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批判“李约瑟难题”》 -- Ace

共:💬97 🌺58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改的不好

五百年啊,对于中国也就是往前推几个朝代,对于一些西方国家,那是他们全部的文明史了。在这个时间尺度下,民族的兴亡沉浮,有什么可惊讶的?

民族的兴亡沉浮当然要引人思考。五百年来中国止步不前,西方却大步向前。为什末?

这岂非正说明了 “李约瑟问题” 是整个胡扯? 日本在人种、文化上,比中国有多少差距? 日本独立发展出科学了吗?

李约瑟并没有提这个日本问题。他问的是中国啊。

事实上古代中华帝国的疆域已经极大,已经到了管理能力的极限。英国人那种海外扩张,号称日不落,看起来很吓人,其实贪心不足。一战二战,立刻打回原形。

自欺欺人,莫此为甚。被人家打上门来,还要说人家贪心不足。请问既是贪心,怎末可能足?我不是支持帝国主义。我只是问中国当时有帝国主义的工具,却没有成为帝国主义,为什末?

在我看来,工业革命属于某种突变,而不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可以达到的。而历史也证明,一旦工业革命发生,就在两百年内横扫世界,全世界都进入了工业社会,而不是某种秘笈,可以继续获利的。

不错,中国已经进入工业社会且是极大受益者。中国在利用西方的科技和本国的低成本赚取国际贸易差价。请问这是否要持久,能否持久?

如果真是两千年来 “治乱循环,没有进步”,难道你认为,如果外星人入侵,中国在三国时代就能够实现工业革命? 外星人在南方登陆,孙权挨打之后就大搞洋务运动? 这听起来并不靠谱。

中国旧文明是个早熟因而僵化的农业文明。尽管若干次达到高度文明,王朝末期的腐败政治总导致社会大动乱,文明成果付之一炬,失去应有的积累和传承。

我前贴说了,李约瑟问题的缺陷在于视野窄。中国文明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上全面落后西方,有文化自身的责任。20世纪初年中国人侥幸从西方学到上一点政治理论,没有亡国。要超越西方,不从自身文化缺陷中找原因,是不可能的。

家园 同学要复习下中国历史了

中国历史上治乱循环是因为游牧民族吗?

内因和外因啊,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啊,同学。

家园 还是别从文化上找原因了

日本韩国台湾和大陆文化一样,人家也不错嘛,还是从地缘环境找找原因?

家园 为什末中国人没有把黑火药用于武器制造?这?!

您认真的么?

武经总要的记载,洪武火铳的普及配发和神机营的设立

都被抹掉了?

大体上,类似李约瑟问题这种 大范围的论述,通常都会有细节照顾不到的地方,但是还是请核对一下具体表述。

中国不仅很早就把黑火药用于军事,而且肯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永乐年间征服安南,甚至仿制越南火铳(越南季风气候,防潮做的好)

葡萄牙人来到东方十年不到,明军已经开始装备佛郎机了

家园 即使我们历史上有治乱循环,即使没有最先搞出工业革命

即使每次游牧民族入侵会造成大量的文明断层,历史上损失的东西的数量远远高于流传下来的,以至于后人得花很大功夫重新重建文明,我们历史上还是在大部分时间里面都是数一数二,各种技术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明朝时候用火器的规模比西方同期大太多了。

至于满清,技术水平不要说和完成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比了,和自己比都差劲地不行。

康熙年间铸造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故宫藏)

点看全图

几百年以后这样的火炮清朝人自己都造不出来了。。。

一鸦清军造炮也是高潮迭起,什么蜂窝啊储水四碗都是这段时期的梗。就算铸造出来的火炮勉强能用,同等重量和口径下,装药射程均不及康熙时期铸造的。。。

网上有一个段子:怕不是因为满清铸炮这些事,中国麻将里的点炮,这么威风的名词才居然是你掏钱而不是你对面掏钱(笑)

明末各种问题再多,铸造个几百门红夷炮不是啥难事,崇祯二年就从广东运过300门红夷炮进京。到了几百年后的满清,连明末的水平都赶不上了。

还有满清士兵一鸦的时候还在用有166年历史的老爷火铳。。。

还有太平天国将领赖汉英攻城,守军挖出600尊康熙年间征讨郑克塽时用的大炮,洗了洗一半还能用,性能比当时清军的还好。。。

想想满清也真有“神仙范”,动不动就挖出上古神器。

论原因,自然是一以贯之的防汉。

即使儒家搞的阶级固化,分工固化,人上人的地主士绅特权阶层再有问题,他们见到西方的好东西还是知道去学习的,还知道去写比如《天工开物》这样的书,哪像满清治下,万马齐喑,连日本都打不过了。

《开天工物》这书应该都熟吧,满清时期被禁。日本和欧洲倒是学得特别用心,欧洲的造纸,养蚕,农业革命等等都从这本书中得益很多。我们清末想起这本书了,还得从日本重新把这书淘回来,白白浪费200多年时间。。。一鸦被暴打照样装没这事,一直到了二鸦被彻底拉开差距。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文明,能够在主体民族当奴才、被其他民族统治的时候发展起来?

