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地质行业轶事(一) -- 吴用
但是如果是工人编制,工资比干部工资高。当年写《乔厂长上任记》的蒋子龙就是如此,先在车间当底层的技术干部,后来为了多几块钱工资干脆改为工人编制,反而成了领导阶级,也不影响他后来当车间主任。
授上将军衔时只有三十九岁,不到四十岁。刘震吹自己是上将中最年轻的,其实肖华比他小一岁,1916年出生。
经商与打仗有共同之处,都得冒险,得有胆子会算计,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冒险一搏的本钱不一样,一个搏钱,一个搏命。敢搏钱的人未必敢搏命啊。打仗冒险,就算当了将军,搏的不是自己的命,也要考虑失败了部下怎么看自己,还听不听自己使唤。陈毅解放战争初期几仗没打好,邓子恢等人就给中央写信说陈毅不会打仗。经商赚钱这压力就小多了,只要买卖是自己的,赔了就赔了。只要心宽,以后再赚没压力。
09-10年前房价虽然年年涨,但是努力奋斗奋斗还是能够得上的。最近这些年,收入和房价就完全没法比了。偏偏房子和户口,教育,医疗都多多少少挂钩,自然对改开不满的越来越多。官方越是夸邓,底下越是不满。
至于医疗和教育问题都是老生常谈了。
“海上金流彩云乱”所提到的“五七厂”来历不凡。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末,国内以“五七”冠名组织遍布大江南北、多不胜数。
1966年5月2日,林彪给毛泽东寄去总后勤部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二)可以为国家开垦一批农田;(三)可以为国家提供一批粮食;(四)全生产的部队仍可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五)边疆部队搞生产,可以同发展边疆经济、建设国防结合起来,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总的想法是:假如军队在战备时期多搞点生产,在三五年内为国家提供四五十亿斤粮食,这就等于准备好了大约七八百万人一年的军粮。这是战备的物资条件之一。
毛泽东于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中共中央在1966年5月15日批转“五七指示”时指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随后,全国逐渐掀起走“五·七”道路的热潮,到处办起五·七工厂、五·七农场、五·七大学、五·七中学、五·七干校、五·七医院等等。
“海上金流彩云乱”所提到的这个“五七厂”应是国营企业自办的附属单位。我所在企业在七十年代初就办了这样的单位,当时叫“五七队”负责给职工食堂养猪、给工厂搬运原材料,后来又从事产品加工业务并改名“五七厂”。“五七”厂的主要领导都是由主办企业任命、派遣,其职工多是主办企业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家属,其身份属于“小集体”。到了九十年代至2006年间,不少国有企业“关、停、并、转、卖”,“五七厂”也就随之消亡,但也因之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毛时代一边备战备荒,一边大搞建设。建设这块就包括三线建设,五小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几十个重点化工项目建设。这些建设除五小外毛时代基本都是在建设期。就这样毛时代没听说过发不出工资的。
而邓时代,这些建设大都开始进入回本收益期,而邓一边砍掉了200多项重点科研项目,一边停止了基本建设,和毛时代相比支出大大减少却搞到发不出工资的地步。
邓比毛强在那里?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父亲有点老年痴呆了,经过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就很清楚认识路,带着我们绕着山走,一个小小水库,大概有20-30米高,还在正常工作,快50年了,我很难想象当初没有机械,就是人力一点点干起来的,什么是造福百年,这就是啊,在山区,做了一辈子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
台商和我差距,类似于 肖华和一般苏区农民的差距(江西苏区出来几百个将军,但适龄青年几十万肯定有)。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毛主席的思路,是很难匹配得上的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上来。
当年论证三峡的时候,家长教育他们:上了这个,你们的儿女都不愁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