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地质行业轶事(一) -- 吴用

共:💬276 🌺4424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所在的环境,好像没有代的概念

78年以前,地质队的职工增加的很少,大多数是1966年以前加入。

人们区分加入的早晚,也基本上是从工资级差类别的称呼上来划分的。

我所了解的,1955年之前加入的,干部编制,其工资类别被称为老野干——老野外干部。1955年之后加入的干部编制被称为新野干——新野外干部。工人则无此划分。

这三类工资类别中,工人工资的级差最大,好像是12元,老野干好像是8元,新野干好像是6元——一些老资格的工人。其工资比领导还高不少。

66年以前。成为地质队职工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军人转业。二是毕业生分配,三是根据国家安排,面向农村的某些地域定向招工(变相扶贫,主要面向革命老区)——66年之后,地质队的编制趋于稳定,基本不再从农民中招工。

66年至74年,地质队基本只接收转业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很多中专生为了多挣钱,更愿意当工人。

79年之后,地质队引入编制概念,将地质队职工统一为两大类,即干部和工人,干部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来,工人就比较杂了,有大招工来的,有接班顶替的——父母是工人编制的,可以退休后由一个子女顶替上岗

85年之手,地质队基本只接收干部编制的,而且名额很少。

您91年毕业,比俺低一些。还能进地质队,俺猜不是煤炭就是石油,再不就是武警黄金部队——有色和冶金系统那时自己都吃不上饭——如您进的有色或者冶金系统,那肯定是各勘探局强压分配下来的。

你加入的时候,正是地质队开始走向市场化的开始时期,不知您老兄命运如何——新疆有地质队创造过一个记录,90年代某年,7月接了8个毕业生,到国庆全跑了。没转正就跑了,单位给家里打电话问要不要档案,要档案回去接受旷工处分并办离职,人家回复说,一去就编余,基本没开过工资,饭都吃不起。拿档案还要花钱买火车票坐60小时火车去新疆,没钱,不回去。

希望听到您的经历和看法。

家园 随便写两句

如果没有猜错,兄台应该是河里比较少见对改开持正面看法的,我也如此,补充一点我的想法吧。

我认为,改开的最重要的本质,是经济制度的改变,完全改变了收入的分配方式,改开前是计划经济,基本上是由政府负责分配安排。改开后,由市场分配。这种分配的改变,是好是坏,见仁见智,这里按下不谈。

既然要允许市场分配,毫无疑问,就要相应的给一些自由,办厂的自由,开餐馆的自由,大的可以大到富士康那样的规模,小的可以小到街边的小店,这些都是市场的交易,不再由政府支配收入。

较少人意识到的是,就是这种自由,其实是给了农民多了一个选择,或者说是机会。就是这么简单的多了一点选择,生产力就爆发出来了。

联想到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某个河友讲他小姨的奋斗,似乎没有人想过,假如没有改开,他的小姨是否会有机会盘下店面,自己做生意,进而买房?

通宝推:响水湾,柴门夜归,
家园 地质行业轶事(十)大变革时代的初期续

大变革时代的初期续

3、挣扎和背锅

84年底,俺爹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前所述,主要任务是背锅——队部搬家,遣散大集体和编余职工——其实就是定谁下岗,只不过那时还没有下岗这个词。

父亲和队里班子一起,熬了几个月终于定了个工作路线图,并做了计划上报上去,而且是局里第一个交的,因此很快获批——其它队大都选择对着干,局里需要一个榜样和典型。

主要内容有:

首先。为了保证职工收入,将队部搬到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县城附近——公交车总站外1500米处——这样就不算进城,仍然有野外津贴补助和6类地区补助。

其次,从队部搬迁拨款中,腾出一部分预算,组建打井队,派出业务员,远征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联系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筑作业(尤其是上海,地下水多,地质条件复杂),包括地质条件勘查、大楼地基施工、桥梁涵洞建设等等,其实就是跟人家说,勘查,打井,设计,制图,修筑。。。

