是其中谈到,他从未听说过所谓"临时"二字和以后要交权的嘱咐,这显然直接否认了王明的指控。今天来看,王明、博古二人说法截然相反,那么孰更可信呢?
如果单纯从语境来分析,博古声明的可信度应该较高。一则他当时已经屡遭批判,但仍然力求实事求是,一再强调"为真理起见",在发言中对有些错误坦然承认,有些则予以辩诬,态度是相当诚恳的。二则这件事的关键证人周恩来参加了此次会议,博古应不至于敢当面说谎。而王明在1941年9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揭发此事时,周恩来不在场,他极有可能为了自保,夸大其词地构陷博古等人。
不过从周恩来的回应来看,此事却颇为复杂。根据章学新前揭会议记录可以看出,他曾在1943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明,当初"嘱咐博古到有中央委员较多的地方应该报告"。这应是针对王明揭发和博古声明所作出的证词。而从内容上分析,周恩来一方面肯定了当年确实曾经嘱咐过博古,但另一方面又似未完全附和王明所谓必须"交权"之说,而仅用"报告"二字。以他一贯用词慎重的风格,尤其是要澄清这么重要的一个历史问题,此回忆或许最接近当年的实况。倘若如此,王明、博古二人说法之所以有异,是否有可能因为当初并未明确说清、双方对"报告"一词的理解不同而产生歧义呢?前者认为即意味"交权",而后者以为只是说明情况。由此看来,王明的揭发固非空穴来风,而博古之否认亦情有可原。
朱真心要裁减政府人员,而且在部委实行了,下面的人也已经准备找去向了。可惜功亏一馈,到温时吃政府饭的人越发多。朱不仅裁亏损国企,也裁自己人,至少不是伪君子。这种勇气,估计不会有后来者。
温对企业很关心,一不景气,就急着出办法,效果是不好,但这种善良心,后来者也没有了。
现在,一个就是一味的硬搞,一个是什么都不会。吃前任的老本,也快吃完了。
按这种智识水平,我很怀疑他到底从何得知”企业不景气“。急着出办法不假,但他怎么知道”效果不好“?身为一国总理,就凭这个善良心,他看得懂报表吗?
在文化人眼里,道德先是一种知识,是思辩的对象。经过反刍的道德,威慑力是要打折扣的
不景气看看报表就知道了,即使他看不懂,也有懂的帮他看。效果不好是结果,不关他知道不知道。
温的父母是中小学教师,根据你后面的贴子了解到你说的是大学教师的子女。
我这里不评论好坏,只想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大学的规模比中小学大很多,大学老师和家属往往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是个小社会,其子女有可能住在同一个教师新村,上同一个附小,附中,找他们的共性可能更多一点。中小学的规模比大学小很多,部分教师住学校宿舍,大部分教师散居,能形成中小学教师子女的小团体的不多。
世界上的博览会一般都是为了推进出口设立的,进口博览会可是中国独一份。
所以,宣传口很会烘托氛围讲故事啊,顺势而为,推墙推得让群众感动,不是本事么?
既然5月15日七届一次会议召开,这市长,监委主任,法院院长和检察院院长都可以名正言顺地换,这都不能等,看来是大窝案。
一个硬搞,一个什么都不会。
不急,你的意思无非是中学老师的道德比一般人高呗。
我不这么认为。
大家伙都是上过中学的,同学里面肯定有中学老师子弟,那么他们的道德水准比一般人高吗?
呵呵,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你把温家宝的父母的职业作为为他贴金的一种手段。
温家宝家从事教育是为了得到他的那个汉奸伯父的资助。
这样有助于理解温家宝的家庭对温家宝的影响的。
当然,把温家宝的汉奸伯父揪出来和你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呵呵。
影帝快下台那阵子曾经提出来要试着搞三权分立,不清楚是党内的三权分立,还是什么别的,因为12年那阵子腐败太厉害了,我想他的本意就是想搞权力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