通宝推:外俗内正,Ace,ton,
家园 提到需求想起件事,英国的洋布能取代中国土布

已经是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的事了。

中国人多,土布的成本一直很低,英国人19世纪的时候布匹一直没办法竞争过中国的土布。

如果要在中国产生工业革命的需求,意味着得连续搞两次工业革命才能赚钱。。。

家园 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意思

你却没有理会我要强调的地方。

明朝时已经有火器营。怎样?还要从欧洲人那里购买远程火枪和大炮。

我们开始就有了,我们阔过,前段时间我们运气有点衰,现在我们又厉害了。

看起来是这样子。

家园 最后一句话,

法国就是你说的这种情况,法国的历史就是,日耳曼人入侵之前,法国的主体就是罗马人以及罗马华的高卢人(其实是属于卡尔特人了)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作为外来的军事集团征服了古代法国,但法兰克人毕竟人数太少,只能占据国家的上层建筑,主体民族还是当地的罗马人和高卢人,现代法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也是二战时期,相对于苏联,波兰,犹太等其他国家民族,德国对法国手下留情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讲,法国和德国也算是同文同种

家园 提到火炮想起一本书:《实用炮学手册》

1598 年Capobianco所著,明末西法党在传教士的帮助下翻译了此书,这书里面就有模数这个怎么科学地设计火炮的理论。引入模数这个概念以后,纺锤体的红夷炮在中国开始大量普及。

满清时这书也和大量明朝介绍火器的书一样,彻底消失了。模数这个理论再次出现,已经是1841年丁拱辰写《演炮图说》时候的事情了,浪费200年。

明朝在仿制红夷炮以前,火炮是往轻量化路线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虎蹲炮和大规模装备弗朗机,还把自己的大将军炮改装成弗朗机的后装版。原因很简单,对手是草原上的骑兵,明军不怎么攻城,当然要追求射速和机动力。

仿制红夷炮是为了应对后金的盾车战术。明朝仿制红夷炮也没废多大力气,铸造火炮所需的冶金技术本土都有。

关于黑火药多说两句,最接近现代配方比例的是1635年英国契约书,比戚继光的鸟铳方晚了半个世纪。至于颗粒火药,中国颗粒火药出现年代比欧洲早一个世纪。

简而言之一句话,满清的火炮技术的落后,别怪在之前的朝代身上。

通宝推:Ace,ton,老老狐狸,
家园 很有道理,补充一点

欧洲气候不适合农业生产,海上商贸(或者说海盗抢劫也行)于是成为日耳曼人的传统,远洋航海的需求,促进了天文、地理、造船、火器……

欧洲文明发源于地中海,这一圈陆地被山脉、沙漠、海洋切割,宜居、宜耕的土地零零碎碎,适宜大规模粮食生产的土地不多,发展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的地方不少,陆地交通不便,而地中海风浪小,海上交通方便,商贸和抢劫就很发达。

新冠之后,有过思考:为啥中国人觉得“人命关天”,而西方人信仰“适者生存”。

思考的结果,发现还是要溯源到老祖宗面临的地理环境做出的发展道路选择上去。

家园 日耳曼人所在的西欧北欧比地中海更不合适农耕

以下内容引自—— 刘景华:近代欧洲早期农业革命考察-2006

--------------------------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生产技术起点是非常低的。虽然罗马时代的耕作技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农业也是罗马最受重视的实用科学之一,但日耳曼人的入侵严重破坏了罗马先进的农业技术文明,而使其落后原始的生产方式保留了下来。

中世纪早期,农业作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流行的是日耳曼人的粗放耕作制度,而他们只不过在公元前后才由畜牧经济向简单定居农业过渡,农业生产对于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技术。在入主西欧的最初几个世纪里,他们种植粮食作物时,播下一斤种子,收获的谷物常常只多一两倍而已。

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农业要受到自然条件的许多制约。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种自然条件规定和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规模以及水平。在生产技术水平极其低下的中世纪欧洲,气候和土壤这两个最基本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并不很有利。