俺们啥都能干。跟俺们打交道简单,不像正规施工单位事那么多——又是设计院,又是施工单位,两头跑,而且俺们现在落魄了,懂规矩不挑食还听话——俺们有国家给的设计资质,三十年修的路都不知多少了,出的设计保准能过市政规划不说,还愿意最大限度的兼顾业主想要的种种猫腻,例如你们要俺们在容积率、市政配套等要求上尽量配合您。。。

这部分业务主要安置那些,因主业任务减少、经费不足而导致没活干的职工,几乎包括所有的、可以拉出去干活的大集体职工。

商店幼儿园学校等附属单位仍悄悄的开,对内营业,但严格收费制度,不准职工欠账赊账,以保证这部分大集体职工能有点收入——虽然肯定是要下降,但比起直接遣散,要好很多。

主业上,厉行节约,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但要求在国家比较紧缺的有色金属的勘探上有突破,尽量延缓减少主业任务量的速度,尽可能的争取财政拨款

各位猜猜看,此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

公布答案,效果很差。原因么,主要是这么几条:

首先,队部搬迁遇到掉刁蛮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认为地质系统有钱,谈好的地价一再推翻,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先让地质队在办公用地上施工,在施工接近完成时,再把在有部局两级机关参与的协商会上所定的条款撕毁,不允许地质队进行辅助设施和家属区施工,甚至让很多人搭帐篷睡在野地里,以达到讹钱的目的,导致队部搬迁预算一再提升不说,还骗地质队三天两头的给地方政府打水井,打机井,铺设管道。。。

其次,由于做事太正规,导致打井队的业务开展的十分不顺——不敢太过分的在设计上,配合业主方在安全、容积率、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作假,对如何配合业主偷工减料。以便于业主骗国家建设款项私分等重要工作上,胆子太小,手法稚嫩,财务做账方面灵活性也太差——结果就是钱没赚着,投诉一堆,还占用了不少主业的经费。

最后,队内职工看不清形势,反对这些改革措施,并把矛头对准队领导,三天两头哭诉、砸领导家玻璃、打领导家孩子、在开会时在会议室表演上吊、喝药。。。导致商店等附属单位既收不到钱,也不敢不发工资。。。

而且由于队内气氛十分诡异——人心散了,队伍没法带了——导致主业一败涂地,职工干活出工不出力都是好的,很多人泡病号,不出野外,勘探任务也没人干。。。

总之,领导班子定的计划,除了花高价;把队部搬迁到了一个人人不满意的地方之外,其余的部分,执行的是一塌糊涂——到1989年,父亲刚满50岁,头发全白了,苍老的看上去像是70岁的人。

4、工伤指标

1989年,开年就不寻常。父亲此时只剩下了一条路,就是找一个富矿,打一个翻身仗。

为此一开春,他就离开了坐了三年的办公室,自己带队去勘探——父亲日记中说,他根据种种证据,判断某处有一个大银矿——咱们国家银的探明储量一直不理想,父亲希望藉此打个翻身仗。

父亲跟班子做了分工,打井队、大集体、队部的烂事父亲都不管了,主要任务就是找一个银矿,好让上千职工,几千家属能有一个活路——此时父亲的单位,已经有人家因工资收入减少,导致孩子交不起学费被撵回家不让上学了。。。

据母亲回忆说,因缺少经费,不敢开212,父亲跟年青的钻探工一起坐大车上山,导致腿寒了好几天,体力不支。终于某日在山上摔下山涧,幸好落差不大,但腰椎崩裂,送到省里最好的医院时已经是昏迷状态。

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父亲才能下地走路,但此时已经是9月,西北的天气已经不再适合继续完成剩余的工作了——此时的地质队伍,已经不是太祖时期的地质队伍了,下雪刮风零下40度都能在山上战斗。

这里肯定有人会问,难道父亲摔倒了,没人接替么?当然有人接替,不过接手的人,怎么说那,你说他没有使命感也好,说他技术不过关也好,总之,活没干出来,就到了该收队的月份了。。。

这个银矿,虽然已经完成了60%的详查任务,但最终还是没有立钻机。看看父亲的判断到底对不对、最终成为了父亲终身的遗憾。

局里来人去医院看望父亲,表达了三个意思:

