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共:💬140 🌺106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体丰神倦

怎么有点像贾宝玉说薛宝钗的话?

家园 38:凉,净

“凉”和“净”的部首是“冫”。“冫”这个部首,原来的样子是“仌”,因为当了部首需要精兵简政,结果四笔的“仌”就变成两笔的“冫”了。

“仌”,也就是“冰”,因此,“冫”这个部首覆盖的范围大多与冷冻有关。“冫”这个部首属下的常用形声字有十五个,表现因冷冻而出现的现象的就有八个,包括:“冷”和“凉”、“凝”和“冻”,以及“凌”、“净”、“凛”、“况”;还有一个“冶”是直接与“冰”有联系的现象;以上九个已经在十五个常用形声字中占了六成。剩下的六个,就是与“水”相关的现象了,有“冲”和“决”,以及“凑”、“凄”、“减”、“准”,而这六个字都有相对应的、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沖”和“決”,以及“湊”、“淒”、“減”、“準”。

再有,前面与冷冻有关的“凉”、“净”、“况”,也都有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涼”、“淨”、“況”。当然也不全是这样,例如前面的“冷”和以“氵”为部首的“泠”,虽然后者“泠”也可以是清凉的意思,但毕竟和“冷”含义不同;至于前面的“冶”和以“氵”为部首的“治”,就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了。

冰和水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于是“冫”和“氵”两个部首覆盖的范围多有重合之处,但也不排除有时是人们偷懒省掉了一笔,据说,偷懒是汉字发展的重要动力。

“冫”这个部首都在形声字左侧,样子也只有一种。但有个常用字“寒”,虽不是形声字,但“寒”下面那两点也代表“仌”,与“冫”样子不同。另外,“寒”字的上半部分虽然现在与“塞”字的上半部分一样,但其实二者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来源不同的还有“次”,“次”左半边的“冫”,这个“冫”其实是“二”,而这个“冫”——“二”并非部首,而是声符。甚至“冫”——“仌”也可以是声符,例如在常用形声字“冯”里头,“冫”就是声符,在“冯”右半边的“马”反倒是部首。

“仌”,《说文》说“冻也。象水凝之形”,段玉裁注云“象水初凝之文理也”;而朱骏声通训定声则说“仌,经史皆以冰为之”;《集韵•蒸韵》又说“仌,或从水。亦书作冫”,这“从水”的就是“冰”了;再就是那个“水无一点不成氷”的“氷”;另外,还有个“凝”字,《说文》说“俗冰从疑”,段玉裁注云“以冰代仌、乃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总之,“仌”、“冰”、“冫”、“氷”、甚至“凝”,都是一个意思:“一氧化二氢”H2O的固体状态。

下面是一种“水初凝之文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8

下图中我贴出了“仌”字和“冰”(凝)字的图形,还有“水”字、以及可能表现了水之纹理的“渊”字的图形。“仌”在左上角,右边是“冰”(凝),左下角是“水”,右下角是“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8

然后说“凉”。

如上所言,“凉”字也有个相对应的、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涼”。《汉语大字典》按:古籍中多作“涼”,今“凉”字通行,看来是偷懒的结果。

“凉”和“涼”,“涼”在先,《说文》说“涼,薄也”,据说是酒里掺水的意思,引申为“凉薄”;《左传》多用此义,如:

《闵二年传》“尨,凉;冬,杀;金,寒;玦,离;胡可恃也?”((p 0269)(04020703))(036),

《庄三十二年传》“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p 0252)(03320303))(032),

《昭四年传》“君子作法于涼,其敝犹贪”((p 1254)(10040601))(111)。

不过,因为有“冫”这个部首,“涼”字“不厚”的意思早就被“不热”的意思盖过去了,“不热”成为“凉”的最常见义项,用法更多种多样,除了“挂着屋下阴中风凉处,勿令烟熏”(《齐民要术•蔓菁第十八》),还有:

北风其涼,雨雪其雱。(《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58)《邶风•北风》),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第六》),

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屈原《遠遊》),

微我无衣,温凉谁同。(南朝-宋-谢灵运【答谢谘议诗】),

天道有盈缺,寒暑递炎凉。(南朝-梁-沈约《八咏诗•解佩去朝市》),

陵谷俄迁变,松柏易荒凉。(北周-王褒【送刘中书葬诗】),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

“凉”和“涼”两个字的声符都是“京”,“京”这个声符可发七个音:jiang、jing、liang、lüe、qing、qiong、ying,其中主要的就是jing和liang。这里头j和l两个声母,以及ing和iang两个韵母,都是很容易互易的。

“京”,《说文》说“人所为绝高丘也”,还说是“从高省”,上图中贴了“京”字、“高”字、“凉”字、“涼”字、还有个“北風謂之𩘁”(《说文》)的“𩘁”(liáng)字,以及可能表现了水之纹理的“渊”字,等诸字的图形。“京”在“冰”右边,“高”在“水”右边,“凉”在“京”下边,“涼”在“凉”下边,“𩘁”在“渊”上边,“渊”是在右下角。

“人所为绝高丘”,应该是指现在考古发掘常见的夯土台基,台基上面还得有房屋,上图中“京”字和“高”字图形画的就都是高台和上面的一所房子。

再说“净”。

“净”字同样有个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浄”,《汉语大字典》说:古籍多作“浄”,今“凈”字通行。

“净”和“浄”的声符都是“争”,但“争”有个异体字“爭”,《汉语大字典》说:“爭”,今通行体作“争”。因此,“净”有三个异体字:“凈”、“浄”和“淨”。上图中有“净”字和“争”字的图形,“争”在右上角,下边是“净”。“争”字的图形就是两只手在抢一根棍子,而“爭”的上部保留了更多“手”的样子,所以我还是觉得“爭”更合乎古义,尽管抵抗不了偷懒的大势。

“净”本义是冷的样子,和热火朝天的争抢毫无关系,因此“净”是个单纯的形声字。《说文》中说“淨,魯北城門池也”,但这个地名“淨”和其他各种“净”联系不大。“净”后来又由冷引申为清洁,成为主要用法。例如:

是粢盛酒醴不净洁也。(《墨子•节葬下》),

凡应之理,清净公素,而正始卒。(《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

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杝落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笞之可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原序》引《仲长子》——《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009)),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

凝肤皎若雪,明净色如神。(南朝-宋-鲍照【学古诗】),

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王维【齐州送祖三】),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行】)。

“争”——“爭”这个声符能发cheng、jing、zheng三个音,但主要发音还是zheng。

下面是(自上而下)“争”、“净”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这两个字的读音一开始只有小的差异,到后来声母韵母都变得不一样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8

下面是声符“京”和“争”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京”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争”的主要读音。“京”有三个主要读音,“争”只有一个,显然不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8

————————————————————

下面是10个以“京”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京”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声音:

京jīng凉liáng-liàng谅liàng掠lüè惊jīng琼qióng景jǐng-yǐng晾liàng影yǐng鲸jīng

jiang、jing、liang、lüe、qing、qiong、ying。

下面是6个以“争”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争”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声音:

争zhēng净jìng挣zhēng-zhèng狰zhēng睁zhēng筝zhēng

cheng、jing、zheng。

下面是16个以“仌”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京”和“争”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冲冰决冻况冷冶净凌准凄凉凛凝凑减

京影鲸争

通宝推:mezhan,
家园 39:敞,数

“敞”和“数”的部首是“攴”(pū),按下面说文的说法,这个“攴”自己就是个形声字,部首是“又”,也就是“手”,声符是“卜”。因此,这个“攴”又有个采用提手旁的异体字:“扑”。

关于“攴”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

《说文》:“攴,小擊也。从又,卜聲。凡攴之屬皆从攴。”徐灏曰:“从攴之字多非擊义。”今按攴部的字,确是此种情况。徐氏又云:“疑本象手有执持之形,故凡举手作事之义皆从之。”此说近是,如“救、收”等字皆符此例。然此说亦未能概括一切,只好存疑。(p 406《攴部总论》)

照以上王力先生的说法,“攴”这个部首覆盖范围芜杂,难免和很多别的部首互相纠缠,例如“救”字,就有异体字“捄”、“㤹”、“𣪋”、“𧧷”,分别以“扌”、“忄”、“殳”、“言”为部首。

“攴”这个部首后来还产生了一个变体:“攵”,常被称为反文旁。“攴”和“攵”作为形声字的部首都在右侧。但有时候,这个“攵”并不是反文旁而是声符。例如“玫”字,《说文》就说是“从玉,文声”。这个“玫”里的“攵”,自然是“文”之变形,和作为部首的“攵”不是一回事。另外,还有个“枚”字,与“玫”现在正好同音,但却是个会意字,其中的“攵”仍是“攴”,但不是形声字部首。

以“攴”——“攵”为部首的常用字十八个,除了“敲”以“攴”为部首,别的都以“攵”为部首。这也是偷懒定律在起作用吧,能省一笔是一笔。这十八个字主要是表现人手使用工具做事的动词,包括,“收”和“敛”、“赦”和“放”、“攻”和“救”、“致”和“敌”,以及“政”、“故”、“效”、“教”、“敞”、“敦”、“数”、“敲”、“敷”,只有一个“敏”,是形容这种动作的形容词。

但说文却说“攴”是“从又,卜聲”,那么“攴”也许可以说是以“手”为基本部首的复合部首,这可不常见。不过,如果“攴”是“从又,卜聲”的复合部首,那么“攴”的图形应该是:一只手,再加上“卜”所表现的甲骨上的裂纹。但观察下图左上角“攴”字的甲骨文字形,似乎并非如此。这个图形表现的似乎是:一只手抓着有点像斧子的某种工具。也就是说,“攴”字的图形自身可能就是一幅完整的简笔画。或者说,“攴”是个象形字,也可能是会意字,并非形声字,也就不是复合部首。

下图还贴出了与“攴”类似、“象手持石斧”的“父”字、以及表现“斫木斧”的“斤”字,两字的图形。“父”在左下角,“斤”在“父”右侧,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9

然后说“敞”。

“敞”《说文》说是“平治高土”,自然是人手用工具做的事。但后来引申为“平治”过的“高土”本身,于是《说文》又说“可以遠望也”。

但再到后来,“敞”的主要用法就是开放或宽阔了,例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史记•淮阴侯列传》),

垫江以西,土地平敞,精敏轻疾。(《华阳国志》),

雨则内敞屋之下,则不须重箔。(《齐民要术•煮胶第九十》),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龙池】),

中轩敞者为舱。(清-张潮《核舟记》)。

“敞”,《说文》还说是“从攴,尚聲”,因此,“尚”是“敞”的声符,但“尚”又是“从八,向聲”,那么“尚”就是由“向”产生的复合声符。“向”这个声符能发七个音,chang、cheng、dang、shang、tang、xiang、zhang,其中主要的,是tang、chang、dang三个音。

tang、chang、dang这三个读音的韵母相同,只有声母分别是t、ch、d,这里边t和ch,还有ch和d,都是很容易互易的声母组合。

例如,

前者t和ch,有:

含常用声符“𡈼”的形声字“廷”和“呈”,

含常用声符“也”的形声字“他”和“池”,

含常用声符“丁”的形声字“亭”和“诚”;

后者ch和d,有:

含常用声符“寿”的形声字“筹”和“祷”,

含常用声符“屯”的形声字“纯”和“钝”,

含常用声符“享”的形声字“淳”和“敦”,

含常用声符“丁”的形声字“城”和“灯”。

这两组里都有“丁”,和“向”一样,“丁”也是t、ch、d三对声母都能有互易。

“向”,《说文》说“北出牖也”,就是朝北的窗户。还引证了《詩经》中的“塞向墐戶”,徐灏注笺则说“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上图中我贴出了“敞”字、“尚”字、“向”字、以及可能也表现了窗户的“宫”字的图形,“敞”在“攴”右侧,“尚”在“敞”右侧,“向”在“斤”右侧,“宫”在右下角,您可对比。

“尚”,《说文》说“曾也”,这里的“曾”其实是“增”,“敞”《说文》所说的“平治高土”也可以说是“增”,加上“向”《说文》所说的“北出牖也”,虽说是朝北的窗户,但和“敞”《说文》所说的“可以遠望”也连得上,这么说起来,“敞”很可能是“尚”的孳乳字。

再说“數”。

“數”《说文》说是“从攴,婁聲”,所以“數”的声符是“婁”——“娄”。“婁”——“娄”这个声符能发六个音:ju、lou、lü、shu、shuo、sou,其中主要是lou,其次是lü。

“婁”——“娄”,《说文》说“空也”,《汉字源流字典》以为其图形当为一女子头顶竹篓且以双手夹扶之形,即“篓”字之原形。后来“婁”引申出通透中空之意,这中空的意思还占据了“婁”这个符号,竹篓或荆条编的篓子只好另造形声字“篓”来代表。因此,“數”——“数”是单纯的形声字。

上图中我贴出了“數”字和“婁”字的图形,“婁”在右上角,左侧是“數”,您可对比。

“數”——“数”,《说文》还说“計也”,则是数数和算数,数数和算数当然离不开手,必要时我还会用脚,但在大规模实践中显然需要用工具来辅助

“算筹”就是我国古代人们用来数数和算数的工具,在“攵”字图形中,那只手上所拿的说不定也可以是算筹这种古老的计算工具。下面是西汉年间金属算筹的图片,出自《计算工具发展小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数”是个多音字,因为非常常用,因此有三种读音:shǔ、shù和shuò。

头一个是读shǔ的“数”:

这个“数”,首先是数数和算数的意思,例如,《桓十二年传》“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p 0135)(02120401))(018),《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孔墨之后学显荣於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皆所染者得当也”;

再引申为筹谋,例如,《小雅•节南山之什•巧言》“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97));

还引申为一一提及,有正面的,好比《文十八年传》“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p 0638)(06180704))(063),有中性的,好比《昭十五年传》“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p 1371)(10150701))(114、125、129),有负面的,好比《庄二十八年传》“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p 0238)(03280101))(029、033)。

引申到后来,“数”似乎应当用“口”或“言”作部首了。可是“喽”已经有了,最常见的是喽啰;“謱”也已经有了,主要用处是謱謰,混乱的意思,还一个意思却是相反的“谨”。

第二个是读shù的“数”:

这个“数”,首先是被数和被计算的数目,例如,《襄三十年传》“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p 1170)(09300301))(082),《礼记•月令第六》“牺牲驹犊,举,书其数”;

再引申为相应的学问,例如,《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又引申为特定的度量,各不相同,例如,《昭二十六年传》“豆、区、釜、钟之数……”((p 1480)(10261101))(102),《礼记•王制第五》“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车有六等之数……”,《庄子内篇-天道第十三》“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并引申为几个,可连接各种量词,例如: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僖三十三年传》(p 0497)(05330301))(049),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第七》),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梁惠王上》),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

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吕氏春秋•仲冬纪第十一》),

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千疋。(《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北魏-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010)《齐民要术•原序》),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陶渊明【桃花源源记并诗】),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张继【归山】),

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刘禹锡【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

还引申为那些神秘的与命运相连的“数”,包括历数,例如: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僖十五年传》(p 0363)(05150409))(037),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论语•尧曰第二十》),

凡举大事,毋逆大数,必顺其时,慎因其类。(《礼记•月令第六》),

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周語下》),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屈原《卜居》),

苟成败其有数,岂怨天而尤人。(南朝-宋-谢晦【悲人道】),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老将行】)。

这个方向引伸到后来似乎可以用“心”当部首,不过已经有个“慺”,是恭谨的意思,要是上娄下心,倒还没人占。有时候似乎也能用“竹”当部首,那就是“篓”了。

第三个是读shuò的“数”。这个“数”,意思是经常、频繁、紧密,大概是从数数和算数引申来的,例如,《宣十二年传》“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p 0741)(07120212))(066),《论语•里仁第四》“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孙膑兵法》“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引申到这里,似乎也可以用“力”当部首,左婁右力或上婁下力似乎也还都没被占用。

