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八佰》的鄙视链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30 🌺44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八佰》的鄙视链

十一之前,支部党建,组织大家去看《八佰》,虽然不明觉厉,但是反正不花钱,有便宜不占,肯定不对。再说,《八佰》的争论也不少,没看过没有发言权,为了获得发言权,也得去看看。

看完之后吧,这电影吧……做为党建活动,真是一言难尽。

不过也没关系,闲聊几句吧,先说一下,下边对影片的分析,不涉及历史,不涉及历史,不涉及历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一谈历史就没得说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就根本不应该拍出来。说历史对这部电影就是“降维打击”,所以只能回到电影本身,就电影说电影吧。

从影片的优点说起吧,八佰最大的优点就是摄影。

战斗的环节处理的非常好,不夸张的说,是中国战争电影的高点,这也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

《八佰》在处理战斗场景时,摄影机以一种极具侵略性的存在,统摄影片中的战场。影片采用大量的非关系镜头,观众通过镜头获得了极强的在场感和代入感。

由于非关系镜头缺乏因果性,观众只能通过不停的代入各种人物,来了解战斗。

在影片的前半段,影片对人物的塑造采用的群像式手法。就是说,没有一个演员有“主角光环”,说死就死。

观众刚代入一个人物,“乓”,倒下了,再代入一个人物,“啪”,负伤了,节奏非常快,死亡的场面不断冲击观众,场面和场面之间,基本不让情绪有缓充,战斗场景让人窒息。

在一般的战争片中,战争场景多是做为奇观存在,是塑造人物的背景板,对影片的叙事来说,其实是一种停顿。

而在《八佰》中,战争场景不仅是展现奇观,同时有力推动了叙事,而且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效应。镜头及场景调度,和现实的战争迷雾,形成一种奇妙的契合,当观众试图理解战场的时候,只能通过镜头,而使用这些镜头观看,就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影片通过快速的场景切换,用死亡,鲜血等冲击性的镜头,让观众放弃了一定的理性思考,仅凭借情感作用,认同影片所展示的,认同镜头中的人物。

首先获得认同的就是,“群像式”主角,国军。所以说,镜头就是意识形态啊……

当然,《八佰》呢,绝不仅限于歌颂国军。

我们来回想其它几部歌颂国军的影片,比如说《血战台儿庄》、《捍卫者》、《八佰壮士》(1975年版)。

这些歌颂国军的电影和《八佰》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电影呢,“国军”是做为一个主体存在,电影一放,观众自动对号入座。

《血战台儿庄》是传统的主旋律拍摄手法,对“国军”以及各级指战员的处理手法,基本就是用展示“解放军”“八路军”的模式去套。

《八佰壮士》(1975年版)呢,是台湾主旋律的拍摄手法,和大陆的手法存在相当的差异,但是大致路数是一致的。

这两部电影的在观看的时候呢,主客体是一致的,观众代入国军,叙事逻辑比较顺畅,《八佰壮士》(1975版)讲的故事偏离历史更多,影片整体讲述了国军大胜的故事,国军在上海各界群众的支持下,在四行仓库重创日军,为以后的抗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在获得胜利之后,八佰壮士在谢团长的率领下,走上新的抗日征途。

和真实历史有多少差距不重要,但是不得承认,在围绕着“歌颂国军”这一主题下,影片的内在逻辑没有任何问题。《八佰壮士》这部影片有处台词让我记忆尤深,军官在对士兵做战斗动员时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长官让你死,一个也别想活,长官让你活,一个也别想死”。蒋军的政治工作水平真是一如既往的稳定,曾国藩看了沉默,袁世凯见了落泪,阎锡山冯玉祥直呼内行,座山雕许大马棒默默点赞。

