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五虎平洋——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29 🌺36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看过一个文章

说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非常重视搜集情报。

家园 可惜几百年前的细节很难还原了

哲别追杀摩诃末的斩首行动真神奇,不可能仅仅靠路上抓舌头。

家园 这个姚莹是姚鼐孙子

流放四川期间著书《康輶纪行》。

家园 《清史稿》中的穆彰阿传

就是姚莹的孙子:姚永朴、姚永概编撰。

所谓“穆党”一说,就是从《清史稿》里来的。

有意思的是,二姚还把穆彰阿的姓给弄错了,穆彰阿是镶蓝旗,应该是郭尔佳氏,《清史稿》误为“郭佳氏”,现在百度百科也沿袭了这个错误。

《清史稿》的错误确实多,靠给《清史稿》纠错,混几十个教授,几百个博士不成问题。

当代搞“新清史”的领军人物欧立德,把 “钮祜禄”被写成“钮钴禄”,也被人狠狠的嘲笑了一把,就这满文水平,还号称利用满文资料呐。

家园 这应该是有人引路的吧

另外,蒙古——西辽——花剌子模一线一直有商路。基本的地理应该不算隔膜。

而且,蒙古还有不少仆从军,也应该熟悉地形。

蒙古西征确实是史诗般的战争,双方都是一世豪杰,摩诃末已经不错,扎兰丁更是完美的悲剧英雄,拍成电视的话,太HBO了。

家园 毕竟已经是民国了

加上军阀混战政坛动荡,对清史稿的编撰审查就不是那么用心,以前朝的范例一般都是皇帝和国家重臣确定标准后修撰,最起码在政治立场上是不可能出大问题的。

家园 叶飞打金门

首批登陆的三个团来自不同的师。

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园 可能都是轻敌的缘故
家园 支持行军的应该有个情报网络,

光有静态的地图或者仅仅有带路的,肯定不够。

肖克说他们红六军团去找贺龙部,李德指示他们怎么走怎么走-----那条路确实最近----然后在甘溪镇走到桂军的埋伏圈里面了。其余的弯路上只有不能打的黔军。

西征拍电视剧,不看好

《马可·波罗》(英语:Marco Polo)是一部由Netflix制作的电视剧,主要讲述马可·波罗在忽必烈王朝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第一季于2014年12月12日发布。

2015年1月7日,Netflix宣布续订第二季10集。2016年12月12日,Netflix宣布取消播出两季的《马可·波罗》。消息人士向《好莱坞报导》透露,共两季的该剧导致Netflix损失2亿美元而决定取消。

家园 提到一鸦时期的浙东,补几个满清的骚操作。

作者:教子有方张献忠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829389/answer/1664240808

清朝的扬州是盐业重镇,当时扬州的仪征有许多贩卖私盐的帮派人员,官方叫他们“盐枭”,后来他们还有更个响亮的名号—青帮。当时的盐枭可是有武装的,而且大帮有五六百人,小帮也有三三百人,这些人的战斗力如下所述:这些盐枭皆“强狠有技能”,配备有炮位、鸟枪、长矛、大刀、鞭锤等武器。其中又以老河影(今仪征市十二圩)地方永州巴杆船的盐枭势力最为强大,其水手精壮不下千人,每人均备有兵械,拥有抬枪达数十门之多,驾划船破浪,其驶如飞。此外,安徽颖、亳、寿及江苏徐州四处盐民也常寄泊于老河影及扬州白塔河,势力也有数百人。这些人均桀傲不驯,“习于战斗、好战轻生”,平时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英军为肃清江面,自然也动到了盐船的头上,在清兵水勇不敢出击抵抗的情况下,盐民们见夷船即放抬枪,奋起反抗打击英军。(《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纪略》)

要是带清真想搞动员,还不用去别的地方找人,这些人就是天然的抗英队伍。然而带清的士绅特别是盐商却很看不惯盐枭,直接给洋大人送了几十万两银子,并且给英军指路,把这些盐枭的据点给炮轰了:

7月18日(六月十一日),颜崇礼上英舰与璞鼎查协商扬州赎城事宜,有一夷目对颜崇礼说:“素闻仪征富饶不减省会,今我公使戒兵勿入,仍得安居乐业,可为仪征人贺。”颜崇礼则面带忧色,“此说诚然,但尔船初入我境,盐枭即乘机骚扰,抢劫纷纷,居民被害已复不浅。”该军官问何为盐枭,颜则遥指老河影一带,“此中数百家,聚亡命之徒数千,皆平日贩运官不能禁者”。该军官于是召一名英军,用英语讲了一通,颜听不懂不知他们讲什么。到了夜半时分,突然江面上响起了猛烈的炮声,该军官拉着颜崇礼走出船舱观看,只见老河影一带火焰腾空,“数千盐枭,几无噍类矣”。——《壬寅闻见纪略》先是夷约仪征盐匪为汉奸,业有成说矣。讵扬商因此项人不下三万,平日官兵无如之何,乘势用数十万金买夷匪,出其不意,烧其船只,并用炮轰之,得免者二三千人耳。——《平夷录·李湘棻谈片》