无论如何,这些“数”离那个手拿小棍的“攵”的本意越来越远。或者可以说,正是这些常用字在使用中各种各样的引申,让那些常用形声字部首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宽了……

下面是声符“尚”和“娄”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尚”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娄”的一些主要读音。“尚”的主要读音一大堆,“娄”只有两个,就是lü和lou,声母相同,韵母分别是ü和ou,这两个韵母的互易在常用声符“句”和“区”那里也曾出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9

下面是现代采用韵母ü的一些读音的变迁,摘自王力《汉语语音史》中的《历代语音发展总表》。从中可见,ü([y])这个韵母在中国汉语官话语音系统中是宋代或元代以后才出现的,并且大多是经[i̪u]演变而来,而“娄”这个声符的韵母一度就曾读[i̪u]: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9

————————————————————

下面是26个以“向”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向”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声音:

向xiàng响xiǎng晌shǎng尚shàng倘cháng-tǎng淌tǎng敞chǎng趟tāng-tàng躺tǎng党dǎng

堂táng膛táng常cháng棠táng赏shǎng掌zhǎng撑chēng裳cháng-shang尝cháng偿cháng

当dāng-dàng挡dǎng-dàng档dàng铛chēng-dāng裆dāng厂chǎng

chang、cheng、dang、shang、tang、xiang、zhang。

下面是7个以“娄”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娄”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声音:

娄lóu搂lōu-lǒu屡lǚ缕lǚ楼lóu数shǔ-shù-shuò篓lǒu

ju、lou、lü、shu、shuo、sou。

下面是18个以“攵”和“攴”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向”和“娄”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10个常用字:

收攻放政故致敌效赦教救敏敛敞敦数敷

向尚躺党常尝当厂娄屡

通宝推:mezhan,camelry,
家园 40:浦,济

“浦”和“济”的部首是“水”。以“水”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一百八十个,其中有:

不同性质水域的名称,包括“湖”和“海”、“溪”和“涧”,以及“潭”、“渊”等;

与“水”相关地形的名称,包括“漠”、“洞”、“洲”、“滨”、“滩”、“浦”等;

一些水域的专名,包括“江”和“淮”、“河”和“济”,以及“汉”、“洛”、“湘”等;

“水”或液体的性质,包括“清”和“洁”、“污”和“浊”,以及“淡”、“温”等;

“水”或液体的状态,包括“漩”和“涡”、“浪”和“潮”、“浩”和“渺”、“满”和“溢”、“深”和“浅”,以及“滴”、“淌”、“漫”、“滚”、“沸”等;

与“水”或液体相关的现象,包括“湿”和“润”,以及“渗”、“溅”、“滑”、“渴”等;

人对“水”或液体及类似物进行的操作,包括“泼”和“洒”、“浇”和“注”等;

人对“水”或液体的利用,包括“灌”和“溉”、“沐”和“浴”等;

人利用“水”或液体进行的操作,包括“洗”和“涤”、“淘”和“汰”等;

人与“水”或液体有关的行为,包括“涕”和“泣”,以及“测”、“添”、“消”、“滞”;

人在“水”中、“水”上或“水”边的行为,包括“游”和“泳”,以及“潜”、“渔”等;

与“水”相关的物质,包括“泥”和“沙”,以及“沫”、“汽”等。

某种液体,不必含“水”,包括“酒”和“浆”、“油”和“漆”,以及“汗”、“涎”、“汞”等。

“水”这个部首,主要在形声字左侧,而且简化变形成了所谓三点水:“氵”。但也有两个常用形声字“浆”和“汞”,他们的部首在下方,仍保留了“水”的样子。其中“汞”后来还被指定为化学元素字,正契合了这个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是液体的性质。不过,还有另一个被指定为化学元素字的“溴”,虽然“溴”这种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也是液体,但“溴”的部首却变形成了“氵”。

在这一百八十个常用形声字之中,还有一对“同体字”:“汞”和“江”。他们都是由“水”这个部首和“工”那个声符组合而成,但“汞”和“江”两字,无论读音和意义都大相径庭。不过太史公却把这二者拉到了一起,他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水银就是“汞”。

“水”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也难免和相关部首有重合之处,例如“沙”,就有个以“石”为部首的异体字“砂”,再如“没”的特定义项,就有个以“歹”为部首的异体字“殁”,又如“漂”,也是在特定义项有以“风”为部首的异体字“飘”,另如“消”,则在某些场合有个以“金”为部首的异体字“销”,还有“泥”和“坭”、“澈”和“徹”、“涣”和“焕”、“涂”和“凃”、“淳”和“醇”……等等。

“水”字,《汉语大字典》说“甲骨文象水流动之形”,下图中我贴出了各种相关字的图形,包括:

“水”(左上角)、以及包含“水流动之形”的“沝”(“水”右侧)、“淼”(“沝”下方)、“川”(“沝”右侧)、“淵”(“川”右侧)、“汋”(右上角)、“粼”(“汋”下方);

还有同时包含“水流动之形”和各种人形的“湎”(“水”下方)、“沈”(“湎”下方)、“沬”(左下角)、“氼”(溺,“淼”下方)、“況”(“氼”下方)、“汓”(泅,“況”下方)、“汜”(“汓”下方)、“浴”(“汜”下方)、“潛”(“浴”下方)、“浮”(“川”下方);

加上同时包含人脚迹和“水流动之形”的“沚”(“浮”下方)和“涉”(“浮”和“沚”右侧);

再有“水流动之形”加上各种动物及其他物体形象的“涿”(“汜”和“浴”右侧)、“濿”(“涿”右侧)、“瀧”(右下角)、“濩”(“瀧”上方)、“津”(“瀧”左侧)、“滋”(“津”左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0水

然后说“浦”。

“浦”,《说文》说“瀕也”,大概是说挨着水的地方,又引申成了一片独立的水面,常被用作地名:成语“合浦珠还”,合浦就是地名;《左传》里《襄十三年传》“战于庸浦……”((p 1002)(09130501))、《襄二十四年传》“楚子师于荒浦……”((p 1092)(09240901)),“庸浦”和“荒浦”也是地名。

在历代诗人口中,也常出现不同的“浦”,不都是地名,例如: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65)《大雅•荡之什•常武》),

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屈原《九歌•湘君》),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屈原《九章•哀郢》),

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汉《古诗十九首》),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寒光生极浦,暮雪映沧洲。(刘长卿【重过宣峰寺山房,寄灵一上人】),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夕潮迷浦远,昼雨见人稀。(张籍【送郑秀才归宁】),

鸥散白云沈远浦,花飞红雨送残春。(殷尧藩【襄口阻风】),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之一)。

“浦”,《说文》又说是“从水,甫聲”,而“甫”《说文》还说是“从用、父,父亦聲”,那么“浦”的声符是“甫”,“甫”又是产生于“父”的复合声符,而且这个复合声符比基本声符“父”用的还多。

“父”这个声符(包括“甫”)能发五个音:bao、bo、bu、fu、pu,其中主要的是fu,其次是pu和bu,然后是bo。

“甫”《说文》说“男子美称也”,显然和“浦”不相干,因此“浦”是单纯的形声字。下图中我贴出了“甫”(左上角)、“浦”(左下角)、“父”(“甫”右侧,含徐中舒先生的注释)、“用”(“父”右侧,含徐中舒先生的注释)、“圃”(右上角)和“囿”(右下角)诸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0甫

再说“济”。

“济”——“濟”,音jǐ,古代首先指“濟水”,这是中原最大的四条河流“江、淮、河、济”之一。但到了今天,“濟水”早已消失,只有济源那里,还剩下一小截“濟水”故道。再就是济南这个名字,还能让人想起:在这城市北边,曾流淌着那条清澈的大河。

不过,除此之外,这条大河如今还大量存在于各种古籍中,例如: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45)《邶风•匏有苦叶》),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僖二十一年传》(p 0391)(05210401))(035),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僖三十一年经》(p 0484)(05310001))(045),

济、河惟兖州:……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尚书•禹贡》),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钷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山海经•海内东经第十三》),

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秦策一•张仪说秦王》),

齊人焉始爲長城於濟,自南山屬之北海。(小狐《讀《繫年》臆札》所附《系年》通行释文第二十章)。

“濟水”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河,史念海先生曾专门有说明:

济水在其畅流时被人们当作四渎之一,是和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大河流。为什么叫做渎呢?是因为这四条河流都是独流入海,不受其他河流的干扰。黄河、长江和淮河是符合这样的意义的,只有济水并不是如此。济水的发源地据说在现在河南的济源县,是在黄河以北,可是它的流经的地区却主要在当时的黄河之南。……就是说它横越过黄河并和黄河相互成了交叉的状态,两相交叉的地方在今荥阳县北。

其实这不过是黄河北岸的一条河流,其流入黄河的地方和南岸另一条河流由黄河里分流出来的地方,相距不远,因而发生了这样的误会。古代人们称在黄河以北济水的上源为沇水,到了行将流入黄河的地方才改称济水,就可看出其中的一点消息。就济水这个名词来解释,也可以说明它本不是一条不受其他河流的干扰而独流入海的河流,它只是由黄河分流出来的支津。……支津与支流不同,支流是流入黄河的河流,支津则是由黄河里分流出来再入于海的。……漯水就是其中的一条。不过这条支津远比漯水为巨大,而且恰巧在分流的地方以北的黄河北岸另有一条河流流入黄河,因此古代人们就把它当作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没有把它和漯水等量齐观。

(史念海 《河山集》 三 人民出版社 (p 303)《論濟水和鴻溝》)

下面是《古济水走向图》,出自百度旅游《济渎庙》,或接近史先生的意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0

至于《说文》所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的“濟水”,则是北面在今河北的同名小河。

不过,音jǐ的“濟”——“济”还被假借为“挤”,并可引申为众多,例如《大雅•文王之什•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83)),《周颂•清庙之什•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75))。

此外,“濟”——“济”还会被假借为“齊”——“齐”,或者说此“濟”乃“齊”之孳乳字,意为整齐乃至庄严恭敬,自然是音qí。例如《齐风•载驱》“四骊济济,垂辔沵沵”(《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38)),《小雅•谷风之什•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1)),《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9))。

但是“濟”——“济”还音jì,应该说和音jǐ、音qí的“濟”都不是一回事,而是另一个单纯的形声字,意思是渡河。

例如《周易》第六十三卦“既济”和第六十四卦“未济”(《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卷四》 (p 313、p 317 )),都是说渡河的事;

又例如《鄘风•载驰》“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6)),《文三年传》“秦伯伐晋,济河焚舟……”((p 0529)(06030401)),《定四年传》“半济而后可击也”((p 1544)(11040305)),《礼记•乐记第十九》“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九地第十一》“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孙子译注》(p 077)李零(110500)),《尚书•商书•说命上》“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也都说的是渡河。

这音jì的“濟”还引申为成就、成功,语出《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一例,还有《僖二十年传》“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p 0387)(05200501))(043),《昭四年传》“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p 1248)(10040103))(108、111);

音jì的“濟”又引申为调剂、弥补,例如《昭二十年传》“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p 1419)(10200801))(102)、《昭二十年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p 1421)(10200903))(111);另引申为增加,例如《桓十三年传》:“必济师!”((p 0136)(02130101))(018);更引申为终止,例如《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泠风得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无论是音jǐ、音qí还是音jì的“濟”,都应如《说文》所说是“从水,齊聲”,即以“齊”——“齐”作为声符。“齊”这个声符现在能发chai、ji、qi、zhai四个音,其中主要的是ji。

“齊”——“齐”,《说文》说“禾麥吐穗上平也”,《汉语大字典》则说“甲骨文、早期金文“齊”象禾麦之穗……”。下图中我贴出了“齊”、“濟”以及表现“黍稷在器以祀”的“齍”这三字的图形,“濟”在左,“齊”在中,“齍”在右,照图中“齊”字的图形看,“齊”与其说画的是“禾麥吐穗上平也”,不如说画的是“禾麥穗济济然也”。也就是说,这“齊”字图形表现的是禾麥穗上谷粒挤挤挨挨将要丰收的样子,可能是“挤”字的原型。所以,“挤”、“齐”和某些“济”说不好五千年前是一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0齊

下面是一张将要丰收谷穗的图片,出自《谷穗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下面是22个以“父”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父”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父”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声音:

甫fǔ捕bǔ哺bǔ圃pǔ浦pǔ蒲pú辅fǔ脯fǔ-pú博bó葡pú

铺pū-pù傅fù搏bó缚fù膊bó敷fū薄báo-bó-bò簿bù父fǔ-fù斧fǔ

布bù怖bù

補bǔ(补)

bao、bo、bu、fu、pu。

下面是7个以“齐”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齐”这个声符能够发的4种不同声音:

齐qí-jī-jì-zī-zhāi-jǐ-jiào(齊)剂jì挤jǐ荠jì-qi济jǐ-jì脐qí斋zhāi(齋)

chai、ji、qi、zhai。

下面是181个以“水”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父”和“齐”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8个常用字:

水汁汇汉汗污江汛池汤汪沐沛汰沥沙汽沃沦汹

泛沟没沧沪沈沉沫浅泄沽河沾沮油泊沿泡注泣

泞泌泻泳泥沼沸波泼泽治洼洁洪洒浇浊洞测洗

活涎派洽洛济洋洲浑浓津涛浙涝浦酒消涡浩海

涂浴浮涣涤流润浪涧涕浸涨涌港滞湖渣湘渤渺

湿温渴溃溅滑湃湾渡游滋溉满漠源滤滥滔溪溜

漓滚溢溯滨溶滓溺滩漆漱漂漫滴漩漾演漏潜澎

潮潭潦澳潘澈澜澄濒澡激瀑灌清添淋涯淹渠渐

淑淌混淮淆渊淫渔淘淳液淤淡淀深涮梁渗涵

汞浆

甫圃博父斧布齐斋

家园 41:欺,欧

“欺”和“歐”两个字的声符是“其”和“區”,这“其”和“區”都是容器,一个是簸箕,竹编制品,一个是甌,就是盆,陶器。下面是竹簸箕和陶盆的图片,分别出自《民俗竹簸箕》《西安的安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图中我贴出了“箕”字也就是“其”字的图形(左上角)、“區”——“区”字的图形(右上角);以及“欺”字(“箕”右侧)、“歐”字(“區”左侧)的图形;还有“欠”字(“欺”右侧)、“旡”(jì)字(“欠”下方的图形)——这俩字的图都是画了个正仰头张大嘴的人,因为是两个不同的字,于是古人后来规定了不同的朝向,所以《说文》说“旡”是“从反欠”;再有就是,可能表现了竹编制品和陶器的“曲”字(“欺”下方)、“匚”(fāng)字(“箕”下方)、“簠”字(“匚”右侧)、“甌”字(“歐”下方)、“瓦”字(“旡”下方)、“豆”字(“甌”下方)、“缶”字(“區”下方)、“甾”字(左下角)、“婁”字(“簠”下方)、“匋”字(“婁”下方)、“鬯”(chàng)字(“瓦”下方)、“酉”字(“鬯”右侧)、“畐”字(右下角)等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1

古人制作竹编制品和陶器要远早于文字的发明,到文字出现时,他们已经制作出来的竹编制品和陶器肯定有非常多的不同式样,不过,能够变成字符的竹编制品和陶器的式样,虽然不止以上这几种,但必定是有数的几样。而能够变成字符,也一定是经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选择、脱颖而出的典型器物式样,并且这些式样在造字之初还曾流行一时。