《捍卫者》呢,这部影片的表现手法,和上述两部又存在一些差异,这部影片嘛,学习的是好莱坞常用套路,故事呢,是说一个“失败”的“英雄”,影片在叙述的时候呢,对“英雄”展现得比较多,虽然影片最后的结局没有悬念,但是在影片的过程中,观众会看到“英雄”是一直在“赢”,而不是一直在“输”。塑造的是一位“力挽狂澜”(差一点),“百胜一败”的英雄。在观众认同“英雄”的“神勇”时,会产生一种假设性的联系,如果这个“英雄”不是营长,而是师长,这一仗就赢了。如果“英雄”不是师长,而是战役指挥,淞沪抗战就赢了。如果“英雄”不是战役指挥,而是委员长,国军就能扬帆东京湾,跃马富士山了。

《八佰》与上述影片,根本的不同之处呢,“国军”是做为一个“客体”存在。

《八佰》这部影片的国军在前半段,一直在别人的“观看”中,被日军看,被新闻记者看,被租界群众看,被上级领导看,被杂牌军看。观众代入的不是“国军”,而“看国军”的人。

这样一来,就很有趣了,就是说,这部电影不是一部纯粹,而且典型的国粉电影。

如果说,是为了单纯迎合国粉,以这样的群体为目标观众的话,歌颂国军应该采用“国军”的主体视角,采用1975年版《八佰壮士》或《捍卫者》的叙事逻辑。这样呢,国粉看得爽,非国粉骂得爽,大家都很爽。

管虎呢,似乎不想让大家爽,也对哈,怎么说管导是文艺片出身,第六代作者影片的领军人物,哪能这么俗呢?哪能啊……电影必须得有更深刻的内涵,必须的。

既然是看,就存在着视角的问题。

最低的视角,就是“杂牌军”视角,片中“杂牌军”看“国军”,多半处于仰视的镜头,片头还有出洞的老鼠进行隐喻。甚至“杂牌军”看河对岸的老百姓也是仰视。

河对岸的老百姓对“国军”同样是仰视。反过来,“国军”对“老百姓”则是俯视,最具代表性,最导演个人特色的,360度环形长镜头,就是谢晋元在楼上“俯视”对岸。

获得平视镜头的是上级领导,影片特意安排何香凝去楼上观战,以期获得平视的视角。另外,“知识分子”同样通过身处楼上,获得“平视”的视角,在管虎的影片中,知识分子的角色总是很超然的,也许管虎觉得自己拍的是“作者电影”,就自动获得了“知识分子”的身份?

除了上级领导,“日军”同样获得了平视视角,这部影片对日军形象的刻画,和常见的抗日影视不同,更像是把“日军”当成是平等对手,而不是“侵略者”。甚至在“日军”的描写上,加入不少修饰性的细节,当然,这些细节很多和现实并不吻合,比如说纹身,在当时的日本是违法的,又比如说,普化宗的僧人为何出现在神社门口?更有趣的是,以“杂牌军”的视角看“日军”,居然也是仰视。最后日军和国军,骑着骏马会面,约定来一场武士对决,虽然在会面这一场景的构图上,对日军的形象做了一些压迫,但总体而言,双方是处于平等的位置,都高于人民和“杂牌军”。

而高高在上的则是“外国友人”“国际社会”,影片主角“国军”整体的行动目的是为了争取国际关注,这是主角所有牺牲奋斗的目的,“杂牌军”的成长则是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发生的,影片用了主观镜头描写小“杂牌军”的成长历程,随着“赵子龙”形象的一步步具体,小杂牌军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国军,他的哥哥在为争取国际关注的“护旗”战斗中壮烈牺牲,行为和目的完美契合,人生境界得以升华,只有被国际社会关注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为国际社会的关注而牺牲是有价值的牺牲。这就是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

再进一步分析影片的结尾,影片结尾的叙事其实采用了一定的“反套路”,正常的套路的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如果说只是为了单纯的歌颂国军,结尾应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甚至把撤退拍成一次胜利。先是大战前的宁静,全军洗澡,决定撤退,分兵断后,这时候应该把叙事的重心放在断后的部队上,可以虚构一些战斗目标,比如说为了掩护主力撤退,小分队必须摧毁日军前沿的某个重要目标,小分队成员通过自杀式的突袭完成了这一目标,最后小杂牌军引爆自己身上的手榴弹,炸毁军火,主力部队在一声巨大的爆炸中停下脚步,谢晋元大喊,全军立正,敬礼。这样的套路叙事呢,就完成了对“国军”的完整歌颂。

