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打个招呼 -- 高三三班

共:💬155 🌺786 🌵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再啰嗦两句:60后70后的父母,多是在35年~55年 -- 有补充

这个时间段出生,他们的黄金年代在主席时期。主席竭尽全力避免阶级分化的发生。所以,60后70后进入社会后,多数人父母能给与的帮助有限,这就给了60后70后精英跃升的机会。再加上计划经济的残余(免费上大学和福利分房),让60后70后精英几乎是无缝的完成了跃升。

很多80后受益于入WTO。巨大的新市场给了很多80后机会。再加上商品房价格和收入相比并不离谱,所以,很多80后在就业和住房方面赶上了车。

--------

90后的父母60后到75前,贫富分化已经很严重了。家境好的,父母帮个首付,早早买房;家境差的,只能自己慢慢攒(没准还要背原生家庭的包袱)首付。这个过程中,土地财政+出口带动的经济发展,带动货币超发。结果是买房的债务被通胀稀释,没买房的,攒钱的速度赶不上涨价速度。尤其是15年以后(90后最大的25岁),家里不能帮忙的基本断了念想。

--------

依然用我上面的例子:80末是我小姨父哥哥的儿子,也就是我表弟的堂兄,两人有一定的可比性。

我表弟(95年生)师院毕业后,连考三年,终于在19年考取市里小学正式编制教师。

80末医科大9年本硕博毕业后,14年到麦吉尔做博后,直到去年(他太太去年从麦大博士毕业)。比自己堂弟优秀得多

但是,我表弟有婚房。我在七天:我的小姨 (1)说过:这套房是08年花30多万买的(我和我妹垫钱,我小姨慢慢还),现在值150万。80末如果回我们老家市的话,手里的钱大约够这套房的首付(前提是他爹不出幺蛾子)。

两家其他条件差不多,除了房(我小姨还有两个小产权铺面)。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所以说,毕业就要买房,否则丈母娘不干。 -- 补充帖

是阶级固化的结果,也是现实的需要。

因为现在的孩子只靠自己,绝大多数没有买房的能力。攒钱速度赶不上涨价速度,毕业没有房,基本上等于永远没有房。

等8090后的子女成了社会的中坚,才是看到阶级固化后果的时候。

见前补充 4600095
家园 虽然不愿意劝人,还是忍不住说两句,多包涵。

印象中,对原生家庭/父母的父母负面影响记忆深刻,怨念颇深,一直无法释怀,最终影响了对家庭、对孩子、对人生的态度的,河里还有一个,玉垒关,七天兄弟是我见过的第二个。

童年青少年经历会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很少有人能把自己提升到超脱这段经历的高度。童年少年时代的不幸福,带来的阴影,远超过成年以后的各种遭遇,经济独立以前,没有选择。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无意做劝解,更谈不上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有一样的经历,我可能更极端。

但是,对穷人,经济条件差的人不应该结婚,不应该生娃的说法,我不认同。指责穷人结婚生娃是不负责任,我反对。

生育权是基本人权,对男人来说,结婚生娃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但是这个责任不能无限放大和拔高。简单来说,一个年轻人,只要体格不错,脑子不笨,辛苦点一个月挣五六千到七八千,不成问题,娶个媳妇,养一两个娃儿,生活上没什么问题,夫妻两个都工作的话,一个月能挣万把块钱,能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教育需求,成长需求。

你可以说自己睡大街的话,结婚养娃是不负责任,其实睡大街的人基本不会有机会结婚养娃。但是很多城市中产把结婚养娃标准提高到学区房兴趣班出国游等要求上,拿这个标准卡,考虑人均一万美元的GDP水平,没几个人有资格结婚生娃。

如果穷人不应该结婚生娃,那旧社会是不是劳苦民众该断子绝孙,才算对子孙负责的选择?革命时代,革命者冒杀头危险,是不是都不婚不育,才算对子女负责?

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我们建设的美好家园,如果没有后代去继承和享受,建设和进步,留给谁?不会为了引进移民,让几亿各信仰各肤色的人,来在我们坟头蹦迪吧?站在个人和家族角度,努力创造的财富和家业,留给谁?

前几天和媳妇聊天,媳妇说我老妈给她说,人生就是为了孩子,她不很理解,我说,如果没有孩子,我们这么努力奋斗干嘛,有什么意义?孩子本来就是奋斗的原因之一。

圣贤为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为文化文明发扬光大而奋斗。余等碌碌,创造物质财富,养育好下一代,让国家民族落实到具体的人,让文化文明有传承的载体。没了载体,让别人在史书上了解中华文明吗?