“欺”和“歐”这两个字的部首就是“欠”了。关于“欠”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欠字是倦时张口舒气,欠部字多与气息有关,例如:欨,欬,欭,欸,歎,歕,歑,欷,歔,歂,歊,𣣲,歙,歗等;因倦时舒气有一种舒服感,因此有些字与欢欣有关,例如:欣,歡等;还有些字与张口的动作有关,例如:欱,歃,歍,歐,歠等;有少数字与此无关,例如:欹等。”(p 535)。

以“欠”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十个。首先是与“欠”本义张大嘴打哈欠有关的字“钦”;接着是五个与“欠”之不足之意有关的字,有“次”和“歉”,以及“欲”、“欺”、“歇”;然后是两个和张嘴有关的字,“欧”、“歌”;再下面是“与欢欣有关”的两个字,就是“欢”和“欣”。“欠”这个部首都在形声字右侧,十个常用形声字无一例外。

“欠”这个部首含义有点模糊,又不是十分常用,于是就有很多其他部首会去侵占他的管辖范围。就是说,会有不少以“欠”为部首的字,另有采用那些其他部首的异体字,例如“歡”、“歐”、“欣”、“歌”,就有采用“言”那个部首的“讙”、“謳”、“訢”、“謌”,又例如“歡”、“欣”、“歉”,就有采用“忄”那个部首的“懽”、“忻”、“慊”,另外,“歡”还有采用“馬”的“驩”,“歐”还有采用“口”的“嘔”,再就是“欺”有采用“亻”那个部首的“倛”,等等。

然后再说说“欺”。

“欺”徐灏注笺:“戴氏侗曰:欺,气馁也,引之为欺绐。欺于心者,馁于气。按:戴说从‘欠’之义甚精。”,所以《说文》说“欺,詐欺也”。

“詐欺”是“欺”的主要意思。例如:《成元年传》“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神、人弗助,将何以胜?”((p 0782)(08010101))(069),《论语•子罕第九》“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礼记•大学第四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但“欺”还引申为欺负,例如:《成十七年传》“季子欺余!”((p 0901)(08171002))(077)。

“欺”《说文》还说是“从欠,其聲”,就是说“欺”的声符是“其”。“其”这个声符发三个音:ji、qi、si,其中发qi这个音的常用形声字最多,si、ji次之。

“其”,就是“箕”,商承祚先生在《说文中之古文考》中说“盖未借‘其’为语词之先,‘其’为箕字;既借之后,箕始加竹”,老先生是说“其”本来意思是簸箕,被借用表达抽象的意思,于是簸箕只好另加竹字头变成了“箕”。这是某字符被抽象意义占用后只好另制形声字来代替的典型例子,也是一种另类孳乳字的产生途径。

最后说说“欧”。

“欧”——“歐”,《说文》说“吐也”,邵瑛说“今经典作‘嘔’,正字当作‘歐’”。这个“吐也”的“歐”读ǒu,例如《山海经•海外北经》“歐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据树歐丝”,郭璞认为后一“歐丝”是说那女子“噉桑而吐丝,盖蚕类也”——用今天的话,那女子吃桑叶能吐丝,跟蚕是同类。

但“歐”也读ōu,意思和“謳”一样,可以组词:讴歌,例如东汉《三公山碑》“百姓欧歌,得我惠君”。

“歐”还会被假借为“敺”,读qū,驱赶的意思,如《大戴礼记•礼察》“或导之以德政,或歐之以法令”。

不过到了后来,“歐”——“欧”主要读ōu,用法多在两个姓氏:歐冶子那个歐姓和欧阳修那个歐陽姓。而在今天,“欧”最常用的更是读ōu的地名:欧州。

“歐”,《说文》还说“从欠,區聲”,那么“區”——“区”是“歐”——“欧”的声符。“區”——“区”这个声符发五个音:kou、ou、qu、shu、yu,其中主要的是ou和qu。发ou这个音的还有个常见声符“禺”。“禺”主要发yu那个音,和“區”不一路。而发qu这个音的声符主要就是“區”了。

“區”,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认为“当为甌之初文”,其图形在上图中,其中“品”的图形应该是代表多个“盆、盂一类瓦器”(《汉语大字典》“甌”),整个图形应该表现的是储藏丰盛之象。不知何时,“區”可能是因读音相近被借用为区域一类意思,竟成了“區”的主要义项,还非常常用,只好另造出“甌”来代表“盆、盂一类瓦器”,所以这“甌”也是另类的孳乳字。

下面是(自上而下)“其”、“斯”、“驱”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其中“驱”的声符是“区”,“其”、“斯”的声符就是“其”了。“斯”的韵母虽然在汉语拼音里写作i,但实际上读[ɿ],和“其”那里的i读[i]还是有区别的。这种读[ɿ]的i都跟在声母z([ts])、c([ts‘])、s([s])后面,类似的还有跟在声母zh([ʈʂ])、ch([ʈʂ‘])sh([ʂ])、r([ɽ])后面的汉语拼音韵母i,实际上也不读[i],而是读[ʅ]。“区”这个声符的读音之中有个汉语拼音韵母ü([y]),这个读音是后起的,在前面《39:敞,数》那一节已经提到过,而从下面表中最后一行可见,“驱”字读音中[y](ü)的出现同样是元代以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1

下面是汉语拼音韵母i读[ɿ]和[ʅ]的一些读音的变迁,摘自王力《汉语语音史》中的《历代语音发展总表》。从中可见,这两个韵母在中国汉语官话语音系统中是五代或宋代乃至元代以后才出现的,都是经过[i]演变而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1

————————————————————

下面是10个以“其”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其”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声音:

其qí基jī斯sī撕sī嘶sī期jī-qī欺qī棋qí箕jī旗qí

ji、qi、si。

下面是10个以“区”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以“區”为声符的、常用字的异体字,再下面是“区”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声音:

区ōu-qū抠kōu呕ǒu岖qū驱qū枢shū欧ōu殴ōu鸥ōu躯qū

敺qū(驱)

kou、ou、qu、shu、yu。

下面是10个以“欠”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其”和“区”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7个常用字:

次欢欧欣钦欲欺歇歌歉

其斯期旗区殴躯

通宝推:mezhan,
家园 42:容,富

“容”和“富”的部首是“宀”,“宀”我们常叫他宝盖头。用这个宝盖头“宀”当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二十二个,据《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包括,

(一)直接指称房屋者,“宇”和“宙”,还有“宅”、“室”;

(二)关于房屋的形容词,“完”、“宏”、“宛”、“宣”、

(三)关于房屋的动词,“寄”和“寓”,还有“客”、“寝”、

(四)与房屋意义距离较远者,“寂”和“寥”、“审”和“察”,还有“字”、“宠”、“容”、“富”、“宵”、“寞”。

(p 217《宀部总论》)

“宀”不单是部首,也是个字,这个字读mián,《说文》说“交覆深屋也”,《汉语大字典》认为“宀”的“甲骨文象房屋的形状”,是说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画了张房子的简笔画。

“宀”这个部首,也主要和房屋有关,不过,按《王力古汉语字典》的说法,“容”和“富”都是“与房屋意义距离较远者”,照这么一说,“宀”这个部首虽然掌管房屋,但还能管别的。

可这么一来,别的部首也会照葫芦画瓢,就会有一些采用别的部首的形声字,想顶替“宀”手下那些形声字。好比部首“口”,就出了个以他为部首的“吰”,想顶替“宏”;还有部首“言”,出了个以他为部首的“諔”,想顶替“寂”;再就是“广”,出了个“庽”,想顶替“寓”;又有“冖”,出了“冨”,想顶替“富”;等等。

这个“宀”还是很有责任感的,一旦“宀”成为某个形声字的部首,就会在图形里把那个字其它部分全都包起来,例如下面图中的“家”字、“寶”字,等等,都是如此,生怕他们遭了风吹日晒。但到后来,隶化以后,“宀”的保护欲已没那么强,就只是覆盖于形声字上方而已,所有以“宀”为部首的形声字也都是如此。大概因为总是盖在那些字的头顶上,“宀”这个部首才被称为宝盖头。

还有个现在与“宀”很像的部首秃宝盖“冖”,顶上没了那一撮毛,再有部首“穴”、“广”、“厂”、“仓”,也都是和房屋有联系的常见部首或声符;加上和“宀”有联系的“家”、“豭”和“寶”;这些字符的图形我都贴到了下面图里,左上角是“宀”,左下角是“冖”;“宀”右边是“穴”,“穴”下边是“广”,“广”下边是“厂”;“穴”右边是“仓”,“仓”下边是“豭”;图最右边是“寶”,“寶”左边是“家”;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2宀

然后说“容”。

“容”,《说文》说“盛也”,就是容纳、盛载、收留的意思,例如:《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高亨先生注此云:“刀,通舠,小船也。”(《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0)),以及,《襄二十三年传》“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p 1085)(09230802))(105),《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尚书•周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但“容”还有一个意思——容貌,与“盛也”不大相关,大概最早是由容纳扩展到容人的态度、容忍的样子,再转化为对外表现的仪容:所谓“寝不尸,居不容”(《论语•乡党第十》),是说到了寝室之内就不必再端着;所谓“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孟子•盡心下》),这里“容”应该是指摆出的样子;然后,“容”才被引申到脸上。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卫风•芄兰》“容兮遂兮,垂带悸兮”,高亨先生注此云:“容,一种小刀,刃极钝,不能割物,俗语叫做样子刀。童子结婚,只佩容刀,不佩真刀,恐怕真刀割伤他自己。遂,读为燧,古代取火的工具,似后代的火链。”(《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9)),《小雅•鱼藻之什•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高亨先生注此云:“容,态度。”(《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54)),《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適为容?”,高亨先生注此云:“容,修饰容貌。”(《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1)),于是还有“女为悦己者容”。

由此还衍生出一个常见词“从容”,例如《礼记•中庸第三一》:“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容”,徐锴《系传》说是“从宀,谷聲”,因此,“容”的声符是“谷”。“谷”这个声符,能发十二个音:gu、jiao、jue、qie、que、rong、su、xi、yu,其中主要的是rong,其次则是yu。

但“容”还是由“谷”产生的复合声符,以“谷”为声符、发rong这个音的形声字,除了“容”字以“谷”本身为声符,其他都是以“容”为声符的。而且发rong这个音的其他声符所属的形声字也都远少于“容”。就是说,“容”这个复合声符,是发rong这个音的主要声符。

“谷”这个字,《汉语大字典》说“字形象水流出洼之形”,其意义与“容”字不相干,“容”应该是单纯的形声字。下面图中我贴出了“容”,“谷”,以及《说文》说“象水流出成川形”的“泉”,高鸿缙《中国字例》认为“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的“原”,《说文》说“水生厓石间粼粼也”的“粼”,《汉语大字典》认为“古文字川象河川之形”的“川”——等几个与水有关的字的图形,最左边是“容”,往右是“谷”,再往右上边是“原”,下边是“粼”;然后最右边是“川”,“川”往左是“泉”;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2谷

再说“富”。

“富”,《说文》说是“从宀,畐聲”,所以“富”的声符是“畐”。“畐”这个声符能发三个音:bi、bo、fu,其中主要的就是fu。不过“畐”这个字能发两个音:fú和bì,这说明bi这个音也不能忽视。

其实,bi和fu这两个音是相通的,同时能读这两个音的字还有不少,好比“偪”、“幅”、“拂”、“費”、“复”等等。只是到了现代,在以“畐”为声符的常用字里头,照普通话的读音,只剩下“逼”还读bi这个音。

“畐”,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认为“字象长颈鼓腹圜底之器”,又说“畐为盛器,充盈于中,因以象征丰满”。下图中我贴出了“畐”、“富”、以及表现酒器中装满甜酒酿的“鬯”、还有表现“豆”上堆满宝玉的“豊”和“豐”——等诸字的图形,“畐”在上层中间,左边是“富”,右边是“豊”,左下是“鬯”,右下是“豐”,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2畐

“富”,《说文》说“備也”,又说“厚也”。而“畐”,《说文》说“满也”,又说是“象高厚之形”。因此,“富”大概是“畐”的孳乳字,特指房屋内或房屋的主人财产丰厚。或者说,“畐”指罐子里是满的,而“富”就进一步表示房屋里也什么都有。

这什么都有的“富”,见于《庄子•天地》,“有万不同之谓富”;

再就是丰盛的“富”,例如《论语•颜渊第十二》“富哉,言乎!”、《礼记•大学第四二》“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然后是财富之“富”,最常用,例如《鲁颂•閟宫》“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17))、《宣十一年传》“今县陈,贪其富也”((p 0714)(07110502))(068)、《礼记•曲礼下第二》“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还有用作动词的使人富裕的“富”,例如《襄十五年传》“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p 1024)(09150801))(093),再例如《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富”又被转用作名词,指富人,例如《大雅•荡之什•召旻》“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高亨先生注此云:“时,是也,指统治集团。此句指古代的富人不像现在的富人那样坏。”(《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71));

“富”有时候还会被假借为“福”,或用作“福”,例如《大雅•荡之什•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高亨先生注此云:“富,借为福。此句问为什么神不赐福于我呢?”(《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68))、《礼记•郊特牲第十一》“富也者福也”。

“富”还常和“贵”对称,如:《华阳国志》“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史记•陈涉吴广列传》“苟富贵,莫相忘”、《后汉书》“贵易交,富易妻”、李白【短歌行】“富贵非所愿,与人驻流光”、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下面是(自上而下)“欲”与“裕”和“富”与“福”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这两对字分别以“谷”和“畐”为声符,但有个共同特点,即“欲”与“裕”和“富”与“福”都是一开始读音相同,中间一度分道扬镳,到元代以后读音又再度趋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2

————————————————————

下面是12个以“谷”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谷”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声音:

谷gǔ-yù俗sú浴yù容róng蓉róng溶róng榕róng熔róng欲yù裕yù

却què脚jiǎo-jué

gu、jiao、jue、qie、que、rong、su、xi、yu。

下面是“畐”和10个以“畐”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畐”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畐”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声音:

畐fú-bì

副fù逼bī幅fú富fù辐fú福fú蝠fú复fù腹fù覆fù

蔔bo(卜)

bi、bo、fu。

下面是22个以“宀”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谷”和“畐”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5个常用字:

宇宅字完宏宠审宙宛宣室客宵容富寓寞寝察寥

寄寂

谷欲却复覆

通宝推:mezhan,
家园 43:痕,痰

“痕”和“痰”的部首是“疒”。“疒”这个字,读nè,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疒》说,“疒”的甲骨文字形“象人卧牀(床)上”,是说这个图形画的是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的样子。下面我贴出了四组图形:“疒”字(左上)、“疾”字(左下)、“牀”字(“床”字,右上)、“片”字(也就是反过来的“爿”字同时是原始的“牀”字,右下),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3疒

“疒”这个部首,主要和人身体出的问题有关,那三十二个以“疒”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都是如此:

那些字首先是指身体的病痛:如“疙”和“瘩”、“疮”和“疤”,以及“疹”、“癣”、“痒”、“痕”,都指各种在表皮上的问题,“瘟”和“疫”都指急性流行传染病、“瘫”和“痪”都指麻痹不仁。

再有:“疟”是热寒休作、“疯”是偏头痛、“疼”是痺证或痛、“痹”是湿病、“痢”是泻病、“癞”是麻风、“痘”是天花、“瘤”是毒疮、“癌”是恶性肿瘤。

但这些字也不都指身体的疾病:“疲”是劳累了、“瘦”是身上没肉、“痴”是不明白、“瘾”是心理出了问题、“痰”是因为生病产生的体液。

最后,就是抽象的了:“疚”是久病、“病”是重病、“痛”是难受,“症”是病象、“疗”是治病、“痊”是病除。

“疒”这个部首,也会和别的部首覆盖范围重合,产生同声符的异体字。好比和“刂”,就有“疮”和“创”,一个从所处部位考虑,认为“疮”是出在身体上的,所以用有人躺在床上的“疒”作部首,一个从由来考虑,认为“创”是由刀产生的,所以用立刀“刂”作部首;再如“讠”,则有“症”和“证”,一个反映“症”是人身体的状况,所以也用人躺在床上的“疒”作部首,一个则反映“证”是经言词叙述才呈现的,所以用言字旁“讠”作部首;等等。

