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一个朝代往往要经历几个危机期 -- 孟词宗
第一个危机期是开国二、三十年左右。开国太祖去世后。基本上所有的朝代都不能顺利传给指定接班人。这是因为开国太祖太强势,而底下的强势人物虽然能被他压制,一旦压制没了,就很容易欺负孤儿寡母了。(当然吕后是个特例。吕后其实是刘邦政治上的同型异构体,威望、心机、手段都不比刘邦差。所以汉朝的继承危机要到吕后死掉才出现。)
第二个危机期是开国六十到九十年间。这段时间国内政局逐步稳定,经济恢复甚至兴旺,但随着经济发展,官吏腐败局面形成。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两极分化严重,分配不公,在古代表现为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逐步沦为奴隶或佃户。这时候国家的收入也开始减少。这是因为国家税收基础缩小,同时和大产业主产生了利益矛盾。国家税收是固定甚至只增加不减少的,大产业主则是希望缴税越少越好的。如果不能渡过这个危机则要么国势倾颓,要么干脆亡国。
解决的方法不少。要么向外扩张以取得更多的地盘,转嫁政治矛盾。例如汉武帝南取百越。但如果玩的不好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例如明朝的土木堡就成了明朝国势衰落的起点。要么打击豪强,提拔寒门,强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财富再分配。例如武则天上台后搞的那套东西。要么解决生产关系,理顺财政。也就是变法。例如清朝到康熙末年开始搞摊丁入亩确立有钱人交更多的税、没钱的人不缴税的财产税原则。雍正还整顿吏治,进一步理顺财政。但是“变法”这种东西也不是谁都能玩的。例如宋朝的庆历新政就失败了。
如果能够顺利度过第二个危机期,则国势会有巨大上升,进入所谓的“盛世”“黄金时代”。例如汉武帝中期到宣帝,武则天后期到玄宗天宝的盛唐,清朝乾隆鼎盛时期。
盛世也是隐藏危机的。基本上所有的财产兼并,两极分化等等,大致以三十到五十年为周期。盛世的扩张会延缓这个进程,但不会消除其产生。于是往往到了盛世末期,国家看上去还是鲜花似锦,烈火烹油,但实际收入又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各种“理财能手”出来改革财政体制。例如汉朝的王莽搞复古恢复井田、唐朝搞两税制,募兵制度,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搞一条鞭法,清朝搞厘金制度,清理海关等等。只要不像王莽那样触及根本的所有制问题,这些东西在一定时间内都有“奇效”。国家财政大为好转,甚至能够支持所谓的各种“中兴”。就算王安石变法,其实也支持了宋朝在河湟地区的开拓。张居正的改革也支撑了万历三大征。清朝更是搞出了所谓的“同光中兴”。
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所谓的“变法”,“财政改革”等等,其实都是进一步搜刮百姓。例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力役为募役合辙田赋为银两,看上去是方便老百姓,其实老百姓手中没有银钱,要缴税就得把自己的口粮贱卖给商人大户获得银钱。其实是加重了盘剥。
生产力本身没有提高的话,任何理财手段都有一个极限。而这个极限是低于改革生产关系带来的上升极限的。
在彻底吸干民间的潜力后,朝代就进入末日危机了。这时候什么君主在位都救不了这个王朝。勤政的如崇祯死得可能更快。这时候,国家作为整体的利益,国家官员的利益,大业主阶级的利益,以及普通百姓的利益不再统一,各自背道而驰。只能系统重启,开始又一次轮回了。
后面的改革都是修补匠。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不过,严格意义上讲,它也没有熬过两代,它的一代就一直在打仗,基本没有稳定下来,之后,皇权一直在不停地非正常更替。。。
从成吉思汗统一建国到忽必烈称帝共六十五年。蒙古的二代继承危机其实已经解决了。忽必烈称帝反而是王朝前期危机的表现。当时除了南宋,蒙古已经征服了基本能征服的所有地方。这时候国内资源被瓜分完毕,既然不能向外开拓,就会开始内部争夺资源。
蒙古本身的统治极为粗糙。以前以征服为目的,可以从征服中得到大量财富。但是现在独孤求败了,就必须创造新的财源。所以忽必烈占领汉地行汉法,搞农业生产,依赖农业经济来为自己提供税收和实力就是对蒙古以前做法的否定。这不能仅仅视作他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问题。
行汉地汉法后,忽必烈的元朝获得了相当的经济实力,这才能够继续统治九十七年,中间不但灭了南宋,还在武宗时再次统一了蒙古帝国。
但是到武宗末年,元朝其实又一次进入财政危机。所以有元仁宗和元英宗的改革。但这个改革在元英宗遇刺后失败。从此元朝就走下坡路了。
所以蒙元其实是个典型的过来前期危机却没有解决后期危机的例子。
在我看来,成吉思汗一直在劫掠的路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算解决了王朝延续的问题,只有息战后的统治,才算真正的统治的开始。
的确,我对这种草原王朝的理解不深不透。。。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劳动产出对时间是线性函数,而资本的自我聚集效应是指数函数。
在指数曲线的拐点之前,那些变法和理财才有效果;过了那个拐点太久,神仙也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