欧洲地处中高纬度,从气候上可以阿尔卑斯山为线分为南北两个地区。西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比较温暖,但夏季过于凉爽,全年温差较小,降水量在一年中分布均衡。南部作为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区,夏季高温,但受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气流影响而十分干燥;冬季雨水丰沛,但在大西洋气团作用下气候十分阴冷。雨热不同期,是整个西欧气候的典型特点,不利于需要高温高湿的高产淀粉作物如水稻、薯类的生长。

就土壤而言,西欧的偏北部是混交林带的生草灰化土壤,酸性较重,肥沃程度偏低。其余大部分地区虽属阔叶林带的棕色森林土壤,酸碱度适中,肥力尚可,但由于冬季降水偏多的缘故,使土壤排水性能差,要么沼泽地遍布,要么土地粘性过强而难于翻耕。而在地中海地区,水分蒸发量大,土地过于干燥,耕作层极浅,作物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应。

这种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决定了中世纪的西欧农民主要只能种植大麦、燕麦、黑麦等低产粗劣的谷物。营养价值较高的小麦虽然也在各地普遍种植,但产量很低。所以很早就有西方学者论道,欧洲不像亚洲拥有那种可造成“丰富收获”的“肥沃的土地”。

从历史过程看,公元5世纪后,西欧农业生产一直处在极低的水平上,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几乎不值得一提。即使到查理大帝时代,许多年成的播种量与收获量之比常常为小麦1:1.7;大麦1:1.6;黑麦1:1.1。这或许是歉收之年的情况,但这种歉收在当时要占将近一半年份,丰收年成反而少见。

10世纪以后,随着新兴封建关系确立和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进步,作物产量也有很大提高。但在庄园制下,农民所占有的份地土质是比较差的,而且他们每周要为领主服劳役,在自己份地上劳动时只能是抢农时,顾不上琢磨技术上的改进。农奴为领主服劳役,不可能有很大的劳动热情,更不可能对提高生产技术产生兴趣。因此直到10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技术只是在低水平上缓慢地提高。

--------------------------

上文所谓“较高水平”的罗马农业,只是相比中世纪欧洲“极低的水平”高那么一点,甚至11世纪欧洲开始推广“先进”的“三圃制”以后,如果按照中国这样传统农业国的标准来衡量,水平其实也是很低的。

以下内容引自——缪启愉:一世纪至十六世纪中西农业典籍的比较研究-1998

--------------------------

在欧洲,公元前有西奥弗拉斯图的有较高水平的植物学专著,西奥弗斯拉图还知道今波斯湾的红树植物,也提到巴林岛上生长着的罗望子的感夜运动,也描述过榕树和香蕉。但只是如此而已,而且这些知识还是他从同时期亚力山大大帝的随从人员那里得到的。他未身历亚洲南部等地,不可能写出热带亚热带植物的专著。

公元前的卡图是罗马监察官,所写《论农业》很简略,写作差,编次也没有程序。他和瓦罗都是中小农场主式的奴隶主,所写农书都以经营管理为主,强调怎样管好农奴,怎样榨取最大的利益。一世纪罗马农学家科路美拉著有《农业论》十二篇,主要依据前人瓦罗的《论农业》等书加以本人资料写成,篇幅虽然比瓦罗的书大,但价值要低些。他说土壤有六类,即肥土、瘦土、松土、紧土、湿土、干土,仍囿于直观的形容词,在土壤技术用词方面没有进步。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指出:即使受希腊人推崇的西奥弗拉斯图,也难以在土壤学等方面发现很多东西,对土壤类型问题毫无贡献。

古罗马人甚至连一个土壤名词也没有发明出来。瓦罗的《论农业》列举了不同土壤可能有的各种石、土,注意各种土壤颜色,但同样仍满足于许多模棱两可的形容词,如壤质的,贫的,富的,薄的,再没有找到比这更好的名词了。以后便没有一本农书对这类原始的直观用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科路美拉又按照公元前一世纪维吉尔的方法,做了三项土壤试验,即土质粘度试验、碱土过滤试验和土质紧密度试验,不过重复而已,没有提出怎样加以改良。二世纪的伽伦也写有农书,多抄录前人的材料,不如科路美拉的书。

公元六、七世纪之间,欧洲有P.克雷森厄斯的《农产品薄记》,是参照较早的C.巴苏斯的《农业全书》写成的。此外虽然有些农业文献,主要是大量存留的采地的公文、管理人员的报告,以及收支账目等,根本不是农书。

