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 -- 包子1971

共:💬95 🌺353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你说的,这个电影不错

要找了看看。找点共鸣😁。

家园 【原创】历史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讨论之一:革命者的群像、法

历史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讨论之一:革命者的群像、法兰西资产阶级国家的“文明”面目(一组对话)

A:

2012年推出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电视剧,康洪雷导演,朱亚文等人主演。本片以五四前后一大批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为背景,反映了民初、五四再到五卅前夜的中国社会思想变化,勾画了当时的青年、官僚、法国社会、劳资斗争等等画面,演技到位,故事也有些深度,值得21世纪的无产者关注、探讨。

B:

要说剧中青年的群像演绎水平,伍豪的形象还是单薄了,好像是一幅标准像。有些台词,活似硬塞到他嘴里一般。围绕荤菜狮子头的一大堆台词,他讲出来,毫无革命感染力,倒是挺实用主义的,

像一个创业团队的老大在给小弟上课:“全中国的人要是都有肉吃,那还革什么命?”整体说来,本剧对他的勾画受限于太多现实的政治油彩需要,很难展现革命者的那一面了。

相比之下,其他人的演绎就精彩得多。赵世炎领着一帮勤工生出谋划策,是个智囊。蔡和森是一个闯将的形象,都没有太多的架子,遇到事情还能商量着来,也没有什么等级压制。

C:

在剧中,陈独秀虽然只出现过两面,演绎的颇有意思,感觉是个很开明的父亲形象吧!赵世炎去法国前,陈赵两人见了一面,谈到陈的两个儿子,感觉为人父母做到那个程度,也不容易~ 他的两个儿子,延年性格比较坚毅,认准了就不回头,生活非常俭朴,是个只知工作不管其他的人,比较符合历史。乔年很年轻,很有活力,确实,陈乔年从无政府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就剧中的演绎来说,也不是教科书里轻飘飘一句话能概括的。

乔年很有人格魅力,所以剧中宗某人的妹妹喜欢他,而不喜欢那个油头粉面的公子哥,这个爱情逻辑是有道理的,是当时青年追求生路而不是死路的表现。

D:

陈家兄弟确实演绎的比较丰满,

赵世炎也演的不错。关于赵的部分,本剧编导者很可能参考了郑超麟的回忆。郑的回忆录称赵是他们一群勤工俭学青年的“班长”,就是领袖。近几年,好多人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想了解历史上的赵世炎、陈延年到底时何许人,往往去看郑超麟回忆录,让这本书的影响有所扩散。

E:

本剧的主创团队肯定看过郑超麟的回忆录,有些台词就是他的回忆录原话。但是整部剧对郑超麟连提都没提,明明当时他和赵世炎、陈延年关系那么好…… 终究是打入另册了。党的早期重要干部、后来的反对派成员尹宽在剧中倒是露脸了,在咖啡馆辩论的场景里,尹宽表现挺好玩,一种不服气的初生牛犊气质,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托派不合群,不善于团结人,所以他们办不成事。”怎么理解都行,属于电视剧制作者左右逢源的政治圆滑表现。

F:

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本剧对法国国家、社会和各色人等的描绘,很生动真实,而不是当做粗糙失真的背景板处理?

A:

是的,本剧里的法国众生相表现的不错,丰富真实,甚至带点深刻。华工打官司上了

法庭,庭上的审判员听到华工当初战斗过,帮助守住了法军阵地,特意过去向在场的华工鞠了一躬。那个议员老爷,举止温文尔雅,但维护国家利益时毫不手软。他参与跟中国人的谈判斡旋时,说了一段话:共和当局脆弱不堪,国家面对赤色威胁云云,彰显了秩序党的本色。

难得的是,剧中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森严的等级和金钱至上,让好人也变成坏人。比如那个监工,想当电影导演当不成,跑到中国瞎混,稀里糊涂害了别人,自己也没得啥好处。回到法国,他当了个工厂监工,把自己的身份看得非常高,不容许比自己等级低的华工挑战自己,但心肠还是没那么硬。还有那个风尘女子,也是苦命人,虽然花枝招展,但是命运悲惨,男友战死…… 那个房东大妈刻画的也很好,甚至调查褚民谊贪污问题时,那个公事公办的小公务员,也让人有点印象。

尤其是,中国学生打工时遇到的法国老工人退休金全扣那段,太真实了!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百年前的资本主义是那个德行,21世纪的资本主义,何尝不还是这一套?!

