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也谈《九月》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前两天看到有河友谈海子的《九月》。解读感觉未搔到痒处,正好手头有些事,没回帖,今天已经找不到原贴了,索性再发主题贴吧。
海子的这首《九月》啊,其实不难理解。
首先看题目:《九月》,这个题目啊,意蕴丰富,内涵深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深刻体会把握,一旦亲身经历,那种绵绵不绝的悲怆凄凉,男默女泪。这个题目说的是啊,嗯,等等,我们先不说题目,这一点放在最后说,总得留点悬念不是?
好吧,先看诗的正文:
第一句: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这句诗不复杂,去掉修饰成分,这句诗就是:草原上野花一片。
加上修饰成分之后,这句诗怎么理解呢?诗意大概相当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诗“海子化”一下,就是:目击多少豪杰的江山如画。
目击——“众神死亡”的是谁?不是诗人,是草原。是野花一片的草原。草原野花一片,多少众神死亡。
江山自在,豪杰已逝;草原依旧,众神死亡。
好,说到这里,再继续看“众神死亡”。
众神和豪杰有什么区别。
如果海子的诗这么写:目击群英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感觉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简单:群英是人,众神不是人。
相对于人来说,英雄豪杰是出色的人,但不具备超越性。神就不一样了,神对于人具有超越性。
超越性有什么用?给人以信仰,而信仰又给人的生命生活带来一种确定性,一种价值,一种意义。
现在呢?众神死亡……神是怎么死的?因为没有人信它了。
好了,说到这里,就该说诗人了,海子是个很真诚的诗人,我曾在西西河聊过海子,这里不多说,海子一直在追求“某种意义”,这里也不展开说了。
海子的问题在于什么呢?他不仅真诚,而且聪明。真诚呢,是他希望能找到“这种意义”,聪明呢,又让他对世间的说词保持怀疑。聪明和真诚呢,让他不愿意和这个世界妥协。
正如他的名篇:《以梦为马》: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回到《九月》这首诗,《九月》呢,是海子穷极四海,西藏蒙古青海大漠,追寻“意义”的足迹。这首诗呢,就是写在这一时期。
他来到了大草原,找到了“意义”吗?并没有,因为“众神死亡”。这个“众”字,很有意味,神是唯一的,众神皆伪。海子最后带的书中有一本《圣经》,他相信基督吗?没有资料和证据显示这一点,但这是他接受了一元观念的证明。
第一句说完了,我得说快一点。
第二句: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上引海子的《以梦为马》,远方在海子的诗中,大概相当于“圣地”,远方是圣地,现在所处的就不是了。
在北京的时候,草原是远方,
到了草原,草原就不是远方。
远方永远在远方,海子在《远方》这首诗里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海子的“一无所有”和崔健的“一无所有”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通嘛,就是所谓的“物质的短暂情人”,不同嘛,海子的“一无所有”就是彻底的虚无。
风是什么?追求,追寻,追索。
追索到远方,远方一无所有,但是我追求的心并没有停止,风将带我去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第3、4、5、6。这四句是一段: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这四句就好理解了,诗人来到草原只见野花一片,只寻得“众神死亡”。到了草原,草原就不是远方,其实和诗人出发的环境并无本质的不同,除了它很远,现在我到了草原,草原对于我来说,就不是远方。所以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难受啊,真难受啊。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知音少,所以诗人说,一个是木头,一个是马尾,一把琴尚能两分,相依相伴,而成琴声。
自己呢?孤独啊,难受啊。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第七句: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这句最复杂,如果想理解透彻,多少要说到玄的东西。
简单理解一下吧,我想想看,怎么简单点说呢。
这里的“野花一片”,意蕴比开始的野花一片,要丰富,开始的野花是简单的景色。这里的野花象征着生命。
而这个生命的存在呢,是“向死而生”,海子呢,是搞存在哲学,这里和海德格尔的话是一脉相承。不过,也可以不这么复杂。
还是简单一点,简单的说,现在的野花是众神的死亡凝聚而成。远方呢?远方什么都没有,只有野花一片,意义随风飘逝。
我们能看到的永恒是什么呢?是死亡,也是生命。但首先是死亡。这里的野花和众神呢,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关系,野花之生是众神死亡凝聚,众神之死是野花凋零。
既然提到死亡了,一股巨大的悲怆涌上心头。
好了,下文就很简单了。
最后三句: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明月一句最简单,诗意嘛,千年吟诵不绝。时空的广袤无垠,与自身的渺小短暂。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然后就是难受,真难受啊,太难受了。
难受完了怎么办?