其一是慰问,其二是父亲不能算工伤,因为1989年这一年众所周知的原因,不批工伤了。三是由于不是工伤,医药费,公家出70%,其余自己承担——这已经是局里能照顾的极限了。希望父亲尽快出院。

父亲出院以后,再也没有上山,且时常腰疼,有时夜里疼的睡不着,就一夜一夜的靠在椅子上。

下期预告,大变革时代的逃兵

通宝推:四方城,三笑,hwd99,陈王奋起,柴门夜归,老老狐狸,独立寒秋HK,阴霾信仰,pendagun,桥上,心远地自偏,踢细胞,乱翻书nn,胡一刀,达雅,唐家山,
家园 看到这篇,对老一辈的悲凉感同身受。

他们在改开私有化大潮,一切向钱看的冲击下,在公与私、良心与金钱之间的挣扎与无奈……

所谓改开,是整个社会为了那点私欲,背叛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背叛了社会主义和毛主席思想。

那些官僚和板凳,只不过是引领了和利用了人民的私心罢了。

家园 小狐狸露头不容易

我知道鞍钢宪法。以前河里陈才女介绍过。

就像在另外一个古代武器的帖子里的讨论一样,我们有这个, 有那个,许多有力武器。为什末没有发挥作用。

我也认为鞍钢宪法是未来国家体制的方向。普通劳动者必须掌握企业的权力,乃至国家的权力。

就历史而言,文革中的鞍钢宪法起到了甚麽作用?全国上下普通工人的权力和利益难道不是被政府轻而易举地剥夺否认了?

家园 工会主席曾经是五套班子
家园 中国实在太大,同一时期各个行业大不相同。

令尊的地质,在84年应该就定下来要市场化自负盈亏,有条件下,没条件也要下。

我父亲是重型汽车行业的,是后来所谓的三条大狗,三条小狗,一群野狗那一伙的。那时候要整合,我父亲厂安排生产汽车车桥的壳----所谓的桥壳。

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上。

情况和下面忙总张厂长的故事大楼里的描述类似。

当时技改是强制性的,企业并无自主权,不想干也得干

厂长们的说法是: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至于技改的方案,设备选型,等等都不是企业决定的,是例如化工部,轻工部,建材部等等官员在办公室拍脑袋决定的,而且决策周期极长,有五年才完成调研的项目,决定引进时世界上已经淘汰这种技术了。引进之日就是停产之时。还有的是烂尾楼,引进一半,突然政策改变,技改资金从财政拨款改为贷款,企业没能力贷款,就成破烂一堆。本人就干过这种收拾烂尾楼的项目管理,真可以说生不如死,焦头烂额。

家园 花一下,不过老兄这里可能有点经验主义了。。

两条理由:

1、就俺走过的国家的情况看——当然俺也没走过几个国家——富国的地质勘探基本没有市场化的,不是吃国家财政饭,就是吃机构或大企业经费拨款,没有让地质单位去赚钱的——到目前为止,这么做的,出了中国,俺没看见还有第二个国家这么做,当然,俺眼界窄,谁有反例请指教,俺洗耳恭听;至于穷国。。。穷国小国好像也没啥兴趣搞这个吧,没怎么研究过。。。

俺也是某次听花旗鬼子的合作方介绍,才知道美国吃财政饭的人比俺们都多,人家才3亿人口,可见税收和财政管理水平不低——有一说一,国内老抨击美国贫富分化,但俺个人的赶脚,美国的分配公平性做的比中国好,就业机会也比中国多,质量也高。

2、国家03年有点缓过劲来后,仍然保留了这只队伍,且认定其事业单位性质,不在逼着出去赚钱了。

俺爹的个人观点,国家1978至2003年间的尝试,瞎指挥胡搞的成分居多,不过也有错过1975至1985这十年改革窗口期的原因。

俺爹后来反思,当然应该改革,且他有这么几点建议:

1、应该在1975,甚至在1972年开始严格限制地质系统的规模,撤销因50至60年代通讯和运输条件限制,而设立的省机关,只设华北,东北,西北和华南等几个大区机关即可,同时大区机关也要精简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冗员。不过跟“是,大臣”里面一样,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人是冗员,想砍掉,嘿嘿,不增加就不错。。。事实上,84年改革后,这些机关的人数反倒迅速膨胀起来。。。俺1995年去某省地质勘察局,规模差点吓死俺。。。这些人什么活不干经费反倒十分充足,日子过的极为舒服,也不编余。。。