然后说“痕”。

“痕”这个字,《说文》说“胝瘢也”,就是人身上的创伤瘢迹,如【胡笳十八拍】“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后来引申到其他物体上,如《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瘢痕于书有损”;再引申为各种痕迹,非常常用,例如:【读曲歌八十九首】“朝看莫牛迹,知是宿蹄痕”,《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冯延巳【采桑子】“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

“痕”,《说文》又说是“从疒,艮聲”,是说“艮”是“痕”的声符。“艮”这个声符能发九个音:gen、hen、jian、ken、tui、tun、xian、yan、yin,其中主要是hen,其次是ken、tui、gen。

发hen这个音的形声字大都是以“艮”为声符的。

发tui这个音的声符比较分散,没有一个常见并为主的,群龙无首。其中相对比较突出的声符有“隹”、“兑”和“贵”。但用“隹”当声符的常用形声字虽多,发tui这个音的只有“推”。用“兑”当声符的同样只有稍冷僻的“蜕”发tui这个音。而用“贵”当声符的就没有发tui这个音的常用字。比较而言,用“艮”当声符的常用形声字发tui这个音的有两个半,算是多的。不过,在“艮”这里,tui这个发音也是另类的,只有“退”和用“退”这个复合声符当声符的字才发这个音。

发ken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个“肯”,“肯”只发ken这个音,和“艮”不一路。

发gen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个“亘”,可“亘”主要发xuan和xun两个音,也和“艮”不一路。

下面是(自上而下)“艮”、“痕”、“恳”、“退”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退”的发音在先秦就和其他字的发音相去甚远,不过在口语中,以“退”为声符的“褪”可以读作tùn,可见这两种音还是有渊源的。也许,发tui这个音的字本来未必读这个音,都是人们在口语中嘴一用力滑过去的,好比这个“退”,还有“推”和“蜕”,都是些常用动词,念起来的时候也难免用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3

“艮”是八卦之一,还是《周易》第五十二卦,高亨先生在解释这一卦时指出,“艮即見之反文”(《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卷四》 ( p 279 ))。图形相反的“反文”之字,有音不同义同的,例如“片”和“爿”;更有音不同义也不同的,这“見”和“艮”就是了。这也很自然,“見”和“艮”的图形都是突出了“目”的人形,“目”可不是随便能反的,那叫反目成仇。

因此,虽然“見”本义是态度平和地看并看到,“艮”的本义却是瞪眼,是“很”。这“很”,就是现在的“狠”。或者说,“很”和“狠”都是“艮”的孳乳字。因为“艮”成了卦象之名,古代非常常用,只好先后另制形声字“很”和“狠”来代表原来的意象。

下面图中我贴出了“艮”字(左上角)、“痕”字(“艮”下方)、“見”字(上层中间)、以及现在的字形与“艮”很像的“良”字(“見”左侧)、还有带“目”的“盲”(“痕”下方)、“視”(右上角)、“眣”(“視”下方左侧)、“頁”(“視”下方右侧)、“臨”(左下角)、“監”(“臨”左侧)、“望”(右下角)等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3艮

再说“痰”。

“痰”,是个非常后起的字,《说文》里头没有。比较早的是在东汉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和晋代的《抱朴子•内篇•极言》里,好比“咳上病痰,满喘咳吐”和“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至于字书,要到宋代的【廣韻】和【類篇】,一个说“痰”是“胷上水病”、一个说“痰”是“病液”,和我们现在的意思差不多。看来,“痰”这个形声字是后来那些大夫们造出来的。

“痰”字应是所谓“从疒,炎声”,就是部首是“疒”,声符是“炎”。“炎”这个声符能发六个音:dan、shan、tan、xiong、yan、yi,其中主要的是tan,其次是dan。

有个常见声符“旦”主要发dan这个音,其次发zhan、tan、shan三个音,和“炎”有点像。

发tan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堇”,“堇”那个声符主要就发tan这个音,其次发jin那个音,和“炎”不一路。

发dan这个音的常见声符则还有“单”,“单”那个声符主要就发dan这个音,和“炎”也不一路。

“炎”字,《说文》说“火光上也”,与“痰”字“病液”之义无关,“痰”应该是个单纯的形声字。下图中我贴出了“痰”(左上)、“炎”(右上)、“火”(左下)、以及“从三火”的“焱”(右下)这四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3炎

————————————————————

下面是“艮”和15个以“艮”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艮”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艮”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声音:

艮gěn- gèn

限xiàn艰jiān垦kěn很hěn狠hěn恨hèn退tuì腿tuǐ褪tuì-tùn根gēn

恳kěn眼yǎn银yín痕hén跟gēn

龈kěn(啃)

gen、hen、jian、ken、tui、tun、xian、yan、yin。

下面是7个以“炎”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炎”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声音:

炎yán谈tán淡dàn毯tǎn氮dàn痰tán熊xióng

dan、shan、tan、xiong、yan、yi。

下面是32个以“疒”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艮”和“炎”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疗疟疙疚疮疯疫疤疹症病疼疲痊痒痕痘痢痪痛

痹痴痰瘩瘟瘦瘤瘫瘾癌癞癣

艰炎毯氮

通宝推:mezhan,camelry,
家园 44:彼,径

“彼”和“径”的部首是“彳”(chì),因为像两个单人旁“亻”摞在一起,“彳”这个部首常被称为双人旁。和单人旁一样,一般这摞在一起的两个人都站在形声字左半边。但虽然像两个人站在一起,但其实“彳”和两个人没啥关系,作为部首的“彳”也另有管辖范围。

照《王力古汉语字典》的说法,“彳部的字多与行路有关。例如:往 復 徂 征 循 從 徒(步行) 徙 徯 徐(安行) 微(隐行) 径(步道) 徘徊 彷徨”。因此,“彳”是三个和行走有关的常用部首之一,另外两个和行走有关的常用部首是“走”和“辵”(辶)。

以“彳”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十三个,包括,

对于“行”——行走的形容:有“征”(正行也。“征”之异体字“徵”,召也)、“徒”(步行也)、“徐”(安行也)、“循”(行顺也),以及“徘徊”(回旋往返貌)、“徊”(回、迴);

还有和行走相关的:“径”(步道也)、“彻”(“徹”,通也——育乃鬲之讹,攵乃又之讹。因此,占“徹”大半个右半边的“[育攵]”,应该是“撤”的原形,加上“彳”就变成了“徹”,见下图)、“律”(均布)、“待”(竢也)、“很”(违也)、“彼”(往有所加也)、“御”(使马也。“御”右部之“卸”乃舍车解马也,“御”或为“卸”之孳乳字)。

这行走一类意思自然会有一些其他部首也能从各自的角度覆盖到,于是这些部首和“彳”就有了些采用同一声符的异体字:

首先是“辶”这个同样与行走有关的常用部首,有“徑”和“逕”、“徊”和“迴”等;

再就是“亻”,行走必然和人有关,何况“亻”和“彳”长得还很像,于是有“征”和“佂”、“彼”和“佊”、“徑”和“俓”、“徊”和“佪”、“很”和“佷”、“徐”和“俆”、“徘”和“俳”等;

还有“言”之“很”与“詪”、“犭”之“很”与“狠”,等等。

前面提过,“彳”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和行走有关的常用部首,“走”和“辵”(辶),这两个部首的图形中都包含人脚“止”的图形,是用人脚来代表行走的意思。但“彳”这个部首虽然也和行走有关,他的字形中却没有用来代表行走的“止”,而是直接用了“行”字的左半边,而他的含义也是从“行”字来的。

“行”字,最初的意思并不是行走,而是道路,其图形就是画了个十字路口。可能有时候古人偷懒,就以一半代表全体,在用“行”这个道路图形组字时,会采用“彳”或“亍”(chù)这两个互为反文的半边道路来代表整个的“行”。大路朝天,半边也足以各走各的,所以“彳”和“亍”都可代表道路并引申为行走。不过到后来,“行”和“亍”都被归并到了“彳”这里。

题外的话,好像曾经有一种简化字方案,其中把“街”字简化为“亍”,我觉得形神皆备,是个绝妙的方案。

下面图中我贴出了“彳”(左上角)、“亍”(“彳”右侧)、“行”(“彳”下方)以及包含“行”、“彳”、“亍”图形的“辵”(辶,“亍”下方)、“德”(“辵”下方)、“𢓊”(左下角)、“逆”(“𢓊”右侧)、“㢟”(“逆”右侧)和“徹”(“㢟”右侧)那些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4

然后说“彼”。

“彼”,《说文》说“往有所加也”,所以以“彳”为部首,又从“往”引申为代表他处的代词。但这类抽象的代词往往占用别的音近符号,“彼”也不例外,《汉语大字典》指出:“金文、甲骨文假皮为彼。”,就是说这个“彼”曾差点把“皮”占过来,用“皮”来代表的“彼”意思。可“皮”太常用,“彼”没占住,只好另制形声字“彼”来代表这个代词。上图中我也贴出了“彼”字(“亍”右侧)、“皮”字(“彼”下方)以及徐中舒先生注释认为与“皮”字有关的“鼓”字(右下角)的图形,徐先生注释见图中。

“彼”这个字,尤其在古代也算是非常常用的,《诗》三百,就用了将近三百个“彼”,其中《曹风•下泉》六十四字里竟有九个“彼”,而且众多古籍也都用到这个“彼”,例如: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卷四》 ( p 310 ) 《周易•小过第六十二》),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6)《王风•黍离》),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0)《秦风•黄鸟》),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0)《小雅•鸿雁之什•白驹》),

彼竭我盈,故克之。(《庄十年传》(p 0183)(03100103))(030),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襄二十一年传》(p 1061)(09210505))(104),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译注》(p 023)李零(030500)《谋攻第三》),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丑下》)。

“彼”《说文》又说是“从彳,皮聲”,因此“皮”是“彼”的声符。“皮”这个声符能发八个音:bei、bi、bo、gui、hui、pei、pi、po、wei,其中主要的是bo,其次是po,再其次是pi。

再说“径”——“徑”。

“徑”,《说文》说“步道也”,徐鍇解释说“道不容車,故曰步道”,朱骏声进一步解释说“异于车行大路”。

因此,这“徑”就是小路的意思,例如《礼记•月令第六》“坏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龠,固封疆,备边竟,完要塞,谨关梁,塞徯径”,《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几”,《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但“徑”又引申为抄小路,例如《僖二十五年传》“昔赵衰以壶飱从,径,馁而弗食”((p 0436)(05250601))(044),《礼记•祭义第二四》“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

于是这“徑”又引申为直接,例如《礼记•檀弓下第四》“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吴越春秋》“五战,径至于郢”,《越绝书》“我得见于春申君,径得见于王矣”;

另外“徑”还引申为直径,例如《礼记•投壶第四十》:“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还有“径一周三”;

后世诗人也很喜欢用这个“徑”字,如:

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王勃【赠李十四四首】),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李白【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喜崔明府相过)】),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徑”《说文》还说是“从彳,巠聲”,因此“徑”——“径”的声符是“巠”。“巠”这个声符能发六个音:geng、jin、jing、keng、qing、xing,其中主要的就是jing,其次是qing。j和q这两个声母很容易互易,在常用形声字中就不乏例证,好比“隹”之“焦”和“樵”,“戋”之“贱”和“钱”,“斤”之“近”和“芹”,“尧”之“浇”和“翘”,“其”之“基”和“期”,等等。

“巠”,郭沫若老先生《金文丛考》指出:“余意盖经之初字也。观其字形……均象织机之纵线形。从糸作之经,字之稍后起者也。”。因此“巠”与“徑”之小路的意思并不相干,“徑”字是单纯的形声字。上图中我贴出了“徑”字(右上角)和“巠”字(“徑”下方)的图形,下图则是一种原始织布机及介绍文字的图片,您可覆验之。织机图片出自《古老的织布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下面是16个以“皮”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皮”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声音:

皮pí坡pō披pī彼bǐ波bō菠bō婆pó玻bō破pò疲pí

被bèi颇pō跛bǒ簸bǒ-bò为wéi-wèi伪wěi

bei、bi、bo、gui、hui、pei、pi、po、wei。

下面是“巠”和7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巠”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声音:

巠jīng-xíng

劲jìn-jìng茎jīng径jìng经jīng轻qīng氢qīng颈gěng-jǐng

geng、jin、jing、keng、qing、xing。

下面是13个以“彳”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皮”和“𢀖”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彻征彼径待徊律很徒徐徘御循

皮为氢

通宝推:mezhan,
家园 45:芝,苇

“芝”和“苇”的部首是“艹”。关于“艹”——“艸”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

艸(草)部的字,一般用于除了树木以外的植物名称,所以大都是名词。例如“艾、芥、芹、英、苗、苞、茶、菌、菜、荷、菁、荆、萍、菊、菽、葵、葱、萼、莲、萱、苇、爵、蒲、蕊、藻、蓬、蘭、”等。有些用作形容词,往往是表示草木的性质或状态的。例如“芬”、“芳”都是形容草香;“芃芃”是草木茂密的样子;“萋萋”是草茂盛的样子;“芮芮”是草短小的样子;“茁茁”是草初生的样子;“荒”指田地里长满野草;“萎”形容草木枯死。还有一部分字用作动词,也大都与草有关。例如“芟”是除草,“芻”是割草,“莝”是铡草,“蒔”是移栽禾苗,“薅”是除田中杂草,“葺”是用茅草覆盖房屋,而“落”是草木叶子脱落。有些字看来与草无关,其实不然。例如“葬”字为什么从艸?因为古时候人死了埋葬在草薪之中。又如“荡”字为什么从艸?其实它本作𣿴,从水,𦳝声。“𦳝”也是草名。(p 1037《艸部总论》)

“艸”,就是“草”,作为部首后来简化为“艹”,在以“艹”为部首的一百〇八个常用形声字中,“艹”都在声符上方,所以叫草字头,只是在“荆”字中,草字头滑落到左边,但毕竟还在上方。以“艹”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包括:

古人认为的各种“艸”的名称,有“芙蓉”、“蓬”(蓬草)和“蒿”、“藤”(蔓生植物)和“蔓”(葛属)、“蔬”(菜)和“菜”(艸之可食者)、“葱”和“蒜”,以及“荆”(灌木名,楚)、“苔”(苔藓)、“苇”(芦苇)、“茅”(茅草)、“蒲”(蒲草)、“蓝”(蓼蓝)、“薇”(野豌豆)、“苦”(苦菜)、“芹”(芹菜)、“葵”(冬葵)、“蔗”(甘蔗)、“芝”(灵芝)、“药”(治疾之草)等;

古人认为的“艸”之各部分的名称,有“萌”(草木芽)和“芽”(萌芽)、“花”(花朵)和“蕾”(含苞未放的花)、“莲”(莲子)和“藕”(莲的根状茎),以及“茎”(草木主干)、“节”(草禾茎上生叶处。异体字“節”,竹节。)、“蒂”(花果与枝茎相连处)、“芒”(艸端)等;

对“艸”类及相关现象的描述和形容,有“芬”(香)和“芳”(香)、“荒”(田地生草)和“芜”(田地荒废),以及“苍”(草色)、“茂”(艸丰盛)、“落”(叶落)、“蔫”(艸失水枯萎)等;

对“艸”类进行的操作,有“蕴”(积聚)和“藏”(储藏),以及“艺”(种植)、“若”(择菜)、“苫”(编茅盖屋)、“著”(标记)等;