走呗,继续上路,继续追寻,继续探索。
只身打马过草原。
所以这首诗呢,虽然看上去说孤独,说凄凉,说悲怆,说泪水全无,说死亡。
但是,诗人还是保持一颗积极追寻的心。
什么时候最危险了,当诗人准备放弃了,准备和红尘俗世妥协了。准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
社会和人一样,一个社会开始改革,准备转型的时候是最危险,最容易出问题的。
人呢,思想转变的时候也很容易出问题。
终于有一天,诗人累了,追寻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干嘛呢?唯心主义害死人啊,我不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了,我要: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要给房地产公司写软文。
但是诗人喝了两杯酒,转念一想,干嘛啊,干嘛啊,我干嘛要和他们苟合,我干嘛要妥协,我干嘛要给房地产公司写软文,老子不活了。
哦豁……
九月确实悲伤……
海子的《九月》,诗题有两层意思,浅表一层就好理解。
九月,草原逐渐枯萎,象征着众神死去,而在这一片绝望荒芜的中,又绽放野花一片。
绝望中凝聚的野花,在九月,又能坚持多久?
绵绵不绝的空间,仿佛预示永恒时间的绝望,而在无垠的时空,又有着短暂的希望,正是这一点希望支持诗人只身打马过草原去远方追寻。
好,浅显的一层说完了,咱们说点深层次的,更加直指人心,更加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相关的。
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悲伤和绝望,每个人。
别急着反驳,等我分析完了,你想想,你有没有经历这样的悲伤和绝望。
读诗要讲究知人论世,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诗和作者的生平,以及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好,这首诗写在1986年,这时候海子已经上班了,他在干嘛?
重点来了,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
注意下,谜底即将揭晓,真相只有一个。
九月,老师。
当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指向是什么?
当然是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段悲伤绝望的经历:
开学
九月,开学了,同学们。
所以,当海子写下九月这两个字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悲伤,这一点好理解,因为不能在外边浪了。
绝望,九月了,学校都开学了,还没回学校,这下死定了: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此情此景,真是欲哭无泪,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现在怎么办?
赶紧回去啊。
明月高悬,只身打马过草原。
诗人连夜赶路,回学校去了。
这种忧伤,当你亲身经历之后,感触更深。
不说了,我去准备开学的事了。
人生呀,苦闷、空虚,追求,还是空虚,还要追求。。。
因为一句没看懂
从这句诗里看,海子认为这是一个失去信仰的时代?
海子的这首诗去掉水分就是:
原来寄希望神,
神死了。
原以为还有希望在远方,
现在远方的希望也没了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长叹一声,千古之后尤有余唉。人啊,都太把自己当回事。按我说,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人类不亡,我就不会输。
这就是太祖积极的人生哲学核心。
对了,胖大叔说了,先说正文,之后忘了解读“九月”的由来——请补充
怎么说呢。
前段时间讨论陈寅恪,提到陈寅恪有一个“诗史互证”。
怎么理解这个“诗史互证”呢?很多人呢,还是把诗歌做为和历史相互验证某种“事实”的史料。
其实呢,“诗史互证”更多是偏向观念。
比如说,海子的诗,怎么当成史料运用?
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历史,是活的历史,而不仅是政治的历史,海子的诗,属于这个时代,记录着这个时代一些观念,一点心灵印记。
比如,@高三三班这位河友就在卖萌,他怎么会不理解海子的诗,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都会对这段历史时期,有种特别的感受。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同,九十年代特别是在南巡讲话之后,整个社会的财富分化加大,速度也在加快,这个社会随着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产生了新的阶级,有富的,有穷的。伴随着阶级分化,人的精神面貌也就发生了改变,变得焦虑,变得茫然。人们需要确定自己能不能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海子的诗是不适合九十年代的。
八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也不同,七十年代人们的生存有明确的指向,就是“政治性”。八十年代呢,就是残存着七十年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但是呢,“政治性”开始退隐,人们开始关注人自身的生活意义。
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产生了海子的诗。海子的诗不是八十年代的全部,是八十年代的一个侧面。
怎么理解八十年代呢?