B:

这里面的法国人形象,好多都是貌似双面的,比如关注中法交流的独眼校长。那个校长积极反共,是个合格鹰犬,风吹草动都不放过,对付学生很有一套,把规则规矩放在嘴边。但是整体演绎下来,给人观感是这个校长不是那种漫画式的坏蛋~ 剧中展现的那位法共基层干部也挺立体的,百折不挠,跟接头的中国女生说“革命不是玩笑”。

剧中的法国人,各自立场可能尖锐对立,但显得堂堂正正,不猥琐,有阶级斗争摆明车马干一场的气质。剧中的法国罢工工人比伍豪他们更懂马克思主义,罢工时邀请中国学生一起参加,罢工结束后,工会还力争保住了中国人的工作。类似的情节,在当代中国影视里可能绝无仅有了。

C:

整部剧里,法国警察好像都挺废物的,给人感觉出人意料的讲道理。剧中的法国警察想抓某中国学生,没抓着他,抓到了一起跟他勤工俭学的四川亲戚“幺叔”。警察也知道他俩的亲戚关系,却直接给依法释放了。我看这一段的时候,还在想警察为啥不拿幺叔当人质啊?后来琢磨了一阵,感到剧中对法国警察、法国主流秩序的刻画,有点现实主义味道。就是说,资产阶级秩序并不排斥法治和人道,在国家行为里,你都找得到这些成分,但完全不妨碍充分的阶级压迫。所以说,资产阶级国家的照章办事,文明仪态下的无人性,在剧中表现的挺好~

D:

用剧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就是:“法兰西的黑皮(警察),看起来挺文明,但是打起示威的人来,手重的很!”

A:

呵呵!这句说的太到位了……

未完待续

通宝推:燕人,
家园 共产国际,法国派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周总就是在那里发达的,

但是,也培养了波尔布特不鸟苏联,很有意思。

和对苏联似乎几乎言听计从的周总差距很大。

法国对于共党还是比较宽松的,所以活跃度比较大,甚至后来多列士可以利用二战崛起,只是因为苏联的缓和政策而衰落了,以前以为是战后斯大林缓和的错误,这个应该是原因之一,第二估计也是世界清算斯大林派的问题,赫鲁晓夫实在错误,唉。

否则法共,意大利共陶里亚蒂,奥共,希腊共起码是强烈反对资产阶级的力量,可惜了。

家园 有一部同名的电影,零几年拍的

写的是二代在法国的经历,那个电影我觉得挺好的,可以作为励志片来看。

家园 【原创】历史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讨论之二:“坏政府不值得爱

历史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讨论之二:“坏政府不值得爱、好政府还是值得爱的”、青年党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在今天大行其道、全剧灵魂人物宗旭之的狠辣果断(一组对话)

A: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精华部分是学生斗官僚、官僚斗学生的情节,从10集到27集左右。那几个在法的北洋官员演的真好,细节到位,官场太极打的,行云流水呵……驻法公使陈大人是衙门里的优等生,两面三刀甩锅能手。他把学生的生存困境推给留学华法教育会和国内的中央政府,听说学生要来公使馆请愿,就写匿名信通知法国警方“保护”自己。在华工问题上,他对法国人极尽卑躬屈膝,归根到底他在乎的唯有自己的私利。同时,在维持统治秩序方面,陈大人是尽职尽责的,把所有风吹草动都压住了。再就是图穷匕见,有人威胁到自己的时候,就换了一副嘴脸,完全不温文尔雅了,参见李大个子刺杀事件。