古人认为的“艸”之相关制品,有“荐”(草席)和“茵”(车垫褥);

有好几个其他部首都和“艸”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有重合之处,这些部首就有相应的形声字与采用“艸”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是异体字而且声符相同:

例如“竹”那个部首,因为古人认为竹子也属于“艸”类植物,所以就有“節”和“莭”(节)、“笀”和“芒”、“箸”和“著”、“籐”(蔓生植物)和“藤”等;

再例如“禾”那个部首,因为“禾”其实也是“艸”,就有“稸”和“蓄”等;

另外还有“香”之“馚”和“芬”、“辶”之“邈”和“藐”等等。

下图中我贴出了“艸”(左上角),“草”(“艸”右侧),“艸之緫名”之“芔”——“卉”(“草”右侧),“众艸”之“茻”(“艸”下方),“艸木初生”之“屮”(左下角)等诸字的图形。

从“屮”、“艸”、“芔”、“茻”就可以看出来,“艸”其实是由两个“屮”组合而成,“屮”才是更基本的汉字符号,所以“艸”也可以说是某种复合部首,只不过是由两个相同符号复合而成的。这种用同样的符号组合起来,表现有联系但毕竟不一样的意思,也是汉字产生的常见途径,两个符号的组合,三个符号的组合,四个符号的组合,都有。于是,下面图中登场最多的图形,就成了那个表现小苗的符号——“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5

然后说“芝”。

“芝”《说文》说“神艸也”,因为形态独特,曹植才会说“芝盖翩翩”(【飞龙篇】),用“芝”来比喻伞盖。下面是灵芝的图片,出自《灵芝怎么吃最有效?小编给你支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于灵芝这种“神艸”,古人早有认识,不过首先是认识到这东西好吃,能顶饱,《礼记•内则第十二》中就提到“芝”和“栭”这类食品;西漢初四皓【采芝操】中还有“晔晔紫芝,可以疗饥”;所以李白【过四皓墓】会唱出“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

不过“芝”很香,又很珍贵,所以古人常将其与“兰”和“桂”并提,例如《孔子家语》中有“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曹植【矫志诗】中有“芝桂虽芳,难以饵鱼”,《晋书•谢玄传》中有“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至于入药,大概是后来的事,南朝-宋-鲍照【临川王服竟还田里诗】中有“屏迹勤躬稼,衰疾倚芝药”,唐-姚鹄【题终南山隐者居】中有“路入峰峦影,风来芝朮香”。

“芝”,徐锴系传认为“从艸,㞢(之)声”,因此“之”是“芝”的声符,“之”这个声符能发九个音:chi、dai、den、deng、shi、si、tai、te、zhi,其中主要的是shi,zhi和chi次之。

发shi这个音的常用字虽多,但比较分散,结果“之”这个声符还是占了上风,有六个常用字,是势力最大的一组。至于发zhi和chi那两个音的,就轮不到“之”了。发zhi那个音的,由于有“止”这个同盟军,还可算是和“支”、“只”、“直”竞争的无法忽略的力量, 到了chi那儿,一片混沌,“之”也不像能出头的样子。

“之”,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中指出:“卜辞从止,从一,人所之也。《尔雅•释诂》:‘之,往也。’当为‘之’之初谊。”,注意,这儿说了,“㞢”可不是一横上头有个“屮”,而是是一横上头有个“止”。这“从止”的“之”与“神艸”全不相干,“芝”字显然是个单纯的形声字。上上图中我贴出了“之”字和“芝”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之”现在这个字形是隶变之后产生的老简化字,就是草体的“㞢”,因为隶变前后“之”是个非常常用的字,就像我们现在的“的”是最常用的字一样,于是那时那些书写者不约而同把篆体“㞢”写成了狂草“之”,反正就是猜也能猜得出来。

由于“之”这个字形不正统,因此在用作声符时常会变成另外的样子,好比在“寺”里就变成了“土”,在“志”里就变成了“士”,都简化了,只在非常用字“蚩”里还大体保留了原来的样子“㞢”,在“市”(𡴄)里更是简化合并得只剩下最上头一点一横,算是“㞢”的代表,下边那些笔画里还有多少“㞢”的成分,就说不清了。

再说“葦”。

“葦”在草字头下面是“韋”。“韋”——“韦”字《汉语大字典》按:

“韋”、“衛”、“圍”实本一字。殷爵文有四止环绕城邑之“衛”字,即“韋”之繁作,囗象城邑,守城者环绕之即为“衛”,攻城者环绕之即为“圍”,省左右或上下之止作“韋”,以表相隔相背之意则为“違”。

因此,“韋”——“韦”字和“之”字一样,其图形中也包含“止”的图形,而且不止一个。由于“苇”《说文》说“大葭也”,也就是芦苇,与“衛”和“圍”全不搭边,所以“苇”字同样是单纯的形声字。上上图中我也贴出了“韋”——“韦”字(右下角)和“葦”——“苇”字(右上角)的图形,您亦可对比。下面是两张芦苇的图片和一张苇席的图片,出自《辽河口红海滩旅游区》《初冬时节白洋淀里“打苇”忙,美成了一幅画!》《任丘人民医院导视系统中标方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0芦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葦”,《说文》还说是“从艸,韋聲”,就是说“韋”是“葦”的声符,“韋”——“韦”这个声符能发三个音:hui、wei、yi,其中主要的是wei。

在常见声符里头,发wei这个音的还有“为”、“委”和“畏”。这三个声符也是主要就发wei这个音,互相之间的竞争还没决出胜负,四雄并立。不过,也许是发wei这个音的字足够多,可以容下不止一个声符。

下面是声符“之”和“韦”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之”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韦”的主要读音。“韦”只有一个主要读音。“之”虽然有三个主要读音,但很接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5

芦苇虽不是“神艸”,但远比灵芝常见,古人经常提到,更经常用到,例如:

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礼记•明堂位第十四》),

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丧纪,共其苇蒲之事。(《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含者坐委于殡东南,有苇席;既葬,蒲席。(《礼记•杂记上第二十》),

素几,苇席,在西序下。……馔黍稷二敦于阶间,西上,藉用苇席。(《仪礼•士虞礼第十四》),

六月作苇屋覆之。(《齐民要术•种姜第二十七》),

荷叶闭口,无荷叶,取芦叶;无芦叶,乾苇叶亦得。(《齐民要术•作鱼鮓第七十四》),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治唐圃,疾灌浸,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尊师》),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馁之患。(《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

《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隐三年传》(p 0027)(01030302))(010),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0)《卫风•河广》),

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汉《乐府古辞•杂曲歌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

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唐-郑愔【贬降至汝州广城驿】),

苇岸夜依明月宿,柴门晴棹白云归。(唐-翁洮【渔者】),

————————————————————

下面是“蚩”和16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之”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声音:

蚩chī

之zhī芝zhī寺sì侍shì诗shī持chí待dāi-dài恃shì特tè等děng

时shí志zhì嗤chī市shì柿shì事shì

臺tái(台)

chi、dai、den、deng、shi、si、tai、te、zhi。

下面是“韦(韋)”和6个以“韦”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韦”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声音:

韦wéi(韋)

伟wěi讳huì苇wěi围wéi违wéi纬wěi

衛wèi(卫、衞)

hui、wei、yi。

下面是108个以“艹”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之”和“韦”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6个常用字:

艺艾节芋芍芒芝芙芜苇芽花芹芥芯芬苍芳芦芭

茉苦苛若茂苹苫英苞范茁茄茎苔茅荆茬荐荚草

茵茴荞荠荒茫荤荔药荸莱莲莉荷著菱菲萌萝菌

萎菜萄菊菩萍菠萧菇葫惹葛董葡葱蒋蒂落葵蒜

蓝蓖蓬蒿蓄蒲蓉蒸蔫蔽蔓蔗蔼蔚蕉蔬蕴蕾薯薇

薪薄藏藐藕藤蘑藻

之寺特市事围

通宝推:mezhan,东学西读岛主,
家园 46:妆,妈

“妆”和“妈”的部首是“女”。关于“女”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

女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一)亲属。例如:妻 妇 妣 姑 姊 妹 娣 姒 姪 姨 姐

(二)阶级,地位,行业,年龄。例如:奴 婢 妃 嫔 婕妤 媒 妁 妪

(三)姓氏。古人因生以为姓,上古帝王及春秋诸侯的姓多从女。例如:姜 姬 姞 嬴 姚 妫 妘

(四)婚姻,妊娠。例如:嫁 娶 婚 姻 媾 妊 娠 娩

(五)女容。例如:好 姝 媛 嫣 姣 娇 妍 媸 奼 妩 媚 婉 娴 妖 姿 娉婷

(六)贬义词。古人重男轻女,故凡不良的德行和行为多从女。例如:姦 嬖 嫉 妒 媟 嫚 嬾 媮 妨 妄 嫌 婬 姘

女部有少数字,如“如”、“始”、“委”等字,之所以从女,不得其解。”。《说文》:“如,从隨也。从女,从口。”段玉裁注:“隨從必以口。从女者、女子從人者也。”《说文》:“始,女之初也。从女,台聲。”又:“委,委隨也。从女,从禾。”徐锴曰:“按:《春秋左传》曰:‘女子從人者也。’”这些解释都很勉强,尤其是徐锴对“委”字的解释牵强附会,不可信从。

(p 185起《女部总论》)

以“女”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四十四个,其中包括:

各种亲属:有“姊”(女兄也)和“妹”(女弟也),以及“姑”(夫母也)、“婶”(叔母)、“姐”(蜀谓母曰姐)、“她”(jiě,同姐)、“嫂”(兄妻也)、“姨”(妻之女弟同出者)、“婿”(夫也)、“媳”(儿媳);

各种身份:有“妓”(妇人小物也)、“姆”(女师也)、“姥”(女老者)、“娘”(少女)、“嫡”(正也);

和婚姻及女性相关的事物:有“婚”(妇家也)和“姻”(壻家也)、“嫁”(女適人也)和“娶”(取妇也),以及“媒”(谋合二姓)、“姓”(人所生也)、“娩”(分娩)、“始”(当为“台”之孳乳字,“台”乃“已之反文”,“已”有终止之义)、“奶”(乳)、“妈”(牝马);

女子的姿容及相关事物:有“妖”(媚也)和“媚”(说也),以及“娇”(姿也)、“姿”(态也)、“妙”(好也)、“娃”(美也)、“姚”(美也)、“娜”(婀娜)、“婉”(顺也)、“娱”(乐也)、“嬉”(戏也)、“妆”(饰也)、“婴”(颈饰也);

古人认为女子多有的不良德行:有“嫉”(妒忌)和“妒”(妇妒夫也),以及“妄”(乱也)、“奸”(犯婬也)、“妨”(害也)、“嫌”(不平于心也)。

“女”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也会和其他部首有重叠之处,以“女”为部首的一部分常用形声字中,就会有声符相同但采用那些部首的异体字,例如“妙”之采用“立”和“玄”为部首的异体字“竗”和“玅”(miào),“嫉”和“嫌”之采用“忄”为部首的异体字“愱”和“慊”(xián),以及“妖”之采用“言”的“訞”,“婿”之采用“土”的“壻”,“嫡”之采用“辶”的“適”(dí),等等。

作为部首的“女”,大多在形声字左侧,例如“妈”和“妙”;少量在形声字下方,例如“娶”和“妄”;但也有个别在形声字右侧,例如“妆”;还有在形声字下方中间的,例如“嬴”。

“女”,《说文》说“婦人也”,又说是“象形”,下图中我贴出了画了个女子形象的“女”字(左上角)、“从女,象褱(怀)子形”的“母”字(左下角)以及“委”(“母”右侧靠下)、“始”(“委”右侧)、“如”(右下角)等字的图形,您可对比。另外,还有下面会提到的“媽”字(右上角)、“馬”字(“媽”下方)、“牀”字(“媽”左侧)、“妝”字(“牀”左侧)的图形,以及“片”字(亦是“爿”字,“妝”下方)、“木”字(“片”下方)、“疒”字(“木”下方)的图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6

“委”并不是形声字,从上图中“委”的甲骨文字形看,“委”大概是“萎”的原形,是一棵禾苗枯萎了,一位女子正跪在边上抢救。之所以是女子而非男子,是因为,很多人群一度都是由女子负责种植和采集,男子是负责狩猎的。这个字形也反映了造字之初我们先民所处的状态,可以由此推断汉字产生的时代。而之所以后来“萎”被加上了草字头“艹”,也是“委”这个符号因为音近的缘故被抢走,去代表了抽象的意思,于是“委”最初枯萎的意思就只好另造形声字“萎”来代表了。

然后说“妆”。

“妆”——“妝”,《说文》说“飾也”,在《齐民要术》中就提到“作香粉以供妆摩身体”(《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p 372《种红蓝花、栀子第五十二》)。而且这“妝”因为是“飾”,在历代的诗歌中都会被唱到,例如: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汉《乐府古辞•杂曲歌辞•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一作闺意献张水部)】),

斜簪映秋水,开镜比春妆。(南朝-梁-沈约【携手曲】),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白居易【长恨歌】),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李商隐【南朝】),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刘禹锡【赠李司空妓】),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引】),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秦韬玉【贫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一作柳枝词)】),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引】),

三伏何时过,许侬红粉妆。(东晋《吴声歌曲•子夜歌四十二首•夏歌二十首》),

阿姊闻妹来,当镜理红妆。(【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

燕赵多佳丽,白日照红妆。(南朝-梁-刘孝绰【古意送沈宏诗】),

艳粉惊飞蝶,红妆映落花。(南朝-陈-张正见【怨诗】),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李白【子夜吴歌•春歌(一作子夜四时歌)】),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旋刺篙竿令过岸,满池春水蘸红妆。(花蕊夫人【宫词】),

有这许多“红妆”,又激发出“反其意而用之”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妝”——“妆”,《说文》还说是“从女,牀省聲”,这就是说,“牀”——“爿”是“妝”的声符,在简化字中,“爿”这个声符更被简化为“[壮-士]”,也就是“壮”和“妆”的左半边。而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其实“牀”字左半边“爿”的图形就已经是“牀”——“床”的简笔画,不必加了“木”才是“床”。

现在的“片”——“爿”字,字形与“妝”和“牀”的声符相同,《段注说文》说是“反片为爿,读若墙”,但在现在一般用法中,“片”和“爿”都是木片,《说文》说是“从半木”。且“片”读piàn,“爿”读pán,和“爿”作为声符所发的那六个音cang、chuang、jiang、qiang、zang、zhuang全不相干。而林义光《文渊》也说“考爿并有牀象,实即牀之古文”。

因此,在我看来,作为声符的“爿”实乃“有牀(床)象”的“牀之古文”,也当读chuáng,与“从半木”之“爿”虽然现在之字形相同,读音和意义却完全不同,应当不是同一字。

“爿”所谓“从半木”就是“木”字图形截下了左半边,这左半边的“木”和“爿”的字形虽然有点象,但区别还是明显的;而对比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疒》中说“(甲骨文)象人卧牀上”的“疒”字之图形,“爿”之图形显然表现的是“牀”——“床”。上图中我贴出了“妝”字、“牀”字、“木”字、“疒”字以及“片”——“爿”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又:“片”——“爿”字的图形均为甲骨文,我查看了能找到的部分甲骨文卜辞的相关前后文,其中的“片”——“爿”我感觉释为“爿”——“牀”应该都没问题。

“爿”(chuáng)是声符里比较多变的,这个声符产生了好几个复合声符以及好几个变形,例如“壮”、“将”、“[妆-女]”(“妆”左半边)、“[奖-大]”(“奖”上半部)和“庄”。

“爿”作为声符,虽然能发六个音cang、chuang、jiang、qiang、zang、zhuang,但主要的只有zhuang和jiang两个音。发zhuang这个音的主要就是“爿”这个声符;发jiang那个音的还有个常见声符“畺”,“畺”那个声符主要就发jiang那个音,和“爿”不一路。