我从自己的家庭说起,我的父亲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他全部的追求就是扑在事业上。今天我们说扑在事业上,是事业能带来利益,当时不然。比如说房产,当时的房产是公家分配,每次出了新房子,由工龄长的先选,住在最好房子的是传达室的黄师傅,他是老革命,工龄最长。我父亲虽然学历和能力都是设计大院里最拔尖的,但是房子分得最小,还是一楼。
但是,当时没人计较这个,我们家也想换房,倒不是因为房子小,而是前房主在院子里种的葡萄太难吃,我们想和家门口有蟠桃与芒果的人家换房。
按我媳妇的说法,八十年代,我的老丈人兴趣爱好是天天钓鱼,或者进山找石头。
暑假去农村,或者矿山的亲戚家的时候呢,大家在一起捉螃蟹,逮泥鳅
海子这个时候呢,在忙着写诗,在忙着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就出来呢,当时大家对个人的经济利益考虑得不多。
我父亲做事业,我媳妇的父亲钓鱼,找石头,农村的亲戚捉泥鳅,海子写诗,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为了自我的精神实现。
这种情形,有点像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
我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话在当时其实是成立的,在一个不追求物质的历史时期,人们可以自由的实现自身价值。
劳动不是劳动者的异化,而是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洒落河友在河里抱怨高考,但是今天取消高考也该何去何从呢?如果你有孩子,你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不去高考吗?今天的高考体现了公平,但是也异化了人。
八十年代有着前三十年的余泽,大家不用过多的考虑物质问题,当时的物质是否匮乏?就要看你怎么理解匮乏了。我小时候连奶粉都没喝过,但是大家都这样,也能活得下来,不患寡而患不均。能吃饱穿暖,有房子住,这就行了。
八十年代呢,人又相对解放一些,能追求不同的自我实现。你觉得事业是人生价值,我觉得写诗是,他觉得钓鱼很快乐。人们付出一定的劳动,能获得稳定的足以维生的物质条件,之后就属于大家了。
海子的诗,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的诗是历史时代的产物,也记录这个时代的心灵和观念。他的诗从整体来看,还是张扬着信仰的旗帜,只是他个人对信仰的追求,有些极端了。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也许忘记毛泽东,才是对毛泽东最好的纪念,当我们把毛泽东带来的一切,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时代,其实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当今天我们又一次想起了他,反而是他最伤心的时候。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明天再说吧。
本人研究海子多年,独家发覆《九月》题解。发前人之未发,启后人之幽思。知人论世,言之有据,还有自己经历为依据,绝对令人信服,而且能让人从船新的角度去看这首诗,这种解读带来横亘许久的悲伤凄凉,绝对男默女泪。
自己想想,又引发了一丝伤感,不说了,明天一定细细分说。
虽然海子是哲学老师,但是从来没人把他当哲学家。
诗的思维和意趣,其实就在这些水分上。
还有对社会变迁的理解
传达室是老革命?
我父母分别是在机械系统和医疗系统(原属化工)的工厂,80年代分房子,知识分子或者中层干部都是有加分项的,不是全看工龄。
影响我在第一时间给你送花——你看下送花的排名和我回你帖子的时间对比可证。
诗无达诂
大家找个话题聊聊。
哈哈,你看了我的题解,就知道我就是开个玩笑。
传达室的老头儿确实是老革命,老游击队员,学校还请他来给我们做过报告。
大院里的小孩天不怕,地不怕,总工,书记都不怕,就怕这个黄老头。我现在还记得黄老头,穿件白色短袖衬衫,胸口别着像章,挥舞着两根枯枝般的胳臂,把我们赶得抱头鼠窜。有时我们去偷摘邻居的水果,要是被他碰到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