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信条——《终结者》2 -- 普鲁托
自施瓦辛格—卡梅隆的电影《终结者》之后,再没有一部合格的穿越回来的杀人电影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信条》正在为此努力。
前几天去看的IMAX版本,画面、音效效果都非常好。只是有一些细节没搞懂,下面的说得不一定对,无所谓剧透了。
有一个在未来被谐称为奥本海默的女科学家发明了一种逆向武器,能把子弹打向过去。就是说,我向后一枪打到1939年把希特勒干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了。
打颗子弹是小事,如果打一颗核弹回来,岂不糟糕。女科学家发现了这个武器的恐怖之处,她没有像奥本海默一样将武器交给军方或者某个疯子,而是将武器分成7块藏回了过去,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有7个有核国家,这7个逆向武器分块就安全地藏在了7个有核国家的核武库里。
在1991年苏联解体的混乱中,这些逆向武器分块丢失,被一个乌克兰军火商收集。电影的开头就是,一个逆向武器分块的军火交易设在了乌克兰国家大剧院,而这里正发生一场恐怖袭击(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的改编)。
电影最有趣的地方是这个逆向武器的表现:逆向炮弹打出后被轰塌的大楼碎片返回原位重筑大楼、子弹射出后玻璃上的弹孔恢复还原、炮弹落地爆炸后烟尘瞬间缩回爆炸点。如果被逆向火焰喷射器射中,人不是被烧伤而是被冻伤......总之,逆向武器的表现方式比较混乱。
我想,如果一个被子弹打死的人,被逆向子弹打中后是否会活过来,电影没有涉及这方面的表现。但电影里男主确实利用逆向时间转换救活了女主,其中的逻辑我没怎么搞懂。我觉得给她逆向一枪更简单一些。
电影里那个逆向时间转换器,像个旋转门——人进去转一圈从另外一个地方出来就是过去某个时间点。这个设计得比较粗糙,一点没有未来感、高技术感,像一个旋转的磨坊。
总的来说,诺兰对这部电影的准备似乎不足,想象力超过了画面表达能力。不过,我还是喜欢诺兰的电影,一是非常有想象力,比如《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二是他不拍3D电影,比如《蝙蝠侠》、《敦刻尔克》,看起来眼睛不累。
最后,男主很不帅,上女主的照片:
好似我大不列颠国的。
看了看油罐的广告片断,场面动作音响很爽。
美女科学家的台词可以做流行语,“你不是在射子弹,你在抓子弹”(You're not shooting the bullet。 You're catching it。), 颇有武侠小说的味道。
美女科学家的模样有点美中不足,腮帮有点大。
身份为某爵士的女儿
最好也挑个IMAX版,这片子视觉、故事剧情稍差一些,音乐、听觉效果可以打满分,将悬疑、紧张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刚查查,本地影院开放,缩减观众人数,以保障社交距离。规定院内全程戴口罩,但吃喝除外。捧着爆米花可乐看电影,可以不戴口罩。
故事真的尴尬
《Enemy at the Gates》,查到的翻译有“兵临城下”,“大敌当前”,本人译一个“敌人来到家门口”,背景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联系到近期纪念志愿军,所以这电影也值得一提。
故事主要内容,年轻的苏联红军神枪阻击手,瓦西里,与德军老牌精英阻击手的较量,两人都是己方的灯塔,这场较量的政治意义重大,最后瓦西里获胜。
看完电影后查一下,是真人真事,真名真姓,维基有介绍,瓦西里·Zaitsev,猎户出身,文盲或半文盲,初期消灭了32个轴心国敌人,用的是standard-issue rifle,是不是普通步枪的意思。成名之后,30多天里再消灭225个敌人,包括11名阻击手,电影结尾字幕好像说他用过的枪博物馆收藏,获英雄勋章。
2001年的电影,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合拍,没有俄罗斯。除了大体上区分了战争的正邪,类似冯小刚管虎那种,尽情抹黑苏联红军,包括士兵如炮灰如草芥,用重机枪督战,突突一个不剩。军官打了败仗,被上级逼自杀。司令部开派队,有同志偷偷往口袋揣食物。一个阻击手老教官,因为曾经留学德国,被打成叛徒,榔头敲掉满嘴牙。革命战士内心挣扎纠结这种招牌描写也是必须的。电影里苏军的最高指挥官形象被极丑化,不晓得是不是有名的人物,整个电影本人只认得两个人名,瓦西里和斯大林。
电影大体上还可以,本人看完没问题。演员只认得一个,演德军的少校阻击手。女主角苏联红军女战士,不认得,但很漂亮,而且有一个光臀的画面。
---------------------------
电影《Enemy at the Gates》,Rachel Weisz和男主角瓦西里
电影《Enemy at the Gates》,Ed Harris演德军阻击手
那里偷偷很可能影射赫鲁晓夫的一个光头,当然我看的版本没有你吐槽的那些……
接管指挥的,然后前任自杀
演员是个万年绿叶,很多地方都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