相反呢,影片采用的是“反套路”,写得是国军“英勇”撤退,虽然“英勇”和“撤退”,有些不搭,但影片就是这么拍的。或者应该使用“转进”?影片拍的“撤退”或者说“转进”确实很“英勇”,甚至于导演打破了前半部的“镜头”逻辑,采用了大量的升格镜头,配乐采取了进行曲,把撤退的气氛渲染的无比悲壮。

结尾的“反套路”从影片更深的内涵来理解,就容易懂了,因为国军是奔向更美丽,更有价值的地区,这时候国军的奔跑方向是由下而上,仿佛是翻越了奥林匹斯山,抵达了宙斯神殿。甚至十月底的上海竟因此开始下雪。已经十几年/没下雪的上海/突然飘雪…… 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

为了展现洋人的俯视视角,影片特地让洋人上了飞艇,宛如天上的神祇,兴趣盎然的观赏着人间的争斗,这时一架日本飞机从飞艇边飞过,成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天空是属于洋人的,日本飞机是一种僭越,冲撞了洋人就是他最大的错误,日本在二次大战中试图冲击国际秩序,侵犯了洋人的格局,自然罪该万死。而中国有洋人庇护的地盘,歌舞升平,岁月静好,赌场老板仗义疏财,黑社会老大仁义,白俄商女亦有家国之思,国军因为“德械”,看上去很洋气,自然成为中国希望,至于土了吧唧的“杂牌军”只有加入国军,才能脱胎换骨。租界外的百姓,进了租界,沾了洋气,才能有民族意识,家国之思。

《八佰》这部影片,以国军为主角,根据“含洋量”的多少,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鄙视链。

这部电影想说的是,歌颂国军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习“国军”的优秀品质:“含洋量”。从这点上看,管虎自诩为“知识分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通宝推:寒冷未必在冬天,兰迪,南方有嘉木,anne2607,p47109,回车,澹泊敬诚,jhjdylj,透明,从来,脉冲超宽带,pendagun,瓷航惊涛,秦波仁者,燕人,伏波将军,心远地自偏,大眼,不如安静,袁大头,史文恭,大胖子,瀚海黄沙,起于青萍之末,梓童,
家园 八百的另一面

四行仓库之前租给公司搞会展,但地点交通不变也坐不了几个人,环境沉闷又压抑,又给人搞艺术工作室啥的,反正也就是墙上喷点涂鸦之类也没看头,都是去了就后悔的感觉。

黄金地段不能卖给房产商,又不能盖商业街收租金,谁都能理解那种守着面粉挨饿的情形,现在不管电影好不好看,总之这地方炒热成景点后上海人小生意算是盘活了。

前些年模特穿个三点式在里面扭来扭去,拐角都是小便地方现在倒堆满了鲜花和祭品,会整

家园 是不是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义呢?
家园 当年血战台儿庄

是广西拍的,也算是“乡党情怀”了。不过忍了,毕竟历史在那里,历史认知在那里。

而这个八百,就是纯粹的果粉情怀,形式上的果粉,内核上的果粉。看到飞艇情节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觉,还是面包叔说的通透

家园 让这样的人去拍抗美援朝,真是对志愿军战士的侮辱!

广电部真是WBD!

家园 预测一下《金刚川》

主旋律应该怎么曲折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呢?

片子还没看,一般的路数是。

1、把共军拍得像美军。

2、纯粹的军事观点,忽视,或者说,大幅度减少党的存在,善意的话,政委是不存在的,恶意的话,政委是猪队友。

3、对美军进行正面描写。

大概就是这些了,好莱坞拍摄涉“苏”题材的常用手法。或许管导还会有新的表现手法?