靖江一个小县在当地民众支援下,打得也挺不错的,击退了英军。结果《南京条约》签订不久,知县杨凤翮便接到两江总督牛鉴的手令,以“大胆滋事”的罪名被撤职。

家园 发动群众这件事吧

发动群众支持,对获得军事斗争的胜利,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怎么说呢,军事斗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到一鸦。

第一,指望清政府这样一个专制政权,像我党一样发动群众,这是不现实的事。组织能力,思想高度都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事。

第二,我们也不能说,清政府没有发动群众,只能说,清政府以自己的模式,力所能及的发动群众。

2·1:募勇,招募民壮,这里又需要分两个方面:

2·1·1,战区以外的募勇,比如河北地区,这里的募勇主要是为了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2·1·2,战区的募勇,这里募勇的目的是为了做花账,做花账的目的倒不是为了纯粹的贪污,而是用来结交当地士绅,清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还是有赖于当地士绅的配合。当然,这种纯收买的手段,并不高明,当地士绅嘛,也谈不上全心全意的配合。这里不展开说了。

2·2,团练

奕经幕府的臧吁请就训练了近万(据说)的团练。

2·3,各种悬赏

利用经济手段,让战区民众对英军的散兵,进行攻击。这方面的资料也不少,比如黑水党什么的。战果的话,比较可信的数字应该是俘虏16人吧,我记得是。这个数字比较可信,因为要换俘。斩杀的话,按英方的数字是40多人,中方的数字,就比较高,见仁见智吧。

第三,回到军事斗争,在一鸦二鸦这个历史阶段,即使发动群众,虽然对战局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很难说就能获得胜利。

比如说义和团配合练军,还是很难获胜。

战争嘛,还是个科学问题,还是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有时候即使发现问题,但是如何在实际中解决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鸦之前,清军习惯在具备火力优势的战场作战。一鸦之后,中国的军队发现自己的火力优势不在了。这就是很难的转型,毕竟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

浙江反击战之后,奕经在战斗总结中提到经验:面对英军的正面火力优势,要组织多支散兵小部队,迂回穿插。

道理很容易懂,奕经这样被史书嘲讽为军事白痴的都明白。

但是实际呢,奕经后的湘军解决不了,湘军后的淮军解决不了,淮军后的练军解决不了,练军后的新军也解决不了,甚至包括军阀部队,国民党部队都解决不了。

是因为这些部队的将领中,在军事上的见识都超不过奕经吗?明显不是,做不到而已。

群众也是一样,自古以来,谁不知道群众支持的重要性呢?滔滔千言,连篇累牍,最后呢,还是做不好。

发动,组织,引领群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功的时间不过是眼前寥寥几十年间罢了,即使是这几十年,还是不少失败的时候。

通宝推:迷途笨狼,瀚海黄沙,天空不空,
家园 群众的表现比起腐朽的正规军还是强多了。靖江县就做得不错

参战的义勇就知道通过地形躲避英军射击,自身伤亡不大。

义和团在廊坊也会隐蔽接近到八国联军200码以内再发起冲锋。义和团夜袭联军的次数更多,表现比绝大多数清朝正规军强。

可惜这时候的武器差距比一鸦时期拉大太多了,联军已经装备野战炮和机枪了。义和团手里步枪都没多少,向满清官府要武器要过多次,但是满清就是不给。

义和团在天津也打得不错,日军记载里面就提过由于有义和团守城,天津的防守比起甲午时候要坚定太多了,清军的士气也高了很多,联军损失惨重。

按老外的记载,在天津英日合计被击毙70余人,美军被击毙150余人,对比一下之前的甲午战争,日本人攻下旅顺,仅仅被击毙40人,失踪7人。

义和团坚守天津到最后,正规军跑得可比义和团快。可惜满清没给义和团装备多少武器弹药,也没啥训练,义和团还在天津武备学堂里面开堂口,学习怎么用步枪。

聊到义和团,最后说一句,现在对义和团的认识都有些走极端。要么神话要么妖魔化。

实际上义和团最初仅仅就是传统意义上老百姓守望相助,抵抗洋教组织的拥有步枪大炮的反动教民武装侵略的武术团体罢了。

不是别人,正是教民自己催生了义和团的产生。而且和现在某些人声称的不同,当年有很多教民和义和团的战斗,不是义和团先动手,而是自以为优势很大的教民主动攻击义和团。

看义和团的组织就知道,他们内部是师徒乃至师兄弟关系,只有传统的武术团体才会出现“老师”、“大师兄”这样的称呼。至于一个自卫的武术团体最后为啥会发展成波及全国的大运动,这就要问满清和洋人了。

家园 这一点正反面的例子都有

确实存在民团,义勇的表现比正规军好的例子。

但是在大范围来看,获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还是要看部队的组织力。应对不同战场,也不同就是了。

一鸦的清军的主力部队,也很难说腐朽,精锐的表现还能说得过去,至少做到了一个军人的本职。各级军官也没那么怕死,民族英雄也有不少。

非主力部队就比较糟糕。

义和团不展开说了,你的看法我也不反对。

家园 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义和团至少是不知彼而知己,而清军基本是彼、己都不知,前期是冒进主义,后期是逃跑主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