再说“妈”。

“妈”——“媽”这个字是个非常后起的字,或者说,把母亲叫成“妈”恐怕也是后起的或当时非主流的叫法,那时极少会落在纸上形成文字。因此,最初的“媽”字据宋《集韵•姥韵》是“牝马”的意思。而且,“媽媽”还一度是鸨母的意思。也因此,我没找到古籍中用“媽”作为母亲的例子,只有“妈祖”或者接近;再就是近代的例子了:如“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如“小蝌蚪找妈妈”,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我的妈妈”这个作文题,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作过。

“媽”——“妈”应该说是“从女,馬声”,就是以“馬”——“马”为声符。“馬”这个声符只发ma这个音,发ma这个音的声符也主要就是“馬”。而“馬”还是常用部首,前面已介绍过。上图中我也贴出了“媽”字和“馬”字的图形,其中“媽”字的图形没有古籍根据,是后人拟写的。

如果是“牝马”那个意思的“媽”,那就应该是“馬”的孳乳字,如果是“母亲”那个意思的“妈”,那就是单纯的形声字了。

“馬”这个字,经常被用作例证,来表现秦“书同文”之前战国各国文字的歧异,也反映由于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境,“馬”是个非常常用的字符。上面图中马的简笔画也是各有特点。

下面,就再提供一个和简笔画风格稍有距离的“馬”字图形(马永盉铭文拓片),那匹马(即那个“馬”字)下面还有个符号,是“永”字,图片出自黄一《青铜铸造史上的奇葩——从“其金孔吉:商周青铜器艺术展”之马永盉说起》荣宝斋2017(02),p 038: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6马永盉铭文拓片

下面是声符“爿”和“马”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爿”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马”的主要读音。“马”只有一个主要读音。“爿”则有三个主要读音,虽很接近,但不像“之”那么整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6

————————————————————

下面是“爿”(chuáng)和16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爿”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声音:

爿qiáng-pán

壮zhuàng装zhuāng妆zhuāng状zhuàng将jiāng-jiàng蒋jiǎng奖jiǎng桨jiǎng浆jiāng-jiàng酱jiàng

藏cáng-zàng庄zhuāng桩zhuāng赃zāng脏zāng-zàng床chuáng

cang、chuang、jiang、qiang、zang、zhuang。

下面是7个以“马”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马”这个声符能够发的唯一一种声音:

马mǎ(馬)吗má-mǎ-ma妈mā玛mǎ码mǎ蚂mā-mà骂mà

ma。

下面是45个以“女”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爿”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女奶妆妄奸她妈妓妙妖姊妨妒妹姑姐姓始姆姿

娃姥姨姻娇姚娜娱娩娘娶婴媒嫂媚婿媳嫉嫌嫁

嫡嬉婚婶婉

壮将奖庄

通宝推:mezhan,
家园 47:蚌,蜻

“蚌”和“蜻”的部首是“虫”。关于“虫”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

“虫”本读huǐ,是一种毒蛇,后来写作“虺”;“虫”又是“蟲”的简体,读chóng。《说文》“虫”字已有这两种用法,故用作部首。从虫的字,既有蛇类或似蛇的东西,如“虯(虬)、虵(蛇)、蚺、蝁、蛟、蜦、蟒、蜥蜴”等;也有而且更多的是昆蟲,介壳类的小动物,如“虭、虻、蚤、蚨、蚌、蚋、蚝、蚊、蛭、蜎、蜚、蜂、蜩、蝨、蠹、蚯蚓、蛤蜊、蜈蚣、蜉蝣、蜘蛛、蝴蝶、螟蛉、蟋蟀、螳螂”等。从虫的字多为名词,还有一些用作动词,一般也和蟲、蛇有关,如“蚑、蛘、蜕、蜷、螫、蠢、蜿蜒”等。(p 1135《虫部总论》)

以“虫”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共五十三个,其中包括:

古人认为属于“虫”类的动物,非常多,占大多数,有“蚯蚓”、“蜘蛛”、“蟋蟀”、“蝴蝶”、“虾蟆”、“蝌蚪”、“螃蟹”、“蝙蝠”、“螺”和“蚌”(蜃属),以及“蚁”(蚂蚁)、“蛾”(yǐ,蚂蚁-蟻)、“蚤”(跳蚤)、“蚜”(蚜虫)、“蚣”(螽斯)、“蜻”(蜻蛚,蟋蟀)、“蝗”(蝗虫)、“蟥”(𧑐[yù]蟥,金龟子)、“蝉”(以旁鸣者)、“螟”(螟虫)、“蛆”(蝍蛆,蜈蚣)、“蜈”(蜈蚣)、“蜓”(蝘蜓diàn,壁虎)、“蜗”(蜗牛)、“蛉”(螟蛉)、“蛔”(蛔虫)、“蚂”(蚂蟥)、“蚊”(蚊子)、“萤”(萤火虫)、“蜂”(蜂)、“蛤”(蛤gé蜊一类)、“蛙”(蝦蟆属也)、“蛇”(蛇)、“蛮”(蛇穜)、“蛀”(蛀虫)、“蝎”(木中蛀虫,hé);

与“虫”类有关的一些物质,有“蜜”(蜂蜜)、“蜕”(蛇蝉所解皮也)、“蛹”(蚕蛹)、“蜡”(蝇蛆(qū))、“蛋”(“蟲”类之卵);

再就是“虫”类的动作,有“蠢”(蟲动也)、“蠕”(蟲行皃)、“蜒”(蜿蜒,龙蛇爬行貌);

还有“状似蟲”的“虹”。

现代的动物学家会对动物进行分类,我们的古人也会对动物进行分类,“虫”,就是古人分出来的一大类。与此类似,和“虫”这个大类挨着的动物大类还有“魚”和“黽”。而且,因为部首的功能就是分类,所以和“虫”一样,“魚”和“黽”同时也都是部首。又因为和“虫”挨着,“魚”和“黽”这两个部首手下就都有一些形声字和以“虫”为部首的形声字互为异体字,好比“䰷”和“蚌”、“鼃”和“蛙”、“鼅鼄”和“蜘蛛”。

还有些别的部首,也会惦着“虫”的手下,好比“蛔”,就被部首“疒”整出来了个“痐”,好比“蚜”,被部首“石”整出来了个“砑”(yá),还有“蠢”,被部首“心”整出来了个“惷”,再就是“蜕”(tuì)和“蠕”,被部首“月”(肉)整出来了“脱”和“臑”(rú)。

“虫”,在古代的正字虽然是繁体字“蟲”,但其实古代那些写字的人,也不喜欢写笔画这么多的字,所以,有位研究古文字的劉洪濤先生提到:

后世文字“虫”“䖵”“蟲”三字虽然音义各不相同,但在古文字中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当作“蟲”字来用的。(《䖵匕铭文新释》考古与文物 2020(02))

也就是说,古代那些写字的人也常常是能懒就懒。于是,读chóng的“虫”和“蟲”的虽然意思并不完全重合,但他们在有些时候其实是被古人当同一个字用的。不仅这两个字如此,很多异体字也都如此:意思不完全重合,既是一个字也是两个字。不过,“虫”和“蟲”这两个字在主要方面还是一致的:“虫”,《说文》说是“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虫爲象。”。而“蟲”,《说文》说是“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于是王筠在释例中总结:“虫、䖵、蟲同物即同字。如古文以屮为艸之比。小虫多类聚,故三之以象其多;两之者,省之也;一之者,以象其首尾之形也。”。

“虫”这个部首,大多在形声字左侧,例如“蚌”和“蜻”,但也有在形声字下方的,例如“萤”和“蛮”。还有就是拉两个“虫”一块儿当部首的,例如“蠢”。下图中我贴出了“虫”字(左上角)、“䖵”字(“虫”右侧)、“蟲”字(“䖵”右侧),以及包含各种“虫”类图形的“蜀”(“蟲”下方)、“蠶”(右上角)、“它”(左下角)、“也”(“它”右侧)、“龍”(“也”右侧)、“虹”(右下角)诸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7虫

然后说“蚌”。

“蚌”,《说文》说是“蜃屬”,指有两扇壳的水生生物,古人常将这“蚌”与珍珠、孕育、月亮联系起来,我们最熟悉的还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下面是一些古人用到这个字的例子:

离……为龞、为蟹、为蠃、为蚌、为龟。(《易•说卦》),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舍,渔者得而并禽之。(《燕策二•赵且伐燕》),

剖巨蚌于回渊,濯明月于涟漪。(《文选•左思〈吴都赋〉》),

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李商隐【题僧壁】)。

“蚌”《说文》还说是“从虫,丰聲”,因此,“丰”是“蚌”的声符。“丰”这个字,《说文》说“艸盛丰丰也”,而《汉语大字典》则说:

甲骨文“丰”和“封”同,象植树为界且加土堆形。

不过这个“植树为界且加土堆”的“丰”并不是我们最常说的丰收、丰富的“丰”。那个“丰”,是“豐”——“豊”的简化字。而这个“丰”,读音和“豐”——“豊”相同,含义之“艸盛丰丰”和丰收、丰富也有相通之处,字形还和“豐”之字形的一部分相似,因此,简化字中才用这个“丰”来取代“豐”——“豊”。显然,古人也少不了拿这个“丰”当作“豐”——“豊”的“通假字”。

“丰”这个声符能发七个音:bang、beng、feng、jing、pang、peng、huo,其中主要是feng和bang这两个音。

下面是(自上而下)“封”、“邦”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这两个字的读音一开始相差无几,后来却渐行渐远,最终已不在同一韵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7

下面图中我贴出了“蚌”(左上角)、“丰”(“蚌”右侧)、“封”(右上角)、“豐”(左下角)、“豊”(右下角),以及作为声符时字形与“丰”很像的“丯”(jiè)——等诸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7丰

再说“蜻”。

“蜻”,“从虫,靑聲”,却有两个读音,jīng和qīng。尽管都以“青”为声符,字形相同,但读音不同的这两个“蜻”,实应为两个不同的形声字。分别拟出这两个形声字的,我想是分处不同的时代或地域的两个人,因为是处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他们才会把声符“青”读出不同的音来。

读jīng的“蜻”,《说文》说“蜻蛚也”,就是蟋蟀。《盐铁论•论菑》中有“《月令》:‘凉风至,杀气动,蜻蛚鸣,衣裘成。’”,西晋-傅玄【朝时篇】中有“蜻蛚吟床下,回风起幽闼。”。

读qīng的“蜻”更加多见,《方言》卷十一曾提到“蜻蛉谓之蝍蛉”,其他例子则有:

《战国策•卷十七楚四•庄辛谓楚襄王》“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南朝-齐-谢眺【赠王主簿诗二首】“蜻蛉草际飞,游蜂花上食”;

《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精喻》“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从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后左右尽蜻也”,《齐民要术•水稻第十一》“按今世有黄瓮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蜻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

南朝-梁-萧纲【晚日後堂诗】“花留蛱蝶粉,竹翳蜻蜓珠”,杜甫【曲江二首】“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刘禹锡【和乐天春词】“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蜻”既是“从虫,靑聲”,那么“蜻”的声符就是“青”。而“青”,《说文》说是“从生、丹”,应该是由“生”产生的复合声符。“生”这个声符能发八个音:cai、jing、liang、qian、qiang、qing、sheng、xing,其中主要的有xing、sheng、qing、jing。x和sh这两个声母很容易互易,但x不能和韵母eng相连,sh不能和韵母ing相连,于是就出现了xing和sheng这一对亲近的声符,例如“姓”、“星”和“笙”、“甥”。类似的还有j也不能和韵母eng相连,zh同样不能和韵母ing相连,于是有jing和zheng这一对亲近的声符,结果,也就有了同以“争”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净”和“挣”。

发xing这个音的常见声符有“巠”和“刑”,“巠”主要发jing那个音,和“生”侧重不同。而“刑”是产生于“幵”的复合声符,“幵”这个声符主要发bing和xing两个音,和“生”不一路。

发sheng这个音的常见声符则只有“生”。

发qing和jing这两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巠”,上面已提到过了。

“生”,《说文》说“象艸木生出土上”;“丹”,《说文》说“象采丹井”。下图中我贴出了“蜻”(左上角)、“青”(左下角)、“生”(“蜻”右侧)、“丹”(“生”右侧),以及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中说“象植物初茁渐生歧叶之状”的“耑”(“丹”下方)、《说文》说“象艸木之初生”的“屯”(右端)等诸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7青

————————————————————

下面是18个以“丰”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丰”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丰”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声音:

丰fēng邦bāng帮bāng绑bǎng梆bāng蚌bàng-bèng峰fēng逢féng蓬péng缝féng-fèng

篷péng锋fēng蜂fēng奉fèng捧pěng棒bàng封fēng兢jīng

肨pàng(胖)

bang、beng、feng、jing、pang、peng、huo。

下面是22个以“生”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生”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声音:

生shēng性xìng姓xìng牲shēng胜shèng星xīng猩xīng腥xīng醒xǐng笙shēng

甥shēng青qīng猜cāi情qíng清qīng请qǐng晴qíng睛jīng靖jìng蜻qīng

静jìng精jīng

cai、jing、liang、qian、qiang、qing、sheng、xing。

下面是54个以“虫”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丰”和“生”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12个常用字。

虫虹虾蚁蚂蚤蚌蚜蚣蚊蚪蚓萤蛆蚯蛉蛀蛇蛙蛔

蛛蜓蜒蛤蛮蜈蜗蛾蜂蜕蛹蜻蜡蜘蝉蜜蝶蝠蝴蝎

蝌蝗蝙蟆蟥螃螟螺蟋蟀蟹蠕蠢蛋

丰帮奉封兢生牲胜甥青靖静

通宝推:mezhan,
家园 48:拇,措

“拇”和“措”的部首都是“手”。“手”是最常见的汉字构件,会变出好多种各不相同的样子:

好比常用字里,“又”、“寸”、“友”、“反”、“左”、“右”、“史”、“奉”、“事”、“采”、“受”、“承”、“拜”、“看”、“律”、“将”、“兼”、“曼”、“得”等等,都是包含各种不同“手”形的字,有的还是以“手”为部首的;又好比一百常用声符里,有“巴”、“共”、“支”、“争”、“婁”、“甫”、“皮”这七个声符,在图形中包含不同“手”形;再有,在五十常用部首里,那个“攴”,也是含某种“手”形的。

“手”这个部首,也有各种不同的样子,最常见的是在形声字左侧,变形为所谓“提手”——“扌”,例如“拇”和“措”;但也有在形声字下方的,没变形,例如“拳”和“擎”;还有在形声字右下的,也没变形,例如“摩”;再就是同在形声字下方的,变形成了两横一竖的,例如“举”——“舉”。

以“手”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共一百九十六个,其中包括:

“手”的各种动作,非常多,有“拖”(拉)和“拉”(摧也)、“排”(挤也)和“挤”(排也)、“投”(擿也)和“掷”(投也)、“拷”(打)和“打”(击也),以及“批”(击也)、“搭”(击也)、“抬”(击也,chī)、“拍”(轻击)、“拂”(过击也)、“挨”(击背也)、“捶”(以杖击也))、“搞”(横击,qiāo)、“撞”(碰击)、“举”(对举也)、“撬”(举也)、“擎”(举、上托)、“扛”(横关对举也)、“扬”(飞举也)、“揭”(高举也)、“振”(举救也)、“掀”(举出也)、“捕”(取也)、“掠”(夺取也)、“撮”(三指取也)、“抄”(叉取)、“探”(远取之也)、“捞”(水中取)、“拣”(挑选、选择)、“择”(柬选也)、“抡”(择也)、“捎”(择也)、“掏”(择也)、“捡”(拱也)、“拱”(敛手也)、“掩”(敛也)、“揽”(敛也)、“揪”(敛)、“扼”(把也)、“把”(握也)、“扮”(握也,fěn)、“持”(握也)、“捉”(握也)、“挚”(握持也)、“握”(持也)、“掸”(提持也)、“搏”(索持也)、“操”(把持也)、“控”(引也)、“抽”(引也)、“攀”(引也)、“援”(引也)、“摄”(引持也),等等;