其他几个出场的政府官员也是个个老练保守、反动无情,但是表面和蔼可亲。

B:

看第一遍的时候,看到陈公使刚出场的时候(去法国之前跟勤工俭学青年见面那次),我还以为他是个好人。他身边那位秘书,倒是第一眼看出来是个名利场小爬虫。看下去才发现,原来陈某人跟秘书是一类人,只不过他比较“体面”。

剧中的北洋政府太腐败了,非推翻不可。官僚们贪污捐给留学生的捐款,自己在巴黎买房子包二奶,逼得青年们没有活路。但是青年到底怎么办,就无从下手,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个人报复肯定失败,光靠学生的斗争也无济于事。出路何在?这一幕幕展现的很惨烈也很鲜活。

C:

陈某人的情节,可以说暗讽了今天开口闭口“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的某些爱国者,指出了不能盲从爱国名义的号召,指出爱国不=必须爱政府。但剧中这个逻辑也能延伸出“爱坏政府≠爱国”“爱好政府=爱国”的进一步结论。这是本剧的高明之处,是它发挥“精神维稳”功能的体现。

伍豪、赵世炎以及狂生气质的蔡和森,被描画为刷新腐朽体制的一股新鲜力量

,就是说剧中的他们并非统治秩序的天然敌人,而只是“体制黑暗面”的敌人。

A:

陈大人那句台词:“要是他们得到整个世界,锁链留给谁啊?!”

哈哈哈……真是金句子,估计21世纪的有产者都对这句话心有戚戚~

D:

话说陈公使的历史原型当了汉奸,被军统特工一枪给崩了。本剧对他的塑造也就没什么忌讳了,怎么痛快怎么来,可劲造吧!哈哈哈~

E:

陈大人与剧中的另一个角色宗旭之,有不少狼狈为奸对付勤工俭学青年的情节。宗旭之代表了当时的资产阶级爱国主义青年运动,算得上这部剧的灵魂角色了。没有他,我觉得本剧要逊色不少。

A: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正面展示了民初的阶级对立与思想分化、思想斗争(延伸到了法国国内的社会斗争)。这是本剧最有趣的地方。历史上的勤工俭学运动出现过共产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尖锐对抗,本剧要如何展现这个历史事实?我们看到,国家主义者宗旭之(即后来的中国青年党)这个角色的定位是本剧主要反派。这个设定全面否定了“反共爱国”这块政治招牌及其聚集力量有什么“历史进步性”,值得玩味。

B:

宗旭之的原型是大名人曾琦,他的助手林朗原型是李璜,活了近一百岁。剧中特别提了一句林朗是“少年中国”的骨干,五四运动积极分子。历史上这两个角色的原型参与过五四运动,后面成立了中国青年党,鼓吹国家主义,积极反共。

F:

宗旭之搞足球队凝聚人心,把我逗乐了。这不是学校里拉帮结伙那一套吗?

A:

看完全剧可以发现,宗旭之始终如一地保卫了资本主义,在保卫资本秩序的前提下,尽量推动社会改良。宗某人的救国主张很符合今天的爱国主义主流理解:社会不能乱,要循序渐进。值得一说的是,2019年的电视剧《

觉醒年代》在剧中的胡适身上拆解了这一套循序渐进的主张,让人看到这一套观点本质上导向屈服于现状,“能改良尽量改良,改不了就忍着,总比颠覆秩序要好。”

而在《我们的法兰西岁月》里,相比宗旭之的扎扎实实推进资本主义建设,伍豪、赵世炎的剧中形象显得有些“虚”,他们与宗某的对立,被编导者硬掰成了“真爱国”和“假爱国”的对立。而这个真假爱国之争,甚至在剧中都显得虚浮。在剧中,宗某人的表妹对左派学生发出了“灵魂之问”:我大哥就是追求亡国?只有你们爱国?这个当头棒喝的片段歪打正着揭穿了一件事:真实历史上,勤工俭学运动的左右对立就不是什么真假爱国之争,而是无产者斗争与资产阶级秩序的对立。但本剧迫于现实束缚,只能编织一个“真假爱国”的矛盾冲突。目光略锐利的观众,都看得出这个矛盾冲突是很空洞的。