2、在75至85的窗口期内,每个省只保留一到两支一线队伍,保留必要的战略战术力量,其余的果断撤编。

3、充分利用之前的投资所形成的城镇聚集效应,利用已经成规模的各类大集体经济实体,搞完全脱钩的三产———既可消化系统内冗余职工和职工子女的就业压力,也不必在后来的大搬迁中浪费宝贵的经费——后来的大搬迁,把30年来积攒的家当丢的丢,卖废铁的卖废铁,浪费惊人。

俺前面正文里没说,是因为实在不愿意写这些负面的东西。。。

4、组织国家队,利用已有的人员、经验和设备,去非洲,走出去,搞国际合作——03年之后,国家也反应过来了,也想搞以国家为单元的、能赚大钱的经济循环,但是人员梯队已经。。。总之,搞的很累不说,如果不是设备好了,水平还不如78年的队伍——这不是俺说的,是有司下的结论,有些论文也涉及了,只要花时间就可以查到。。。

总之,俺个人的浅见,1984到2003,对地质行业而言,是胡搞的20年,余毒至今没清理干净。

俺前面推荐过一个地质从业者在知乎写的帖子——这个帖子很有名,以至于这个帖子在系统内广为流传——您一看就知,俺是不是胡说。

修改下,太敏感的就不说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阴霾信仰,四方城,桥上,
家园 我并没有否认胡搞,我引用的忙总的话也是说胡搞。

不过,可能我们认为胡搞之处是不一样的。

从我的经验而言,我是反对中国式计划经济的,计划经济和全民所有制并不能划等号。

反对计划经济的原因,就是很可能胡搞,瞎计划,乱计划。

正如你所说的,很多行业是没办法市场化,自负盈亏的。90年代末刚到德国,那里的数据就是歌剧院每卖一张票,政府还要倒贴40马克----像歌剧这样的德国国粹,也是没有办法自负盈亏的,按照供求关系,卖票的收入抵不了成本。这是市场规律。

地质也是这样的行业,但是国家已经计划----它们要自负盈亏,才有后面的措施。就像你所说的,是错的。

我父亲的行业,以前是小而全。安徽这样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省,大型一家厂,中型一家厂,轻型若干,然后各种零部件厂商应有尽有----当然比起发达地区那些上规模的工厂,自然很不能打。

所以,国家开始整合,我父亲厂是重汽集团的一部分,安排他们生产桥壳。等到重型整个项目上马后,发现重汽集团设计的那种车型没市场,自然桥壳(只能给某种车型配套)也没有市场,我父亲厂背着落下的银行债务,在生存线上挣扎。

总之,当时的现实是,计划的东西不符合市场规律。

家园 那么,咱们看法是一致的

结论是:确实应该改革,但改的方向有问题。

家园 悲凉谈不上

之前有个河友,叫梦秋,写过一个帖子劝俺,名字好像是谁都是微不足道的河沙。。。

写的好极了,对俺的影响很大。

俺爹娘都认为俺的格局不够大,对阴暗的东西记得太清,看的太重——俺一直在改,希望就木之前能改的有点成效。。。

家园 忙总张厂长的故事那栋楼很多跟帖也很精彩,

下面这段话我基本认同。

如果借着忙总的比喻,当时全国是一个企业的话----部队是保卫科,像地质等等是技术科检验科之类的没有直接效益的,却不可缺少的部门。

我父亲的汽车厂和忙总笔下的纺织厂,化工厂是生产车间。

这个模式,苏联东欧没有混下去。至于中国不改会怎么样,我不发表意见了。

这个问题写几本书都不会有答案,具体到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特殊

失败的原因,但是整体来看是体制问题。也就是苏联失败的原因:政府成为市场的上帝,大量浪费资源,当没有更多资源浪费时,政府就会抛弃企业,企业就只有死亡,因为这些企业本质上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市场是计划,原材物料是计划的,只是一个生产车间。全国实际就是一个企业,国家计委就是总经理,国家经贸委就是厂长。国家企业瓦解了,车间就没出路了。

家园 是的,俺也认同。不是您这么认真

俺有些话是打算后面说,或者不说的,俺希望俺写的尽量客观,希望大家看了故事,自己得出自己的结论。。。

您这么认真,俺就把心里话说出来了,惶恐惶恐。。。

手机打字,错漏太多,惭愧惭愧

家园 您的父母那一代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他们都有为国为民的

大胸怀,还有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句话我一直不理解,乐观就是乐观,为啥还要加上一个革命的前缀呢?