直到十三世纪,才有英国亨利的《亨利农书》,讨论了当时封建庄园的管理问题和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再后到十六世纪初,有费兹哈柏的《农业全书》,着重讨论了三圃制农业的一些技术措施和经验,透露出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的信息。

欧洲的二世纪的伽伦农书之后,直到十六世纪以前,农书发展踏步不前,极为贫乏,中间出现了若干世纪的“空白”,断了档,无以为继。欧洲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涌现有著名的诗歌、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的突出专家,弗兹哈柏和凯撒尔平纳斯二人适当其会,他们的两种农书似乎也“复兴”一下,但陈旧平泛,谈不上是有突出贡献的农学专家,比之诗歌文学等差得很远。出现这种现象,和中世纪欧洲社会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分不开。

欧洲中世纪农业,在封建领主统治下以采地为单位,长期施行“二圃制”和“三圃制”的耕作制,长达十几个世纪之久不变,有的地区延续到十九世纪,耕作经营非常机械、粗放,农作物固定单调,农具粗劣,技术保守。古罗马时期某些奴隶主还采用施肥措施,但在中世纪除耕翻地里的残茬杂草外,很少施肥,只靠休闲的消极方式来恢复地力。

为了使放牧的牲畜所排出的粪尿能积存在自己的牧地里,领主强迫农奴把他们的牲畜驱赶来放牧。十一世纪之后,施肥在部分领地得到恢复,但家畜少,粪肥不足。这样,实际是土地的自然肥力逐渐被掠夺耗竭。作物一般不中耕,没有条播器(条播器、耧车是十八世纪由中国传进去的),播种方法多采用撒播。作物单调呆板,没有多熟种植,没有轮作复种和间混套作以尽地力,不知道开辟肥源和用地养地结合以保持和提高地力。

总之,它没有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发展形成的集约经营、精耕细作一整套的优良技术措施。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生产背景下,农学专著当然难以出现,即或有,科学水平也很低。

--------------------------

另外一个能够体现欧洲农业水平的指标,是铁器的使用:

“直到1050年,大部分西欧的农民还不曾拥有一把锄头或类似的工具。流传至今的加洛林时代(752-843年)富有庄园的农具清单中,金属工具极为稀少,甚至木制工具亦极为难得,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父母赐予的一双徒手来与自然格斗。”——引自网络

相比中国,铁制农具最迟汉代就已经普及了,差了将近一千年。

11世纪以后,通过使用铁制农具大规模拓荒、三圃制、灌溉排涝技术、引进美洲作物等措施,欧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但是直到工业革命,欧洲农业也没有达到中国的技术水平。

当然,欧洲的繁荣富强靠的是海洋扩张,以及由此催生的科技进步,对于一个“海上游牧民族”,用农业作比较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通宝推:ziyun2015,桥上,老老狐狸,
家园 中国对粪肥使用可能也没早多少

唐朝还要休耕,应该是没这样的肥料,宋朝南方能一年两熟,肯定就有了。苏东坡在黄州可能推广了粪肥,猪肉颂也可能有关系。生铁当然是中国发明的,盐铁专营使其他国家没有铁器,传到西方大概也是因为怛罗斯之战吧

家园 写这篇的大概没有读过《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号称是中国最早的农业书之一,成书于六世纪前期。但是这部书其实是本各类古书中农业相关文字的辑录本。说到泥土,其实也没说出个子丑寅卯,详细分类。动不动也就是说“土刚”、“土轻”、“强土”、“弱土”,等等。至于定义是啥,没有。

这个和“肥土、瘦土、松土、紧土、湿土、干土”就是同一水平。

在古代,不论东西方,都缺乏现代科学的量化、定义、统计等等手段。拿现代的科技标准去要求古人岂不是“何不食肉糜”?

家园 汉朝就已经有粪便沤肥的技术了。汜胜之书里面就有记载

单纯用粪便当肥料,春秋时候就有记载了。

中国那么大,不同地区适用的农业技术肯定不一样。

古代休耕的地方一般是地广人稀的地方,精耕细作都是人多地少的地方。

家园 中国使用粪肥很早,生铁不是中国发明的

《荀子》里说“刺谷殖草,多粪肥田”。所以至少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懂得使用粪肥了。

铁器最早是用陨铁做的。这在各大古文明中都存在。铁的冶炼生产也是各大古文明独立产生的。从时间先后看,中国的铁器出现较晚。这是因为中国的铁矿往往品质不高,难以冶炼。冶炼出来后的生铁很脆,不如青铜好用。

炼钢法倒是中国古代曾经领先过。但是也没有传播到国外去。世界各地的古代炼钢法还是相对独立的。最早的钢出现在非洲,可追溯至公元前1400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