B:

20年代青年党与共产党展开过竞争,争夺学生和工人追随者。当时青年党注重拉拢军阀接受自己的国家主义主张,21世纪的今天当然没有军阀政治这个环节了,但曾琦(宗旭之)擅长的一套,比如争夺选票、展开多元化的社会运动,却是社会主流高度肯定的社会治理术。只能说,20年代是中国无产者的斗争岁月,青年党那一套“反共爱国救中华”的意识形态生不逢时。

C:

历史上的曾琦一伙人没想到20年代中期国内阶级斗争剧烈升级,完全颠覆北洋统治下的政治模式。在本剧里,宗旭之(曾琦)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误判,他说过好几次“马克思主义是欧洲的理论,在中国行不通。”

D:

剧中的宗某人,在那个时间点上,说这句话是真心的,认为赵世炎等人同情共产主义,情感上可以理解,谁还没有过扫除一切害人虫的豪情呢?但把豪情当真了,必定在现实中碰壁。

B:

是的。1925年以前,主流的民国资产阶级爱国力量是这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上蹿下跳很讨厌,但屁事搞不成。”然后是1925年天崩地裂的五卅运动,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工人权力机关——省港罢工工人代表会。这一下子就炸了锅了,资产阶级力量开始自觉地聚集起来,准备应对全面的阶级战争。当然,在本剧里看不到这一切。

本剧中,宗旭之试图游说赵世炎,说出了一些阶级斗争的朴素道理。宗某人指出:不能妄想获得所有人支持,多少人支持你就会有多少人反对你。这句话是对20年代共产国际试图在中国落实“国民革命”迷梦的一个有力批驳(民国社会面临的是阶级战争,而不是全民谋求民族独立),却出自一个资产阶级政治活动者口中,真是讽刺。

F:

我看了这部剧,才知道青年党那帮孙子还高度疑似暗杀过在法华工工会负责人。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对付劳工的时候,下手真狠、真辣、真果断。

C:

剧中的宗旭之没能在勤工俭学队伍里一统江山,但依然展现了资产阶级政治活动者的锐利头脑。第19集里,宗某人与陈公使密谈如何对付左派青年,宗某对局势的一番分析,颇有高屋建瓴的水平。在五四过后的那个年份,继承了清帝国官僚惯性的国家爪牙如陈公使,主要考虑的还仅限于如何铲除“闹事分子”,他们无力思考新的时代变革,职业官僚的身份也让他们不需要思考。

而宗某人代表了20年代民国资本主义的深层变动,对政治刷新的呼唤。他指出必须面对当时青年的政治化,对资本主义秩序的叛逆正成为一股潮流。他指出,对于国家秩序来说,最需要的不是“处理”某一两个人,不是孤立极少数危险分子,而是引导这股潮流,让年青一代主流政客(比如宗某人自己)变成这群“危险分子”的领袖,操纵他们,利用他们,消解颠覆的能量。

D:

宗旭之的态度就是既然学生一定要起来闹事,那就叫我来领导他们“闹事”,省得让他们被赵世炎等等赤色危险分子领导。当然,试图领导抗争学生的同时,宗某人也积极与官员们勾结串通。

E:

宗旭之、林朗阻碍学生运动的方式很巧妙,很多时候不是明着唱反调,而是提出貌似更明智、更可能确保学生利益的行动目标。而究其实质,是把学生们的一口热血之气给缓解了,凉下去……然后就继续分化瓦解。

A:

剧里到最后都没给出答案:如何应对宗旭之这样的人。当然,这样的答案属于无产者的自觉斗争范围了,要这样一部带有“通三统”任务的主流剧来回答,强人所难。

未完待续

通宝推:土地革命,真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