现在倒是有点理解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是跟现在的普通意义上的乐观是不一样的。

他们是信仰,是豪情,必胜的信念,再大的困难,再阴暗消极的环境,都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

在他们那个年代,有一句话叫做:革命者永远是年轻。

他们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是精神层面极其充实,极其朝气蓬勃。

而今天我们现在看着物质极大丰富了,但是精神方面却很空虚,远远比不上老一辈。

只有敬仰。

通宝推:唐家山,
家园 夏尔·贝特兰的《中国的wg与工业组织》值得参考,

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推动下,通过对旧管理干部的斗争,北京针织总厂的工人建立了工人管理小组。人管理小组分为工厂、车间和班组三个层面,分别由相应层面的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工人管理小组有几个职能:一是从劳动安全、财务等方面,对革委会正常行使职能进行监督;二是同三结合小组密切配合,广泛开展技术革新;三是普及马列主义基本著作,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四是成为群众和干部之间的桥梁,通过召开车间、班组会议,征集工人对生产计划、产品质量、投资项目等方面的意见,实现工人对工厂的管理;五是参加党支部会,从党群关系、政治方向以及生活作风等方面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批评和监督。其他工厂也建立了类似的组织,有的接受职工代表大会领导,这些组织取代了wg前已经官僚化的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工人管理小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但工人并不认为一种组织形式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蜕变问题,即便群众选举的工人管理小组、革委会仍有可能走向群众的对立面,因此需要通过不断的整风运动接受群众的批评,促使其思想革命化。针织总厂工人采取了以下措施:管理小组和革委会成员必须处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运动的前列,必须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必须参与生产劳动;必须接受群众批判;管理小组和革委会的成员可以应工人要求而撤换。wg中的工厂组织彻底的贯彻了巴黎公社原则,将领导阶级的地位从法律条文中解放出来,变为工人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现实。

wg中工人不断革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管理方式,诞生了诸多共产主义因素。第一,社会生产不再过于依赖资金投入,死劳动不再支配活劳动,工厂发展摆脱资本积累模式,小企业遍地开花。第二,投资和生产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依靠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班组开始经过三上三下最终形成全国计划。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群众参与国家计划制定过程,社会需要能够及时反映到计划之中,限制自发市场关系滋生。第三,通过三结合小组,工人参加技术革新、工程师参加生产劳动,工人也可以经过培训成为技术人员,从而工人同管理者、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旧的人事、劳动管理体制被打破,脑体差别开始消亡。第四,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迅速发展,国家有计划开展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城乡对立逐步缩小,不同于以“城市病”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这些共产主义因素削弱了“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缩小了三大差别,使劳动日益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①所有这一切并不依赖于自发的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由革命政党领导工人广泛开展自觉的政治斗争而取得的。因而同样地,路线变化消灭了

所有新生事物。废除“四大”和罢工权以后,工人失去管理生产资料的权力,国营工业企业中的资本主义管理方式成为资产阶级存在的客观基础,通过加强对工人的专制主义

,为探索如何向共产主义进行过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②

(二),将工人参与管理的国营企业转变为厂长承包经营的国有企业、管理者持大股的国有资产,走资派最终演化

成为现实的资本家阶级。

纪录片《愚公移山》里也有一集《上海电机厂》,里面一些事情跟贝特兰书里的内容有对应。

改开后走资当权派对工农学兵有个分化瓦解、逐个击破的过程,工人的权利是一步步被剥夺的(走资派要是在80年代搞大下岗,学潮或许就是另一种结果了),而且跟wg期间造派的兴起与衰落、76年后的揭批查运动、80年代的清理三种人运动相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