家园 看到过一条有意思的影评

管虎是把一场作秀的小型战斗,拍成了黄浦江格勒的四行洛夫大厦。

话说管大导演这么喜欢架空的话,还是不要霍霍金刚川了,去拍奇袭出云号吧。

家园 片子还没看,访谈挺用心的

刚开始看到它背着手鞠躬,我还觉得可能管导只是缺少教养,今早看到接受访谈戴了顶US Navy 的帽子,那看起来就真的是用心在恶心人了。

家园 据看过点的说,没有美军只有李承晚伪军。

而且一出场就是连长扇了小兵几个耳光,踢了几脚,表示亲昵。

是的,金刚川演的志愿军。

家园 《八佰》其实是把鲁迅的人血馒头拍成褒义

很少有人会聊到电影的视角,那我也来说两句

《八佰》这部片子,明面有两条主线:国军想守住四行仓库,日军则想攻下四行仓库。这条线以绑住一捆手榴弹跳下去自杀式攻击为高潮;第二条主线是国军想退出四行仓库进入租界,日军想杀死所有国军。以所有士兵舍命冲锋为高潮

这中间就出了一个问题,捆手榴弹的大高潮出现的过早,以至于调动观众期待值过高,护国军旗帜等等后续情节,后面一个多小时就全部成了垃圾时间

这种怪异之处管虎肯定心知肚明。“事出无常必有妖”,所以管虎实际想拍的主线,不在于四行仓库那八百个人的战斗,而在于英租界的人民群众的群戏,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八佰》这部片子的主角。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管虎把鲁迅的围观群众笑着吃人血馒头,倒过来拍,从贬义拍成了褒义

虽然还是恶心人的,但是必须承认,比较起拍出来专门恶心人的《集结号》,华谊这部片子还是有那么一点进步

家园 没有政委,没有共产党员形象,美军叫对手不叫敌人。

管虎拍的金刚川里的志愿军。

家园 这个只能说中宣部广电总局尸位素餐,毫无一点

政治觉悟了。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然而中宣部以及其管辖下的文宣舆论部门是一点准备都没有,更别说有什么做为了。

直到三个月前,受到了批评才匆忙开始着手准备舆论宣传和纪念。

《金刚川》以及一系列的抗美援朝影视剧、纪录片,都是匆忙上马推出来的。

要赶在10月25日纪念日之前拍摄结束上映,工作态度严谨的青年导演郭帆认为时间太紧迫了,以至于出品方只能安排了一个导演组,三个导演一起赶,其中就有这个管虎。

这其实也暴露出萱萱的思想问题和官僚主义作风有多严重。

中美贸易战打了几年了,萱萱还是对中美关系没有任何一点清醒的认识,不管是在中美舆论战,还是在内宣上,不仅没有发挥出一点作用,反而还经常来两下暗地里下手,低级红高级黑的举动来。

这样的“知识分子”垄断的官僚系统衙门,既没有政治觉悟敏感性,又没有坚定忠诚的信仰,还没有认清大势民心的眼光……

简单说,这帮自诩为高级知识分子文化人的官僚集团们,除了当官老爷,干啥啥不行,争权夺利第一名。

接下来不整顿他们,整顿谁?

通宝推:愚弟,秦波仁者,
家园 管虎只是导演组三个导演之一,担纲主力是青年导演郭帆

,就是拍《流浪地球》那位,三观很正的。

应该不会拍成管虎那种民国文青风格的癔想片。

还是有点小期待的。

关键是这么多年,除了六十年代的老片,文艺界就没有拍过反映抗美援朝的影片啊。

不期待也没选择的,无奈。

家园 前些年的《三八线》,指导员陈平刻画得好

指导员理论水平高,但不一味婆婆妈妈,该发脾气发脾气,发完脾气接着做思想工作,军事也很强;

连长英勇善战,粗,但粗而不鄙,政治工作也很强。

连长指导员一个当爹一个当妈的角色非常清晰。指导员身上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政治路线,连长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军事路线。合在一起,就是人民军队的灵魂。

通宝推:秦波仁者,
家园 已经有了一点了

已经有了一点了

MV里,我看到张译演的志愿军战士,喊的是十二点钟方向..........

你们在这里拍美剧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