对“手”的形容,有“技”(巧也)、“拙”(不巧也)、“抖”(振动)、“拆”(绽裂);

“手”及相关部位的名称,有“抱”(胸怀)、“拳”(手也)、“掌”(手中也)、“拇”(将指也)、“指”(手指也);

与“手”有关的物品,有“扎”(同札,牒也)、“捌”(无齿耙)。

“手”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和很多其他部首都有重合,就会出现许多同声符的异体字,例如:

“木”那个部首和“扌”的样子很像,同时那些与“手”有关的“木”制品、和与“木”有关的“手”的操作、还有在用“手”操作时“木”类物体的相关性质,都既可属于“手”的范围也可属于“木”的范围,于是有“扎”和“札”、“排”和“棑”(筏子,pái)、“捶”和“棰”(敲打,chuí)、“接”和“椄”(jiē)、“揉”和“楺”、“挺”和“梃”(直也,tǐng);

“金”那个部首和“木”类似,那些与“手”有关的“金”类制品、和与“金”有关的“手”的操作、还有“手”会使用的“金”类物体的性质,也都既可属于“手”的范围也可属于“金”的范围,于是有“扣”和“釦”(钮扣,叩)、“抄”和“钞”(叉取)、“挫”和“锉”(折也)、“挽”和“鋔”、“捶”和“锤”(锤炼,chuí)、“搀”和“鑱”(锐也,chán);

再就是“人”那个部首,“手”的动作自然也是“人”的动作,于是有“抗”和“伉”(敌也、抵也)、“拟”(擬)和“儗”(擬,比)、“担”(擔)和“儋”(擔)、“拘”和“佝”(jū)、“拼”和“併”(pīn);

等等。

“手”这个部首,因为常用,还产生了一对同以“手”为部首、且同以“莫”为声符的所谓“同体字”:“摹”和“摸”,二者读音虽接近,也都是动词,但代表的并不是同一种动作。

下面图中,我贴出了在字形中画有“手”的一些字的图形,

首先是:徐灏注笺说“象指、掌之形”的“手”字(左上角);

再有:“左”(“手”右侧)、“右”(“左”右侧)、“又”(“手”下方)、“𠂇”(“又”右侧)、“寸”(“𠂇”下方左侧)、“爪”(“𠂇”下方右侧)、“反”(“又”下方)、“𠬝”(“寸”下方)、“攴”(“爪”下方)、“争”(“攴”下方)、“尹”(“反”下方)、“史”(“尹”下方)、“父”(“尹”右侧)、“秉”(“父”下方)、“及”(左下角)、“采”(“及”右侧)、“看”(“父”右侧下方),以上十七个是图形中只有一只手的字;

以及:“共”(右上角)、“廾”(“共”下方)、“拜”(“𠂇”右侧)、“承”(“拜”下方左侧)、“受”(“拜”下方右侧)、“寽”(“承”下方)、“友”(“秉”右侧)、“爰”(“友”右侧),以上八个是图形中有两只手的字;

还有:右下角那个图形中有四只手的“舆”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8

然后说“拇”。

“拇”这个字,《说文》说“將指也”,就是大脚趾或者大拇指。《周易•咸第三十一》“初六,咸其拇”、《庄子外篇-骈拇第八》“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纥之则啼”,都说的是大脚趾。《楚語上》“且夫制城邑若體性焉,有首領股肱,至于手拇毛脈,大能掉小,故變而不勤”,则是大拇指。还有《大雅•生民之什•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其中“敏”高亨先生认为“通拇,足大趾也”;并解释说“传说姜嫄脚踩巨人脚印的大拇趾感而怀孕(生出“后稷”)”(《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

“拇”,《说文》还说是“从手,母聲”,因此“母”是“拇”的声符。“母”这个声符能发九个音:fan、hai、hei、hui、m、mu、mei、min、wu,其中主要的是mu、mei和hui,发mei和hui这两个音的声符,其实都是由“母”产生的复合声符“每”。

“母”《说文》说是“象褱(怀——懷)子形”,徐锴系传则说“一曰象乳”,段玉裁却认为:“象兩手袌(抱)子也”,总而言之,和大拇指或大脚趾无关,“拇”是个单纯的形声字。下图中有“母”字(左下角)和“拇”字(左上角)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8-2

再说“措”。

“措”,《说文》说是“从手,昔聲”,因此“措”的声符是“昔”。“昔”这个声符能发十个音:chai、cu、cuo、ji、jie、la、lie、que、xi、zha,其中发xi和cuo两个音的字多些。发这两个音的口型和位置差得挺多的,不知这里头有什么联系。

下面是(自上而下)“拇”、“海”、“昔”、“籍”、“猎”、“腊”、“错”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拇”和“海”这两个字的读音在先秦时已经分开,后来差的就更远了。而观察以“昔”为声符的那五个字,可以发现,他们一开始离得并不远,大概在宋以后才明显不是一路了,这么看来,“措”与“昔”的读音差距还是合理的,经过长时间的流变,原先很接近的读音有时会背道而驰,两者之间会拉开极大的差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8

“措”,《说文》又说“置也”,而“昔”,《说文》说“乾肉也”,二者并无明显联系,“措”字我估计也是个单纯的形声字。“措”字和“昔”字的图形都在上上图中,“措”在“拇”右侧,“昔”在整个图右半边,您可比较。

“措”字既是放置的意思,于是有《礼记•曲礼下第二》“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又有《盐铁论•世务》“是忧措重宝于道路而莫之守也,求其不亡,何可得乎?”。

“措”字还是弃去的意思,于是有《礼记•中庸第三一》“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还有柳宗元《断刑论》“敺天下之人入于罪,又缓而慢之,以滋其懈怠,此刑之所以不措也”。

“措”字又是运用、处置的意思,于是有《礼记•中庸第三一》:“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还有《孙子兵法•(军)形第四》:“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孙子译注》(p 027)李零(040200)),又有《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还有现在我们常说的措施、惊慌失措。

————————————————————

下面是13个以“母”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母”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声音:

母mǔ拇mǔ姆mǔ每měi侮wǔ诲huì海hǎi悔huǐ梅méi晦huì

敏mǐn繁fán霉méi

fan、hai、hei、hui、m、mu、mei、min、wu。

下面是11个以“昔”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昔”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0种不同声音:

昔xī借jiè措cuò猎liè惜xī腊là-xī鹊què错cuò蜡là-zhà醋cù

籍jí

chai、cu、cuo、ji、jie、la、lie、que、xi、zha。

下面是197个以“手”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母”和“昔”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手扎打扑扒扔扛扣托扩扫扬扶抚技抠扰扼拒找

批扯抄折抓扳抡扮抢抑投抗抖护扭把报拟抒抹

拓拢拔拣担押抽拖拍拆拥抵拘抱拄拉拦拌拧拂

拙招披拨择抬拇拗拭挂持拷拱挎挟挠挡挺括拴

挑指挣挤拼挖按挥挪拯捞捕振捂捎捍捏捉捆捐

损捌捡挫换挽捣捅挨捧措描捺掩捷排掉捶推掀

授捻掐掏掠掂掖接掷掸控掺探据掘揍搭揩揽揖

揣搀提博揭插揪搜援搁搓搂搅握搔揉摄摸搏摆

携搬摇搞搪摊撇摧摘摔撵撕撒撩撑撮撬播擒撞

撤撰撼擂操擅擦攒攘

拳摹挚掌摩擎攀举

母每昔

通宝推:mezhan,梓童,
家园 49:醇,酌

“酉”字是“醇”和“酌”的部首。

按王晖先生的看法:

“酉”字的图形是个装酒的罐子,表现罐子的字还有几个,好比“鬯”,好比“畐”。不过,“酉”字图形最初描摹的是一种特定的罐子,是一种宽肩束腰类小口尖底瓶。苏秉琦先生直称这种尖底瓶为“酉瓶”(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22—23页,三联书店,1999年),并指出这种瓶子的流行时间“约当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而王晖先生据此判定,“酉”字的图形是那个时期的先人传下来的,并根据一些其他迹象进一步推断,汉字,也是起源于那个时期的。(《从甲骨金文与考古资料的比较看汉字起源时代_并论良渚文化组词类陶文与汉字的起源》《考古学报》2013(3),《汉字正式形成于距今5500—5000之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7.22.5)。

下面是酉瓶与鱼纹彩陶盆的线描图,出自苏秉琦先生《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有个现在字形与“酉”相似的“西”,其图形一般认为是鸟巢。不过,“西”字和盐卤之“鹵”字图形轮廓相同,二者肯定有渊源。于是也有认为“西”指一种装盐水的小口尖底陶瓶。但“西”字图形并不太像陶瓶。而近年发现了一种陶制的所谓“船形杯”,也是古代和制盐有关的工具,下面就是这种“船形杯”的俯视图和侧视图,看上去倒是和“西”、“鹵”二字图形的轮廓有些相似。所以,我猜测,“西”字的图形画的恐怕是这种“船形杯”(图片出自《从清源遗址看乌江流域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酉”是个常用部首,这个部首大多在形声字左侧,例如“酌”和“醇”,但也有个别在形声字下方的,例如“酱”。下面图中我贴出了“酉”(左上角)、“酒”(“酉”右侧)、“鬯”(右上角)、“畐”(右下角)、“西”(左下角)、“鹵”(“西”右侧)六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9

关于“酉”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

酉部的字,大都与酒有关。主要有三类:

(一)名词。1. 各种酒的名称。例如:醴 醪 醨 醅 2. 有与酒相类似的饮料名。例如:酥 酪 醍醐 3. 还有与饮食相关的调味品。例如:醯 酢 醢 酱

(二)动词。1. 有的表示嗜酒、饮酒的各种行动。例如:酖 酗 酌 醉 2. 有的表示制造酒醴的各种行为。例如:酝 酿 酘 釃

(三)少数的形容词,形容酒的味道或醉的状态。例如:醇 酽 酩 酊

(四)只有少数几个字与酒的关系比较远。例如:醫 釁 醃 醭

(五)与酒完全无关的只有一个“醜”字,这是因为“酉”是它的声符,按文字学的部首“醜”本在鬼部,鬼部字少被取消,“醜”混杂到了酉部,自然与酒无关。

(p 1488《酉部总论》)

以“酉”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共十六个,其中首先是与酒有关的名词:“酵”(酒母)和“醇”(不浇酒也),然后是形容酒的形容词:“酷”(酒厚味也),再就是与酒有关的动作:“配”(酒色也)、“酌”(盛酒行觞也)、“酬”(主人进客也)、“醋”(客酌主人也),最后是人喝酒以后的状态:“醉”(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和“醒”(醉解也),以及“酗”(沉迷于酒)、“酣”(酒乐也)。

不过,因为“酉”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实际上包括了酒之外的其他各种酿造过程,所以在以“酉”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中,又有不仅指酒之酝酿的“酝”(酿也)和“酿”(酝也),还有由不同酿造过程产生的“酱”(盬也)、“酸”(酢也——醋也)、“酪”(乳浆也)。

“酉”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还和一些别的部首有重合之处,于是就有属于“酉”这个部首的常用形声字和属于那些部首且采用同样声符的形声字互为异体字。例如:因为饮酒而乐自然是人之乐,于是有“酣”和“佄”(hān)互为异体字;因为经过酿制产生同时又是以乳为原料,于是有“酪”和“嗠”互为异体字;因为一种经酿制产生的味道与一种使人不舒服的感觉有类似之处,于是有“酸”和“痠”(酸痛)互为异体字;因为酒的浓度与酒中水的量相互关联,于是有“醇”和“淳”(味道浓厚)互为异体字;等等。

然后说“醇”。

“醇”,《说文》说是“从酉,𦎫聲”,“𦎫”后来隶变简化为“享”,因此,“享”是“醇”的声符。

“享”这个声符能发六个音:chun、dui、dun、tun、xiang、zhun,其中发chun和dun两个音的形声字相对较多。发chun和dun这两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屯”,“屯”主要也是发dun和chun这两个音,和“享”很像。

另外,以“享”为声符发dun这个音的形声字其实大都以“敦”为声符,这个“敦”是由“享”产生的复合声符。

“醇”的意思是不掺水的酒,也形容酒味浓厚。例如曹植【乐府】“市肉以肥,酤酒取醇”,东晋【闾里为消肠酒歌】“宁得醇酒消肠,不与日月齐光”,《齐民要术•法酒第六十七》“酒味醇美,宜合醅饮之”。但“醇”更常见的是各种引申用法,例如,《尚书•商书•说命中》“惟厥攸居,政事惟醇”,《易•系辞下》“天地絪縕,万物化醇”,《汉书•食货志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韩愈《读荀》“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王安石《西垣当值》“讨论润色今为美,学问文章老更醇”。

不过,“享”(xiǎng)还有个孪生兄弟“享”(guō),俩人长得一模一样。这个读guō的“享”,是“𩫏”的减省版,也是“郭”的异体字,同时也是个声符,发guo和kuo两个音。但是,孪生兄弟虽然长得一样,毕竟不是同一个人;同样,这个源于“𩫏”的“享”(guō),和本节这个源于“𦎫”或“𦎧”的“享”(xiǎng),也并不是同一个字,二者不相干。

下面我们接着说当了“醇”声符的那个读xiǎng的“享”。“享”,《说文》说“献也”,《汉语大字典》中提到:“宗庙为亯献鬼神之处,故后世亯、飨多混用。古亯字后分化为亨、享、烹三字,古籍多通用。”;而“醇”,《说文》说“不澆酒也”,是指没掺水的酒;“献”给鬼神自然是要献醇酒,所以“醇”可能是“享”的孳乳字。下图中我贴出了“醇”(左上角)字和“享”(xiǎng,左下角)、“亯”(“醇”右侧)、“𩫏”(郭,“亯”右侧)三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9-2

再说“酌”。

“酌”,《说文》说是“从酉,勺聲”,因此“酌”字的声符是“勺”。“勺”这个声符能发十二个音:bao、de、di、diao、liao、que、shao、shuo、yao、yo、yue、zhuo,非常分散,其中发zhuo、yao、shao三个音的字稍多一些。

下面是声符“享”和“勺”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享”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勺”的一些主要读音。“勺”的主要读音分布不那么整齐。“享”的主要读音只有两个,韵母相同,声母分别是ch和d,很容易互易:例如,常用声符“寿”之“筹”和“祷”,常用声符“丁”之“成”和“灯”,常用声符“屯”之“纯”和“顿”,常用声符“向”之“常”和“党”,以及这里的常用声符“享”之“淳”和“敦”等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9

“勺”,《说文》说是“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段玉裁注云:“外象其哆口、有柄之形。中一象有所盛也。”。上上图中我也贴出了“酌”字(右上角)和“勺”字(右下角)的图形,您可对比。

“酌”,《说文》还说“盛酒行觴也”,就是用“勺”舀出酒来请人喝,因此“酌”应该是“勺”的孳乳字。而酒,历来是诗歌灵感的来源,所以“酌”就和诗歌有了全方位的联系:

好比《诗三百》,其中就有两首的题目包含这个“酌”字,其中一首在《隐三年传》提到过:“《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p 0027)(01030302)),还有一首在《周颂•闵予小子之什》中,就叫《酌》:“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诗经今注》高亨 注 (p 505))。

而且《诗经》中还有好几首诗歌中用到这个“酌”字: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p 004《周南•卷耳》),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p 004《周南•卷耳》),