唠叨几句,有不对的地方,多包涵。

通宝推:一着,老老狐狸,盲人摸象,兰迪,猪啊猪,加东,方恨少,
家园 乍看没找到,于是手动放大图片,逐行扫描

很快就找到了。

我觉得自己正在向机器人进化。

家园 只要生养孩子,生活质量就会大幅下降,没有例外

或者反过来说,只要你放弃结婚生孩子,那么世界突然就变得美好了,钱怎么花都够。

更重要的是,生养孩子需要大量精力,而且无法通过社会服务代替,这个事情必须你自己来。这就跟大的社会环境没有关系了。

生养孩子是对于你的劳动时间的极大占用,而且还没什么可以预期的收益。现在华人就是纯靠传统习惯顶着,洋人早就放弃了,脑子烧了才生养孩子。

下一步就是社会化抚养,乃至社会化生育,人从工厂流水线下来。迈不过这个槛,人类就进入不了下一个阶段,所有发达国家、工业化社会都会逐渐萎缩,被穆民代替。

家园 你真搞笑,世界上有个东西叫互联网

可以代替所有 “人际” 交往的需求,还基本免费。

当然了,你要拉关系走后门,它不行,除此之外,都行。

家园 没有例外?!Icao
家园 他愿意说极端话

一个人在德国闷得慌。又不愿意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你不必当真。

家园 然也然也
家园 这个也分人,说句不好听的话

像老兄这样思维这样性格的人,现实生活中并不算太多。

当然绝对数量上并不少,在中国像你这样的人给他们一部高端手机,无限流量,关自己屋子里一个星期不许出来,吃饭就点外卖,那是大把的人愿意,但也有些人待在屋子里坐一小时都如坐针毡,只有出去飙车,唱ktv,哪怕压马路都愿意,类似多动症燥动症的样子,这种人也多得是。

家园 我是真不明白

你说关屋子里一个礼拜,也要看屋子有多大。如果是香港狗笼那种,恐怕也是不行,起码的肢体舒展还是要的。

如果屋子大一点的话,那么南海小岛也许可以算是一种变体。天地辽阔,然而只有你一个人,类似于看灯塔的、守墓的这类工作。西藏的环境也差不多。地方倒是很大,就是没人。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虚拟技术来模拟,也不是什么高不可及的技术。

你说的飙车、唱K,这些电脑上都有类似的游戏。走路看风景更不用说,《刺客信条》里面的巴黎圣母院据说已经高度仿真了。

而要跟人交流的话,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远超过现实社会的社交圈子。

所以我是真不明白,那些 “坐不住” 的人,到底是要什么? 也许他们所谓的 “情感需求”,类似于婴儿放不下奶瓶、总要有人抱着这一类?

家园 哈哈,那你就是要一个大房间,一台电脑、网线

有吃有喝基本OK了?对了,还得有人给你收垃圾。

家园 不要你明白,就问你信不信有这种人存在

就比如说如果要我一天不和活人说话,任何方式都不行,我觉得我可以坚持两三天。

但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如果一天之内不通过任何方式和一个活人说说话,那他们会极度沮丧,消沉。

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一天不说话会这么严重,但我相信他们确实会受不了

家园 现在反而更不好说了

你们的神棍科学,应该有自己的总统定义,每个学科都这样,一切在定义基础上展开,这是很严肃地说,而这定义未必是美国国会或主流媒体的定义,按美国国会和主流媒体,阴谋论也无从说起了。

所以我现在觉得你比早前更神棍。

家园 当然信,甚至我觉得那才是社会的主流

旧中国,社会的主流是文盲,寿命四五十岁也是主流。六十开外算长寿。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都会有所改善。二十年前农村老人进城,各种不习惯。少数民族离开帐篷住楼房,也有许多人 “沮丧、消沉”。

互联网的历史很短,等到新世纪一代人成长起来,也许宅会成为主流。

你说的 “比如说如果要我一天不和活人说话,任何方式都不行,我觉得我可以坚持两三天”,这里 “活人” 二字很有意思。视频通话算不算? 网游内部聊天算不算? 如果都算,那么用机器人替换起来不难。

(1)与人交流

(2)使用发声器官

(3)接受影音信息

这三个其实可以分开来,没必要捏在一起。与人交流可以打字,使用发声器官可以自言自语,影音信息可以看视频,其中(2)的作用主要是锻炼,防止器官退化、萎缩。

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必须要大活人当面参与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