以御宾客,且以酌醴。(p 252《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p 343《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

如食宜饇,如酌孔取。(p 350《小雅•鱼藻之什•角弓》),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p 364《小雅•鱼藻之什•瓠叶》),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p 364《小雅•鱼藻之什•瓠叶》),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p 364《小雅•鱼藻之什•瓠叶》),

君子有酒,酌言醻之。(p 364《小雅•鱼藻之什•瓠叶》),

酌以大斗,以祈黄耇。(p 405《大雅•生民之什•行苇》),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p 413《大雅•生民之什•公刘》),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p 417《大雅•生民之什•泂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p 417《大雅•生民之什•泂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p 417《大雅•生民之什•泂酌》),

(以上均摘自《诗经今注》高亨 注)

诗仙李白也很爱用这个“酌”字,例如:

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扬。【拟古十二首】,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相和歌辞•短歌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四首】,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南陵别儿童入京】,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

下面是6个以“享”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享”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声音:

享xiǎng谆zhūn淳chún敦duì-dūn墩dūn醇chún

chun、dui、dun、tun、xiang、zhun。

下面是10个以“勺”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勺”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2种不同声音:

勺sháo芍què-sháo约yāo-yuē药yào哟yō-yo灼zhuó钓diào的de-dí-dì酌zhuó豹bào

bao、de、di、diao、liao、que、shao、shuo、yao、yo,

yue、zhuo。

下面是17个以“酉”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勺”和“享”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酉酌配酝酗酣酪酬酱酵酷酿酸醋醇醉醒

勺的豹享

通宝推:mezhan,
家园 50:坊,垄 -- 有补充

“坊”、“垄”,部首都是“土”。

“土”,《说文》说“地之吐生物者也”,就是大地中那种养育万物的物质。因此,按中国古老的分类方式,“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所谓五行(xíng)之一,而且是处于中心位置的那种物质。自然,这五行,“金”、“木”、“水”、“火”、以及“土”,还全都是很重要的部首。

下图中是五行“土”(左上角)、“水”(右上角)、“金”(左下角)、“木”(“金”右侧)、“火”(右下角)五字的图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50土

以“土”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共六十一个,其中包括:

土地本身,有“地”(大地)和“坤”(地也);

某种地形,有“坏”(丘一成者,pī)、“坯”(丘一成者)、“堪”(地突也)、“墩”(土堆)、“坡”(阪也)、“坪”(地平也)、“埂”(小坑也)、“坎”(陷也)、“坑”(堑也);

对地形及相关性质的形容,有“圾”(危也,jí)、“坷”(坎坷也)、“均”(平也、遍也)、“垫”(下也)、“坦”(安也)、“坚”(刚也);

某种与“土”有关的建筑,有“域”(国也)、“城”(以盛民也)、“坊”(邑里)、“堡”(小城也)、“坞”(小障也)、“垒”(絫墼也)、“堂”(殿也)、“墅”(田庐也)、“垛”(堂塾也)、“场”(祭神道也)、“坛”(壇:祭场也)、“塔”(浮屠也)、“坟”(墓也)、“墓”(丘也)、“垄”(丘垄也)、“壁”(垣也)、“堵”(垣也)、“基”(墙始也)、“址”(基也)、“境”(疆也)、“疆”(界也)、“壕”(濠)、“坝”(壩:堰。垻:或为小块平地,亦为壩)、“堤”(防也)、“塘”(隄也)、“堰”(障水也)、“埠”(码头);

某种与“土”有关的操作,有“垦”(耕也)、“培”(土田山川也)、“堆”(聚土)、“增”(益也)、“填”(塞也)、“塞”(隔也)、“型”(铸器之法也)、“塑”(塑造)、“堕”(毁也,huī);

“土”的不同形态或相关物体,有“块”(墣也)、“壤”(柔土也)、“埃”(尘也)、“垃”(垃圾)、“垢”(浊也)、“坛”(壜:口小腹大之陶器);

“土”或类似物体发生的变动,有“坠”(陊(duò)也)、“垮”(坍塌)、“塌”(堕也)、“坏”(壞:败也,huài)。

“土”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和“阜”(阝,在左)那个部首在地形与建筑方面有很大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因此以“土”为部首的多个常用形声字都有以“阝”(在左,阜)为部首的异体字,好比“坑”、“坞”、“堵”、“址”、“坟”(墳)、“垄”、“堤”、“堰”,与“阬”(kēng)、“邬”、“陼”(dǔ)、“阯”、“隫”、“陇”、“隄”、“隁”(yàn);

“土”这个部首和其他部首的覆盖范围也难免有重合之处,于是以“土”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也会有属于那些部首的异体字,如“圾”和“坡”,就有以“山”为部首的异体字“岌”和“岥”;又如“地”和“均”和“壕”,有以“水”为部首的“坔”(dì)和“汮”(水名)和“濠”;再如“堵”、“坛”(壜)、“垢”(耻也)、“壁”、“疆”,分别有以“金”、“缶”、“言”(讠)、“广”、“田”为部首的“锗”(dǔ,钟磬一虡jù)、“罎”、“诟”、“廦”(bì)、“疅”;

等等。

“土”这个部首,有一部分是在形声字下方,例如“垄”和“基”;也有个别的是在形声字左下,例如“疆”;但大都是在形声字左侧,例如“块”和“坊”。

然后我们说“坊”。

“坊”,《说文新附》中说是“邑里之名。古通用埅”,郑珍在新附考中则说,“《说文》防或从土作埅,本训堤也……汉人去‘阜’移‘土’成坊字,后人乃以为邑里专名”,因此,“坊”(fáng)是个后起的字,本与“防”音义相同,二者分化各据一方是后来的事。

古籍中的“坊”有些就是当现在的“防”字用的,例如:《礼记•坊记第三十》“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秦策一•张仪说秦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

读fáng的“坊”字还有作坊之类的意思,例如《淮南子•齐俗》“炉橐埵坊设,不巧冶不足以冶金”,《隋书•食货志》“先是尚依周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盐池盐井,皆禁百姓采用。至是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

但现在最多见的其实是读fāng的“坊”,好比:《北史•魏诸宗室传•拓跋祯》“淮南人相率投附者三千余家,置之城东汝水之侧,名曰归义坊”,《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饲父马令不斗法:多有父马者,别作一坊,多置槽厩;剉刍及谷豆,各自别安”,李煜【破阵子】“最是苍黄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大诗人白居易最爱在诗里提那些“坊”,例如: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引】,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晚出寻人不遇】,

经过莫慵懒,相去两三坊。【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

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寄张十八】,

门静唯鸟语,坊远少鼓声。【寄李十一建】,

远坊早起常侵鼓,瘦马行迟苦费鞭。【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

每到集贤坊地过,不曾一度不低眉。【过裴令公宅二绝句】。

下面是唐东都洛阳图,图片出自《隋唐洛阳城里坊区》,上面的集贤坊是图中倒数第二行右数第三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唐长安城坊示意图,图片出自《隋唐长安城遗址,纠结40年是否列为文保单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坊”,《说文新附》还说是“从土,方聲”,则“坊”的声符是“方”。“方”这个声符能发四个音:bang、beng、fang、pang,其中主要是fang,其次是bang。发fang这个音的声符几乎只有“方”。发bang这个音的还有常见声符“丰”,“丰”主要发feng和bang那两个音,和“方”不太一样。另外,以“方”为声符发bang这个音的形声字其实是以“旁”为声符的,“旁”是出自“方”的复合声符。

除了这个当了声符的“方”,还有一个当上部首的“方”,相当常见。而虽然那个部首“方”现在字形和声符“方”相同,但《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指出:

方部的字,除“𣃚”(háng)字外,多属《说文》㫃(yǎn)部的字,《说文》:“㫃,旌旗之游㫃蹇之皃。”“旌旗”二字即从㫃,不从方。其他常见的字有“旂、旄”等。即如“施”字,《说文》也收入㫃部,云“旗皃”。(p 418起《方部总论》)。

其实,您也看出来了,“方”这个部首其实是由形声字左侧的“方”和形声字右侧上方的一撇一横组合而成,这个部首的字形实际上是“[旗-其]”,是“㫃”的变形。就是说,那个部首“方”除了和声符“方”身形相同外,还多留了一头飘逸的长发。

不但如此,“方”,《汉语大字典》认为“象耒,上短横象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旁两短画或即饰文”,可“㫃”(偃,yǎn),《说文》却说是“旌旗之游,㫃蹇之皃”,两个“方”表现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图形自然不同,字形相同是“隶变”造成的。

现在汉字的字形是经过所谓“隶变”之后才基本固定下来的,虽然难免有错讹,例如这里“方”字和“㫃”字左半边被误写作同形。但这也反映了汉字的符号化,不再完全专注于图形,很多字形与原有图形已相去甚远,只起联想作用。

“方”,《汉语大字典》还说是“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愚以为,“起土曰方”之“方”本意是翻土之“翻”,后为方圆之“方”所占、乃借飞翔之“翻”为之。

又有个“匚”,同样音fāng,意为长方形竹器,亦可用为“方”,其实更合理。

而刘又辛-张博在《释“方”》(语言研究1992(02),p 150)一文中介绍:

徐中舒先生著名的《耒耜考》一文,则认为“方”字“象耒的形制……上短横象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踏履处……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他批评许慎的解释说:“盖方可训并,而不可训并船。”那么,“方”既象耒耜形,为什么又有“并”义呢?他解释说:“古者耦耕,故方有并意。”徐氏解释字形,较诸家为长。只是说古人“起土曰方”,则缺乏文献根据。至于“古者耦耕,故方有并意”,解释“方”有并义的原因,虽然从字形上看不出,却是合理的推想。北方传统耕作法,播种时,一人扶耧(播种农具),一人撒种,后者叫做“帮耧”。“帮”、“方”古音相通,或是“方”,的本义在方言中的残留。又锄地名为“耪”地。农民锄地时,多三三两两相并操作,“耪”也当是“方”的音变。

另外,还有田胜男《“方”字本义研究述评》(昌吉学院学报2009(02),p 041)一文,也可备一说:

“方”字本义虽众说不一,但经仔细分析比较后,我们大致有了一个综合、客观的认识。不论是“托刀寄架旁”还是“船边两桨”,再或是“人侧倚门框”,其所会之意均是“旁侧”。董说、林说更是明确提出“方”、“旁”同为一字。“旁”为“方”之或体。笔者同此观点。“方”与“旁”确为一字。

以上各种说法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甚至还可能并行不悖。而且,这“方”的各种解释,大都能通过拐弯抹角的方式,与“坊”的不同义项搭上关系。大概“坊”也算得上是某种孳乳字吧,尽管孳乳的途径还不能肯定,尤其是不同的“坊”恐怕会有不同的孳乳途径。

下图中,我贴出了“坊”(左上角)、“埅”(“坊”下方),“方”(“坊”右侧),“匚”(“方”右侧),以及包含耒形的“耒”(“埅”下方)和“力”(“耒”右侧),再有“㫃”(右上角),以及以“㫃”为部首的“旄”(“力”右侧)、“[旂-斤+申]”(“旄”下方)、“旂”(“旄”右侧)、“旋”(“耒”下方)、“族”(“旋”右侧)、“旅”(右下角)、还有其他包含旗子飘带形象的“游”(左下角)和“中”(“游”右侧)——等诸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50方

下面是“中”字形为旌旗之简省的论述,出自朱彦民《由甲骨文看_史_字本义及其早期流变_朱彦民》殷都学刊2015(04),p 00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50

最后说“垄”。

“垄”这个字,有个异体字“垅”,部首与声符的位置不同,但读音和意义不变。不过别处亦有类似的字,却是当部首与声符位置不同时,读音和意义也都变了,那种字我称之为“同体字”,前面也多次提到过,例如:“吟”和“含”,“叨”和“召”,“唯”和“售”,“句”和“叫”,“愈”和“愉”,“恨”和“恳”,“架”和“枷”,“纹”和“紊”,“叨”和“召”,“景”和“晾”,“汞”和“江”,“摹”和“摸”,“忙”和“忘”,……等等。

“垄”,繁体字是“壟”,而异体字“垅”,繁体字是“壠”,都是同一个字。现在我们最常用“垄”,但古代一度最常用“壠”。“壠”,《说文》说“丘壠也”,是指坟墓之地上土堆部分。例如《礼记•曲礼上第一》“适墓不登垄”,《管子•侈靡》“美壟墓所以文明也”、《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但“垄”还指耕作时在田地中做出的、互相平行的长条形凸起,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齐民要术》“凡作园篱法,于墙基之所,方(翻)整深耕。凡耕,作三垄,中间相去各二尺”(《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254)《园篱第三十一》),南朝-宋-王僧达【答颜延年诗】“麦垄多秀色,杨园流好音”。

垄作,是周人在农业技术上的重大发明,与之相配的一整套新技术构成的农业革命,以及随之产生的经济和政治革命,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其重要性很值得大书特书。

下面是三杨庄遗址出土汉代田垄遗迹,图片出自李成《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现代田地中“垄”的图片,出自《垄耕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壠”,《说文》还说是“从土,龍聲”,因此“壠”——“垅”——“壟”——“垄”的声符是“龍”——“龙”。“龍”——“龙”这个声符能发四个音:chong、long、pang、shuang,其中主要就是long。发long这个音的声符也主要就是“龍”——“龙”。

下面是声符“方”和“龙”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方”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龙”的主要读音。“方”有三个主要读音,都以ang为韵母,声母则是很容易互易的f、p、b,例如“放”、“旁”、“傍”。类似的:常用声符“非”,有“菲”、“排”、“悲”,常用声符“甫”,有“辅”、“浦”、“捕”,常用声符“丰”,有“封”、“捧”、“蚌”。至于另一个常用声符“龙”,就只有一个主要读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50

“龍”——“龙”字,《说文》说是“鱗蟲之長”,其图形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中说“为首角全身之形”。下图中我贴出了“壠”字(左上角)、“龍”字(“壠”右侧)、“忙”字(右上角)、“忘”字(右下角)、“景”字(左下角)、“晾”字(“壠”下方)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50龍

“龍”,《说文》又说是“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所谓千变万化,下面我就转贴几种古人眼里“龍”的不同形象,也可和上面“龍”字的图形对比。

三星他拉玉猪龙,图片出自《由农民发现的四大国宝,上交国家,每一件都价值上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出土(似龙纹,也有认为是虎纹的)石雕,图片出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发现精美石雕》中国文物信息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龙纹陶盆,图片出自《陶寺遗址发掘报告首发-佐证五千年中华文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图片出自许宏《二里头的龙形象为何“最中国”?》考古中国(亦有认为是虎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龙纹瓦当,图片出自《极限片上的中国龙文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下面是18个以“方”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方”这个声符能够发的4种不同声音:

方fāng仿fǎng访fǎng防fáng坊fāng芳fāng妨fáng纺fǎng肪fáng放fàng

房fáng旁páng傍bàng谤bàng榜bǎng膀bǎng-pāng-páng磅bàng螃páng

bang、beng、fang、pang。

下面是9个以“龙(龍)”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龙(龍)”这个声符能够发的4种不同声音:

龙lóng(龍)拢lǒng垄lǒng咙lóng庞páng宠chǒng胧lóng聋lóng笼lóng-lǒng

chong、long、pang、shuang。

下面是62个以“土”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方”和“龙(龍)”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5个常用字:

土圾地场坛坏址坝坎坞均坟坑坊块坚坠坷坯坪

坦坤垃坡垄型垮城垢垛垫垦垒埂埃堵域堆埠培

基堂堪塔堰堤堡填塌塘墓塑塞境墅墩增壁壕疆

壤堕

方房旁龙聋

通宝推:mezhan,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最后那张龙纹瓦当的图,链接失效,来不及改了 -- 补充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见前补充 45707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